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外来文化、工业革命、社会政治革新巨大的冲击下,坚守在传统国画阵地上的艺术家越来越少,而能够依托传统水墨有一番建树的更是少之又少,而在毛冬华的作品中,我们看到了一位70后年轻国画家的追求,面对新题材,采用新语言,表达新观念,在处处彰显时代特征的同时又不失传统的韵味。
为了继承绘画而生
毛冬华出身于国画世家,父亲毛国伦是位著名国画家,又是国画大师程十发先生的关门弟子,在父亲的一段回忆里,曾这样描述着毛冬华的孩童时代,“1972年,还不会说话的冬冬在她母亲的怀里,稚嫩的小手握着一根铅笔,用歪歪斜斜线条描画着我画在一张病例卡空白处的简易画,颇有声色,这是女儿迈入人生的第一幅画。又过了几个月,冬冬已经会讲话了,爸爸妈妈抱着她在家里的阁楼上试着让她用毛笔涂颜色,我先用粗粗的浓墨画了一面又一面旗帜,然后让冬华在旗帜上涂上红色,涂第一面旗帜的时候,还有一点把颜色涂在了线条外面,涂第二面旗帜的颜色时,女儿一会儿调整歪斜的笔锋、一会把纸略微转一下方向,以方便涂色,居然一点也没有涂出界外,我当时就感到,咱冬冬是能够画画的。”
年幼的毛冬华,从不满5岁开始临摹《西厢记》《杨门女将》等构图复杂的连环画;到趁父亲不在爬到父亲的画桌上,拿着父亲的打马球画稿放在宣纸下临摹;再到照着家里的唐三彩骑马俑画水墨写生,不仅能掌握水墨的渗化效果,尤其是用细笔淡墨勾勒马耳朵的线条既准确又有味道。就这样,家里所有人都觉得毛冬华就是为了画画而来到这个世界上的,也因此开始有意的培养她对绘画的兴趣,她的艺术生涯就从这时候开始了。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我们画画不要为了画画而画画,传统国画是文化人抒发情感的载体,它不是单纯的图象,要能传达、表现作者的情感,不同西方艺术,中国画是对某一时间段作者心境的表现。每一个人因为自己的时代、性格、理念、文化的差异,所选择的的表达方法不同,而我在对国画所尝试的不断创新中,找到了一个国画未来发展的窗口。”毛冬华告诉笔者,“说来这种创新多少有一些机缘巧合,学生时期,作品中始终能够看到很清晰的父亲的影子,于是在厌烦中开始刻意改变,这种改变不是颠覆性的,我只是将传统的先浓墨后淡墨画法改变了一下次序而已。这个创新不是完全推倒式的,而是在原有基础上做了一些小小的改变,但这种改变带来的艺术效果却是带来了另一番洞天。”
毛冬华说:“父母对于我就是一个金矿,从小到大从他们身上挖掘了很多有益的东西,如果说父亲的光环带给了我什么,我首先想到的就是大量的书籍、资料和专业指导,这些东西一直都是周围人最羡慕的资本。记得中学时临摹一副孙位高逸图,每天画8小时,一连画了一个月,而临摹送人团扇,也是每天8小时,一个星期就完成了。用笔非常自如,画自己的题材时也是流水一般。”
时刻让自己幸福着
当一个人被不断的认可之后,是幸福的,毛冬华的童年就是在这种不断被鼓励和肯定的环境下成长起来,“好孩子是夸出来的,人会为了这种被认可的幸福感不断努力提高自己,从追逐小幸福上升到追逐大幸福,我的父亲是这么教育我的,我在教育学生的时候也是这样做的,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认可方式,收到的效果往往都很不错。”这种幸福让毛冬华每时每刻都仿佛散发着一股子让人说不出感觉的喜悦,跟她聊天的时候总是会不自觉的被她带到一层积极的氛围中。
但她告诉笔者,她的乐观心态是近些年慢慢调整好的,无论如何努力都依然没有进展的工作压力曾一度困扰着她,此时的绘画成为了帮她排遣心中酸甜苦辣最佳良方。“想想那些专职做行政的同事,没有办法把频道调整到自己喜欢的事情上去,有时候让旁人看着都觉得悲惨。当在工作上碰了钉子,我会逃进自己的画室,用自己最能搞得定的绘画找回自信和勇气。作为学校的领导又要追寻榜样不断出新作品,又要做行政管理管好学校,还要努力为老师树立榜样,这就需要让自己时刻想着积极的一面,把所有的酸甜苦辣,用艺术性的表达,心情好了坏细胞自然就没有了生存土壤,再糟糕的事情都会慢慢变好。所有感动和领悟,言语不能表达万一,故能形之于画,亦是一种幸福。”
《投资有道》:您有没有想过要放弃其他工作,成为职业艺术家?
毛冬华:从来没有,艺术如果离开了生活,就会变得空洞,我绘画就是要表达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其实在从事其他工作的时候让自己忙起来,反而会让自己更加渴望去画画,很多时候在工作中,虽然很努力的去做某事事情,得到的效果却是相反的。而画画最起码你努力了就能看到点效果,有这样一个港湾可以逃避一下,对两者都有很大的帮助。
《投资有道》:您的艺术灵感来源于何处,有没有一些相关的创作计划?
毛冬华:每个人的着眼点和切入点不同,对事物的表现也不同,但只要本着真诚的心,就会发现周围一些事物的美,我则喜欢将这种美挖掘出来展示给人们。上海从我出生到现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5年的时间便足以造就一种落差很大的空间感觉体验,有了这种体验以后,不同职业的人会用不同的方式表达,我则把这种体验通过绘画表达出来,而我也将随着这种体验的变化不断的把国画用自己合适的方法传承下去,拿好自己这一棒。
我并不会固定在某一个题材的创作上,很多时候,我的创作比较随性,现在就是在多个题材之间切换,未来可能会回归到动物上,找寻一些前人未曾有过的画法,像画人物一样画动物,因为动物才是世界性的语言。
毛冬华 1 9 7 1年生于上海,毕业于上海大学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曾供职于刘海粟美术馆,任研究部副主任兼展览部负责人。现为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教师、讲师、担任上海大学美术学院附中校长。上海青年文联美术专业委员会副干事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上海美术家协会会员。上海恒源祥香山画院兼职画师。上海中国画院青年艺术家沙龙会员。上海水墨缘工作室成员。上海书画院画师。
主要参展及获奖:
2013年 《魅力上海——海派中国画展》,纽约洛克菲勒中心,美国
2013年 2013第七届上海市美术大展,上海
2013年 《城市乐园》获得白玉兰美术奖优秀奖
2013年 上海市文化新人
2012年 《外白渡桥的时空》,东外滩上海美术家协会创作中心,上海
2012年 获上海市园丁奖
2009年 《多云转晴》发表在《美术》杂志封面
2009年 第十一届全国美术大展
2008年 《汶川之光全国美术特展》
2007年 《全国建军八十周年绘画展》
2006年 年获上海大学优秀青年教师称号
上海大学美术学院胡建君点评:
毛冬华是热爱生活的人。她爽朗热情,又低调内敛,眷恋着家庭生活,也顾念着身外世界。在日升月落的平淡日子里,在四世同堂的美好记忆里,她沉静的目光穿过稀疏的帘子透明的窗子,从自家的鸟笼望到窗外的大厦,从小家望到了大家,把梦想照进了现实。
她是从小怀揣着画画的梦想的。在她身边的挚友亲朋、新旧物事,她都会留意到旁人未曾注意的细节,并在日后将它们形诸画面。毛冬华只有用看似漫不经心又纤毫毕现的用笔,记述她对旧时光的留恋、对时空的感觉体验,也是她对于中西文化艺术最初的直观认识。细审画面,那些线条与图案的处理似乎带着西方教堂壁画的样子,更有她所喜欢的元青花的影子,有严谨的造型和潇洒的笔触。镌刻图案固然繁复,而整体却浑然大气、安静妥当,像有故事的老人。
近年来,毛冬华一手执着画画,一手执掌上大美院附中教学,一边都不曾偏废而成绩斐然。在她心头永远驻守着一座美好的外婆桥,一头连着生活,一头连着艺术。岁月无声流过,桥上人来车往,心中却留存着永恒的温暖,就像外婆慈祥的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