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千多年前,我国就产生了合作学习的思想. 教育名著《学记》中提出“相观而善谓之摩”,“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许多私塾都采取“高业弟子转相传授”的办法教学,书院更是盛行“切磋”之风,这些都体现了合作最基本的理念——互相帮助,共同发展.在国外“18世纪,约瑟夫·兰开斯特和安德鲁·贝尔开始在英国广泛使用合作性学习小组;19世纪初,合作学习的方式传入美国,并不断发展. 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教育家帕克和杜威. 20世纪90年代国内又一次掀起了合作学习研究高潮. 2001年国务院国发[2001]21号颁发的《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再次明确指出:“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从历次的课程改革中我们也频频看到有关合作学习的身影,目前合作学习已经成为新课程理念的代言词.
我们先回过头来看看在实际现实教学中,合作学习是如何应用的及应用的效果. 目前比较流行的合作学习方式多以小组合作学习形式出现,出现频率最高的是在教师公开课上,即各级各类的公开课、优质课、展示课. 但就其应用的效果可谓良莠不齐,什么样的都有. 有的教师的话音一落,学生马上分组进行,合作学习氛围相当浓厚,讨论也异常激烈(事实上老师为了能在公开课上出彩排练了不止3次,有的甚至排练1周多),看上去氛围很好,但对于他人的思想观点见解不屑一顾;有的教师说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学生也迅速组成小组进行合作学习,可是参与合作、讨论的只有一两个好的学生在说,其他学生甘心当看客,即使听也是听得不在状态. 我想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还有什么意义呢?干脆不用为好.
那么什么样的小组合作学习才是有效性的?笔者比较赞成这样的提法:“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是要求教师要遵循教学的规律, 用最少的时间、 精力和物力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合作学习要重视每位合作者的主体地位、 独特感受, 必须把学生的发展放在首位, 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潜能,注重课堂的生成, 让课堂充满活力, 充满智慧, 充满情趣. ”依据此观点,笔者认为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进行小组合作学习需要注意以下六个方面.
一、客观解读合作学习内涵,明确运用目标
斯莱文教授认为:“合作学习是指使学生在小组中从事学习活动,并依托他们整个小组的成绩获取奖励或认可的课堂教学技术.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合作学习中心的约翰逊兄弟俩认为:“合作学习就是在教学上运用小组,使学生共同活动以最大限度地促进他们自己以及他人的学习. ”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沙伦博士对合作学习界定为:“合作学习是组织和促进课堂教学的一系列方法的总称. ”我国教育学者王坦认为:“合作学习是一种旨在促进学生在异质小组中互助合作,达成共同的学习目标,并以小组的总体成绩为奖励依据的教学策略体系. ”可以看出不同国家、不同的理论学派的专家对合作学习有不同的理解与界定,笔者认为解读其真正涵义关键还是要从小组、合作、学习三个词语及其关系去解读. 小组是形式,合作是途径,学习是目的,只有这样去理解在运用中才能有的放矢. 课堂教学中教师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目标是什么?不是证明你教师的组织能力有多强、水平有多高,而是有效地解决知识的重点与难点.
二、依据不同合作模式,突出运用针对性
国内目前合作学习的基本模式有分层—合作学习模式、互助—合作学习模式、建构—合作学习模式、自主—合作学习模式、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模式等五种. 这五种合作模式分别依据的理论不同,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也都有其不同. 因此,教师在选择模式时首先要对教学内容、学生的基本情况有详细的掌握与分析,最大化地有针对性选择.
三、科学分析优劣,强化运用重点
合作学习尽管已经实践多年,但并不代表其完美无瑕,我们要以科学的角度去分析它,客观地评判它,不能夸大其优点,也不能缩小其瑕疵. 笔者认为不是什么问题都要用合作学习来实现,或者说合作学习不是对每一个问题都有效,教师必须有选择性地运用且运用时要突出重点. 换句话讲就是我们在运用合作学习的某种模式时要知道运用的重点是什么,这样我们的运用才能游刃有余.
四、合理设计与布局,捕捉运用时机
合作学习的模式比较多,每一个模式运用时都需要合理设计与布局,这样才有利于我们捕捉运用良机. 以自主—合作学习模式为例,教师就要设计好多少人一组才最为合理,考虑如何激发学生的自主性,所学习的时间如何确定等. 对这些问题有了一个详细的分析,那么我们选择合作学习模式及运用时机就轻而易举了. 笔者建议,教师在做教学设计前先对合作学习的集中模式进行系统性的对比分析,这样做的好处就是教师运用时能心中有数.
五、依据学生身心特点,彰显运用科学性
教学对象这个教学过程中重要的组成要素是教师进行选择教法过程前必须认真分析与解决的问题,盲目地选择后果只能是无功而返. 中学生正处在青春期,叛逆情绪强烈,自我保护意识增强,如果教师不了解这些情况,随意性地选择合作学习模式,那么就极大地降低了我们运用的科学性. 众所周知,兴趣是参与的原动力. 了解学生的身心特点,就能找到他们参与兴趣的源头所在,就能挖掘学生的参与源动力.
六、建立奖惩机制,提升运用有效性
在运用的实践中我们会有这样的体会,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对教师的建议不理不睬我行我素. 有时我们教师真是打碎牙往自己肚子里咽,问题就出在我们没有建立一定的奖惩机制,导致我们无法可依,最终势必导致合作学习无效性. 因此,笔者建议我们教师在合作学习过程中进行奖惩机制的完善,制定出学生参与合作学习的奖罚规则. 如,发言的多少记录、所提的合理性建议是什么等都可作为奖罚的依据,这样做能消除学生侥幸的心理,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http://wenku.baidu.com/view/f2ea970cba1aa8114431d
945.html.
[2]汤卫胜.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研究报告[J]. 宁夏教育科研,2008(2).
我们先回过头来看看在实际现实教学中,合作学习是如何应用的及应用的效果. 目前比较流行的合作学习方式多以小组合作学习形式出现,出现频率最高的是在教师公开课上,即各级各类的公开课、优质课、展示课. 但就其应用的效果可谓良莠不齐,什么样的都有. 有的教师的话音一落,学生马上分组进行,合作学习氛围相当浓厚,讨论也异常激烈(事实上老师为了能在公开课上出彩排练了不止3次,有的甚至排练1周多),看上去氛围很好,但对于他人的思想观点见解不屑一顾;有的教师说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学生也迅速组成小组进行合作学习,可是参与合作、讨论的只有一两个好的学生在说,其他学生甘心当看客,即使听也是听得不在状态. 我想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还有什么意义呢?干脆不用为好.
那么什么样的小组合作学习才是有效性的?笔者比较赞成这样的提法:“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是要求教师要遵循教学的规律, 用最少的时间、 精力和物力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合作学习要重视每位合作者的主体地位、 独特感受, 必须把学生的发展放在首位, 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潜能,注重课堂的生成, 让课堂充满活力, 充满智慧, 充满情趣. ”依据此观点,笔者认为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进行小组合作学习需要注意以下六个方面.
一、客观解读合作学习内涵,明确运用目标
斯莱文教授认为:“合作学习是指使学生在小组中从事学习活动,并依托他们整个小组的成绩获取奖励或认可的课堂教学技术.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合作学习中心的约翰逊兄弟俩认为:“合作学习就是在教学上运用小组,使学生共同活动以最大限度地促进他们自己以及他人的学习. ”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沙伦博士对合作学习界定为:“合作学习是组织和促进课堂教学的一系列方法的总称. ”我国教育学者王坦认为:“合作学习是一种旨在促进学生在异质小组中互助合作,达成共同的学习目标,并以小组的总体成绩为奖励依据的教学策略体系. ”可以看出不同国家、不同的理论学派的专家对合作学习有不同的理解与界定,笔者认为解读其真正涵义关键还是要从小组、合作、学习三个词语及其关系去解读. 小组是形式,合作是途径,学习是目的,只有这样去理解在运用中才能有的放矢. 课堂教学中教师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目标是什么?不是证明你教师的组织能力有多强、水平有多高,而是有效地解决知识的重点与难点.
二、依据不同合作模式,突出运用针对性
国内目前合作学习的基本模式有分层—合作学习模式、互助—合作学习模式、建构—合作学习模式、自主—合作学习模式、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模式等五种. 这五种合作模式分别依据的理论不同,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也都有其不同. 因此,教师在选择模式时首先要对教学内容、学生的基本情况有详细的掌握与分析,最大化地有针对性选择.
三、科学分析优劣,强化运用重点
合作学习尽管已经实践多年,但并不代表其完美无瑕,我们要以科学的角度去分析它,客观地评判它,不能夸大其优点,也不能缩小其瑕疵. 笔者认为不是什么问题都要用合作学习来实现,或者说合作学习不是对每一个问题都有效,教师必须有选择性地运用且运用时要突出重点. 换句话讲就是我们在运用合作学习的某种模式时要知道运用的重点是什么,这样我们的运用才能游刃有余.
四、合理设计与布局,捕捉运用时机
合作学习的模式比较多,每一个模式运用时都需要合理设计与布局,这样才有利于我们捕捉运用良机. 以自主—合作学习模式为例,教师就要设计好多少人一组才最为合理,考虑如何激发学生的自主性,所学习的时间如何确定等. 对这些问题有了一个详细的分析,那么我们选择合作学习模式及运用时机就轻而易举了. 笔者建议,教师在做教学设计前先对合作学习的集中模式进行系统性的对比分析,这样做的好处就是教师运用时能心中有数.
五、依据学生身心特点,彰显运用科学性
教学对象这个教学过程中重要的组成要素是教师进行选择教法过程前必须认真分析与解决的问题,盲目地选择后果只能是无功而返. 中学生正处在青春期,叛逆情绪强烈,自我保护意识增强,如果教师不了解这些情况,随意性地选择合作学习模式,那么就极大地降低了我们运用的科学性. 众所周知,兴趣是参与的原动力. 了解学生的身心特点,就能找到他们参与兴趣的源头所在,就能挖掘学生的参与源动力.
六、建立奖惩机制,提升运用有效性
在运用的实践中我们会有这样的体会,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对教师的建议不理不睬我行我素. 有时我们教师真是打碎牙往自己肚子里咽,问题就出在我们没有建立一定的奖惩机制,导致我们无法可依,最终势必导致合作学习无效性. 因此,笔者建议我们教师在合作学习过程中进行奖惩机制的完善,制定出学生参与合作学习的奖罚规则. 如,发言的多少记录、所提的合理性建议是什么等都可作为奖罚的依据,这样做能消除学生侥幸的心理,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http://wenku.baidu.com/view/f2ea970cba1aa8114431d
945.html.
[2]汤卫胜.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研究报告[J]. 宁夏教育科研,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