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新梦

来源 :青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bo3303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也许一颗心漂泊得太久,始终靠不了别处的岸。回家的念想,随着时光流逝,随着岁月更迭,变得一天比一天更强烈!这个家,不是简单意义的小家,是能找寻到我生命脉络的老家!
  溧白路,东庐山下,一条景观大道笔直而宽阔,像一根劲道十足的风筝线,不怕再高,不怕再远,也能将在外的游子们往回拉。路的两侧,格桑花舞动着婀娜的身姿,行道树列队欢迎鼓掌。家,越来越近;情,越来越怯,隐于心底厚厚的相思,此刻如泉般喷涌。
  小时候,妈妈在哪里,哪里就是家;长大了,丈夫在哪里,哪里就是家;到老时,可能儿子在哪里,哪里就是家了。家,是依靠,是归宿,更是遮风挡雨的港湾。而我们每个人尘封心中而鲜于触碰的,还有一个骨子里生了根的老家。那个家,藏着言之不尽的欢快:有着幼时蹒跚学步的谷场;有着倚墙而立高高的可以躲猫猫的稻草垛;有着老屋后一片绿茵且被风吹得沙沙响的小竹林;有着奶奶颠簸着小脚在长满了青苔的院落里匆忙来去;还有着一家人晚间赖以照明的那盏古旧的小油灯……那个家,也曾显现着难以言喻的悲哀:屋顶漏雨,山墙透风;塞满书包的山芋,永远无法塞满饥饿的肚子;上学的路泥泞而漫长;早晚各一班往返县城的班车,总因付不起钱,而一次次望车兴叹。小时候还弄不懂新娶回的婶婶为什么通红的双眼与陪嫁的新马桶一样通红?为什么四爷家六个女儿个个如花似玉,却谁也不肯嫁在村中?妈妈说:是贫穷,让每个人随时都准备着要远走高飞。留下的,自然多是伤心!
  记忆中这片让我们曾经不顾一切奔逃,被誉为“西伯利亚”的故土,再也想不到,当初有多么迫切想背弃它,今天就有多么渴望靠近它!
  到家了!到家了!这个家,在爸爸逝去,妈妈因工作远离,就已经再也没有了我任何名义的方寸之地。很长一段时间,我都有一种错觉:家,是发自乡音“共和”的两个字;家,是那个童年居住过叫东塘的小村庄;家,是村前那一方年代久远养育过我的小池塘。甚至,家,就是那一张张布满皱纹的老长辈们熟悉的脸。
  如今的老家,有了更新的具象。虽然回家的路不止一条,但溧白路,不得不说。它是秦淮之源东庐山脚底一条丝绸般闪亮的缎带,一头寄给日新月异的溧水城,一头送达昂首奋进的白马镇,然后以延伸至几欲齐名故宫的周园,并在美丽新农村店上的繁花锦簇里驻足。路两侧苍翠欲滴的山峦,郁郁葱葱的树木,高低错落的各色小花,色彩艳丽的骑行专用道,与远处的东庐山,近旁的观音寺,构成一幅唯美的图画。有人说,南京没有一条公路像溧白路一样,可以让人们在电影般的美景和光影中穿梭。它可是南京首条绿色低碳公路干线!置身其中,骑行或自驾,享受白云的自由和蓝天的清新,心情自然无比轻松惬意。无论回家,还是出门,上宁杭高速,还是去城际铁路溧水站,全程都只需十几二十分钟,便眨眼而至。老家的县城上班族每天早出晚归,几乎成了常态。就是留守家里的老人,也不会像从前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公交车、旅游专线连续不断,车资极少或免票。老人们进城溜达,只要腿脚利落,上了车就可以东西南北。而今这条路,让回家早已没有了距离!
  白马国家农业科技园,坐落老家的附近,更是溧白路回家必经的亮点。它矗立我们曾经上学以脚丈量的贫瘠土地上,壮观而又夺目。走过白马农业科技园,转瞬就到周园。每每从电视里传来:北有故宫,南有周园的旅游宣传词,眼底的温柔情不自禁随着它肆意流淌。周园与祖居的村子隔路相望。周园坐落的地方,是儿时的粮仓。麦苗、水稻曾经就在那一片土地一年年绿了又黄;童年的书声琅琅,欢快游戏也是在那一片土地渐行渐远,长成了现在享誉全国展露古韵遗风的徽派模样。周园,目前是中国最大的私人收藏馆,由英国华人周贺桐出资建设的国家4A级旅游景区,以佛教文化与徽派建筑为主题,汇集众多石雕、木雕、玉雕、古床、古典家具、佛像、壁画等综合性的古代文化艺术品。有令人咂舌的占地30平方米的红木床王,据说是末代皇帝溥仪的龙榻;有树龄3000年的独木桌王;有重达6.5吨的龙凤砚台,珍稀的红豆杉茶海,还有大大小小4000余尊石刻佛像,2000多平米的大型精美手绘壁画等等价值不菲的藏品,汇聚了周家五代人的心血与资产。第一次走进周园,几乎所有人都和我一样惊叹不已!被它雕龙画凤的四柱三楼檐三门震撼;被它如意形布局的院落吸引;被它众多昂贵稀有精致的藏品惊叹;被形态各异材质不同的石刻千佛折服!連祖籍溧水的表演艺术家濮存昕也在此留下过足迹,徜徉于千佛廊,流连于百床馆,在周家大院的大戏台品茶、看戏、听曲。可见,旧时溧水传言“西伯利亚”的恶名,已然被“南有周园”的盛名取代。但凡提到“周园”,乡人会情不自禁把嗓门提高八度:那儿,就是我家!
  紧邻周园的墙外,新农村“店上”,与我们村最近。小时候的记忆里,村落不大,人家不多。似乎都沾点亲,带点故。家家也都和我们一样穷得叮当响。有一年冬天,爷爷背着我晚归,只见店上村火光冲天,人声鼎沸。失火了!失火了!我以为,没有房子,没有家,是多么痛不欲生的一件事。过后,听大人说,房主家里根本没东西烧,只要人没事,就是万幸。烧掉的草房重搭就行了。足见其穷,连悲哀都省了。如今的店上村,格桑花引领我走遍全村;家家户户楼房青砖小瓦;农副产品随季上市;特色民俗街区淘宝铺各异;农家乐里觥筹交错不停……最喜欢停在老同学的庭院,两棵高大的夫妻树交缠,浓荫蔽日;两进宽阔的院落,清爽而敞亮;青苔绿衣的奶奶辈的古老土坯围墙,年代感颇强。房屋,前一排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父辈们盖的砖混瓦房,后一排是孝顺儿女为父母建造的混凝土新屋。新与旧,留下历史变迁的影子,显得如此统一与和谐。古稀之年淳朴的叔叔阿姨庭院里穿梭,忙着在树下支桌倒茶;中年的我们望着参天的树冠,回首当年;身后探头探脑的娃娃,嬉戏笑闹。老家的理想模样,就应该是这样!老,有老的怡然,新,有新的欢畅!
  一脚踏入对面笔直的西行村路,我的泪,刹那间盈满眼眶。那是根的方向,是我生命来时的方向。一排排,一栋栋的楼房错落有致;锃亮大气的铁门把庭院护好,葡萄藤、牵牛花围栏上凌空缠绕;小车卧在庭院,像随时待命的士兵。虽及不上新农村的整体美感,却有着血脉至亲包裹的深情。小叔把鱼虾起水,婶婶在灶膛杀鸡生火做饭,堂弟抱着娃娃和我逗趣,哈巴狗在脚底撒欢……家,已不是儿时的旧家;家,还是儿女们一心向往惦念的老家!
  魂牵梦萦的老家啊,年龄长一岁,思念就长十分!回程的路旁,田地一片片青绿,密密匝匝的庄稼,肆意闯进我的眼帘,扑进我的心怀!正是芝麻开花时,节节向上,向上……开在我心里,开在我梦里!
其他文献
一个新名词“内容提供者”出现了,尽管在批评领域内这个词带有反讽意味,但必须承认,它已经是某一维度的场合内的合法用词。  我想,这很容易将其认证为资本主义时代的某某特征,这没错,但快速地归咎于资本未免太严肃了。“内容提供者”这个名词的出现,是一种揭示,它告诉我们实质上作家所处的位置,在一个结构体系中,他是谁。世界上有极少数职业是以精神和人格的轻微分裂为代价(或者说荣誉)的,作家是其中之一。  既然有
期刊
父亲的第一行诗是关于我母亲  他在一片土地里种下麦子  又在一片天蓝种下一朵不散的云  他想过风调雨顺之前,是一场干旱与一场水灾  并沒有准备一个多大的粮仓  只有一只碗,两双筷子  父亲的第二行诗是关于姐姐  做了父亲就是一个怎样的人了呢?  “我就不敢属于我自己了”,是一个种子所需要  扎疼的土壤,于是松软  父亲的第三行诗关于我  这是月亮给予我的,可以回到故乡的方式  那童年里的我又回来了
期刊
1  他十九岁那年,跟随井队在内蒙古乌审旗一个荒凉偏僻的井场施工。那地方可真是荒凉啊,四周都是寸草不生的荒滩,看不见人烟,最近的一个村子也隔着一公里远。  井队太无聊了,一群汉子下了班以后无所事事,要么打牌,要么喝酒,要么睡觉。带过来的酒很快喝完了,他们就偷偷跑到最近的那个村子里去买酒喝。  村头开了一家小卖铺,是村里唯一的商店,也是方圆几公里内唯一的商店。他年纪小,总被师傅们打发着去买酒。师傅们
期刊
朋友,你知道禾木吗?  禾木?或许你会说是庄稼与木头。不不,禾木是新疆的一处仙境。  当初看旅游行程的时候,我并没有把禾木看成是一个景点,只是把它当成去喀纳斯湖的一个经停地。导游那天也只是说晚上住禾木。喀纳斯湖的名声太响了,禾木是什么地方,我们不知道,也从未听说过它的名字,然而它却给了我们一个大大的惊喜。  下午四点半的时候,我们从布尔津的五彩滩出发,一路向北,往喀纳斯而去。导游说这段行程大约需要
期刊
柿子,是江南秋天里最常见不过的水果,农村上随处可见,我家老屋前就栽有几棵柿树。柿子虽说现在不稀罕,但在我的童年时候,却是一种美味。  儿时比较淘气,曾爬上树偷采,一口咬下去,满嘴的涩即使吐出来也很难消除掉。于是就等待秋风来临,枝头红遍。最先等来的是一些麻雀,把最红的那些柿子啄个稀巴烂,剩下的那种外表橙红的依然是难以咽下。我曾捡起麻雀啄后落地的柿子,尝了尝,甜甜的没有涩涩的味道,于是感叹人的后知后觉
期刊
无想山,蝴蝶今何在  那日再去山中,山无语树无语水无语,天地清澈。有斜斜的光,有蔚然的影,停在窗外。一只蝴蝶就那样来到窗前,隔着玻璃,能够看到雨落晚霞。它慢慢地飞,飞过整扇窗,似乎要求我看见它全部的斑斓。但它仍然向后飞去,不伫不歇,不照顾你的贪。我只有用回望的方式去想它,想它飞过草,飞过天池的水,飞过它可能喜欢的那些枝头。  每一只蝴蝶都该有自己的信条,那是不是:我们只是飞,飞翔就是所有,所有就是
期刊
舒晋瑜:中华读书报总编辑助理  张 平:中国文联副主席、著名作家  舒晋瑜:您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就文学创作,初学写作,您受到了哪些方面的影响?  张平:山西当代的作家,特别是50后60后的作家,受赵树理、马烽、西戎、孙谦、束为、胡正等老一辈作家的影响比较大,这些老作家是后来一直被中国文坛认可和称誉的“山药蛋”派作家群。在建国十七年的文学创作中,这些作家曾占有主流地位,在全国产生过重大影响。我们几乎
期刊
吃完早饭,李增福准备去上班。  刚推出电动车,接到电话让他在家继续休息等通知。这个月已是下旬了,加起来上了不到十天的班。哎,又拿不到什么钱了!他不由在心里发出一声长长的叹息。  三年前他与爱人春芬双双从原单位下岗了。这年头只要肯吃苦,就不愁找不到工作。俗话说“十字街头饿死懒汉”,勤快人总有活路。春芬很快找了份在食堂烧饭的活,一天忙早餐、午餐两顿,下午点把钟就到家了。在家歇不住,又去找了份家政的活,
期刊
出嫁时,带了几样嫁妆、几本书、一枚祖传的铜钱和一沓书信,我爸给的。  我爸是个粗枝大叶的男人,印象中,他从未给我买过一件衣服、一双鞋子。初二那年,他竟给我买了一套精编版的《三言二拍》和两支钢笔。图书馆的书泛黄了书页,一个乡下孩子,我从未见过包装如此精美的图书,于是天天带到班级里借给同学们看。书从一个同学手里传到另一个同学手里,最后借给了谁,我也不知道。我不敢告诉我爸,然而,这世上有许多事,你越想掩
期刊
这是暮春的午后,田野寂寂无人,万物拔节生长。如果凝神细听,会听到藤蔓游走在竹架上的声音;会听到麦子吸吮大地乳汁的声音;会听到流云拂过山峦的声音。天地辽阔,生命的喜悦都在这些不管不顾的植物体内蓬勃生发。  俯身在田里撸下一小撮麦穗,双手搓揉,吹去表面的浮皮和尚且柔软的青芒,放入口中咀嚼。灌了浆的麦仁有一股清香的甜味,嚼到麸皮与面浆分离,吐出麸皮,单留下面浆继续嚼,嚼出韧劲,用舌头将它裹成团,然后上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