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教学是为了完成某一个教学任务而进行的有节奏的活动。在高中语文课堂中,教学节奏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枯燥单调的教学节奏会令高中学生感到乏味,无法让他们积极投入到学习之中,而“抑扬顿挫”、富有节奏感的教学则能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促进作用。教师对于课堂节奏的掌控是其教学艺术的展现,只有根据文本的体裁特点采取合适的授课方法,才能有效调控教学节奏。
一、无声思考,感悟旨趣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限时讲授的方法控制教学节奏。高中学生大多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在阅读文本时教师可以先用生动活泼的语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然后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他们进行思考。在这种无声品味的情境之中,学生可以细细琢磨教师的话语,并深入探究文本,感受文章的旨趣。
《荷塘月色》一文以精巧、绵密的构思,在写景状物的同时委曲地抒发了作者内心的情感。首先,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些时间让他们尝试找到文本中运用修辞手法的地方,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教师可以摘取其中重点的句子进行分析。如给学生讲解“博喻”的手法在烘托渲染方面的作用时,可以采用学者魏纪东曾经研究过博喻的结构类型,教师可以有选择地进行介绍。
在难度较大的深入学习之后,教师可以再次调控教学进度,设置简单一些的问题,如让学生找出《荷塘月色》中体现作者情感的句子,学生很快就能找到这些句子,推动课堂气氛走向活跃。然后,让学生思考文章如何使用情景交融的手法来抒发内心变化。在学生思考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给他们介绍学者张园园对于文学意境中情景交融的见解。在创设无声的思考情境之后,根据写景散文的体裁特点,重点抓住写景的句子促其思考。同时,教师还要及时反馈,了解学生的思考情况,并根据结果调整讲授的内容。这样的课堂有张有弛,既有讲授,又给了学生充分思考的空间,能起达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深情朗读,体验内涵
部分高中学生对于朗诵不太重视,认为这是小学或初中低年级学生的学习方法,其实不然,深情诵读文章对于高中学生来说也是重要的训练活动,能培养学生的语感。教师可以适当组织学生参与到诵读活动之中,利用声情并茂的朗诵刺激学生的大脑皮层,从视觉到听觉,全方位激发感官系统,在培养学生语感的同时也能促使他们更好地感悟文本的内涵。
《致橡树》是舒婷创作的诗歌,这首诗体现了作者的恋爱观,体现了她对于平等独立的爱情观的追求。在指导学生学习的时候,教师可以让他们深情诵读,用抑扬顿挫的朗读感受诗歌的美。教师可以将诵读和思考结合在一起,这也能提高调节教学节奏的效果。激情诵读之后,教师可以给学生介绍朱自清的朗诵诗理论,朱自清创作了《论朗诵诗》等作品,在新诗史的视野中分析朗诵诗,认为朗诵诗是能够传递情感的静态文本。教师还可以在学生诵读的间隙给他们介绍名家对于《致橡树》的点评,如温锁林老师提出《致橡树》的立意十分新颖,用诗化的语言阐述了关于爱情的尖锐问题,“分离”是外在而表象的,“相依”才是内在、本质的。
诗歌是为朗读而创作的,顺应这个特点,组织学生进行抑扬顿挫的诵读,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情绪,同时也能让教学节奏先缓下来,给学生更多的时间感悟文本的艺术魅力和詩歌的内涵。
三、严谨交流,深化思维
传统的语文课堂往往以讲课为主,这种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会让教学节奏总是处于紧张状态,学生紧绷的精神状态容易使其产生疲乏感。教师要调节课堂教学节奏,将讲授和学生自主阅读结合在一起,向学生提出一些靠近他们最近发展区的问题,让他们围绕问题进行严谨而认真的讨论,在讨论中升华思维。
《陈情表》一文内容深邃,在自主阅读中要让学生体会到作者为何而“陈情”,“陈”的是什么“情”,他究竟用何种方法“陈情”。教师可以在串讲此文的过程中围绕这个主问题依次抛出小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在学生因听课而感到疲乏的时候则可以用组织讨论的方式调节课堂气氛。如在阅读第一段的过程中,学生基本能通过自主阅读找到作者陈述的总题,明白作者陈述“闵凶”的目的是为了博得晋武帝的同情。但是在深入学习下去之后,学生还是不明白作者为何要反复强调“以孝治天下”的治国之道。教师可以让学生围绕这个问题进行深入思考,组织他们讨论。在激烈的讨论中,课堂沉闷的气氛被打破,学生畅所欲言,只要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学生就能比较容易地找到答案,晋武帝为了彰显孝治天下的恩德必然会答应李密的请求,所以作者才反复强调自己想要先尽孝后尽忠的想法。
灌输式的教学难以产生美丽的“波折”,灵动的课堂讨论仿佛给沉闷的课堂输入了新鲜的血液。高中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已经相当成熟,他们可以在自由的讨论中得到启发和深入思考,在传统讲授与课堂讨论节奏转换中,学生能更好地提高思维能力。
总之,教师必须依据文本体裁特点,掌握每一个教学环节的时间,并合理利用启发性的教学语言促使学生处于最佳学习状态,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组织学生进行适当的诵读活动和有效的交流讨论,这样才能真正形成“抑扬顿挫”的语文课堂。
作者单位:江苏省平潮高级中学(226361)
一、无声思考,感悟旨趣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限时讲授的方法控制教学节奏。高中学生大多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在阅读文本时教师可以先用生动活泼的语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然后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他们进行思考。在这种无声品味的情境之中,学生可以细细琢磨教师的话语,并深入探究文本,感受文章的旨趣。
《荷塘月色》一文以精巧、绵密的构思,在写景状物的同时委曲地抒发了作者内心的情感。首先,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些时间让他们尝试找到文本中运用修辞手法的地方,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教师可以摘取其中重点的句子进行分析。如给学生讲解“博喻”的手法在烘托渲染方面的作用时,可以采用学者魏纪东曾经研究过博喻的结构类型,教师可以有选择地进行介绍。
在难度较大的深入学习之后,教师可以再次调控教学进度,设置简单一些的问题,如让学生找出《荷塘月色》中体现作者情感的句子,学生很快就能找到这些句子,推动课堂气氛走向活跃。然后,让学生思考文章如何使用情景交融的手法来抒发内心变化。在学生思考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给他们介绍学者张园园对于文学意境中情景交融的见解。在创设无声的思考情境之后,根据写景散文的体裁特点,重点抓住写景的句子促其思考。同时,教师还要及时反馈,了解学生的思考情况,并根据结果调整讲授的内容。这样的课堂有张有弛,既有讲授,又给了学生充分思考的空间,能起达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深情朗读,体验内涵
部分高中学生对于朗诵不太重视,认为这是小学或初中低年级学生的学习方法,其实不然,深情诵读文章对于高中学生来说也是重要的训练活动,能培养学生的语感。教师可以适当组织学生参与到诵读活动之中,利用声情并茂的朗诵刺激学生的大脑皮层,从视觉到听觉,全方位激发感官系统,在培养学生语感的同时也能促使他们更好地感悟文本的内涵。
《致橡树》是舒婷创作的诗歌,这首诗体现了作者的恋爱观,体现了她对于平等独立的爱情观的追求。在指导学生学习的时候,教师可以让他们深情诵读,用抑扬顿挫的朗读感受诗歌的美。教师可以将诵读和思考结合在一起,这也能提高调节教学节奏的效果。激情诵读之后,教师可以给学生介绍朱自清的朗诵诗理论,朱自清创作了《论朗诵诗》等作品,在新诗史的视野中分析朗诵诗,认为朗诵诗是能够传递情感的静态文本。教师还可以在学生诵读的间隙给他们介绍名家对于《致橡树》的点评,如温锁林老师提出《致橡树》的立意十分新颖,用诗化的语言阐述了关于爱情的尖锐问题,“分离”是外在而表象的,“相依”才是内在、本质的。
诗歌是为朗读而创作的,顺应这个特点,组织学生进行抑扬顿挫的诵读,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情绪,同时也能让教学节奏先缓下来,给学生更多的时间感悟文本的艺术魅力和詩歌的内涵。
三、严谨交流,深化思维
传统的语文课堂往往以讲课为主,这种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会让教学节奏总是处于紧张状态,学生紧绷的精神状态容易使其产生疲乏感。教师要调节课堂教学节奏,将讲授和学生自主阅读结合在一起,向学生提出一些靠近他们最近发展区的问题,让他们围绕问题进行严谨而认真的讨论,在讨论中升华思维。
《陈情表》一文内容深邃,在自主阅读中要让学生体会到作者为何而“陈情”,“陈”的是什么“情”,他究竟用何种方法“陈情”。教师可以在串讲此文的过程中围绕这个主问题依次抛出小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在学生因听课而感到疲乏的时候则可以用组织讨论的方式调节课堂气氛。如在阅读第一段的过程中,学生基本能通过自主阅读找到作者陈述的总题,明白作者陈述“闵凶”的目的是为了博得晋武帝的同情。但是在深入学习下去之后,学生还是不明白作者为何要反复强调“以孝治天下”的治国之道。教师可以让学生围绕这个问题进行深入思考,组织他们讨论。在激烈的讨论中,课堂沉闷的气氛被打破,学生畅所欲言,只要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学生就能比较容易地找到答案,晋武帝为了彰显孝治天下的恩德必然会答应李密的请求,所以作者才反复强调自己想要先尽孝后尽忠的想法。
灌输式的教学难以产生美丽的“波折”,灵动的课堂讨论仿佛给沉闷的课堂输入了新鲜的血液。高中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已经相当成熟,他们可以在自由的讨论中得到启发和深入思考,在传统讲授与课堂讨论节奏转换中,学生能更好地提高思维能力。
总之,教师必须依据文本体裁特点,掌握每一个教学环节的时间,并合理利用启发性的教学语言促使学生处于最佳学习状态,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组织学生进行适当的诵读活动和有效的交流讨论,这样才能真正形成“抑扬顿挫”的语文课堂。
作者单位:江苏省平潮高级中学(2263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