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使用介入栓塞术对脑动脉瘤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0例脑动脉瘤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行常规开颅手术,研究组行介入栓塞术,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发现采用介入栓塞术的研究组患者,ADL评分好于对照组,临床效果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介入栓塞术在治疗后对于患者的效果更佳,是一种令人满意的手术措施,可以提高患者的相关指标,具备临床实用性。
【关键词】介入栓塞术;开颅手术;脑动脉瘤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6-0085-01
脑动脉瘤是脑血管病中病死率和致残率都很高的一种疾病,其并发症多、预后差,成为当前医学所面临的严峻的问题之一[1]。医学工作者也在寻求最佳的治疗方案,以期达到最佳预后,减少死亡率和致残率,减轻家庭、社会负担。介入栓塞术是近年开展的治疗脑动脉瘤的手术方式;与传统的开颅手术相比较,具有创伤小,手术操作方法简便易行,尤其适用于高龄、不能耐受开颅手术的病人,以及容易被病人及家属接受等优点,因此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价值[2]。本研究对60例脑动脉瘤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其中对照组进行开颅手术治疗,研究组使用介入栓塞术,探讨不同治疗方式术后的临床效果。
1.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入选标准
选取2013年6月至2015年6月在本院治疗的高血压脑出血的患者60例,年龄为52-71歲,其中男35例,女25例,对60例脑出血患者进行分组,研究组(n=30)和对照组(n=30),组别之间患者性别、年龄和病情方面没有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在给子各自手术治疗前,要进行常规的术前治疗措施,如脱水、服用降压药物、减低颅内压和补充维生素等综合治疗。对照组要根据临床诊断结果,找寻最合理位置,打开骨瓣,分离动脉瘤。研究组要首先确定动脉瘤位置,采用Seldinger技术经右侧(或者左侧)股动脉穿刺成功后置人6F导管鞘,在路径引导下将微导管缓慢、平稳送人动脉瘤内,平缓撤出微导丝;根据瘤体大小和形态选择适宜弹簧圈,沿微导管缓慢送入合适规格的弹簧圈,直至填塞致密或不能再放入弹簧圈为止。
1.3. 疗效测定及评价
由专业人员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行ADL评分,,对患者进行临床效果评定,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进行临床效果评定,正常100分;生活基本自理≥60分,为治愈;生活需要帮助41~59分、生活依赖明显21~40分,为有效;生活完全依赖≤20分,为无效。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SPSS13.0)进行数据分析,P<0.05为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ADL评分比较
ADL评分反映出研究组患者治疗后生活能力方面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临床效果
研究组患者经过治疗后,治愈率好于对照组,平均住院时间少于对照组;治愈时间也相对提前,且没有并发症,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微创外科概念的提出和深入,在脑科疾病的外科手术中,越来越多的融入微创技术,由以前的大骨瓣开颅逐渐向微创低风险方向发展[3]。开颅手术是较为经典的动脉瘤分离术式,其多年来得到了医学界的认可。然而,由于将部分颅骨剥开,会造成患者出现大出血,并会诱导多种并发症状,降低患者生存机会和生活质量,会提升患者病死率和致残率的风险。
微创手术技术已经广泛应用诸多门类的疾病治疗中,取得不俗成绩。目前,介入栓塞术治疗脑动脉瘤能提高病人的生存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实用技术。介入栓塞术不需要将骨瓣进行剥离,在治疗中,只需要插入特制软管,在血管内即完成整个动脉分离过程。其采取局部+基础麻醉,仅需颅骨钻孔,手术时间短,创伤小,无需显露和牵拉脑组织,避免对脑组织和血管的牵拉及电凝损伤,降低医源性继发脑损伤,可最大限度地达到保护正常脑组织功能;患者瘤腔内置入的导管材料具有较强的柔顺性,对于脑部血管形态具有较强的适应性,不会出现侧枝血管闭塞的危险,降低了患者因为栓塞而造成的生命危险。
介入栓塞术对于降低患者术后各项功能的恢复,以及临床疗效的提高是得到学者的广泛关注的。在两组临床结果中,对照组患者由于受到治疗开颅后,颅内血压升高以及颅内水肿的影响,部分患者在手术中过程并不十分顺利,治疗后出现了死亡和偏瘫病例,创伤较大,有些患者出现了大出血,最终治愈率仅为50%。而研究组患者,因为使用了微创技术,降低了开颅手术的相关风险因素影响,患者治愈率为90%。在手术中,医护人员要紧密配合,手术的每一个环节都要做到安全,在手术中预防血栓的形成。
参考文献:
[1]翟水亭,李天晓,曹会存,等.脑动脉瘤的介入栓塞治疗[J].中原医刊,2011,25(14):45-46.
[2]董富山,翟水亭,李天晓,等.微弹簧圈栓塞治疗脑动脉瘤临床应用效果探讨[J].医药论坛杂志,2010,32(15):174-175.
[3]冉繁德,刘会生,曹旭升.脑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 52 例临床分析[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1,20(16):79-80.
【关键词】介入栓塞术;开颅手术;脑动脉瘤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6-0085-01
脑动脉瘤是脑血管病中病死率和致残率都很高的一种疾病,其并发症多、预后差,成为当前医学所面临的严峻的问题之一[1]。医学工作者也在寻求最佳的治疗方案,以期达到最佳预后,减少死亡率和致残率,减轻家庭、社会负担。介入栓塞术是近年开展的治疗脑动脉瘤的手术方式;与传统的开颅手术相比较,具有创伤小,手术操作方法简便易行,尤其适用于高龄、不能耐受开颅手术的病人,以及容易被病人及家属接受等优点,因此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价值[2]。本研究对60例脑动脉瘤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其中对照组进行开颅手术治疗,研究组使用介入栓塞术,探讨不同治疗方式术后的临床效果。
1.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入选标准
选取2013年6月至2015年6月在本院治疗的高血压脑出血的患者60例,年龄为52-71歲,其中男35例,女25例,对60例脑出血患者进行分组,研究组(n=30)和对照组(n=30),组别之间患者性别、年龄和病情方面没有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在给子各自手术治疗前,要进行常规的术前治疗措施,如脱水、服用降压药物、减低颅内压和补充维生素等综合治疗。对照组要根据临床诊断结果,找寻最合理位置,打开骨瓣,分离动脉瘤。研究组要首先确定动脉瘤位置,采用Seldinger技术经右侧(或者左侧)股动脉穿刺成功后置人6F导管鞘,在路径引导下将微导管缓慢、平稳送人动脉瘤内,平缓撤出微导丝;根据瘤体大小和形态选择适宜弹簧圈,沿微导管缓慢送入合适规格的弹簧圈,直至填塞致密或不能再放入弹簧圈为止。
1.3. 疗效测定及评价
由专业人员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行ADL评分,,对患者进行临床效果评定,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进行临床效果评定,正常100分;生活基本自理≥60分,为治愈;生活需要帮助41~59分、生活依赖明显21~40分,为有效;生活完全依赖≤20分,为无效。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SPSS13.0)进行数据分析,P<0.05为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ADL评分比较
ADL评分反映出研究组患者治疗后生活能力方面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临床效果
研究组患者经过治疗后,治愈率好于对照组,平均住院时间少于对照组;治愈时间也相对提前,且没有并发症,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微创外科概念的提出和深入,在脑科疾病的外科手术中,越来越多的融入微创技术,由以前的大骨瓣开颅逐渐向微创低风险方向发展[3]。开颅手术是较为经典的动脉瘤分离术式,其多年来得到了医学界的认可。然而,由于将部分颅骨剥开,会造成患者出现大出血,并会诱导多种并发症状,降低患者生存机会和生活质量,会提升患者病死率和致残率的风险。
微创手术技术已经广泛应用诸多门类的疾病治疗中,取得不俗成绩。目前,介入栓塞术治疗脑动脉瘤能提高病人的生存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实用技术。介入栓塞术不需要将骨瓣进行剥离,在治疗中,只需要插入特制软管,在血管内即完成整个动脉分离过程。其采取局部+基础麻醉,仅需颅骨钻孔,手术时间短,创伤小,无需显露和牵拉脑组织,避免对脑组织和血管的牵拉及电凝损伤,降低医源性继发脑损伤,可最大限度地达到保护正常脑组织功能;患者瘤腔内置入的导管材料具有较强的柔顺性,对于脑部血管形态具有较强的适应性,不会出现侧枝血管闭塞的危险,降低了患者因为栓塞而造成的生命危险。
介入栓塞术对于降低患者术后各项功能的恢复,以及临床疗效的提高是得到学者的广泛关注的。在两组临床结果中,对照组患者由于受到治疗开颅后,颅内血压升高以及颅内水肿的影响,部分患者在手术中过程并不十分顺利,治疗后出现了死亡和偏瘫病例,创伤较大,有些患者出现了大出血,最终治愈率仅为50%。而研究组患者,因为使用了微创技术,降低了开颅手术的相关风险因素影响,患者治愈率为90%。在手术中,医护人员要紧密配合,手术的每一个环节都要做到安全,在手术中预防血栓的形成。
参考文献:
[1]翟水亭,李天晓,曹会存,等.脑动脉瘤的介入栓塞治疗[J].中原医刊,2011,25(14):45-46.
[2]董富山,翟水亭,李天晓,等.微弹簧圈栓塞治疗脑动脉瘤临床应用效果探讨[J].医药论坛杂志,2010,32(15):174-175.
[3]冉繁德,刘会生,曹旭升.脑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 52 例临床分析[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1,20(16):7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