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母親晚年时常说起乡下过年的事情,母亲说,那时虽然穷,年却过得有滋有味,比城里过年不知要好多少。好在哪里呢?母亲也说不清楚,可能老人家进了城,儿时的某些物事,已然消失了吧。那些缺失不是具体的某些物件儿,许多年后我理解了母亲,她念念不忘的其实是一捧乡愁。
母亲老家在新民西北部一个叫耿家窝棚的小村,与黑山隔河相望。小村地处三河交界,十年九涝。就是这样一个地理环境恶劣的自然村落,竟然历经灾荒战乱而不灭不绝。
可能是出于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人们在每年农历腊月最后一天的晚上围炉守岁——过除夕。除夕是“月穷岁尽”的意思,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故此间的活动都围绕着除旧布新,以消灾祈福为中心。
母亲说,一进腊月门,人们便开始张罗筹备,俗称“忙年”,蒸干粮、做豆腐、杀猪、宰羊、宰小鸡。辛勤劳作了一年的乡亲,好像是要对自己的辛劳做下补偿,把积攒了一年的好东西都拿出来,大快朵颐。也是,一年春耕夏锄、秋收冬藏,忙忙碌碌哪曾得闲?过年这几天铺张一点儿,也算是善待自己。
这时,村里的孩子就唱起了过年谣:小孩小孩你别哭,过了腊八就杀猪。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炕锅边;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去杀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闹一宿,大年初一满街走。
孩子们一唱,整个村子就弥漫着过年的意思了,大人们便张罗着办年货了。年货一般包括鞭炮、对联、灯笼、冻梨、冻柿子等。家里有小孩的还要给小孩买件新衣服,这是规矩。
母亲说,在农村置办年货多选择赶集,年集是一年中规模最大参与人数最多的一次,在大集上要把香蜡、纸码、鞭炮、年画、红纸、白糖、烟茶、糖果、作料等买回家,这些也是孩子们眼巴巴的盼望,因为只有过年他们才有可能穿上一回新衣服,放上一回“啪啪”响的小鞭和震天响的“二踢脚”,当然还有年夜饭,这才是过年真正的主角。母亲说,尽管各家各户的日子不同,但大人还是会尽力筹备出一桌尽量丰盛的年夜饭。年夜饭包括所谓的“四大件儿”,即:鸡、鱼、排骨和肘子,这是必不可少的。
吃完年夜饭,开始吃冻秋梨。冻秋梨是东北特产,用水化透后,咬一口冰凉甘甜。年夜饭后,吃冻秋梨最能解酒、解油腻。
饭后的大人们或是玩纸牌,或是围着火盆抽烟、说话唠嗑,欢笑声不时响起,已然将诸多烦恼抛在了旧岁。女孩子则聚在一起玩翻绳,或是抛“嘎拉哈”,男孩子跑到外边去放鞭,或是串门儿给长辈们拜年。
接近午夜,开始鸣放鞭炮接神,这时刻的小山村爆竹阵阵,烟花闪亮,充满了活力。一些家境殷实的开始“斗鞭”,仿佛谁家的鞭炮放得霸气,就会多接些神过去,如此,你来我往将除夕推向了高潮。接过神后开始吃饺子,母亲说,来城里这些年没再吃过一次小时候在乡下吃的那种酸菜馅水饺,那是用新杀的猪骨熬老汤拌的馅,城里的水饺没那个味道。
如今,母亲已离开了4个年头,过年时不会再有人给我讲那些老家的往事了,我只能凭着记忆去捕捞那些年谣、四大件儿、斗鞭、冻秋梨、嘎拉哈。
时过境迁,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小时候盼年是因为肚子空,没油水,如今已没人迷恋大鱼大肉,清淡饮食的观念已体现在寻常百姓的日常生活中。时下正是春季,没来由地拱火,行大运老是不利索。想起小时候母亲做的一些寻常饭菜,都是符合少油、少盐、少糖的健康标准,便一样一样地试着做起来。
首先做的炸菠菜,买回圆叶红根的大地菠菜,择洗干净,用热水焯一下,烫软后捞出用冷水投凉,挤出水分,用鸡蛋酱蘸着吃。就着白米粥,真是好吃得不得了,老婆孩子都爱吃。
炸菠菜好吃也不能老吃,又想起母亲做的炸萝卜片。母亲喜欢用大红萝卜做,做法和菠菜差不多,也是蘸着鸡蛋酱吃。哎呀,也是好吃得不得了。焯熟的萝卜片,软软的,白玉一样,别有风味,我自己就能吃一大盘子。老婆也爱吃,她以前也是吃过的,有记忆。儿子却觉得一般,说没有菠菜蘸着鸡蛋酱好吃。我说好吃,好吃得很,儿子笑,不置可否。
某个周日,我忽然想起了菜豆腐,那也是母亲生前爱吃的东西,一晃已经好几年没吃了。菜豆腐的做法比较简单,把白菜帮剁碎,再把豆面用水溶开,锅底放一勺油,油热了下葱花、花椒面炝锅,下碎白菜翻炒,再倒入搅拌好的豆面,等锅里“咕嘟咕嘟”开了几个开儿,尝一尝白菜软了,也没了豆腥味就可以吃了。还是拌着鸡蛋酱吃,也是好吃得不得了。
我对儿子说,你尝尝,可好吃了。儿子被我大口大口的吃相感染了,也盛了一大碗吃了起来。我不停地问他,好吃不?你说好吃不?是不是很好吃?儿子勉强把嘴里的一口菜豆腐咽了下去,暧昧地看着我笑,您想听实话吗?没什么味,不香不臭的。我说,你将来就爱吃了。
儿子的话把我带回了小时候。那时我也和母亲说过同样的话,母亲也是和我说,你吃一口吧,可好吃了。我说这有什么吃头儿呀,不香不臭的,但是母亲做了,我还是会跟着吃一口,有时纯粹是哄她高兴。自从母亲过世后我就特别想吃菜豆腐,吃着吃着童年的一幕幕就会萦绕在脑海。父母都是铁路工人,我们一家住在厂子分配的集体宿舍里,那个地方在铁西区勋望街,那是一座三层高的红砖楼房,建造于1962年。
我想念童年的岁月,我想念母亲。
母亲老家在新民西北部一个叫耿家窝棚的小村,与黑山隔河相望。小村地处三河交界,十年九涝。就是这样一个地理环境恶劣的自然村落,竟然历经灾荒战乱而不灭不绝。
可能是出于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人们在每年农历腊月最后一天的晚上围炉守岁——过除夕。除夕是“月穷岁尽”的意思,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故此间的活动都围绕着除旧布新,以消灾祈福为中心。
母亲说,一进腊月门,人们便开始张罗筹备,俗称“忙年”,蒸干粮、做豆腐、杀猪、宰羊、宰小鸡。辛勤劳作了一年的乡亲,好像是要对自己的辛劳做下补偿,把积攒了一年的好东西都拿出来,大快朵颐。也是,一年春耕夏锄、秋收冬藏,忙忙碌碌哪曾得闲?过年这几天铺张一点儿,也算是善待自己。
这时,村里的孩子就唱起了过年谣:小孩小孩你别哭,过了腊八就杀猪。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炕锅边;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去杀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闹一宿,大年初一满街走。
孩子们一唱,整个村子就弥漫着过年的意思了,大人们便张罗着办年货了。年货一般包括鞭炮、对联、灯笼、冻梨、冻柿子等。家里有小孩的还要给小孩买件新衣服,这是规矩。
母亲说,在农村置办年货多选择赶集,年集是一年中规模最大参与人数最多的一次,在大集上要把香蜡、纸码、鞭炮、年画、红纸、白糖、烟茶、糖果、作料等买回家,这些也是孩子们眼巴巴的盼望,因为只有过年他们才有可能穿上一回新衣服,放上一回“啪啪”响的小鞭和震天响的“二踢脚”,当然还有年夜饭,这才是过年真正的主角。母亲说,尽管各家各户的日子不同,但大人还是会尽力筹备出一桌尽量丰盛的年夜饭。年夜饭包括所谓的“四大件儿”,即:鸡、鱼、排骨和肘子,这是必不可少的。
吃完年夜饭,开始吃冻秋梨。冻秋梨是东北特产,用水化透后,咬一口冰凉甘甜。年夜饭后,吃冻秋梨最能解酒、解油腻。
饭后的大人们或是玩纸牌,或是围着火盆抽烟、说话唠嗑,欢笑声不时响起,已然将诸多烦恼抛在了旧岁。女孩子则聚在一起玩翻绳,或是抛“嘎拉哈”,男孩子跑到外边去放鞭,或是串门儿给长辈们拜年。
接近午夜,开始鸣放鞭炮接神,这时刻的小山村爆竹阵阵,烟花闪亮,充满了活力。一些家境殷实的开始“斗鞭”,仿佛谁家的鞭炮放得霸气,就会多接些神过去,如此,你来我往将除夕推向了高潮。接过神后开始吃饺子,母亲说,来城里这些年没再吃过一次小时候在乡下吃的那种酸菜馅水饺,那是用新杀的猪骨熬老汤拌的馅,城里的水饺没那个味道。
如今,母亲已离开了4个年头,过年时不会再有人给我讲那些老家的往事了,我只能凭着记忆去捕捞那些年谣、四大件儿、斗鞭、冻秋梨、嘎拉哈。
时过境迁,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小时候盼年是因为肚子空,没油水,如今已没人迷恋大鱼大肉,清淡饮食的观念已体现在寻常百姓的日常生活中。时下正是春季,没来由地拱火,行大运老是不利索。想起小时候母亲做的一些寻常饭菜,都是符合少油、少盐、少糖的健康标准,便一样一样地试着做起来。
首先做的炸菠菜,买回圆叶红根的大地菠菜,择洗干净,用热水焯一下,烫软后捞出用冷水投凉,挤出水分,用鸡蛋酱蘸着吃。就着白米粥,真是好吃得不得了,老婆孩子都爱吃。
炸菠菜好吃也不能老吃,又想起母亲做的炸萝卜片。母亲喜欢用大红萝卜做,做法和菠菜差不多,也是蘸着鸡蛋酱吃。哎呀,也是好吃得不得了。焯熟的萝卜片,软软的,白玉一样,别有风味,我自己就能吃一大盘子。老婆也爱吃,她以前也是吃过的,有记忆。儿子却觉得一般,说没有菠菜蘸着鸡蛋酱好吃。我说好吃,好吃得很,儿子笑,不置可否。
某个周日,我忽然想起了菜豆腐,那也是母亲生前爱吃的东西,一晃已经好几年没吃了。菜豆腐的做法比较简单,把白菜帮剁碎,再把豆面用水溶开,锅底放一勺油,油热了下葱花、花椒面炝锅,下碎白菜翻炒,再倒入搅拌好的豆面,等锅里“咕嘟咕嘟”开了几个开儿,尝一尝白菜软了,也没了豆腥味就可以吃了。还是拌着鸡蛋酱吃,也是好吃得不得了。
我对儿子说,你尝尝,可好吃了。儿子被我大口大口的吃相感染了,也盛了一大碗吃了起来。我不停地问他,好吃不?你说好吃不?是不是很好吃?儿子勉强把嘴里的一口菜豆腐咽了下去,暧昧地看着我笑,您想听实话吗?没什么味,不香不臭的。我说,你将来就爱吃了。
儿子的话把我带回了小时候。那时我也和母亲说过同样的话,母亲也是和我说,你吃一口吧,可好吃了。我说这有什么吃头儿呀,不香不臭的,但是母亲做了,我还是会跟着吃一口,有时纯粹是哄她高兴。自从母亲过世后我就特别想吃菜豆腐,吃着吃着童年的一幕幕就会萦绕在脑海。父母都是铁路工人,我们一家住在厂子分配的集体宿舍里,那个地方在铁西区勋望街,那是一座三层高的红砖楼房,建造于1962年。
我想念童年的岁月,我想念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