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日本传统美学中的三大基本特征是“物哀”“幽玄”和“侘寂”,在日本文化的长期发展过程中,这些特征已经逐渐渗透进日本的文学领域,并成为日本审美文化的重要代表。本文首先对“物哀”的文化内涵进行了全面阐释;其次对日本文学中“物哀”的起源展开探究,明确指出日本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是其出现的重要因素;再次以川端康成的《雪国》和樋口一叶的《青梅竹马》为例,深入挖掘日本文学中物哀的美学意义。
关键词 : 日本 物哀 《雪国》 《青梅竹马》
“物哀”一向都是日本文学创作的传统,只有深刻了解并把握日本文学中渗透的物哀之美,才能有效掌握日本文学的创作理念和写作精髓。从《源氏物语》和《平家物语》中的描述来看,日本文学中的物哀之美主要是对岁月易逝和生命无常的深刻感叹,是人的一种忧郁情绪和悲悯情绪的重要体现。本文通过深入挖掘日本传统文化、人文背景和民族主义等,着重剖析日本文学中的“物哀之美”。
一、“物哀”的文化内涵
“物哀”一词是江户时代日本的国学大家本居宣长提出的文学观念,本居于1758年在《安波礼辩》中首次提出“物哀”一词的概念,以此描述日本文学中存在的某种特质。简单来讲,“物哀”就是有感而发、真情流露,人在接触外界的客观事物时往往心有感触、触景生情、有感而发,或喜,或怒,或悲,或忧,或思,或惊,或恐,这七种情感简称为人的“七情”,发出以上情感的人都是懂得“物哀”的人。
日本典籍中,“物哀”一词并没有与之相对应的中国汉字,“安波礼”,其意义就相当于汉字中的“哀”字,根据日本《古语辞典》中的相关释义,“あはれ”的真实含义就是,人在受到情感刺激时所发出的声音,这种声音就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语气词“啊”,这种感叹是通过对人和自然再到对人生对现实的感触。日本《古语拾遗》中将“哀”解释为一种感叹词,这种感叹词能用来表达人的任何情感,从日本的《源氏物语》中可以找寻“物哀”一词的足迹,书中通过讲述“一夫多妻”制对女性的不公平,从而引发读者内心对女性的怜悯之情,从中可以深刻体会“物哀”一词的真实内涵。
从日本文学层面探究“物哀”一词的深刻意义,主要是由日本传统文学观念孕育演变而来。“哀”是一种悲伤的情感,是人对一切易逝生命、短暂存在事物的感叹,这种情感是主体对外在客观事物的真实感受和情绪体验,而“物”是真真切切、实实在在存在的客观事物,将“物”和“哀”两个词语合而为一,于是,“哀”就不再是空洞无物、毫无依托的哀,而是对物的哀伤,“物”也不再是冷冰冰的物,而是附带人的情感的物,“物哀”一词就成为除表达人的悲伤情感以外,还包含怜悯、委婉等含义的通用词语。
二、日本文学中“物哀”的起源探究
任何文学的产生都基于它所在国家特定的文化背景和文学理念,探究日本文学中的“物哀”之美,就要立足日本特定的文化背景和治国理念,将其放在特定的语境中进行深入剖析,从而全面挖掘日本文学中“物哀”的起源。
(一)日本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日本文学中“物哀”思想的大范围普及离不开日本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因素,日本位于亚欧大陆的东部位置,是一个四面临海的岛屿国家,岛国自古以来多雾霾天气,时常处于朦朦胧胧的状态。日本属于温带海洋性季风气候,终年温和多雨,这种气候条件特别适合植物的生长发育,再加上地形多样、地势多为山川,使得日本的自然地理风光特别迷人,海湾、山川、温泉、峡谷应有尽有。日本地处太平洋西岸的火山地震带的位置,境内有两百多座火山,火山灾害爆发频繁,加之台风等自然灾害的影响又会使美好景象瞬间化为乌有。在多重因素的作用下,日本文学领域逐渐形成了含蓄的“物哀美”,同时日本的文坛也出现了很多感叹自然、感悟生命的文学作品,比如从文学作家川端康成的《雪国》《伊豆的舞女》等作品中,读者可以深切体会日本文学的“物哀”之美。
(二)中国传统文化对日本文学的深刻影响 在日本文学发展的早期阶段,或多或少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比如公元前3世纪日本文化和中华文化就有历史渊源,日本国民在华学习中国的水稻种植和器皿制造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大约在公元6世纪,佛学开始传入日本本土,日本那时正處于政权更迭、政府官员奢靡无度的艰难时期,在政权统治的黑暗时期日本国民深感精神空虚,因此佛教的“轮回转世”“缘起缘灭”等思想逐渐深入民众的内心,这使得日本民众找到了精神依托,在此形势下日本出现了大量关于“哀”的文学作品。在日本江户政府的统治时期,我国的儒学曾一度流传于日本,在儒学思想的引导下,日本出现各种文学团体,并掀起了“国学”活动。在唐朝的繁盛时期,日本经常派学者、僧人来往我国学习借鉴,以后以庄子为代表的道家的“无为而治”思想逐渐深入日本文学领域。“物哀”一词的出现就是日本文学与中国传统文化共通之处的真实写照。
三、以《雪国》为例探究日本文学的“物哀”美
《雪国》是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一部中篇小说,小说主要描写的故事情节是京东的一位舞蹈艺术研究家岛村,他多次前往雪国的温泉旅馆,并与一名艺伎驹子和一名少女叶子之间发生了的情感纠葛,因而叶子、岛村和驹子三者之间便构成了一种微妙的关系。
(一)小说中的男女哀情 以男女之间的恋情为出发点表现悲哀情感,是日本文学创作的传统之一,《雪国》这部小说是川端康成抱着对爱情的感谢之心写就的,小说中的故事情节是艺伎驹子真心爱上岛村而不能自持,她深知她和岛村之间身份地位悬殊,但还是渴望得到岛村的爱情,而由于得不到心上人的回应而让她爱得卑微。岛村清楚地知道驹子爱慕他,但他认为驹子的爱情追求本身就是徒劳的和可悲的,驹子徒劳而卑微的爱情注定得不到很好的结果,其中苦涩参半的情绪不仅让人叹息。岛村对叶子一见倾心,但这种倾心又是渴望而不可即的。
(二)自然物的冷寂情绪 日本文学家有一双在自然物中发现美的眼睛,他们通常通过与自然为友进而体现文学之美。在小说《雪国》中有这样一段描述:“山头上罩满了月色,这是原野尽头唯一的景色,月色虽已淡淡消去,但余韵无穷,不禁使人产生冬夜寥峭的感觉”;“盈盈皓月,深深地射了进来,照亮得连驹子的耳朵的凹凸线条都清晰地浮现出来”,从这两段描写中可以深刻体会岛村内心的孤寂和哀愁,这种哀愁情绪依托雪国的景物烘托更加明显,这一点上与“物哀”是相通的。在《雪国》中作者大量描写了山头、冬景、白花、杉树等自然物,以此给读者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最大程度展现自然物颓败、悲伤的美感。
关键词 : 日本 物哀 《雪国》 《青梅竹马》
“物哀”一向都是日本文学创作的传统,只有深刻了解并把握日本文学中渗透的物哀之美,才能有效掌握日本文学的创作理念和写作精髓。从《源氏物语》和《平家物语》中的描述来看,日本文学中的物哀之美主要是对岁月易逝和生命无常的深刻感叹,是人的一种忧郁情绪和悲悯情绪的重要体现。本文通过深入挖掘日本传统文化、人文背景和民族主义等,着重剖析日本文学中的“物哀之美”。
一、“物哀”的文化内涵
“物哀”一词是江户时代日本的国学大家本居宣长提出的文学观念,本居于1758年在《安波礼辩》中首次提出“物哀”一词的概念,以此描述日本文学中存在的某种特质。简单来讲,“物哀”就是有感而发、真情流露,人在接触外界的客观事物时往往心有感触、触景生情、有感而发,或喜,或怒,或悲,或忧,或思,或惊,或恐,这七种情感简称为人的“七情”,发出以上情感的人都是懂得“物哀”的人。
日本典籍中,“物哀”一词并没有与之相对应的中国汉字,“安波礼”,其意义就相当于汉字中的“哀”字,根据日本《古语辞典》中的相关释义,“あはれ”的真实含义就是,人在受到情感刺激时所发出的声音,这种声音就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语气词“啊”,这种感叹是通过对人和自然再到对人生对现实的感触。日本《古语拾遗》中将“哀”解释为一种感叹词,这种感叹词能用来表达人的任何情感,从日本的《源氏物语》中可以找寻“物哀”一词的足迹,书中通过讲述“一夫多妻”制对女性的不公平,从而引发读者内心对女性的怜悯之情,从中可以深刻体会“物哀”一词的真实内涵。
从日本文学层面探究“物哀”一词的深刻意义,主要是由日本传统文学观念孕育演变而来。“哀”是一种悲伤的情感,是人对一切易逝生命、短暂存在事物的感叹,这种情感是主体对外在客观事物的真实感受和情绪体验,而“物”是真真切切、实实在在存在的客观事物,将“物”和“哀”两个词语合而为一,于是,“哀”就不再是空洞无物、毫无依托的哀,而是对物的哀伤,“物”也不再是冷冰冰的物,而是附带人的情感的物,“物哀”一词就成为除表达人的悲伤情感以外,还包含怜悯、委婉等含义的通用词语。
二、日本文学中“物哀”的起源探究
任何文学的产生都基于它所在国家特定的文化背景和文学理念,探究日本文学中的“物哀”之美,就要立足日本特定的文化背景和治国理念,将其放在特定的语境中进行深入剖析,从而全面挖掘日本文学中“物哀”的起源。
(一)日本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日本文学中“物哀”思想的大范围普及离不开日本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因素,日本位于亚欧大陆的东部位置,是一个四面临海的岛屿国家,岛国自古以来多雾霾天气,时常处于朦朦胧胧的状态。日本属于温带海洋性季风气候,终年温和多雨,这种气候条件特别适合植物的生长发育,再加上地形多样、地势多为山川,使得日本的自然地理风光特别迷人,海湾、山川、温泉、峡谷应有尽有。日本地处太平洋西岸的火山地震带的位置,境内有两百多座火山,火山灾害爆发频繁,加之台风等自然灾害的影响又会使美好景象瞬间化为乌有。在多重因素的作用下,日本文学领域逐渐形成了含蓄的“物哀美”,同时日本的文坛也出现了很多感叹自然、感悟生命的文学作品,比如从文学作家川端康成的《雪国》《伊豆的舞女》等作品中,读者可以深切体会日本文学的“物哀”之美。
(二)中国传统文化对日本文学的深刻影响 在日本文学发展的早期阶段,或多或少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比如公元前3世纪日本文化和中华文化就有历史渊源,日本国民在华学习中国的水稻种植和器皿制造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大约在公元6世纪,佛学开始传入日本本土,日本那时正處于政权更迭、政府官员奢靡无度的艰难时期,在政权统治的黑暗时期日本国民深感精神空虚,因此佛教的“轮回转世”“缘起缘灭”等思想逐渐深入民众的内心,这使得日本民众找到了精神依托,在此形势下日本出现了大量关于“哀”的文学作品。在日本江户政府的统治时期,我国的儒学曾一度流传于日本,在儒学思想的引导下,日本出现各种文学团体,并掀起了“国学”活动。在唐朝的繁盛时期,日本经常派学者、僧人来往我国学习借鉴,以后以庄子为代表的道家的“无为而治”思想逐渐深入日本文学领域。“物哀”一词的出现就是日本文学与中国传统文化共通之处的真实写照。
三、以《雪国》为例探究日本文学的“物哀”美
《雪国》是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一部中篇小说,小说主要描写的故事情节是京东的一位舞蹈艺术研究家岛村,他多次前往雪国的温泉旅馆,并与一名艺伎驹子和一名少女叶子之间发生了的情感纠葛,因而叶子、岛村和驹子三者之间便构成了一种微妙的关系。
(一)小说中的男女哀情 以男女之间的恋情为出发点表现悲哀情感,是日本文学创作的传统之一,《雪国》这部小说是川端康成抱着对爱情的感谢之心写就的,小说中的故事情节是艺伎驹子真心爱上岛村而不能自持,她深知她和岛村之间身份地位悬殊,但还是渴望得到岛村的爱情,而由于得不到心上人的回应而让她爱得卑微。岛村清楚地知道驹子爱慕他,但他认为驹子的爱情追求本身就是徒劳的和可悲的,驹子徒劳而卑微的爱情注定得不到很好的结果,其中苦涩参半的情绪不仅让人叹息。岛村对叶子一见倾心,但这种倾心又是渴望而不可即的。
(二)自然物的冷寂情绪 日本文学家有一双在自然物中发现美的眼睛,他们通常通过与自然为友进而体现文学之美。在小说《雪国》中有这样一段描述:“山头上罩满了月色,这是原野尽头唯一的景色,月色虽已淡淡消去,但余韵无穷,不禁使人产生冬夜寥峭的感觉”;“盈盈皓月,深深地射了进来,照亮得连驹子的耳朵的凹凸线条都清晰地浮现出来”,从这两段描写中可以深刻体会岛村内心的孤寂和哀愁,这种哀愁情绪依托雪国的景物烘托更加明显,这一点上与“物哀”是相通的。在《雪国》中作者大量描写了山头、冬景、白花、杉树等自然物,以此给读者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最大程度展现自然物颓败、悲伤的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