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聪 遨游深海的“蛟龙”

来源 :科学大观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an934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蛟龙号”载人潜水器首次突破7000米,这也是世界同类型的载人潜水器的最大下潜深度。其时,叶聪既是“蛟龙号”的唯一主驾驶员,也是最年轻的载人潜水器主任设计师。
  作为最年轻的载人潜水器主任设计师、国内唯一的载人深潜主驾驶员,80后叶聪有着同龄人少有的沉静与稳重。
  10年来,叶聪和七〇二研究所的同事们面对其他国家的技术封锁,研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深海载人潜水器,并成功突破7000米下潜任务,为我国发展海洋工程事业奠定了坚实基础。如今,作为万米级载人潜水器总设计师,叶聪正带领着团队,计划在2020年完成万米级载人潜水器的研制。
  深海载人潜水器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综合技术力量,是海洋技术开发的最前沿与制高点。人类利用深海载人潜水器探索海洋已经走过了50多年的历程,目前世界上只有美国、法国、俄罗斯、日本等国相继研制成功了5艘深海载人潜水器。
  新世纪初,国际海底区域竞争形势日益激烈,专家们认为,我国自主研制深海载人潜水器条件已经成熟,研发载人潜水器被国家决策部门提上了议事日程。此时的叶聪,刚从哈尔滨工程大学船舶工程专业毕业,他选择了去船舶理论研究与应用都很强的中船重工七〇二研究所工作。
  叶聪是幸运的,他一到七〇二研究所,就接触到“蛟龙号”载人潜水器项目。由于勤奋好学,虚心请教,叶聪迅速掌握了潜水器相关专业知识。2003年,刚工作两年的叶聪被任命为总布置主任设计师,负责潜水器的总布置设计。载人潜水器本体研制需要攻克很多技术难点。耐压构件密封、控制、水声通信等都是潜水器研制过程中“一块块难啃的技术骨头”。总布置是潜水器设计的关键部分,所有潜水器设备的功能、指标、接口都需要通过总布置主任设计师来协调和配置,可以说是整个潜水器设计的主线。
  叶聪说自己的优点是可以“不厌其烦地去做一件事”。作为“蛟龙号”的主任设计师,从最初的草图到完工图,几年下来,叶聪已经修改了几百遍。“每一个部件都要算得很清楚,有时候都要一厘米一厘米地去计算,操作时间都要精确到秒。”叶聪说。
  总布置设计之余,他还参与了总布置以外的潜水器结构、推进、观通、水声、水面支持等部分的设计和协调工作。面对陌生的设计领域,他从零开始,边学习边进步,一次又一次,不厌其烦地将不够完美的设计推倒重来,最终获得了总设计师和专家的认可。叶聪还相继担任载人潜水器的质量师和建造师,在项目总体策划、加工建造和监督等方面表现突出,为载人潜水器研制工作立下汗马功劳。
  “不把问题解决了,睡觉肯定不踏实。”正是凭着这样的努力和执着,在没有母型船提供参考借鉴的艰难环境中,叶聪硬是完成了“蛟龙号”的设计任务。
  “蛟龙号”从总体方案设计,到潜水器的初步设计和详细设计,到最后的总装联调和水池试验,都由我国工程技术人员独立完成。研发团队向世界证明了中国人已经掌握了深海载人潜水器自主设计、集成创新等核心能力。
  作为技术骨干,在完成了潜水器的设计、联调和总装后,叶聪马上又投入到了载人潜水器的试验中。时任七〇二研究所所长翁震平对叶聪印象最深的是,每一次海试挑战前,他总是说“我下”。2009年到2012年,“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四度进行海上试验,累计下潜51次,叶聪个人就承担了38次试验任务。
  “第一次下潜深度是50米,虽然只有50米,但之前从未有过,所以心里摸不着底。茫茫大海中,‘蛟龙号’像芝麻粒一样小,中国从来没有人下去过,叶聪是第一个。”翁震平说,作为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一台大深度载人潜水器,各项性能指标都需要进行大量的海上试验来验证和改进,背后的风险显而易见。
  “这是一个狭小的只有2.1米内径的球体。我坐在中间主驾驶位上,右边是崔维成副所长,左边是一个副驾驶员。如果顺利的话,我们3人要在海底工作3个小时。今天的任务还是测试‘蛟龙’的稳定性,如果不出意外,我们将在海底‘行走’两海里,我们希望能抓住小蝦或海参等深海生物……”这是一次5000米的深海测试,首席潜航员叶聪在他的“深海日志”上详细地记录每一个细节,“在这10个小时的‘蛟龙’潜海旅行中,我们3人一直要呈蜷缩状态工作,少喝水,少吃东西,免得带来生理上的诸多不便……考虑到节约用电,深潜器在下潜过程中是关掉照明的,所以我们能看到一个黑暗中真实的海洋。”
   每一次下潜并不像叶聪“深海日志”上写的那么“风平浪静”。50米下潜时,“蛟龙号”在离开母船后遭遇通信故障,在茫茫大海中等待了两个多小时才恢复通信;在3000米下潜时遇到绝缘故障……“放弃下潜意味着没有收获,继续下潜又有危险。”叶聪告诉记者,“首席潜航员要对任何一个数据的变化很快作出判断,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50米、100米、3000米、5000米、7000米……每一次深度的突破,都是叶聪第一个下海,他和同事一次次检测、调试着“蛟龙号”各个系统的功能,还在海底进行地形地貌测绘、搜索标志物、捕获海底生物。
  2012年6月24日,由叶聪驾驶的中国“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西太平洋的马里亚纳海沟试验海区创造了中国载人深潜最新纪录,首次突破7000米,这也是世界同类型的载人潜水器的最大下潜深度,标志着中国具备了在全球99.8%的海洋深处开展科学研究、资源勘探的能力。这不仅极大地增强了中国科技工作者进军深海大洋、探索海洋奥秘的信心和决心,而且加快了我国挺进深海寻找矿产资源的步伐。
  2013年,完成7000米级海试使命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接受了国家级验收并迈入试验性应用阶段。叶聪也开始了万米级载人潜水器研制,并预计于2020年完成。“它建成投入使用后,将会创造新的‘中国深度’,进一步提升我国海洋探测能力与研究水平。”叶聪说。
其他文献
介绍了D-S(Dempster-Shafer)证据理论的基本概念及其应用特点,分析了舰船和飞机目标识别的需求以及基于搭载辐射源识别舰机目标平台的可行性,结合需求背景,阐明了D-S证据理论在舰机目标识别中的应用方法,详细说明了识别框架的构建和基本概率赋值过程,并在试验环境下验证了该应用方法的可用性和有效性。
亲爱的读者.您喜欢本期的PCD吗?您的每一句评价和建议都是对我们的关爱。为了让杂志能够更合您意.请参与我们的评刊活动。
针对小孔径超视距目标探测时阵列孔径减小空域滤波性能下降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正交频分非线性调频(OFD-NLFM)的发射波形设计方法。首先以正切调频函数为频率函数对发射信号进行建
不满30岁成为清华大学医学院当时最年轻教授和博士生导师;37岁率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团队用6个月攻克膜蛋白研究领域50年不解的科学难题;2015年获国际蛋白质学会“青年科学家
在医院打吊瓶,一坐就是7个小时,苦啊!买了一沓报纸,其中一篇文章《3G世界的商业变革》,快哉!作者认为,我们即将面临的移动互联网将是一场商业模式的伟大变革。当年互联网的时候,马
基于独立成分分析( ICA)时域滤波的时相调制( TPM)通信系统中的噪声干扰对系统性能有很大的影响。采用稀疏编码方法对TPM通信中的噪声进行抑制。首先对观测信号采用稀疏编码方法
用户和流量的爆发式增长、种类齐全的各大公司的广告投放。14个月,程炳皓和他的团队体会到创业的喜悦、开心。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这个闹钟礼物的特色1.纯手工打造,天下间独一无二。2.采用消防警铃,响声绝对震撼。 3.闹钟一响,立即出现由LED彩带灯组成的字样,表达爱意绝对够惊喜.
好:陪同女老板去澳大利亚考察。坏:酒店安排失误.你只得和老板共用一套客房。晕:在餐厅吃饭的时候,老板说你长得好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