慧眼识星的艺坛伯乐(之五)

来源 :北京广播电视报人物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cw6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勇手:刘沛然、严寄洲是我的两个恩师
  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张勇手塑造的机智、勇敢的基层指挥员形象,至今令观众难忘,如《奇袭》中的连长方勇、《英雄虎胆》中的侦察参谋耿浩、《林海雪原》中的传奇英雄少剑波。或许还因为邻居家8岁的小孩说的一句话“那个《奇袭》里的男一号长得特帅”,最终敲定了这次采访。
  上世纪六十年代,是中国军事电影的高产期,这一时期的知名演员大都有过从军的经历,如张良、王心刚、张勇手、王润身、张平、于洋等。但鲜有像张勇手那样在“摸不着东南西北”的情况下一下子成为电影演员的。
  张勇手老师回忆说:“我从事电影工作,应该说非常偶然。当时我在野战军的一个文工团。1956年,八一厂要拍几部故事片,包括《柳堡的故事》、《黑山阻击战》。突然有一天,摄制组来文工团,实际上是《柳堡的故事》在选演员,我当时完全摸不着东南西北,做了个小品,拍了几张照片,人家就走了。过了大约一两个月,送来了《黑山阻击战》的剧本,注明让我演里面的连长。当时也没当成个事,又过了一段时间,部队接到电报,要我到北京试镜头。1957年初,我拿着部队开的单子,一路‘换票’坐火车来到北京,找了辆三轮把我送到八一电影制片厂,那时的八一厂连院墙都没有。打了个电话,我被剧组的人接进去。办公室光线挺昏暗,导演叫刘沛然,就是《南征北战》里浑身带着泥土味儿好像刚从某连拉来的那个连长。当时我还不认识他。只觉得这个人胖胖的、黑黑的,他是文工团团长,后来到八一厂,三十来岁,已经是中校了。我说我奉命前来报到,他看了看我,用浓重的河北口音说了一句话:行啦,你回去拿行李吧。我掉头就走,北京一天都没待,很快就坐火车回去了。就这么简单的一句话,我就到了八一厂,其实就是演《黑山阻击战》中的那个连长,可一演就是一年啊!这部戏可把我熬惨了,一天的指标是拍6个镜头,每个镜头磨好几个小时,没干过啊,受不了,好不容易熬到年底,我想还是回文工团吧,该干什么干什么。”
  回到文工团,张勇手当上队长,上级叫他到浙江温州打前站,为友邻部队慰问演出。刚到温州,在汽车上,张勇手打了个喷嚏,把皮带给震断了,当时穿的是那种大裤裆的老棉裤,只好用手提着,下了汽车,到军队招待所,打听哪有卖皮带的,人说:温州哪儿都有卖皮带的。他就跟招待所的人说先去买皮带,回来再登记号码,就在买皮带的过程中,部队的电话来了,叫他立即回北京补镜头。
  “军人是最听命令的,我急急地赶到北京,其实一个月都没有补镜头,还在商量,但叫你来你就得马上来。当时还算借调。在补镜头的过程中,严寄洲导演要拍《英雄虎胆》,片中有一个侦察参谋耿浩,他说这个角色不错,要我琢磨琢磨。我说:我不是八一厂的人,我是借来的。他说你看看剧本。其实,当时已经在办我的手续,只不过我不知道。”
  1958年,张勇手正式调入八一厂。他第一次把行李搬进来是因为刘沛然的一句话;第二次搬行李是因为拍严寄洲的《英雄虎胆》。命运也许就是这样,在必然中充满了偶然的因素,事后看,他那个震断皮带的“喷嚏”或许就是种“预兆”,“这次不仅搬行李,连家眷也一起‘搬’来了。我成家比较早,当时24岁,23岁就有了第一个孩子……”
  刘沛然,河北深泽县人,八一电影制片厂著名导演、电影艺术家。1951年,刘沛然在著名导演成荫导演的《南征北战》中饰演张连长,受到观众的好评,1959年,刘沛然根据同名小说改编、导演了《林海雪原》,获得极大成功。刘沛然在影片中采用戏剧艺术的表现手法,发挥了电影艺术时空灵活的特长,拍得自然真实,并且在人物塑造上改变对英雄人物“高、大、全”的表现模式,把杨子荣这个英雄人物塑造成一个有血有肉,有情绪变化,有人情味的活生生的人物。而张勇手在《林海雪原》中塑造的传奇英雄少剑波,也同样成为一个经典银幕形象,深得几代电影观众的喜爱。2014年11月18日,刘沛然在北京逝世。
  严寄洲,1917年8月生于江苏常熟。1938年赴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次年在晋察冀边区抗大二分校文工团任演员。1940年入一二零师战斗剧社任编导,创作话剧《甄家庄战斗》,秧歌剧《开荒一日》等。这些剧作获得七·七文艺奖金,并由吕梁出版社、战斗出版社出版,抗战胜利后任西北野战军战斗剧社编导,参与创作话剧《九股山的英雄》、《女英雄刘胡兰》等。1949年后在成都军管会文艺处从事电影审查工作,大量看片为他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机会。1953年严寄洲进入八一电影制片厂任导演。最初导演纪录片及短故事片,如《战斗里成长》,以通俗的叙述手法展现战争年代的父子情,影片较好地渲染了时代气氛和人物情绪。1958年以后,严寄洲连续导演了《英雄虎胆》、《海鹰》、《赤峰号》、《一日千里》等多部影片,在导演手法上日益成熟。上世纪六十年代拍摄了《带兵的人》、《哥俩好》、《野火春风斗古城》等片,《哥俩好》采用讽刺喜剧的样式,影片真实地反映了我军亲密的官兵关系和热情活泼的训练生活。根据小说改编的《野火春风斗古城》矛盾线索众多,但严寄洲将人物安排在矛盾的中心,戏剧冲突强烈,在弦最紧处展现人物的内心活动和性格特点。他善于运用镜头钩织出波澜起伏、层层涌进的矛盾冲突,推动剧情发展,在经营悬念方面颇见功力。现实主义是严寄洲一直坚持的创作方法,上世纪八十至九十年代,严寄洲以旺盛的创作热情拍摄了《二泉映月》,之后还拍摄了《陈赓蒙难》、《陈赓脱险》、《女间谍的遗书》、《死亡集中营》、《猎豹出击》等影片。严寄洲擅长导演斗争激烈,矛盾冲突尖锐,情节紧张,具惊险样式的片子,尤其是反映部队生活的影片。
  张勇手是深受广大观众喜爱的电影表演艺术家,但提到挖掘和培养自己的两位导演伯乐时依然充满感激之情,“刘沛然、严寄洲是我的两个恩师。我没上过专门的学校,连中学的门都没进过,就这样一个农村孩子,在部队里蹦蹦跳跳,连东南西北都摸不着的时候,居然‘混入’了电影演员的行列……”
  张勇手老师住在北京昌平区回龙观附近。干休所经常组织去钓鱼,张老有时觉得不过瘾,还自己开车两个多小时,找个僻静的地方继续享受钓鱼之乐。不过,张老是只钓不吃。他总结钓鱼有四点好处:感受自然的田野芬芳,呼吸清新的河畔空气,忘掉尘世的名利纠缠,培养超脱的晚年心境。张老说,子女平时不回来,自己的空闲时间靠八哥陪伴。每天给八哥喂20条面包虫,看着它吃得饱饱的,就如同自己美餐了一顿。   “三毛”王龙基在街上玩弹子球时被严恭导演一眼看上
  1949年,流浪儿“三毛”第一次被搬上银幕。时至今日,家喻户晓的人物“三毛”,谁人不识一大头,冲额角,翘鼻子,阔嘴巴,圆而大的眼睛,身体纤细瘦弱,喜怒哀乐表情善变;机灵活泼,天真可爱,滑稽幽默……三毛这个“很有个性、意志坚强、富有正义感,经历了很多折磨却坚持人生光明信念”的孤儿形象,不再仅仅局限于纸张这个二维空间了,他在三维空间里为更多人所熟悉所喜爱。电影、电视、动画、木偶片,舞台剧,网络游戏……“三毛”有了更多崭新的舞台。
  电影《三毛流浪记》中主角三毛的扮演者王龙基,至今还记得当年自己被严恭导演挑选去演三毛的细节,也深怀感恩之心。严恭是我国最著名的电影导演之一,观众最熟知他拍的影片有《三毛流浪记》、《卫国保家》、《祖国的花朵》、《朝霞》、《满意不满意》、《月到中秋》等。这些影片影响了我国几代少年儿童的成长,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拍摄《三毛流浪记》时,他曾和影片的编剧组翰笙一起,化了装到旧上海流浪儿们栖身的恶气熏天的“地龙”里和又脏又臭的排水道中去体察流浪儿们濒于死亡的悲惨情景,还到伪警察局和“儿童教养所”去了解流浪儿们的有关情况。他不仅自己去熟悉和深入生活,而且还带着饰演三毛(当时只有8岁)的小演员王龙基一起去感受流浪儿受苦受冻、遭受欺凌的生活。接手《祖国的花朵》这部影片拍摄时,严恭导演才40岁,但已经是老资格的艺术家了。《祖国的花朵》1980年获“第二次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导演一等奖。2008年严恭导演获“中国电影导演协会终身成就荣誉奖”。
  王龙基是怎样与三毛结缘的呢?幼年时,王龙基酷爱看漫画《三毛流浪记》,其实他也有过近似三毛的悲惨经历。他出生在四川,从小就随父亲王云阶——著名作曲家,也是电影《三毛流浪记》的作曲,过着四处漂泊的生活。尽管王云阶三十几岁就是位教授,但由于对旧社会的不满,生活相当拮据。王龙基的一个小弟弟就因为得病没有钱医治而夭折。他回忆说:“我生下来时,脑袋很大,身体却很瘦,当时有算命先生说我活不过三岁……”印象最深的是他5岁时生了一场大病,“有一次,我不知道为什么总是呕吐不止,胆汁都吐了出来,打针打得我两个屁股上全是针眼。有一天,妈妈背着我去看医生,路过一家包子铺,我说什么也不肯走了,对妈妈说:‘娘,我没病我只要吃两个包子就好了。’妈妈真的给我买了两个包子,包子吃完了,病也好了……”
  1947年初,7岁的王龙基跟随父亲到上海。父亲那时候在昆仑公司为电影作曲。因为父亲工作的关系,王龙基常在片场玩耍。后来昆仑公司寻找“生活中的三毛”,他们要将三毛搬上银幕。导演之一的严恭负责寻找三毛的扮演者,但是找了好久也没有合适的。“一天,我和两个大孩子在玩弹子球,我赢了他们,可两个大孩子欺负我小,输了不认账,还先动了手,于是我迎上还击,打败了两个大孩子,抢回了属于我的弹子。当时严恭导演就在我旁边,他突然上来拉着我的手说:‘孩子,你就是我要找的三毛!”’那年,王龙基才8岁。
  王龙基被严恭导演带到昆仑公司化装试镜,昆仑公司的全体导演,如沈浮、史东山等看过之后一致通过。漫画“三毛”形象的创作者、被誉为“三毛之父”的张乐平看了也投赞成票,他说:“三毛,就是他!”王龙基就成了三毛。王龙基说:“我其实在演三毛的时候已经算‘老演员’了,曾经在史东山伯伯导演的《新闺怨》中和白杨配过戏,又在曹禺伯伯编导的《艳阳天》以及昆仑公司出品的《关不住的春光》、《希望在人间》等影片中扮演过角色。三毛穷困潦倒的生活,我是一点也不陌生。在拍摄现场,严恭伯伯每场都悉心教诲,而张伯伯(画三毛的张乐平)更像一个普通观众一样,时不时来点拨我,他生性随和和谦恭……”
  影片在紧张筹拍之时,制片人韦布收到一封恐吓信:“三毛再搞下去,当心脑袋!”结果事与愿违,更坚定了剧组人员拍摄该片的决心。1949年4月1日上午,摄制组在上海外滩拍了第一个外景镜头。王龙基说:“这个电影是唯一一部有着‘双结局’的特殊影片。上海解放的那场戏是1949年5月又补上去的。电影原来的结尾是:下雪了,三毛和他的难兄难弟们继续流浪……”
  在中国电影一百年的历史中,《三毛流浪记》创造了一个“空前”,那就是“众星捧月”——众多明星演员为一个孩子跑龙套,这成了这部电影的一个重要特色。来参加演出的明星不乏夫妻档,母女档和父子档。夫妻档的来了7对,有赵丹和黄宗英、沈浮和高依云、应云卫和程梦莲、刁光覃和朱琳……;母女档的是上官云珠和她的女儿;父子档的就是王龙基和他的爸爸王云阶,“他不仅给电影作了曲,还在片中饰演了一位钢琴师。”其他的还有孙道临、吴茵、林默予、关宏达、中叔皇等,加起来一共50多位明星齐来助阵。王老感慨地说:“他们都是当时红透上海滩的电影明星,他们都是冲着救救上海滩的流浪儿来的,虽然只有寥寥可数的几个镜头,他们却都甘心为一个无名的小演员当配角,这在中国电影史上还是第一次。”60多年来,《三毛流浪记》常映不衰,在国际上多次荣获电影大奖,王龙基所塑造的三毛形象成为中国跨时代的经典形象之一,也成为中国电影博物馆中的19个蜡像之一。
  许镜清:曾帮18岁的田震录制过专辑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内地原创流行音乐冲破世俗观念、冲破重重阻力、冲破主流文艺的藩篱、冲上更广阔的舞台,许镜清不但是83版电视连续剧《西游记》的作曲者,同时他更是早期流行音乐浪潮的见证者,而且还可谓是这股浪潮的先锋。
  谈及内地原创流行音乐的起步期,很多人一定会记起歌手程琳和她的那张经典专辑《小螺号》,但却不一定知晓,许镜清曾是《小螺号》的主要创作者,而且因为这张当年“饱受争议”的专辑,他曾受到单位的严厉处分。
  1982年,许镜清和著名词曲作家付林一起,为当时的青年歌星、年仅16岁的程琳做了一版盒带《小螺号》,许镜清承担了全部歌曲的配器。其中,还收录了许镜清创作的《采榆钱》、《牧归》和《花影》三首歌曲。   谈及当年的这张专辑,许镜清回忆说:“大约1982年冬季的一天,付林和程琳还有一个音像公司的出版商找到了我,商量给程琳录制一盒磁带,我的主要任务是编配伴奏,一共十首歌。后来觉得曲目不够,我也写了三首歌。这盘磁带以付林词曲的《小螺号》为主打歌曲,并以此命名。盒带一共做了一万盒,发行后受到热烈欢迎,仅一两天就被抢购一空。专辑发行后不久,大街小巷里响起了《小螺号》的歌声,这盒带子的其他歌也很受群众喜欢。听到和看到了这样的景象,作为一个专业音乐工作者心里非常高兴,因为这是成绩啊。但始料未及的是,不久,社会上掀起了反精神污染运动,一些人将《小螺号》斥为黄色的、低级的、下流的音乐,主张应该作为精神污染予以批判。我跟付林、程琳三人因此受到了‘批评教育’。可以说,直到今天我也没明白,当年我错了吗?如果我没错,那么谁把小螺号吹得那么歪呢?”
  当年,对于“小螺号”事件,一向坚持自己的艺术观念和创作原则的许镜清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但他却没有就此蛰伏消沉,而是在思想观念和艺术规律上,针锋相对地对那些的“批评”予以反击。后来,此事成为文艺界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促进通俗歌曲发展进步的重要事件。
  熟悉许镜清的人都不难发现,在艺术创作上执着认真的他,生活里却是一个非常实在并且低调的人,这一点,许镜清的朋友曾在一篇文章中做过形象论述:“如果,让我们通过音乐来解读许镜清的人格特征,我觉得,许镜清独具有山东人和东北人的直爽、真诚性格,已经充分地融入到他的音乐创作中了。他一直倡导,作曲的人必须是一个真诚的人,这个人可以有他不完整、不周全的一面,因为,特别完整的人可能会面面俱到,作为作曲家,都是一个缺一面的人,或者缺两面的人。他始终认为,真正的艺术家,真正的作曲家,对待朋友,对待周围的事物都有一颗真诚的心,这些人是非常值得交往的。我想也是,创作本身就是追求一种创新,我还真的没有遇到狡猾狡猾的作曲家,往往那些追求创新事物的人,总会有一种傻了吧唧的感觉,许镜清给我的恰恰就是这种感觉。许镜清离开哈尔滨已经很多很多年了,但是,他身上依然保留着东北人的性格特点——倔强、耿直,说话从不拐弯,从不说假话,不会奉承。”
  的确,说话从不拐弯,从不说假话的许镜清却始终保持着低调的一面,对于自己的艺术成就和过往辉煌经历却很少对外人提及,尤其是对于内地原创流行音乐的贡献。其实,除了程琳和她的那张经典专辑《小螺号》之外,更为鲜为人知的是,当年许镜清还曾帮助过尚未步入歌坛的田震录制过专辑。
  对于田震,许镜清回忆说:“那是1984年的夏天,那一年田震18岁,她的妈妈带着她来到我的办公室,让我帮田震录一盒带子,当时田震还拿来了自己用家用录音机录的小样,唱的是山口百惠的歌曲。我问她妈妈这带子怎么录的,她说这是田震想出来的,用一台录音机放原声带,再借一台砖头录音机用来录音,这样原声带变成伴奏带。后来,中国音像公司准备录制田震的专辑,公司编辑就把田震的这盒磁带由歌曲到录音全部事宜全权交给我,那时的田震还不太识谱,所有创作歌曲都是由我口传心授教的。这样持续了约半个月,我发现她音乐记忆力极好,音准、节奏等这些唱歌的基本元素非常准确。录音那一天,田震的表现更出乎我的预料,每首歌二三遍完成,而且是发挥的非常好,第一次录音一天录完十五首歌,真是奇迹。”
其他文献
一名普通的妇女用自己的行动谱写了一曲母爱赞歌。电影《韩妈妈与她的儿女们》中的真实原型就是今年78岁的韩雅琴,她用伟大的慈母情怀,收留帮扶656名刑满释放或解教人员,她成了这些孩子的妈妈。  韩雅琴的孩子来自全国各地,年龄最大的82岁,最小的才13岁,他们都是刑满释放人员,韩雅琴给了他们一个共同的家,使他们重新回归社会,燃起生命之火。她的教育方法也很简单,就是领着孩子们在农场劳动,种地、盖房、卖菜、
期刊
在抗日战争时期,美国医学博士克林顿·米莱特中校,曾作为“飞虎队”一名战地医院的军医来到中国昆明。抗战胜利59年后,米莱特中校的长子葛瑞格遵从父亲遗愿来到中国,后来他的侄子安家昆明。  在抗日战争时期,美国医学博士克林顿·米莱特中校,曾作为“飞虎队”一名战地医院的军医来到中国昆明,与中国军民并肩抗日。他是一位摄影爱好者,工作之余用当时只在美国有售的柯达彩色胶卷拍摄了152张战地照片。抗战胜利59年后
期刊
凡是喜爱田径运动的人,都不会对伊莲娜·伊辛巴耶娃这位被称为“撑竿跳高女皇”的俄罗斯女运动员感到陌生。她曾28次打破世界纪录,赢得过两届奥运会和三次世界锦标赛的冠军。  俄罗斯版的灰姑娘  伊辛巴耶娃,1982年6月3日,出生在俄罗斯伏尔加格勒的一个小村庄。她的父亲甘特里在一家工厂做管子工,母亲娜塔莉亚则是一个锅炉工。  由于父母工资微薄,伊辛巴耶娃孩提时代过的是勉强可以满足温饱的生活。她和妹妹因为
期刊
2015年8月21日,由任贤齐自编自导,任贤齐和舒淇主演的爱情电影《落跑吧爱情》是作为歌手和演员的任贤齐晋升导演后的电影处女作。重要的是在巅峰后持续前进  在成为艺人之前,从小就颇有运动天赋的任贤齐是体育场上的运动健将,他大学念的是体育专业。此外,他还痴迷音乐,大学期间就组织了自己的乐队,是小有名气的校园歌手。  那时候,因为没有钱买乐器,他就去乐器公司打工。在乐器公司,任贤齐慢慢学会了怎样调音响
期刊
洪林原名沙春喜,回族,山东省冠县人。4岁丧父,和寡母相依为命。后来,靠外祖父的支持而进入冠县师范学校读书。洪林的外祖父早年当过兵,走南闯北,见多识广,又深明大义,富有强烈的爱国心,中共地下党组织一直对他非常信任。1935年秋,中共党员何金三在一次执行任务中受了伤,被组织安排到他家。何金三未待痊愈,便组织冠县的知识青年丹彤、何朋、郭学臣等人办起中共外围组织“读书会”,洪林和王震凡(后为黑伯理夫人)、
期刊
夺宝大戏《迫在眉睫》于11月29日登陆北京影视频道首都剧场每晚四集连播。该剧是由幸福蓝海影视、上海东临碣石影视联合出品的年代动作剧,由余明生执导,九年担任编剧,会集了陈楚河、钟欣潼、王博、李雅男、郭明翔、张风、赖晓生等诸多优秀演员。  二十世纪初,随着清王朝的覆灭,一大批宫中珍宝流落民间,为各方外敌内贼所觊觎。时值北洋政府统治期间,朝政混乱政府无力看护,遂有民间人士成立护宝组织,自发承担保护国家文
期刊
80后美女陆杰喜是澳大利亚前总理陆克文之女。8年前,她嫁给了一个华人投资家,并与中国结下了不解之缘。今年夏天,这位已定居在北京的辣妈开起了代购网店,专卖澳洲特产。女儿不拼爹、不拼夫,甘做“创二代”的独立精神,让陆克文在微博上大赞“好样的!”  从律师到作家,从两次助父亲成功竞选总理的“澳洲第一女儿”,到网上练摊儿创业的“中国好媳妇”,陆杰喜说:“只有靠自己攀上一座座山,你才能心安理得地去享受山顶的
期刊
一个偶然的机会,摄影师曼诺罗·西隆通过镜头,记录下了这位年轻母亲14个月的苦难与挣扎……  24岁的加拿大姑娘艾丽莎维塔·布洛科娃本是一名模特。她天生一副高挑身段和绝美面孔,十几岁入行,短短几年,足迹便遍布南非、希腊、英国、美国、日本等国,登上过所有世界级一线大刊,也给诸多大牌拍摄过广告大片。并且,在做模特期间,她遇上了深爱自己、长相帅气的另一半罗曼·特鲁悖斯柯依。  生活正在朝着理想的方向前进,
期刊
遇到梁启超时,何蕙珍只有20岁,心性单纯而晶莹。她未婚,情感的履历如一张白纸。而梁启超虽然只有26岁,却因经历非凡,而被世人瞩目。  那一年,戊戌变法失败,梁启超被清政府悬赏十万两通缉。他先是与康有为逃到日本,后又只身来到美国,想求助于海外华人华侨的帮助,寻找一条拯救国家于危亡的路。  在感情的世界里,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他在故国有妻有子,而且妻子李惠仙是个大家闺秀,在他还是个穷小子的时
期刊
冯小刚日前可谓双喜临门,不但参加在北京工人体育馆举办的电影《老炮儿》主题跨界演唱会,为电影首度亮嗓,深情演绎本片主题传曲《爱的代价》。同一时间,凭借这部电影《老炮儿》,冯小刚更是斩获金马奖最佳男主角。  老炮儿,说你呢!  上世纪80年代以后,不管你喜欢与否,冯小刚都是影视界绕不开的一个名字。有人讶异于冯小刚新近获封“金马最佳男主角”,而本尊却在《老炮儿》的跨界演唱会上唱歌……到场的只是看客,未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