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鲁甸县和昭阳区,仅相隔二十多公里,两地一坝相连,是昭通范围内最大的一块平坝。作为紧邻贵州毕节的区县,鲁甸的扶贫工作很容易被“毕节试验区”的光环所淹没,但随着2009年鲁甸县小寨镇实施整乡推进项目以来,鲁甸的扶贫工作日新月异,并大有后发赶超之势。
整乡推进兴小寨
自2009年小寨镇整乡推进启动后,鲁甸县的扶贫工作就成为昭通乃至云南的一个关注点。该项目是2009年云南省级16个州市整乡推进项目之一,是全省启动实施的第2个,昭通市的第1个。深处大气磅礴的乌蒙群山之中,小寨镇的整乡推进如何搞得好?见实效?这些,不仅考验着鲁甸,也考验着整个昭通。
陈富荣,从2010年至今一直担任鲁甸县龙树乡党委书记,而他和小寨却有着难以割舍的情分。2006年1月至2010年5月,陈富荣在小寨任乡人大主席,因分管扶贫工作,当时他负责整乡推进的业务监督管理。
地处鲁甸县城西部的小寨镇距县城只有20多公里,一条小寨河穿过镇中心,两侧都是连绵起伏的群山。小寨镇中心就坐落在河边的大坪社区。大坪社区的前身是大坪村,是小寨镇四大行政村之一,也是小寨的镇政府所在地。目前居住在河边新建社区的人数达到1万人。
说起当年尝试着搞整乡推进的往事,陈富荣说自己当时心里也没底。没有经验的他们,只能到全省第一个整乡推进项目试点——曲靖市会泽县五星乡踩点取经。
“我们组织干部去会泽参观样板,感受最大就是,五星的投入很大,可能达到几个亿。”陈富荣说,看到这么大的扶贫力度和投入,他也对小寨的整乡推进有了信心。
作为全省扶贫开发的重点项目,昭通市对于小寨的项目相当重视,市扶贫办专门派出工作组,驻扎在小寨乡月亮湾,进行现场指挥、策划,而且经常一呆就是20天。
“通过整乡推进,小寨乡真正走出了产业发展的路子”,这是陈富荣和所有参与项目的人最大的感受。整乡推进包括6个大项20个子项目,虽然基础设施按照八通八有的标准建设,但真正能让农民彻底脱贫的还是产业。2010年时,全乡有不到5100户,21256人,陈富荣说:“方案要求要在小寨实施立体农业布局,要让户户都有项目。”
方案中,小寨的产业发展有着精妙的布局。“当时提出要在小寨实施‘三带一纵一河’产业发展战略,就是山上进行绿化和生猪养殖,山腰种经济林,山下搞沸腾带,一纵就是巧威公路沿线,一河就是穿境而过的小寨河。”陈富荣回忆道。
“在山上同时进行绿化和生猪养殖就是考虑到当时有五分之一的人口生活在山顶上,最高的海拔达到2980米,还有部分人居住在海拔2600—2800米的地方,这部分人也是之前最穷的,在注重生态绿化的同时还要兼顾这部分人的生计需要。”整乡推进前,虽然已经有一部分因退耕还林政策产生的移民搬迁户,但还有很大一部分人生活在山顶。
在海拔1700—2600米山体中部的经济带上,居住的人口占全镇总人口的三分之一,900米的高差内有近8000亩的烤烟、农户自发种植的5000亩核桃、5000亩的花椒。
山下沸腾带的作用是要聚集人气,在谷底居住的人大概在2000人,规划要大力发展民俗旅游。
说起产业发展,小寨还是有很好的基础的。在陈富荣的记忆中,2006年1月份他初到小寨任职时,小寨尚有樱桃3000亩,且全部是大树,但山上还没有种植樱桃。
“当时的乡党委书记提出要搞生态农业,要让游客到小寨品尝樱桃,大力发展农家乐旅游接待户,打造鲁甸县的后花园和蔬菜基地。”这一系列的措施也让小寨的产业发展上了一个台阶,更为此后的整乡推进铺平了路。小寨“中国樱桃之乡”的美誉也从那时开始越叫越响。
2006—2009年,小寨生态农业的计划实施了3年,全乡出现了七八户上规模的农家乐。因此,整乡推进做规划时原本不相干的旅游也被纳入了其中。陈富荣说:“基础设施也是脱贫方案的规定动作。1996年大坪村全村不通电,2008年之前还有两三个村民小组百十户没通电,要和现在比,真是天壤之别。”
整乡推进中,造血也被视为小寨持续脱贫的一个好机制。全镇不仅将优秀党员转化成致富能手,最后还要当上村干部。镇政府出台硬性指标,每年通过职业技能培训要培养出多少致富带头人。夏文刚、张良吉就是在那个时候涌现出来的农村脱贫致富代表。
夏文刚自家种植樱桃,是小寨最早拆房搞农家乐的农户。每年他在二十多天的樱桃节上能赚20万元,现在是二星级旅游接待户;张良吉是水果营销大户,不仅自家搞农家乐,还是水果营销农业产业协会负责人。在整乡推进的带动下,这些农民都积极行动起来,干事创业。
但是,凡事都有波折,整乡推进也不例外。陈富荣还记得,2009年5月12日在小寨举行誓师大会后,他发现让农民接受先进的理念很难。“全乡200多个干部,政府怎么干?农民怎么干?想要说清楚,最难!”
大坪社区党总支副书记管艳和也是当时的参与者:“当时要想快速的完成搬迁,就要想尽一切办法,要三番五次地到农户家做工作。第一天开启动会,第二天就要三人一组下村做动员农户种植核桃的工作。”
那时,他们要将一个个写在纸上的项目和指标层层分解,先给全镇33个小组长培训,小组长回组后等晚上九、十点钟村民凑齐了再开会耐心讲解,但是农民还是不相信村干部的话,经常不去开会。不得已,村里只能找村民能亲眼看见的活先干,房屋改造就是一例。陈明权不仅是中共党员、致富带头人,还是村民小组长,在危房改造政策遭遇村民抵制、进展不下去的时候,他率先拆自家的房、开现场会,村民这才慢慢接受,危房改造的工作才得以进行下去。
“首先找带头人、思想开明的先干,也不是每个小组长都愿意干,所以只能用利益诱导,把思想落后的带到已改造完的农户那儿实地去看。打个比喻,村干部和农民就好比要让老母鸡下蛋,你必须先放一个蛋,鸡才能生出四个蛋,这样你自己就能有五个蛋了,如果一个不放,那一个蛋都没有。”陈富荣说,只有这样,他们的工作压力才能稍微缓解一点,但资金在这里还是大问题,“最终有10户出不起钱建不成新房,县建设局只能把需要群众自筹的部分给免了。” 整乡推进也将全县上上下下都动员起来。县妇联派人去教村民叠被子、扫地,改变生活习惯。乡干部和村干部帮农户干活的同时也教他们技术,诸如打农药等。每个乡里的工作队,都要有几件给老百姓干活的工具。当他们帮助农民剪果树枝时,很多老人骂他们干缺德事,但等到第二年丰收时,很多村民转变了想法,要求工作队队员教自己剪。
在工作中,当地人也用了自己的智慧。“有一次,上面规定要在三个多月后实地检查建设成果,当时要在90多天内新建87栋新房,按照惯常的程序建肯定是来不及了,所以我们直接用钢架‘打绑腿’灌水泥,最终如期建起来了”。
两年多的时间鲁甸县先后整合投入资金6100万元,对小寨乡4个村委会107个村民小组实施整乡推进连片开发。2011年,小寨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218元,比项目实施前增加1014元,高出鲁甸县平均水平1170元。小寨出色的整乡推进工作也让陈富荣荣膺了“全国扶贫先进个人”称号。
2010年5月,陈富荣调到龙树乡任党委书记后,每次讲龙树整乡推进时都以小寨做例子。他说自己依然忘不了小寨,因为那儿倾注了他大量的心血,“在小寨,我先后参加了28次培训班,每次都亲自为小组长培训……”
花椒香麻龙头山
龙头山镇是鲁甸县的一个千年古镇,这里,朱提银文化已有千年的历史。近些年,龙头山将花椒产业做大做强,不仅让全镇的空气中都弥漫着丝丝的麻味,也为这里的百姓带来了真金白银。
龙头山镇光明村地处牛栏江沿岸的干热河谷区,长期干旱缺水。2001年以前,农民人均有粮只有185公斤,人均收入在600元左右。近年来,在省市扶贫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县、乡党委政府和县扶贫办因地制宜,通过实施花椒产业扶贫开发,到2011年底,全村种植花椒达7000亩,户均1.03亩,干椒总产量达到36.1万公斤,实现产值1805万元,人均收入仅花椒一项就达2651元。
鲁甸县江边河谷地区特殊的地形地貌构成了独特的“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气候条件,使鲁甸花椒生长在空气清新、无污染的自然环境,形成特有的品质,走出大山,香麻天下,火爆市场。
光明村是鲁甸花椒种植的核心区,连同旁边的沙坝村,共同构成鲁甸花椒最大的生产基地。光明村海拔1700米以下实现了花椒全覆盖,正在打造万亩花椒基地。
村党支部书记谭德军告诉记者,以前光明村和周边的村子一样大多种植烤烟,花椒产业虽然有,但没有形成规模。1997年村中开始试种花椒,最开始由政府免费提供花椒树苗(每株市场价5—10元),3—4年开始采摘,种得好的话,一亩花椒有一万元的收入。
54岁的曾方元是龙头山镇花椒协会副会长,同时也是光明村花椒种植户。他所在的协会主要组织种植户联合销售,收30元/斤,卖30.5/斤,0.5元的差价用作运费、人工费。
7月18日,鲁甸下着毛毛雨,当早上五点记者赶到光明村的集镇上时,各种车辆已经将宽敞的街道塞满,每辆车上拉的、每个人身上背的除了花椒还是花椒,这里已经自发地形成青花椒收购的早市。随行的县扶贫办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五点开市,六点半闭市,光明村的花椒收购就是在清晨进行。很多上了岁数的老人背着二十多斤的青花椒来赶集,以36—38元每斤的价格卖给花椒收购户,拿着六七张百元大钞的老人各个满脸笑容。
虽然今年的花椒减产,但价格也比往年贵了10元/斤,农民们卖了花椒可以买菜、买肉、买日用品、甚至买手机。一会儿的时间,卖肉的摊贩肖慈华就卖掉了三四头猪。在这么热闹的花椒集市,自然也少不了曾方元的身影,他是和女婿一起来的。五点半不到,他们的摊位就收了几百斤花椒,封袋装车,当时针指向七点钟的时候,他们已满载而归。
记者一路跟随他们的货车,从光明村开到了县城,最终停在了鲁甸县鑫辉农特产品开发有限公司的院内。一直以来,曾方元收购的青花椒都交到这里的冷库中,一部分卖到全国各地,一部分加工成花椒产品。
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丁元美介绍说,公司每年收购的青花椒能占到龙头山镇产量的四分之一,像今年就拿出了上千万元的收购资金。公司生产的“三川半”牌调味品很受市场欢迎,而其采用的“公司+协会+基地+农户”的模式也保证了收购量和品质。
在龙头镇,村民们可没闲着,7月20日前后的街道上到处都晒满了青花椒,天公作美,可以让这些花椒种植户晒上两天,经过多道筛选后,他们就可以拿到集市上卖掉换钱。
而另一边,龙头山镇政府也没闲着,他们在花椒收获的时节特意在沙坝村召开了全镇花椒抚育现场会,曾方元作为花椒种植技术能手现场给参会的种植户讲解花椒的剪枝技巧。在围观人群的一阵阵惊呼中,曾方元将很多在村民看来不能剪的大枝都一一砍断,只用了五分钟就将一棵枝繁叶茂的花椒树给剃成了“秃子”。面对围观人群的疑问,曾方元解释说,将大枝剪掉,花椒树第二年才能长出新枝,产量才会越来越高,树枝越茂密,花椒的产量会越低。
鲁甸县委县政府更没闲着,2010年,县委、县政府组织有关乡镇长到四川等地考察市场,对接客户。随后的几年,当地乡镇则是主动走出去,将北京、重庆、陕西等地都发展成为鲁甸青花椒的市场。从2011年开始,鲁甸县委、县政府每年举办以“鲁甸花椒,香麻天下”为主题的鲁甸花椒节,为花椒的销售摇旗呐喊。经过几年的努力,川渝地区的花椒集散市场已经成功地从四川宜宾一带转移到了昭通、鲁甸。
2012年,鲁甸县解决巩固了2.5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随着整乡推进和产业化扶贫的带动,鲁甸已经在新时期的扶贫开发工作中先人一步,樱桃、花椒、核桃、烤烟等特色农产品的知名度越来越高,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促鲁甸农业产业的发展。全县参与的整乡推进、保姆式的产业化扶贫正是鲁甸扶贫工作的精华所在,在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聚集的昭通市,鲁甸的扶贫工作正酝酿着具有鲜明特色的“鲁甸模式”。
整乡推进兴小寨
自2009年小寨镇整乡推进启动后,鲁甸县的扶贫工作就成为昭通乃至云南的一个关注点。该项目是2009年云南省级16个州市整乡推进项目之一,是全省启动实施的第2个,昭通市的第1个。深处大气磅礴的乌蒙群山之中,小寨镇的整乡推进如何搞得好?见实效?这些,不仅考验着鲁甸,也考验着整个昭通。
陈富荣,从2010年至今一直担任鲁甸县龙树乡党委书记,而他和小寨却有着难以割舍的情分。2006年1月至2010年5月,陈富荣在小寨任乡人大主席,因分管扶贫工作,当时他负责整乡推进的业务监督管理。
地处鲁甸县城西部的小寨镇距县城只有20多公里,一条小寨河穿过镇中心,两侧都是连绵起伏的群山。小寨镇中心就坐落在河边的大坪社区。大坪社区的前身是大坪村,是小寨镇四大行政村之一,也是小寨的镇政府所在地。目前居住在河边新建社区的人数达到1万人。
说起当年尝试着搞整乡推进的往事,陈富荣说自己当时心里也没底。没有经验的他们,只能到全省第一个整乡推进项目试点——曲靖市会泽县五星乡踩点取经。
“我们组织干部去会泽参观样板,感受最大就是,五星的投入很大,可能达到几个亿。”陈富荣说,看到这么大的扶贫力度和投入,他也对小寨的整乡推进有了信心。
作为全省扶贫开发的重点项目,昭通市对于小寨的项目相当重视,市扶贫办专门派出工作组,驻扎在小寨乡月亮湾,进行现场指挥、策划,而且经常一呆就是20天。
“通过整乡推进,小寨乡真正走出了产业发展的路子”,这是陈富荣和所有参与项目的人最大的感受。整乡推进包括6个大项20个子项目,虽然基础设施按照八通八有的标准建设,但真正能让农民彻底脱贫的还是产业。2010年时,全乡有不到5100户,21256人,陈富荣说:“方案要求要在小寨实施立体农业布局,要让户户都有项目。”
方案中,小寨的产业发展有着精妙的布局。“当时提出要在小寨实施‘三带一纵一河’产业发展战略,就是山上进行绿化和生猪养殖,山腰种经济林,山下搞沸腾带,一纵就是巧威公路沿线,一河就是穿境而过的小寨河。”陈富荣回忆道。
“在山上同时进行绿化和生猪养殖就是考虑到当时有五分之一的人口生活在山顶上,最高的海拔达到2980米,还有部分人居住在海拔2600—2800米的地方,这部分人也是之前最穷的,在注重生态绿化的同时还要兼顾这部分人的生计需要。”整乡推进前,虽然已经有一部分因退耕还林政策产生的移民搬迁户,但还有很大一部分人生活在山顶。
在海拔1700—2600米山体中部的经济带上,居住的人口占全镇总人口的三分之一,900米的高差内有近8000亩的烤烟、农户自发种植的5000亩核桃、5000亩的花椒。
山下沸腾带的作用是要聚集人气,在谷底居住的人大概在2000人,规划要大力发展民俗旅游。
说起产业发展,小寨还是有很好的基础的。在陈富荣的记忆中,2006年1月份他初到小寨任职时,小寨尚有樱桃3000亩,且全部是大树,但山上还没有种植樱桃。
“当时的乡党委书记提出要搞生态农业,要让游客到小寨品尝樱桃,大力发展农家乐旅游接待户,打造鲁甸县的后花园和蔬菜基地。”这一系列的措施也让小寨的产业发展上了一个台阶,更为此后的整乡推进铺平了路。小寨“中国樱桃之乡”的美誉也从那时开始越叫越响。
2006—2009年,小寨生态农业的计划实施了3年,全乡出现了七八户上规模的农家乐。因此,整乡推进做规划时原本不相干的旅游也被纳入了其中。陈富荣说:“基础设施也是脱贫方案的规定动作。1996年大坪村全村不通电,2008年之前还有两三个村民小组百十户没通电,要和现在比,真是天壤之别。”
整乡推进中,造血也被视为小寨持续脱贫的一个好机制。全镇不仅将优秀党员转化成致富能手,最后还要当上村干部。镇政府出台硬性指标,每年通过职业技能培训要培养出多少致富带头人。夏文刚、张良吉就是在那个时候涌现出来的农村脱贫致富代表。
夏文刚自家种植樱桃,是小寨最早拆房搞农家乐的农户。每年他在二十多天的樱桃节上能赚20万元,现在是二星级旅游接待户;张良吉是水果营销大户,不仅自家搞农家乐,还是水果营销农业产业协会负责人。在整乡推进的带动下,这些农民都积极行动起来,干事创业。
但是,凡事都有波折,整乡推进也不例外。陈富荣还记得,2009年5月12日在小寨举行誓师大会后,他发现让农民接受先进的理念很难。“全乡200多个干部,政府怎么干?农民怎么干?想要说清楚,最难!”
大坪社区党总支副书记管艳和也是当时的参与者:“当时要想快速的完成搬迁,就要想尽一切办法,要三番五次地到农户家做工作。第一天开启动会,第二天就要三人一组下村做动员农户种植核桃的工作。”
那时,他们要将一个个写在纸上的项目和指标层层分解,先给全镇33个小组长培训,小组长回组后等晚上九、十点钟村民凑齐了再开会耐心讲解,但是农民还是不相信村干部的话,经常不去开会。不得已,村里只能找村民能亲眼看见的活先干,房屋改造就是一例。陈明权不仅是中共党员、致富带头人,还是村民小组长,在危房改造政策遭遇村民抵制、进展不下去的时候,他率先拆自家的房、开现场会,村民这才慢慢接受,危房改造的工作才得以进行下去。
“首先找带头人、思想开明的先干,也不是每个小组长都愿意干,所以只能用利益诱导,把思想落后的带到已改造完的农户那儿实地去看。打个比喻,村干部和农民就好比要让老母鸡下蛋,你必须先放一个蛋,鸡才能生出四个蛋,这样你自己就能有五个蛋了,如果一个不放,那一个蛋都没有。”陈富荣说,只有这样,他们的工作压力才能稍微缓解一点,但资金在这里还是大问题,“最终有10户出不起钱建不成新房,县建设局只能把需要群众自筹的部分给免了。” 整乡推进也将全县上上下下都动员起来。县妇联派人去教村民叠被子、扫地,改变生活习惯。乡干部和村干部帮农户干活的同时也教他们技术,诸如打农药等。每个乡里的工作队,都要有几件给老百姓干活的工具。当他们帮助农民剪果树枝时,很多老人骂他们干缺德事,但等到第二年丰收时,很多村民转变了想法,要求工作队队员教自己剪。
在工作中,当地人也用了自己的智慧。“有一次,上面规定要在三个多月后实地检查建设成果,当时要在90多天内新建87栋新房,按照惯常的程序建肯定是来不及了,所以我们直接用钢架‘打绑腿’灌水泥,最终如期建起来了”。
两年多的时间鲁甸县先后整合投入资金6100万元,对小寨乡4个村委会107个村民小组实施整乡推进连片开发。2011年,小寨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218元,比项目实施前增加1014元,高出鲁甸县平均水平1170元。小寨出色的整乡推进工作也让陈富荣荣膺了“全国扶贫先进个人”称号。
2010年5月,陈富荣调到龙树乡任党委书记后,每次讲龙树整乡推进时都以小寨做例子。他说自己依然忘不了小寨,因为那儿倾注了他大量的心血,“在小寨,我先后参加了28次培训班,每次都亲自为小组长培训……”
花椒香麻龙头山
龙头山镇是鲁甸县的一个千年古镇,这里,朱提银文化已有千年的历史。近些年,龙头山将花椒产业做大做强,不仅让全镇的空气中都弥漫着丝丝的麻味,也为这里的百姓带来了真金白银。
龙头山镇光明村地处牛栏江沿岸的干热河谷区,长期干旱缺水。2001年以前,农民人均有粮只有185公斤,人均收入在600元左右。近年来,在省市扶贫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县、乡党委政府和县扶贫办因地制宜,通过实施花椒产业扶贫开发,到2011年底,全村种植花椒达7000亩,户均1.03亩,干椒总产量达到36.1万公斤,实现产值1805万元,人均收入仅花椒一项就达2651元。
鲁甸县江边河谷地区特殊的地形地貌构成了独特的“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气候条件,使鲁甸花椒生长在空气清新、无污染的自然环境,形成特有的品质,走出大山,香麻天下,火爆市场。
光明村是鲁甸花椒种植的核心区,连同旁边的沙坝村,共同构成鲁甸花椒最大的生产基地。光明村海拔1700米以下实现了花椒全覆盖,正在打造万亩花椒基地。
村党支部书记谭德军告诉记者,以前光明村和周边的村子一样大多种植烤烟,花椒产业虽然有,但没有形成规模。1997年村中开始试种花椒,最开始由政府免费提供花椒树苗(每株市场价5—10元),3—4年开始采摘,种得好的话,一亩花椒有一万元的收入。
54岁的曾方元是龙头山镇花椒协会副会长,同时也是光明村花椒种植户。他所在的协会主要组织种植户联合销售,收30元/斤,卖30.5/斤,0.5元的差价用作运费、人工费。
7月18日,鲁甸下着毛毛雨,当早上五点记者赶到光明村的集镇上时,各种车辆已经将宽敞的街道塞满,每辆车上拉的、每个人身上背的除了花椒还是花椒,这里已经自发地形成青花椒收购的早市。随行的县扶贫办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五点开市,六点半闭市,光明村的花椒收购就是在清晨进行。很多上了岁数的老人背着二十多斤的青花椒来赶集,以36—38元每斤的价格卖给花椒收购户,拿着六七张百元大钞的老人各个满脸笑容。
虽然今年的花椒减产,但价格也比往年贵了10元/斤,农民们卖了花椒可以买菜、买肉、买日用品、甚至买手机。一会儿的时间,卖肉的摊贩肖慈华就卖掉了三四头猪。在这么热闹的花椒集市,自然也少不了曾方元的身影,他是和女婿一起来的。五点半不到,他们的摊位就收了几百斤花椒,封袋装车,当时针指向七点钟的时候,他们已满载而归。
记者一路跟随他们的货车,从光明村开到了县城,最终停在了鲁甸县鑫辉农特产品开发有限公司的院内。一直以来,曾方元收购的青花椒都交到这里的冷库中,一部分卖到全国各地,一部分加工成花椒产品。
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丁元美介绍说,公司每年收购的青花椒能占到龙头山镇产量的四分之一,像今年就拿出了上千万元的收购资金。公司生产的“三川半”牌调味品很受市场欢迎,而其采用的“公司+协会+基地+农户”的模式也保证了收购量和品质。
在龙头镇,村民们可没闲着,7月20日前后的街道上到处都晒满了青花椒,天公作美,可以让这些花椒种植户晒上两天,经过多道筛选后,他们就可以拿到集市上卖掉换钱。
而另一边,龙头山镇政府也没闲着,他们在花椒收获的时节特意在沙坝村召开了全镇花椒抚育现场会,曾方元作为花椒种植技术能手现场给参会的种植户讲解花椒的剪枝技巧。在围观人群的一阵阵惊呼中,曾方元将很多在村民看来不能剪的大枝都一一砍断,只用了五分钟就将一棵枝繁叶茂的花椒树给剃成了“秃子”。面对围观人群的疑问,曾方元解释说,将大枝剪掉,花椒树第二年才能长出新枝,产量才会越来越高,树枝越茂密,花椒的产量会越低。
鲁甸县委县政府更没闲着,2010年,县委、县政府组织有关乡镇长到四川等地考察市场,对接客户。随后的几年,当地乡镇则是主动走出去,将北京、重庆、陕西等地都发展成为鲁甸青花椒的市场。从2011年开始,鲁甸县委、县政府每年举办以“鲁甸花椒,香麻天下”为主题的鲁甸花椒节,为花椒的销售摇旗呐喊。经过几年的努力,川渝地区的花椒集散市场已经成功地从四川宜宾一带转移到了昭通、鲁甸。
2012年,鲁甸县解决巩固了2.5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随着整乡推进和产业化扶贫的带动,鲁甸已经在新时期的扶贫开发工作中先人一步,樱桃、花椒、核桃、烤烟等特色农产品的知名度越来越高,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促鲁甸农业产业的发展。全县参与的整乡推进、保姆式的产业化扶贫正是鲁甸扶贫工作的精华所在,在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聚集的昭通市,鲁甸的扶贫工作正酝酿着具有鲜明特色的“鲁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