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教育与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程融合探究

来源 :黄河之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anyuantuif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学经典教育与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程相融合,着力于对幼儿园教师国学素质的培养、改变对国学经典死记硬背的传统模式,让学生通过吟唱、表演唱等方式,根据旋律起伏、节奏快慢、强弱对比更加生动形象的感受国学经典的内涵.摒弃死记硬背的固化学习模式,吸引学生兴趣,让学生参与教学其中,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他文献
20世纪下半叶,西方音乐学界形成了反审美自律潮流.在反审美自律潮流下的众多著名学者,如希奥多·阿多诺(Theoder?Wiesengrund?Adorno)、劳伦斯·克拉默(Lawrence?Kramer)、苏珊娜·麦克拉里(Suzanne?McClary)以及理查德·塔鲁斯金(Richard?Taruskin)等等,纷纷提倡通过社会文化来理解音乐活动,使得以审美自律性为基础的音乐史学变得式微.中国学者顺应了反审美自律潮流,他们在撰写西方音乐史时同样着重于展现音乐背后复杂的社会关系.但是,音乐史是音乐的历
艺术歌曲在我国的起步较晚,它在吸收西方音乐精髓的同时,根植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成为中西方歌曲文化完美交融的产物.本文通过对内容维度和形式维度的具体分析,力求展现中国早期艺术歌曲创作的独特魅力.
“四位一体”即为:理论、表演、创作、管理四个方面共同作用于一体.在菏泽大平调的文化传承和发展中,对于传承人才的培养应该从“四位一体”角度深入,全方位的打造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才体系.基于此,在本文的研究中,笔者从菏泽大平调传承现状出发,对丰富相关传承人才类型的意义和价值进行了分析,并指出在具体的文化传承环节中,不同传承人才所发挥的积极作用.同时,也提出了地方应该加强菏泽大平调“四位一体”传承人才体系的打造工作,深化菏泽大平调理论性人才、表演性人才、创作性人才、管理性人才的塑造,为菏泽大平调的全面发展提供雄
《云南回忆》是由刘星先生创作的第一首中阮协奏曲,自1987年在中国第一届艺术节首演以来,填补了阮演奏艺术中的协奏曲空缺,为阮演奏艺术注入了新的生命活力,并让阮演奏走进人们的视野,走向更加广阔的艺术舞台.文章以中阮作品《云南回忆》创作背景及影响、创作特征及演奏难点为切入点,重点从演奏姿势、演奏呼吸、左右手弹奏、演奏情绪、演奏思维五个方面探究中阮作品《云南回忆》的演奏技巧,以供参考.
自80年代以来,随着大众传媒不断的发展和网络普及的不断深入,有一种音乐的表现形式逐渐被大众所接受,被时代和潮流所承载,在不同阶层、不同时代这种音乐的表现形式对社会发展和人们精神生活都起到很非常重要的作用,这种音乐形式就是现代流行音乐,这种音乐具有时代性、娱乐性、创造性的特点.本文就现代流行音乐的发展和社会功能在时代发展中所起到的作用入手,根据人们追逐时代音乐的发展热潮,挖掘流行音乐的文化内涵和社会审美价值.
当下的社会环境已然铸就了娱乐至上的风气,而《国乐大典》作为当下的音乐类综艺节目,仍然保持深耕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初心,并为此不断注入新鲜血液.《国乐大典》打造出了一场赋予新时代内涵的民乐盛宴,在音乐呈现上以中西融合、古今糅合的形式,基于不改变中国传统音乐原有的韵味上对其进行创新,与当下大众的审美相契合,促使在群众间更为广阔的传播;在模式上突破综艺节目的传统赛制,引入全球化的革新理念,打破了传统文化的思想壁垒,走向多元化的世界格局;在文化内涵的阐述上,对叙事元素进行了改进,从多个角度来对节目进行刻画,促进观众
当前,我国进入了“十四五”规划时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依然非常的重视,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工作放在了重要的位置.在此背景下,河北地区要在新的发展形势下,探索河北传统音乐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尤其是要为珍贵的民歌艺术拓宽传承路径和发展平台.群众文化是面向大众开展的文化实践活动,因而也为河北民歌的艺术创作和表演实践提供了丰富的路径,注入了发展动力.所以,借助丰富的群众文化活动加大河北民歌的文化传播力度,加强河北民歌的宣传力度,加快河北民歌的传承力度,具有积极的实践成效.在本文的研究中,着重对群众对河北民
本文以塔布拉鼓为例,通过对其振动形态、音质特点、演奏形式、表演场合的分析研究,探讨适合本乐器表演环境以及充分展现乐器特点的空间特性,基于空间音乐声学的原理以及室内音质设计原则得出,塔布拉鼓最佳表演环境的几何特点、混响特点、频响特点以及保证最佳表演效果的背景噪声要求标准.
高校是非遗“广东音乐”传承和发展的重要渠道,大力挖掘本土音乐文化资源,不仅使学生学习到本土的优秀民族音乐文化,而且也是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本文以本土院校为例,就如何发挥地缘优势,结合地方音乐资源,创建学校特色文化,探讨国家级非遗“广东音乐”在高校的传承和具体实践路径,以期为其他高校传承和发展本土非遗音乐文化提供借鉴和参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