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力改革的3大悬疑

来源 :经济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ughle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电力改革何去何从,垄断存与废、电价升与降、输配合与分等一系列问题牵动着不少国人的心。
  自1998年6月起,国家电力公司提出“实行网厂分开,建立发电侧电力市场的实施方案框架”,开始进行相关试点改革。当时,这种试点好评如潮,它标志着政府推进建立发电方面的电力市场工作正式启动,打破垄断揭开了一道曙光,“统一、开放、有序”电力市场的形成也迈开了万里长征的第一步。
  然而,在开始几年,电力改革却似乎“岁岁年年花相似”,随着经济改革的深化发展,舆论对打破垄断的呼声日高,这种状况越来越受到社会诟病。于是,发电、配电环节逐步放开,基本实现了市场化的过程。2002年12月29日,我国电力改革又走出关键性的一步,被分拆后的国家电力成立了11家公司,其中包括两家电网公司和五大发电集团,这为电力垄断改革的征途打下了一个“攻坚战”。
  
  垄断存与废
  
  近年来,中国电力改革的步伐似乎有所放慢,电力行业基本上仍采取长期以来垂直一体化的组织结构,由国家电力公司和它的合作投资方垄断大部分电力产品或服务的所有环节,由此导致的垄断优势的滥用屡见不鲜,如强制或者变相强制消费者购买指定经营者的商品,各环节的价外加价也愈演愈烈,造成消费者的负担越来越重,批评之声四起。最近广东电价酝酿上升招来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对,最后被国家发改委叫停便是很好的例子。
  无疑,垄断是要打破的,然而,何时打破,如何打破,打破的程度如何,电力系统和社会正处于一个博弈的过程。不久前,学界就有人提出了不同的声音,他们认为:我国电力市场化改革应是渐进的,按产业链——发电、输电、配电和售电——进行分拆和重组,将竞争环节(发电、售电)与自然垄断环节(电网)相分离,电网为保证发电和售电环节的竞争提供必要的基础;而从改革时序看,发电环节应最先引入竞争,实行“厂网分开,竞价上网”,建立公平的市场竞争机制;售电环节(零售市场)逐渐引入竞争机制,使终端用户能够自由选择供电商;输电环节和配电环节仍被视为自然垄断领域,可保持适当的经济规制。
  目前,持此见解的不乏其人。的确,虽然电力行业属于垄断行业,其自然垄断业务有保持垄断的合理性,这不能不有所考虑。然而,更重要的是“自然垄断仅在输电配电等传输网络层面存在,其他层面的自然垄断特征不明显”。
  面对此种质疑,有些学者认为输电和配电要逐步实现分离,在经济规制方法上也应逐渐采用最高限价等激励性规制,以提高规制效率。最终实现发电商、电力营销商、最终用户间相互选择,自由买卖电力,在批发和零售两个层面建立竞争性的电力市场,创造一个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
  因此,可以说,打破电力垄断一个比较折中可行的办法就是将垄断性业务和竞争性业务分拆,以此奠定市场竞争的基础。分拆之后,竞争性业务开展公平竞争,政府继续对垄断性业务实行经济规制,同时引入最高限价等新的经济规制办法,提高经济规制的效率。
  
  电价升与降
  
  电价改革是电力市场改革的核心问题,也是社会最为关心的问题,它关系到家家户户的切身利益。然而,沿袭了多年的计划经济思维仍深深影响着电价的制定。当前,我国的电价并没有放开,还是由计划审批执行。电价管制导致我国现有电价目前基本形成几大区域电力市场,没有真正的建立市场。
  即便如同上述将垄断性业务和竞争性业务分拆之后,发电完全放开,电网作为收购方,理论上可以谁便宜就买谁的,但目前因为缺电,不管成本高低,电网都得揽下来。电价不先市场化,区域市场、全国统一市场,在形成过程中都会遇到很大的困难。
  目前电的定价依据主要是被管制企业自报的成本,而不是合理的社会平均成本,这导致了“一厂一价”甚至“一机一价”的出现。企业不仅没有降低成本的压力,而且这还会诱使企业虚报成本,结果是成本涨多少价格也涨多少。由于引导市场的价格信号失真,不能正确引导资金投向,导致新建一些不具备市场竞争优势的电厂,使发电和电网的效益扭曲,宝贵的电力投资资源被不合理配置。
  电价改革关系到电力体制改革能否取得成功。我国电价改革的长期目标是建立与电力市场目标模式相适应的科学合理的电价形成机制和市场竞价机制;制定既能鼓励电力发展,又能促进电力工程建设投资和生产成本降低,并且实现用户公平负担、提高能效的发电电价、输电价和销售电价构成的电价体系;建立与电力市场管理协调融洽的高效、有力的电价监管体系。
  在长期目标之下,不少人建议应通过电价改革将电价划分为上网电价、输电电价、配电价格和终端销售价格,发电、售电价格由市场竞争形成,输电、配电价格由政府制定;明晰管理规则,建立规范、透明的管理制度。上网电价:引入竞争、市场定价。在厂网分开、网售分开的基础上,建立完整的竞争性的电力市场,政府制定电力市场交易规则,发电的购售价格在竞争中形成。输配电价:政府监管、单独定价。根据输配电网络业务的自然垄断特性,确立输配电价形成机制和有效监管方式,建立与输配电网络业务相适应的独立价格形式。销售电价:市场主导、政府监管。实行以市场为主导的定价模式。
  从更根本上说,电价的降低有赖于电力行业的竞争,而加强竞争又有赖于放宽电力业的市场准入限制。纵观当今国际的主流经验,由于经济规制是低效率的,国际上的改革潮流是放松价格、投资、市场进入等方面的经济规制,积极引入市场竞争机制,这对电力领域也不例外。
  因此,业界也都强烈呼吁要借鉴国际经验,积极、稳妥地放松对电力产业的准入限制,积极推行投资主体多元化,争取建立新型投融资体制,只有保证电力投资的持续增加,才能实现电力工业的可持续发展。而要吸引投资,政府就要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吸引新的投资者,允许符合环保、安全等方面要求的企业进入电力市场,大力发展非国有经济和混合经济,采取电网多元化投资的政策。
  这些做法代表了社会各界的意愿,然而实施起来却似乎阻力重重。
  
  输配合与分
  
  输配的合分问题历来也是中国电力改革的一大核心问题。电监会资深电力专家杨名舟就如是认为:“厂网分开和输配分开是建立电力市场的两大支撑,厂网分开是电力体制改革的核心,输配分开是改革的灵魂。输配分开不取得真正突破,厂网分开和输配分开不同时推进,根本无法建立电力市场和形成完善的市场机制。”输配不分开,零售端就不能形成多家买方市场,价格形成也很难,很多相关的改革措施都将可能落空。在垂直一体 化垄断企业经营模式和输配售不分的企业经营模式下,输配环节的自然垄断属性自然也就和销售联系在一起,用户处于被限制的地位上;唯有输配业务和销售业务的分离,才有可能使用户在电力交易过程中处于平等的市场地位上,才能有利于弱化销售业务的自然垄断性质,使得其在电力销售业务中和用户的交易地位更加均衡。
  然而有不少人认为,从我国电力的业务环节的特点来看,输、配环节和售电环节无论从安全角度考虑,还是从经济角度考虑都不适合直接参与市场竞争。因此他们认为适当的通过市场机制引入竞争能够更好地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但输、配环节则依然需要在国家的严格监管之下适度垄断经营,这种观点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电网改革的方向。
  鉴于此,有学者也提出,从国际经验、我国电力企业的现状和用户的现实来看,输配和销售环节宜采用环节的业务分离而非企业实体分离的模式,即不对目前我国的电网公司按照业务环节进行实体性企业分离,而是在电网公司内部以输配和销售业务环节为基础进行业务分离,实行输配业务和销售业务进行严格区分、独立核算,在综合考虑各种历史因素之下,这或许是现行条件下比较可行的做法。
  除此以外,我国输配分离还面临的一个实际情况是我国地方电力,特别是省级地方电力,大多是伴随着“集资办电”产生并形成规模发展的,或是以小水电为主的地方电网经营企业,或是在国家电网覆盖不到之处,尤其是老少边穷地区,由当地政府和人民群众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经过艰苦创业和多年的积累发展起来的。它们是国家电力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因此,学界建议,以地方电力集团公司或小水电集团公司为基础,建立地方电力控股集团公司,控制本行政区域范围内自管自供县供电企业,使其与国电一同构成一个充满活力的输配电市场,进而实现我国电力市场的全面竞争。
  如果缺少一个没有自身特殊经济利益的、中立的、权威的组织机构来协调各方利益冲突,并按照市场化的正确方向组织、引导和推进改革,垄断存与废、电价升与降、输配合与分等一系列问题的解决都将可能沦为空谈。因此,尽快在我国建立一个中立而权威的专门协调管制机构来推进电力工业的改革或许更为紧迫、现实,国人期待着……
  (作者单位为中山大学)
其他文献
银行在一国金融体系中往往居主导地位,银行税制的规定及其优化程度对银行业的规模、结构、风险程度都具有重要影响,是开放条件下维持东道国银行市场公平竞争环境的重要平衡杠杆。    外资银行的“超国民待遇”    改革开放之初,为鼓励外资流入,我国外资银行税制是按照优惠原则设计的,在实施中,坚持"全面优惠"与"特定优惠"相结合,通过降低税率、税收减免、提高起征点、再投资退税等方式,使外资银行税收负担远远低
期刊
并购本身只是一项正常的经济活动,跨国并购方式是近年来跨国公司最常用的投资方式。中国经济的安全必须在加入全球化过程中实现,不是对抗全球化,而是积极拥抱全球化,这是最基本的底线    2005年以来,中国的并购市场突然发力,各种收购兼并活动不断,其中,外资并购更是独领风骚。进入2006年,外资收购身影更是频频出现在中国的银行、钢铁、水泥等领域,“狼来了”的惊呼声不绝于耳。  外资并购持续升温引起了许多
期刊
生活中许多有影响的变化,由于其进展缓慢,我们常常不容易察觉。当我们真正感受到这些变化的存在时,我们又会觉得,这种情况仅仅发生在我们身上而已。我们对很多事物往往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进行观察,我们常常忽略这样一个事实:不仅是我们的生活,我们身边的环境也在发生变化;不仅是我们,周围的人也越来越感到不安。其实,各种全新的挑战并不单单摆在我们面前,我们的朋友、同事和亲人同样也要不断迎接这些挑战。    如果我
期刊
2007年的基金业,“作别公募”成为一个趋势。  时下,公募基金市场如火如荼,其规模不断膨胀,2006年年底基金资产总净值突破了8550亿元,并迅速朝一万亿关口迈进;同时,私募基金渐入佳境,其运作者不仅仅获取与公募基金一样的声誉,而且得到了收入上的满足。虽然两者同样辉煌,但在收入、体制和压力因素制约下,不少明星公募基金经理纷纷离开公募,转身加入日渐张扬的私募基金业。  根据晨星(中国)统计显示,在
期刊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的企业和中国的商人,越来越多地跨洋越海,从到国外发展来看,如何融入当地的文化,遵循当地的法律,绝非小问题,是生存之本,竞争力之核心。    2007年5月,意大利东北部的特里维索市政府下令当地中国餐馆撤除窗口外悬挂的大红灯笼,理由是这使得其外观太过“东方化”了。  特里维索是一个古罗马帝国时代就已存在的古镇。该市规划部部长塞吉奥·马丹称,“这些灯笼损坏了城市的形象,中国人挂出
期刊
中国:谁在屠杀牛市    2007年5月16日才刚刚出版的、还散发着油墨味儿的总第323期《中国新闻周刊》的封面上,画着一头牛眼圆睁、怒气冲冲、在作困兽之斗的公牛,它的身边围着一圈神态各异的人,手中似乎都拿着红布,在斗牛。    这幅封面的构思显然来自于古罗马血腥的“斗牛”,只差没画出斗牛士手中的那柄剑了,斗牛是以杀死牛为结局的。而针对中国股市的残酷斗牛,我们能问一声“为什么”吗?  中国要“屠杀
期刊
中国从2005年7月21日起改革人民币汇率制度。这次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是:人民币汇率不再钉住单一美元,而是按照我国对外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选择若干种主要货币,赋予相应的权重,组成一个货币篮子。同时,根据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计算人民币多边汇率指数的变化,对人民币汇率进行管理和调节,维护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这种汇率制度基本上就是国际
期刊
企业项目管理是一种以长期性组织为对象的管理方法和模式。其早期的概念是基于项目型公司而提出来的,是指“管理整个企业范围内的项目(Managing Projects on an Enterprise wide Basis) ”,即着眼于企业层次总体战略目标的实现对企业中诸多项目实施管理。    项目组合管理应运而生    传统的项目型公司,以项目运作为主要运作方式,只关注单个项目的短期财务,忽视了项目
期刊
7月8日新华网报道,同一个医生看一次病,患者竟然挂了19次号,医生也开出19张处方。这是发生在福州市第四医院的一件怪事。当事医生刘福生在一份向福州市卫生局反馈的材料中称:病人吴某系精神分裂症,根据病情适合“再普乐”治疗,此药费用较高,19次挂号处方,其中11张处方开了“再普乐”,8张处方中开了安坦、双益平等4种药物,还包括部分中成药,系病人家属要求用中药配合治疗。 刘福生说,已經将“再普乐”费用较
期刊
近年来,荷兰皇家飞利浦集团似乎一直热衷于并购。2005年飞利浦以2.8亿美元收购Stentor;2006年1月又以7.5亿美元收购Lifeline Systems ;2006年8月飞利浦以43.5亿美元出售半导体部门80.1%股份;2007年2月正式将全球手机业务25%的股权转让给CEC(中国电子);其实,收购仅仅是飞利浦TOP计划中的一部分。那么什么是飞利浦的TOP计划?该计划背后又是什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