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非转义主辞格:渊源与论证——兼中西非转义辞格论辩观比较

来源 :中国比较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shilei198507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以辞格认知转向为特征的学术背景中,隐喻等主要转义辞格广受青睐,但同样重要的非转义辞格却未获应有关注.以西方人文学传统中的隐喻、转喻、提喻、反语四大转义主辞格为参照,追溯其分别对应的相似性、接近性、闭合性、突显性格式塔完形原则,本文首次抉择出四大非转义主辞格为:反复、排比、反问、对照,并通过中西古今修辞学相关要著予以验证.四大非转义格契合的认知性理据和丰富的论辩性史据揭示了非转义主辞格与转义主辞格都具有重要的认知性与认识论意义.
其他文献
巴赫金理论为中西方文论之间的对话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深刻地影响和改变了当代中国文学与文化批评的面貌.中国学者运用巴赫金理论阐释文学、文化以及社会问题,对文学理论的建构与批评实践的深化具有重要的思想史意义.巴赫金的复调理论、对话思想、狂欢化批评为中国文学与社会的转型提供了理论启迪,为新时代文论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学术界的本土化研究提供了创造性的思路与方法,可以概括为巴赫金理论中国接受的三种范式,即交往对话、文化转型与平行比较.
《忘不了餐厅》是一档由腾讯视频、恒顿传媒、瀚纳影视联合出品,企鹅影视、恒顿传媒联合制作,由东方卫视和腾讯视频双平台播出的聚焦认知障碍的公益类综艺节目,该综艺节目在纷繁复杂的记录观察类节目中另辟蹊径,首次在全国范围内呈现老人题材,以温暖的方式引导观众关注阿尔茨海默病群体晚年生活的残酷现实,在强烈的共情效果中实现传播价值.节目自播出以来广受好评,其专业与真实并重的价值理念,其对弱势群体的关注与社会责任的承担,足以引起综艺界的反思和借鉴.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的“红色记忆”特别节目《追寻——红色家书背后的故事》,通过“新感官+老故事”的新媒体叙事思路,为红色故事节目注入新时代的声音,实现了党史教育与现实需求的巧妙对接,创新了电视语态,以视听结合、互动表达等方式,推动受众“沉浸式”感知红色文化,拓展了党史红色节目的 文化内涵与价值空间.
地方电视戏曲栏目的 发展与决策者的认识、电视台的定位、文化土壤、人才和市场因素直接相关,由此产生了栏目与地域的交融关系、与观众的交流关系、与市场的交互关系、与政府的交织关系、与传统文化的交会关系、与现代价值的交接关系.在此背景下,地方电视戏曲栏目的 创新发展必须依托地域强化交融、抓住观众深化交流、依靠市场强化交互、带动政府增强交织、发掘传统强化交会、平稳勾连顺应交接.
德国古典美学对中国现代美学的建构起了奠基性的作用,我们放弃了中国古代文论感悟、含混的思维模式,进入概念、理论的系统辨析,而1980年代后随着大量西方理论的引入,我们借助以德勒兹为代表的解构主义思想资源,对康德、黑格尔为代表的 德国古典美学进行了反思.于是,中国美学在德国古典美学与法国解构思潮的交锋中呈现不同的特质:在德国古典美学的视域中,中国无哲学、无悲剧、无系统,是人类文明的“幼年”;而在解构思潮中,中国思想成为批判西方的本质主义与二元模式的一片“飞地”.随着参照系而改变,我们不断重塑也误读着中国传统美
本文从学科史视角重读谢天振教授《比较文学与翻译研究》论文集,以揭示译介学研究在比较文学和翻译学科发展史上的重要意义:一、中国翻译学科得以真正建立的关键,在于方法论意识的确立和有效范式的引入,就这一过程而言,译介学研究在国内译学界起到了重要的引领和示范作用.谢天振和廖七一、王东风等先行者一起,最早引导国内翻译学者认识到描述性研究和纯理论研究的重要性,为翻译学科的建立奠定了学理基础.二、译介学研究展现了从比较文学视角进行翻译研究的全新路径,引导国内翻译学者发现和探讨了许多与社会文化发展密切相关、却长期被忽视的
21世纪前20年,中俄之间的文学交流逐步增加,文学关系出现向好势头.随着国家对学术研究支持力度的加大,俄罗斯文学研究成果的数量超越此前任何一个时期,尽管高质量的成果并不是很多,但不少成果显示出开拓意识和创新精神.比较突出的成绩表现在现代文论研究、文学思潮研究、经典作家研究、文学关系研究,以及重要文学现象研究等方面.与此同时,俄罗斯文学的译介仍然为中国文学和文化的发展提供着重要的思想资源.翻译家和学者是中国俄苏文学研究中最重要的学人群体,一批基础扎实的学者走向收获期,一批理论思维活跃的年轻学者成为研究的主力
近十几年来,海内外学界对中国古典小说在英语世界的翻译与传播之研究持续升温,但翻译底本的问题总体上较少获得重视和仔细考证,尤以《西游记》的英译为甚.作为译本研究的初步环节,讨论厘清底本问题有助于对后续问题的正确全面认识,包括译者对小说主旨的理解和对小说版本的意识,译者的翻译动机和翻译策略等等,也 可为今后《西游记》英译事业的发展开辟新的道路和方向.本文利用一手档案,结合《西游记》英译史和学术史的发展脉络,详述传教士翻译时期(1854-1929)、通俗化翻译时期(1930-1976)和学术性翻译时期(1977
我国近20年来有关本质主义与反本质主义的讨论,标志着后现代主义更深入地渗入文学知识建构中.相关争议虽已逐渐平息,但通过将视角从知识论转向存在论,可以继续深化相关探讨.但这依旧是不够的,“本质论”并非文学研究中的“第一哲学”,我们更应当超逾“本质之争”而从伦理的视角来重申文学的价值,这也契合于文学理论在世界范围内的“伦理转向”潮流.借助引入列维纳斯“为他者的人道主义”,并融合“文学是人学”等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中的“人道主义”思想资源,我们有可能构建一种新的文学伦理学来回应当前的文化和现实.
中国文艺理论的话语体系的转换是西方理论的中国问题的重要部分.“中国式德苏话语”是当代中国文艺理论的主流,显现了回归德国古典即康德、黑格尔一脉的特征.“中国式后学话语”是2000年以来中国文论界大量译介西方后学(后结构、后现代、后殖民)形成的学术时尚,力图超越德国理性主义和启蒙话语.但两种话语互不交 集、各说各话,几乎是近十几年来中国文艺理论界的常态.要实现不同话语的转换,需要开展多元对话与争鸣.一方面对于各种理论的教条化要保持警觉,另一方面要不忘学术研究的现实意义、世俗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