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正确深入地细读文本,潜心揣摩教材,充分挖掘文本的教学价值,是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前提。教师要以细读先行,以自身的细读引领学生的细读。文本细读之“细读”,根本含义是立足于文本的充分阅读,就是要对文本所蕴涵的丰富内涵进行充分地发掘。尊重文本,从文本出发,通过细致、反复地阅读,注重细节的解读和结构的分析,对文本所蕴涵的深厚意蕴作出“丰沛的阐释”。文本细读,充分挖掘文本的教学价值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有赖于教师丰厚的文化底蕴、独特的教材解读和精心的教学预设。而精心的教学预设,必须在备课上花功夫,尤其要在文本细读上下功夫。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潜心细读文本,充分挖掘文本价值来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呢?下面我主要以周国平先生的《时光村落里的往事》为例,谈谈个人的体悟。
一、采用多重视角进行文本细读,挖掘文本价值
文本细读,是一种文本研读的方式,也是一种文本阅读的态度。文本是我们教学的凭借和依据。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应该通过细读让文本呈现应有的多种状态,使我们能够通过多种视角来解读文本,挖掘文本价值。
1.要立足于读者的角度,活在文本中
在读者的眼中,文本是独立的、生动的、鲜活的精神世界,需要读者用自己的心灵和智慧去激活、点燃。细读文本不能人云亦云,必须在揣摩文本的基础上创造性地解读,重新把握教材的教育价值取向,读出自己的见解,读出自己的心声。如果教师以一个普通读者的放松心态来细读文本,让自己走进文本的世界,成为其中一个角色,让文本带着你游历其中;以直接拥抱文本的姿态,用心聆听文本的种种言说,用心察看文本的种种景象,这样的细读带着感性、带着诗意,带着对文本语言的敏感和珍惜,才能获得自然的阅读体验和真实的审美直觉。此时,“文本是你美丽的倒影”,你的精神世界有多大,你对文本的细读就有多深。
2.要立足于学生的角度,学在文本中
文本的主要阅读对象是学生,文本的阅读学习是学生语文素养提高的重要凭借。学生的阅读心理重直觉把握,重感性体验。教学的成功要建筑在对学生的理解上,教师就需要拥有一双学生的眼睛。这就为教师解读文本开辟了一个新奇的天地。用学生的眼睛看教材,是一种真诚的教师情怀;用学生的眼睛看教材的教师是一个感情真实的心性意义的“学生”。
3.要立足于教师的角度,教在文本中
作为教者的细读,是多种角色融合的细读。以读者的视角易于领悟文本的原始意义,以学生的视角易于了解学习对象的心理状态,作为教者的细读,是一种专业解读。教师的细读更讲究准确与深入,同时还是一种“为他”式解读,一切皆是为着更好地扶助学生,考虑的是如何以其为凭借促成学生的言语发展、文化熏陶。要边读边考虑:作者所寓是否适于向学生揭示,应该领着学生求解到何种程度?文本进入教材,除却原先意义的价值,编者又赋予其何种担负?如何用最巧妙、最简捷的方式让学生最有效地理解、感悟文本?从文本中,不仅要读出文本的观点,也要读出他人的观点,更要读出自己的见解、体会,唯有开启了眼睛和头脑的“生命”在场的细读才是真正高效的。
二、采用多种方法进行文本细读,挖掘文本价值
文本细读,教师应该在进行教学设计前,反复研读文本,充分挖掘文本价值。那么,用什么方法进行文本细读呢?
1.斟酌传神词句,感受語言神韵
文本细读就是穿行在多重话语之间。文本细读的起点一定是文章的语言。触摸文本,咀嚼语言,悉心体味,发掘内蕴是作为语文教师一定要具备的能力;用一双敏锐的眼睛,发现文章字词句段、标点修辞上的亮点,并且将自己解读到的亮点变成课堂上学生学习的着眼点,这样,才能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叶圣陶老先生在《教学十二韵》中说:“字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的确,细读文本关键在潜心涵泳,涵泳必须从语言文字入手。我们对文本中的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每一句话都不能轻易放过,要细细体会它们的作用。在这个基础上,再跳出具体的字句,整体把握文章的主旨。因此,我们细读文本首先从语言入手,仔细推敲词句,想想作者为什么用这个词而不用那个词,用这种说法而不用另一种说法,这样不但能读到词语本身的信息,还会获得更为深刻的感受。
“独具文采,饱含哲思”可以概括《时光村落里的往事》这篇文章的语言特色。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首先是整齐之美。句式整齐匀称,多用整句。我们先不要说整篇文章的板块整齐美,我们先看看文章各段各句所体现的匀称整齐。文章第一节中体现得特别明显。作者开篇即说“人分两种,一种人有往事,另一种人没有往事”,紧接着两两对写,对举而出,韵味十足,理趣盎然。其用意在反衬,写没有往事之人,来反衬有往事之人,将悠悠往事衬托得细腻动人。文章第四节也同样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无论是引说“上帝创造了乡村,人类创造了城市”,还是自言“在乡村中……在城市里……”两两相对,整齐而出。
其次是错落之美。根据表达的需要,灵活自由地变换句子的长短和结构。句子有长有短,这几乎就一目了然了。特别突出的是文章第三节的开头,“人是怎样获得一个灵魂的?”一句长句成一段,并以此设问开头;“通过往事”一句短句同样构成一段,并以此简答引进。这种错落之美,文中比比皆是。
然后是丰富之美。词汇丰富多变,绝无呆板的雷同和机械的重复;表达方式丰富而多变,绝无统一的模式。这不仅是这篇文章的特色,我觉得这同样是周国平所有文字的特色。
还有韵律之美。整齐的语言铿锵而琅琅上口,富有音乐的节奏;多变的语言自由而活泼,跳跃着欢快的音符。欣赏美的语言就象欣赏一首优美的乐曲,充满美的韵律。你听,“浩渺宇宙间,任何一个生灵的降生都是偶然的,离去却是必然的”;你再听,“我的主,你的世纪,一个接着一个,来完成一朵小小的野花”……
2.揣摩细节描写,领会文本内涵
除了对文章的语言进行玩味、推敲,文本中的某些细节也是我们值得发掘的点。文学作品的动人魅力大多隐藏在细节里面,引导学生关注这些细节,迅速进入语言并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与作品融为一体,方能“使其言若出吾口,使其意若出吾心”,从而引领学生步入文学殿堂。例如,归有光《项脊轩志》这篇经典课文,如果我们不反复咀嚼细读,就很难把握好文本的内涵。《项脊轩志》作为一篇叙事抒情散文,文笔细腻,情感真挚,耐人品味。项脊轩是归有光青少年时代读书的书屋,正是这间小小的书屋,记录了作者成长中的一些人和事,也见证了归家这个封建大家庭分崩离析的苍凉悲切和作者凄凉身世的沉重慨叹。文章之所以感人至深更在巧妙地运用细节描写演绎亲情,读来使人倍觉真实亲切。如文中语言描写的细节,老乳母回忆说:“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只此一句,一个慈母的形象便跃然纸上。祖母对这个过早失去母爱的孙子似乎更加疼爱,常专门去轩中看望孙子。“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对闭门苦读的孙子更为怜惜,然而这怜惜疼爱中饱含了希望与期待。“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读书轩中的归有光每每念及家道中衰、母亲早逝,眼前祖母这殷切的希望对他而言该是如何地沉重而又凄切啊! 他“瞻顾遗迹”,觉得一切如在昨日,于是乎“长号不自禁”。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业已成人的归有光,无论是想见亲人一面抑或是想孝敬祖母与母亲一次,都已是“子欲孝而亲不在”了,可想而知,归有光的“长号”中有着多少的无奈、多少的遗憾啊!《项脊轩志》全文细节描写如此深切感人,读来让人唏嘘不已。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潜心细读文本,充分挖掘文本价值来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呢?下面我主要以周国平先生的《时光村落里的往事》为例,谈谈个人的体悟。
一、采用多重视角进行文本细读,挖掘文本价值
文本细读,是一种文本研读的方式,也是一种文本阅读的态度。文本是我们教学的凭借和依据。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应该通过细读让文本呈现应有的多种状态,使我们能够通过多种视角来解读文本,挖掘文本价值。
1.要立足于读者的角度,活在文本中
在读者的眼中,文本是独立的、生动的、鲜活的精神世界,需要读者用自己的心灵和智慧去激活、点燃。细读文本不能人云亦云,必须在揣摩文本的基础上创造性地解读,重新把握教材的教育价值取向,读出自己的见解,读出自己的心声。如果教师以一个普通读者的放松心态来细读文本,让自己走进文本的世界,成为其中一个角色,让文本带着你游历其中;以直接拥抱文本的姿态,用心聆听文本的种种言说,用心察看文本的种种景象,这样的细读带着感性、带着诗意,带着对文本语言的敏感和珍惜,才能获得自然的阅读体验和真实的审美直觉。此时,“文本是你美丽的倒影”,你的精神世界有多大,你对文本的细读就有多深。
2.要立足于学生的角度,学在文本中
文本的主要阅读对象是学生,文本的阅读学习是学生语文素养提高的重要凭借。学生的阅读心理重直觉把握,重感性体验。教学的成功要建筑在对学生的理解上,教师就需要拥有一双学生的眼睛。这就为教师解读文本开辟了一个新奇的天地。用学生的眼睛看教材,是一种真诚的教师情怀;用学生的眼睛看教材的教师是一个感情真实的心性意义的“学生”。
3.要立足于教师的角度,教在文本中
作为教者的细读,是多种角色融合的细读。以读者的视角易于领悟文本的原始意义,以学生的视角易于了解学习对象的心理状态,作为教者的细读,是一种专业解读。教师的细读更讲究准确与深入,同时还是一种“为他”式解读,一切皆是为着更好地扶助学生,考虑的是如何以其为凭借促成学生的言语发展、文化熏陶。要边读边考虑:作者所寓是否适于向学生揭示,应该领着学生求解到何种程度?文本进入教材,除却原先意义的价值,编者又赋予其何种担负?如何用最巧妙、最简捷的方式让学生最有效地理解、感悟文本?从文本中,不仅要读出文本的观点,也要读出他人的观点,更要读出自己的见解、体会,唯有开启了眼睛和头脑的“生命”在场的细读才是真正高效的。
二、采用多种方法进行文本细读,挖掘文本价值
文本细读,教师应该在进行教学设计前,反复研读文本,充分挖掘文本价值。那么,用什么方法进行文本细读呢?
1.斟酌传神词句,感受語言神韵
文本细读就是穿行在多重话语之间。文本细读的起点一定是文章的语言。触摸文本,咀嚼语言,悉心体味,发掘内蕴是作为语文教师一定要具备的能力;用一双敏锐的眼睛,发现文章字词句段、标点修辞上的亮点,并且将自己解读到的亮点变成课堂上学生学习的着眼点,这样,才能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叶圣陶老先生在《教学十二韵》中说:“字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的确,细读文本关键在潜心涵泳,涵泳必须从语言文字入手。我们对文本中的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每一句话都不能轻易放过,要细细体会它们的作用。在这个基础上,再跳出具体的字句,整体把握文章的主旨。因此,我们细读文本首先从语言入手,仔细推敲词句,想想作者为什么用这个词而不用那个词,用这种说法而不用另一种说法,这样不但能读到词语本身的信息,还会获得更为深刻的感受。
“独具文采,饱含哲思”可以概括《时光村落里的往事》这篇文章的语言特色。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首先是整齐之美。句式整齐匀称,多用整句。我们先不要说整篇文章的板块整齐美,我们先看看文章各段各句所体现的匀称整齐。文章第一节中体现得特别明显。作者开篇即说“人分两种,一种人有往事,另一种人没有往事”,紧接着两两对写,对举而出,韵味十足,理趣盎然。其用意在反衬,写没有往事之人,来反衬有往事之人,将悠悠往事衬托得细腻动人。文章第四节也同样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无论是引说“上帝创造了乡村,人类创造了城市”,还是自言“在乡村中……在城市里……”两两相对,整齐而出。
其次是错落之美。根据表达的需要,灵活自由地变换句子的长短和结构。句子有长有短,这几乎就一目了然了。特别突出的是文章第三节的开头,“人是怎样获得一个灵魂的?”一句长句成一段,并以此设问开头;“通过往事”一句短句同样构成一段,并以此简答引进。这种错落之美,文中比比皆是。
然后是丰富之美。词汇丰富多变,绝无呆板的雷同和机械的重复;表达方式丰富而多变,绝无统一的模式。这不仅是这篇文章的特色,我觉得这同样是周国平所有文字的特色。
还有韵律之美。整齐的语言铿锵而琅琅上口,富有音乐的节奏;多变的语言自由而活泼,跳跃着欢快的音符。欣赏美的语言就象欣赏一首优美的乐曲,充满美的韵律。你听,“浩渺宇宙间,任何一个生灵的降生都是偶然的,离去却是必然的”;你再听,“我的主,你的世纪,一个接着一个,来完成一朵小小的野花”……
2.揣摩细节描写,领会文本内涵
除了对文章的语言进行玩味、推敲,文本中的某些细节也是我们值得发掘的点。文学作品的动人魅力大多隐藏在细节里面,引导学生关注这些细节,迅速进入语言并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与作品融为一体,方能“使其言若出吾口,使其意若出吾心”,从而引领学生步入文学殿堂。例如,归有光《项脊轩志》这篇经典课文,如果我们不反复咀嚼细读,就很难把握好文本的内涵。《项脊轩志》作为一篇叙事抒情散文,文笔细腻,情感真挚,耐人品味。项脊轩是归有光青少年时代读书的书屋,正是这间小小的书屋,记录了作者成长中的一些人和事,也见证了归家这个封建大家庭分崩离析的苍凉悲切和作者凄凉身世的沉重慨叹。文章之所以感人至深更在巧妙地运用细节描写演绎亲情,读来使人倍觉真实亲切。如文中语言描写的细节,老乳母回忆说:“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只此一句,一个慈母的形象便跃然纸上。祖母对这个过早失去母爱的孙子似乎更加疼爱,常专门去轩中看望孙子。“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对闭门苦读的孙子更为怜惜,然而这怜惜疼爱中饱含了希望与期待。“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读书轩中的归有光每每念及家道中衰、母亲早逝,眼前祖母这殷切的希望对他而言该是如何地沉重而又凄切啊! 他“瞻顾遗迹”,觉得一切如在昨日,于是乎“长号不自禁”。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业已成人的归有光,无论是想见亲人一面抑或是想孝敬祖母与母亲一次,都已是“子欲孝而亲不在”了,可想而知,归有光的“长号”中有着多少的无奈、多少的遗憾啊!《项脊轩志》全文细节描写如此深切感人,读来让人唏嘘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