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日本文学中物哀的美学意义

来源 :名作欣赏·评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me20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日本传统美学中的三大基本特征是“物哀”“幽玄”和“侘寂”,在日本文化的长期发展过程中,这些特征已经逐渐渗透进日本的文学领域,并成为日本审美文化的重要代表。本文首先对“物哀”的文化内涵进行了全面阐释;其次对日本文学中“物哀”的起源展开探究,明确指出日本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是其出现的重要因素;再次以川端康成的《雪国》和樋口一叶的《青梅竹马》为例,深入挖掘日本文学中物哀的美学意义。
  关键词 : 日本 物哀 《雪国》 《青梅竹马》
  “物哀”一向都是日本文学创作的传统,只有深刻了解并把握日本文学中渗透的物哀之美,才能有效掌握日本文学的创作理念和写作精髓。从《源氏物语》和《平家物语》中的描述来看,日本文学中的物哀之美主要是对岁月易逝和生命无常的深刻感叹,是人的一种忧郁情绪和悲悯情绪的重要体现。本文通过深入挖掘日本传统文化、人文背景和民族主义等,着重剖析日本文学中的“物哀之美”。
  一、“物哀”的文化内涵
  “物哀”一词是江户时代日本的国学大家本居宣长提出的文学观念,本居于1758年在《安波礼辩》中首次提出“物哀”一词的概念,以此描述日本文学中存在的某种特质。简单来讲,“物哀”就是有感而发、真情流露,人在接触外界的客观事物时往往心有感触、触景生情、有感而发,或喜,或怒,或悲,或忧,或思,或惊,或恐,这七种情感简称为人的“七情”,发出以上情感的人都是懂得“物哀”的人。
  日本典籍中,“物哀”一词并没有与之相对应的中国汉字,“安波礼”,其意义就相当于汉字中的“哀”字,根据日本《古语辞典》中的相关释义,“あはれ”的真实含义就是,人在受到情感刺激时所发出的声音,这种声音就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语气词“啊”,这种感叹是通过对人和自然再到对人生对现实的感触。日本《古语拾遗》中将“哀”解释为一种感叹词,这种感叹词能用来表达人的任何情感,从日本的《源氏物语》中可以找寻“物哀”一词的足迹,书中通过讲述“一夫多妻”制对女性的不公平,从而引发读者内心对女性的怜悯之情,从中可以深刻体会“物哀”一词的真实内涵。
  从日本文学层面探究“物哀”一词的深刻意义,主要是由日本传统文学观念孕育演变而来。“哀”是一种悲伤的情感,是人对一切易逝生命、短暂存在事物的感叹,这种情感是主体对外在客观事物的真实感受和情绪体验,而“物”是真真切切、实实在在存在的客观事物,将“物”和“哀”两个词语合而为一,于是,“哀”就不再是空洞无物、毫无依托的哀,而是对物的哀伤,“物”也不再是冷冰冰的物,而是附带人的情感的物,“物哀”一词就成为除表达人的悲伤情感以外,还包含怜悯、委婉等含义的通用词语。
  二、日本文学中“物哀”的起源探究
  任何文学的产生都基于它所在国家特定的文化背景和文学理念,探究日本文学中的“物哀”之美,就要立足日本特定的文化背景和治国理念,将其放在特定的语境中进行深入剖析,从而全面挖掘日本文学中“物哀”的起源。
  (一)日本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日本文学中“物哀”思想的大范围普及离不开日本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因素,日本位于亚欧大陆的东部位置,是一个四面临海的岛屿国家,岛国自古以来多雾霾天气,时常处于朦朦胧胧的状态。日本属于温带海洋性季风气候,终年温和多雨,这种气候条件特别适合植物的生长发育,再加上地形多样、地势多为山川,使得日本的自然地理风光特别迷人,海湾、山川、温泉、峡谷应有尽有。日本地处太平洋西岸的火山地震带的位置,境内有两百多座火山,火山灾害爆发频繁,加之台风等自然灾害的影响又会使美好景象瞬间化为乌有。在多重因素的作用下,日本文学领域逐渐形成了含蓄的“物哀美”,同时日本的文坛也出现了很多感叹自然、感悟生命的文学作品,比如从文学作家川端康成的《雪国》《伊豆的舞女》等作品中,读者可以深切体会日本文学的“物哀”之美。
  (二)中国传统文化对日本文学的深刻影响 在日本文学发展的早期阶段,或多或少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比如公元前3世纪日本文化和中华文化就有历史渊源,日本国民在华学习中国的水稻种植和器皿制造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大约在公元6世纪,佛学开始传入日本本土,日本那时正處于政权更迭、政府官员奢靡无度的艰难时期,在政权统治的黑暗时期日本国民深感精神空虚,因此佛教的“轮回转世”“缘起缘灭”等思想逐渐深入民众的内心,这使得日本民众找到了精神依托,在此形势下日本出现了大量关于“哀”的文学作品。在日本江户政府的统治时期,我国的儒学曾一度流传于日本,在儒学思想的引导下,日本出现各种文学团体,并掀起了“国学”活动。在唐朝的繁盛时期,日本经常派学者、僧人来往我国学习借鉴,以后以庄子为代表的道家的“无为而治”思想逐渐深入日本文学领域。“物哀”一词的出现就是日本文学与中国传统文化共通之处的真实写照。
  三、以《雪国》为例探究日本文学的“物哀”美
  《雪国》是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一部中篇小说,小说主要描写的故事情节是京东的一位舞蹈艺术研究家岛村,他多次前往雪国的温泉旅馆,并与一名艺伎驹子和一名少女叶子之间发生了的情感纠葛,因而叶子、岛村和驹子三者之间便构成了一种微妙的关系。
  (一)小说中的男女哀情 以男女之间的恋情为出发点表现悲哀情感,是日本文学创作的传统之一,《雪国》这部小说是川端康成抱着对爱情的感谢之心写就的,小说中的故事情节是艺伎驹子真心爱上岛村而不能自持,她深知她和岛村之间身份地位悬殊,但还是渴望得到岛村的爱情,而由于得不到心上人的回应而让她爱得卑微。岛村清楚地知道驹子爱慕他,但他认为驹子的爱情追求本身就是徒劳的和可悲的,驹子徒劳而卑微的爱情注定得不到很好的结果,其中苦涩参半的情绪不仅让人叹息。岛村对叶子一见倾心,但这种倾心又是渴望而不可即的。
  (二)自然物的冷寂情绪 日本文学家有一双在自然物中发现美的眼睛,他们通常通过与自然为友进而体现文学之美。在小说《雪国》中有这样一段描述:“山头上罩满了月色,这是原野尽头唯一的景色,月色虽已淡淡消去,但余韵无穷,不禁使人产生冬夜寥峭的感觉”;“盈盈皓月,深深地射了进来,照亮得连驹子的耳朵的凹凸线条都清晰地浮现出来”,从这两段描写中可以深刻体会岛村内心的孤寂和哀愁,这种哀愁情绪依托雪国的景物烘托更加明显,这一点上与“物哀”是相通的。在《雪国》中作者大量描写了山头、冬景、白花、杉树等自然物,以此给读者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最大程度展现自然物颓败、悲伤的美感。
其他文献
摘要:鲁迅非常关注法国文化和法国文学,他翻译了雨果的作品《衷尘》,并就此与雨果产生了心灵的对话。两位不同时空、不同国度的文学大师因为文学而产生的精神共鸣和心灵交流一直延续至今。为纪念中法建交50周年,2014年“鲁迅与雨果:跨时空对话”的举办,无疑激发了人们对鲁迅与雨果精神联系和心灵对话的关注。随着中法两国文化交流的深入发展,鲁迅与雨果两位文学大师在中法文化交流上的作用和价值也日益显现。  关键词
摘要:《七月与安生》是一部由周冬雨、马思纯等主演的现代爱情电影,该片是由作家庆山(安妮宝贝)的小说改编而成。影片用流畅的影像语言和独到的角色塑造诠释了一对年轻女性之间曲折的青春故事。  关键词:《七月与安生》 电影构图 电影音乐  一、剧情简介  《七月与安生》是一部用真实和真诚去讲述青春、爱情、友情和宿命的电影。“我恨你,但我也只有你”是电影《七月与安生》中最戳泪的一句台词,也是七月与安生关系最
摘 要: 通过考察长沙方言的特色时间副词“碰向”,认为“碰向”具有“过一段时间后将要”和“有时”两个意义,并从语义、语法、语用和方普比较四个角度分别对“碰向1”和“碰向2”展开了分析。  关键词 :长沙方言 “碰向” 时间副词  一、引言  长沙县在行政区划分上属长沙市,其方言属于湘方言长益片长沙方言的新派。长沙话中的“碰向”是一个较为有方言特色的时间副词,例如:  (1)他碰向又会回来啰,莫急啰
摘 要: 2021年1月9日,纪念王阳明逝世492周年暨新世纪阳明文创研究青年论坛在绍兴举行,近四十位青年大学生以线上线下的方式参加了本次论坛,并就新世纪以来的阳明文创作品展开了讨论,相关话题涵盖了几十部王阳明题材的小说、传记和戏剧影视作品,充分彰显了王阳明作为新世纪文创IP的资源价值和重要影响。  关键词:王阳明 小说 影视戏剧 文学传记  2021年1月9日,为纪念王阳明逝世492周年,由绍兴
摘 要:《大灭绝时代—— 一部反常的自然史》(荣获2015年第99届普利策新闻奖)讲述物种灭绝的故事,宣告第六次大灭绝的来临。文章通过赏析《大灭绝时代》的内容和写作手法,揭示《大灭绝时代》的生态哲理,唤起人类的生态危机意识,呼吁人类保护地球,保护环境,珍稀物种的多样性,并警示人类敬重自然方有未来。  关键词:《大灭绝时代》 物种 灭绝 地球 生态  故事“始于一个全新物种的崛起,时间可能是二十万年
摘要:《俗世奇人》中,作者融入天津方言,以幽默风趣的语言,跌宕起伏的叙事,讲述了民国时期天津卫的各种奇人轶事。但作者的用意显然不在这吸引眼球的“奇”上,而是要透过这“奇”,探讨背后的理儿。  关键词:《俗世奇人》 语言 叙事 悲剧  2018年8月,冯骥才的短篇小说集《俗世奇人》斩获第七届鲁迅文学奖短篇小说奖。作为中国古典笔记体小说的《俗世奇人》由三十六篇短篇小说构成,极为精简,短则千把字,长亦不
摘 要:苏轼写于黄州的小品文《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特殊心境的映照,具有极高的赏读价值和阐释空间,借助宋代青原惟信大师提出的三重境界说来对文本进行三番涵咏观照,能够感悟到苏轼月下独特的生命情怀的层次性展露,即初读欣喜、再读悲凉、三读旷达,这一审美情感体验的转换过程也是作者当时心路历程的映射。  关键词:苏轼 《记承天寺夜游》 三重境界 欣喜 悲凉 旷达  文言文诵读,就像一扇别有洞天的窗,推开它,满
摘 要:张爱玲和黄碧云两位文坛重要的作家在不同年代写下的“恋之小说”,不仅成为两人的重要代表作品,更为香港绚丽的都市风景线赋彩。两部关于香港、关于婚姻的小说在有意或无意的相互映照过程中,向读者呈现了香港都市中爱情与婚姻的伤逝悲情与浪漫隐遁的最终结局,阅读呼吸之间苍凉之雾遍被华林。  关键词:张爱玲 黄碧云 清醒 苍凉  香港的情与爱向来都是文学史中的一抹艳色,然而情爱并非总是指向热烈、圆满。从张爱
摘 要: 近年来,作为一种类型化电影,主旋律电影“热”已成为当下我国电影市场中极具标识性意义的文化景观。在票房收入、社会反响、文化软实力建设等方面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因主旋律电影在其本质属性上属于商业文化特性,如何让作为大众文化的主旋律电影真正走进大学校园,走进大学生的审美观、民族观、价值观和国家观的培养与建构,是当前电影研究者亟待回应的问题和难题。  关键词:主旋律电影 冷思考 校园  近年来,
摘 要: “冰山原则”是由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者欧内斯特·海明威首次运用到文学写作中的,该原则更多地强调读者的感受,因此会让故事内容的八分之七處于未言明的状态。迄今为止,世界文学将《老人与海》奉为海明威“冰山原则”运用的巅峰之作,因此研究《老人与海》不同译本对“冰山原则”的解读具有指导意义。本文拟通过张爱玲、黄源深、吴劳等《老人与海》的三个不同译本,分析不同读者对“冰山原则”的解读。  关键词:“冰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