辞别微软

来源 :中关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nasen1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罗俊峰在软件这个行业里算是一个年轻的“老革命”,屈指算起来,进入这个行业也将近20年了。如今,在中关村集成电路产业园——知春路的量子银座拥有了自己的软件公司,领导着100多名员工把软件外包的工作干得有模有样。他的创业很扎实,是在经历了人生历练的基础上,取得了应该取得的那一份成功。
  


  在20世纪90年代初,罗俊峰还在大学读书,学习计算机,这是当时非常热门的专业。江西省建设银行到他们班招聘五名学生去行里工作,在三十多名学生中,他被高分录取。但是,对未知的广阔世界的向往,已占据了他的思想。他把录取通知退回了银行,背起简单的行李,只身一人去了人生地不熟的海南。
  在刚到海南最初的一段时间里,罗俊峰就换了几次工作。从海口电脑打字社的技工,到三亚房地产公司的文员,再到证券公司电脑部的技术人员,他初次领略了社会的五光十色,开始熟悉各色各样的人和事。表面上看起来有些内向的罗俊峰,其实是一个很有主见和敢于接受生活历练的人。他明白,想要有所作为,就要从社会最基本的层面勇敢开始实践。
  在海南的一年时间里,罗俊峰犹如经历高尔基的“在人间”。在那个被市场经济刺激起最初的活力以及附带的一切必不可少的灰蒙蒙的东西的典型窗口,给罗俊峰上了走向社会的第一课。回顾这段经历,罗俊峰说:“我很清楚,在任何陌生的环境下,自己的生存都不会有问题。事情再不顺利,大不了挽起袖子,重新来过就是!”
  一年以后,受到同为经济特区的深圳的蓬勃发展的吸引,罗俊峰来到了深圳,后来加入了华为公司。“那是一个能半夜把你拎起来开会的地方”,罗俊峰用了一句简单的话语总结他对华为的感受。华为锻炼人,华为是中国通信行业的一面旗帜,华为曾经试图推行自主开发,但最终发现,它作为整个国际软件行业一个典型的产业链企业,最重要的是按照国际标准来组织生产。这些都对在那里工作了两年的罗俊峰有所启迪。
  所以,尽管罗俊峰创业已经小有成绩,但还是坚持扎实做事、低调做人的原则。经历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身处过程之中的时候,往往不会意识到眼下的事情对未来会有什么影响。可是回顾起来,对精神的塑造却往往是脉络清晰、历历在目。著名诗人普希金曾经说过,忙于生活,也忙于体验。成功只是少数人的机缘,而体验才是人生的内核。不拒绝人生的历练,不忘记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是成功者必备的要素之一。
  
  学习一流,体验一流
  
  为了解更广阔的世界,1997年他来到了加拿大。他到那里为的是寻找为人生“充电”的机会。即便是在多伦多, 找工作对于罗俊峰来说也不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在飞机落地的第二周,他就找到了年薪7萬多加币的软件设计工作。可是不久,他决定辞去稳定的工作,选择再次进入大学校园读硕士。此举在当时是许多人不理解的。
  “当时辞掉工作回学校读书,这一点是没有丝毫犹豫的。踌躇的反而是读什么专业,是工商管理MBA,还是老本行电脑软件硕士? 考虑的是毕业后找工作, 以现有的工作经验,读了软件专业后,我估计能去北美任何想去的高科技公司,读MBA则没有这样的把握。退一步是为了更好地进两步,把拳头收回来再打出去的力量更大。”他把目标锁定在电脑专业排名第一的滑铁卢大学。
  数学和电脑科学,是滑铁卢大学的强项。滑铁卢大学设有加拿大唯一的数学院,这也是全世界最大的数学院。罗俊峰就读的计算机系,可以说是IT产业顶尖人才的摇篮。滑铁卢大学的毕业生一直是IBM、北方电讯等大公司追逐的目标。像微软这样的企业,每年都要在滑铁卢大学招收一批员工。世界性的ACM大学生计算机编程竞赛,夺魁者也多次出自滑铁卢大学。在罗俊峰的同班同学里,就有夺魁状元,而在平日,这些人都是和罗俊峰一起做实习项目的学生。
  美国的IT企业对人才选择是极为苛刻的。为了保持在这个领域的创新优势,他们对真正的适用人才非常重视并且给予良好待遇。
  许多著名美国企业,每年都要从加拿大的大学校园招收优秀毕业生加入员工队伍。学生们找工作接受面试的方式很特殊,就是由雇主提供机票和食宿,去美国各地应聘。
  罗俊峰在毕业的时候,拿下了多个公司的工作合同,包括加拿大的IBM和美国硅谷的几家企业。经过选择,他来到了位于西雅图的著名的微软。
  在那里,罗俊峰不仅接受了最严格的工作挑战,贡献了自己最出色的专业能力,而且学会了如何定义产品、如何做市场。他还充分体验微软的人性化的文化氛围,交到了不少好朋友,这些人许多都成了他今天的合作伙伴,成为开拓事业宝贵的人脉资源。
  罗俊峰当初决定去微软的时候,只打算干三年。因为他认为微软享受的软件行业既往发展模式的狂欢盛宴已经接近了尾声,去微软为的还是深入学习与思考,获得一个站在这个行业的顶端来纵览全局的机会。这个行业已经从一个缔造者(builder)的时代,到了一个维护者(care taker)的时代,工业界所做的大多是对现有产品的修补和升级。在某种程度上,这个行业已经成熟到不再需要也不欢迎摇滚明星似的程序员。“所以进微软之前就打算好了,在微软工作的这几年,学我该学的知识, 积累必需的经验,交该交的朋友,然后离开……”
  


  通常我们会认为,现在流行的“扁平理论”,为跨国公司进行国际产业链细分以及向新兴市场国家转移找出了理论依据。其实,理论永远是对现实趋势的总结和提升。
  罗俊峰认为,目前,经济全球化已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并对世界各国经济、政治、军事、社会、文化等所有方面,甚至包括思维方式等,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任何国家也无法回避。唯一的办法是如何去适应它,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作为经济全球化的一个具体体现,就是现在的各个领域中的外包服务,这是继世界制造业大转移之后的第二次发展机遇。软件外包市场目前主要被印度和爱尔兰等国所垄断。印度垄断了美国的外包市场,已经先行一步,现在上市的许多著名印度软件外包企业,在10年前都是小公司;爱尔兰则垄断了欧洲的外包市场。而美国和欧洲目前是世界上最主要的IT发包国。现在俄罗斯、巴西、菲律宾和澳大利亚也在积极地发展外包事业,加入到外包的竞争中来。我国的IT外包起步较晚,发展很快,现在是除了印度、爱尔兰之外最大的接包国,但是目前所占的市场份额不多,与印度相比还有较大的距离。也正因为如此才需要我们这代人迎头追赶。
  罗俊峰说,微软这样的企业,永远会掌握成本与利润的关系,永远会在成本最低的地方组织软件产品的工业化生产,然后在价格和利润最高的地方销售这些产品。软件外包是一个必然的趋势,而且这种产业链“外包”趋势已经被其他行业移植和复制,因为道理是相通的。
  以一封简单真切的离职信向微软告别,在记忆中封存起在微软的美好时刻,罗俊峰完成了创业前的最后一课。微软和华为,一个是世界上最好的软件公司,一个是中国最好的软件公司,两段工作经历使他受益良多。
  
  接受真实的挑战
  
  为了回国创业,罗俊峰在2002年曾经专程回国进行了考察。本来,创业地点可以选择上海,可是最终他还是决定把公司建在中关村,因为他认为中关村对于一个软件创业企业来说,更加有活力。至今罗俊峰还记得,在中关村管委会的一间大会议室里,夏颖奇副主任和留学生中心的一些官员,在听取了他的汇报以后,把8万元创业扶持金交给他的情景。
  刚回国的时候,罗俊峰并没有急于成立公司,而是先工作了一段时间,进一步熟悉国内方方面面的情况,毕竟在北美7年时间了,需要缓冲和重新适应一下。可供选择的既有微软在中国的机构,也有其他跨国公司。可是罗俊峰选择了在政府的事业单位工作。按照他的话说,便于从整体上了解国内软件行业的发展状况,也可以和同事交朋友,建立新人脉。
  2005年,北京首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正式成立了。最初艰难的创业阶段,罗俊峰就雇了一个秘书,所有的具体技术工作,都由他一个人承担。他开始利用自己所建立的人脉关系发展和扩大业务,即便彼此都有所了解,可是在开始的阶段,还是要一步步建立信誉。
  没有那么多的管理理念先行、制度建设在先等不切实际的务虚环节,罗俊峰紧紧把握市场关系的建立和客户服务质量两个重要环节,严格按照跨国公司的需要和规则进行操作,很快首正公司就建立起信誉。
  在首正最需要资金的时候,一笔风险投资为首正度过创业风险期提供了有效帮助。如今,首正已经是一个初步小有名气的软件外包公司了。不仅营业额实现了较快的增长速度,有上千万元人民币的业务量流入公司,而且一批国内外的优秀人才,也开始加入了首正的事业。公司现有的100多名员工里,有法国、美国和印度籍的员工,有的本土员工还获得去美国工作提高的机会。公司除了在北京的总部以外,还在上海、大连建立了分支机构,在美国设有分公司。
  现在,罗俊峰思考的重点是如何根据业务需要来做好明年的规划,管理措施也根据国内情况因人而异做出调整。他认为,公司的管理不能照搬照抄,每个发展阶段都应该有与之相适应的管理措施。为此,罗俊峰吸收了国内有丰富经验的管理人才进行日常运营管理,自己则更多关注于公司未来发展的市场战略规划、团队的建设、机制的建立和资金的筹措。
  在国内这个快速发展的市场, 机会很多,但陷阱也很多。至于创业的心得,罗俊峰认为,创业者要循序渐进,不能好高骛远,始终都要对整个市场环境和自己的能力有清晰的认识。
  谈到所谓的创业精神,他认为其本质就在于敢于有梦想,并执著地将心中的梦想付诸于实现。在这个有可能很艰辛和漫长的过程中,要求创业者作出难以计数的个人牺牲,需要在决策时具有对风险的判断力以及面对未知和不确定时的勇气。
  罗俊峰不敢轻言成功,在他的理想中,路还很长。
  
  链接:
  罗俊峰,1971年12月出生,江西人。1993年大学毕业后,即远走海南、深圳等地求职,曾在著名的通信企业深圳华为公司工作两年多时间。之后出国留学,在加拿大滑铁卢大学攻读计算机科学硕士学位。毕业后应聘于微软。2003年放弃在微软的优厚待遇回国工作。次年,创办了北京首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开始了创业的历程。目前,公司业务发展迅速,年营业额早已超过千万元。
其他文献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首吟唱久远的民歌,其实并没有全现出内蒙古广袤的自然风貌。苍茫草原的旁边还有着苍凉的沙漠。年降水量不足400毫米的自然气候,使得内蒙古占着全国的四大沙地和四大沙漠,全境有一半国土面临荒漠化或存在荒漠化趋势,辽阔北疆也成了席卷华北的沙尘之源。  沙化猛于虎。据不完全统计,每年由国土沙化或荒漠化灾害给我国造成的经济损失多达数百亿元
期刊
一个个国家高科技产业基地和发展平台在自己的手中由蓝图变为现实,北科建集团人无不为之自豪。    十年,在历史长河中只不过是朵小浪花,但小浪花却能创造大奇迹。中关村“电子一条街”发展成为世界知名的中关村广场高科技商务核心区。中关村软件园、中关村生命科学园拔地而起,成为蜚声中外的高科技产业平台。    十年,中关村成长为中国高科技企业的聚集地和科技创新的代名词。这翻天覆地的变化,始终和一个企业的名字联
期刊
李零教授研读《论语》后,有“雷语”传世,“任何怀抱理想,在现实世界找不到精神家园的人,都是丧家狗。”李教授对《论语》不以为然,“此书杂乱无章,淡流寡水,看到后边,前边就忘了,还有很多地方,没头没尾,不知所云,除了道德教训,还是道德教训,论哲理,论文采,论幽默,论机智,都没什么过人之处。”对《论语》的兴衰,更有独到的见解,“近百年来,尊孔批孔,互为因果,互为表里,经常翻烙饼。它与中国备受欺凌的挫折感
期刊
如果我们把中国称为环保沙漠,那么即使是民间环保组织,也同样有沙漠性。  如果我们把中国的民间环保过程进行一次阶段小结,那么也许1994年和2004年是两个关键年份。1994年之后,自然之友、北京地球村、绿家园、绿色营等纷纷成立的时候,是一群文人或者说知识人无法忍受中国环境的伤害而挺身而出;而2004年,则是一群同样有着“文人精神”的中国知名企业家,因为无法再看到中国环境的恶化和国人的心灵沙化而挺身
期刊
时间:2009年3月24日  地点:海淀区政府604会议室  主持人:卫汉青(中关村杂志社 社长)  整理:沙磊(中关村杂志社 记者)  摄影:毛重渝对话嘉宾    陈乃醒: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科院中小企业研究中心主任  纪世瀛:原中国民营科技实业家协会副理事长、北京世纪英才学院院长  王德禄: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所长、北京智识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  赵弘:北京市社会科学院中
期刊
今年的“两会”和往年一样,“反腐倡廉”又成为热议的话题。“要加强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以规范制度和制约权力为核心,针对腐败现象易发多发的领域和环节,从源头上防治腐败”。与往年不同的是,有代表们认为,近年来房地产领域已经成为腐败大案多发的“重灾区”,必须以勇气和决心釜底抽薪,加大房地产领域反腐败工作。“反腐败,应向房地产领域出重拳”!窃以为反腐的打击的目标,以领域为重点,冷静地想想,不那么令人信服,
期刊
主办单位:科技部、中国科学院、国家知识产权局、北京市人民政府  承办单位: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政府  时间:2009年10月14日至15日  地点:中关村皇冠假日酒店  主持人:张秀英(海淀园国际合作与品牌建设处处长)  白珊(海辉高级副总裁)  整理:王征(《中关村》杂志 记者)    论坛缘起:    受到美国经济疲软、汇率变动、次级抵押贷款危机等事件影响,2007年全球经济和信息产业发展速度减缓
期刊
中关村作为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区,创新发展的先驱地,成为了孕育发展所有科技型企业的沃土。而软件产业作为先进技术型服务产业的代表也开始逐渐发展壮大起来。随着的国产软件产业的发展,中关村软件协会应运而生。  协会面向国际,为国内外企业或组织提供商业合作和信息交流机会。每年通过“中关村软件外包峰会”和不定期的各种主题研讨会,为国外企业或组织与和中国软件企业进行商业合作提供一站式服务,搭建软件外包项目和人才平
期刊
每个县都会生成一个民间环保组织    1993年6月5日,梁从诫、杨东平、王力雄、梁晓燕等人在北京西郊“玲珑公园”的一个塔下,举办了一次“空地讨论会”,讨论会决定以梁从诫为牵头人,成立一个关注环保的民间机构。1994年,中国第一个民间环保组织“自然之友”诞生了,至今,它真正的注册名称,是“中国文化书院绿色分院”;其目标是推动公众环境教育。  因此,说起来,中国的民间环保组织这颗青草,在今年已经生长
期刊
中国对外贸易尽管在2009年可能会出现大幅下滑,但我国贸易顺差规模将保持高水平,全年贸易顺差规模可能将高达3300亿美元左右,将高于2008年全年3000亿美元左右的贸易顺差水平。  与国内经济近30年一路高歌凯进相呼应,中国对外贸易也是以年复一年的漂亮成绩单刷新着历史。然而,一场罕见的全球金融危机不仅让奋蹄向前的中国出口马车嘎然减速,也让风风火火的中国进口力量黯然失威。而更加令人担忧地是,中国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