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教学方式,创设美的语文课堂

来源 :教学月刊·中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llen7194209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是人类的精神家园,是人类审美意识的集中表现。在全面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今天,语文要不折不扣地将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习主体——学生,努力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教学气氛,使师生双方都觉得学习语文是一种美的享受、美的愉悦和美的创造,而不是枯燥寡味、僵化呆板、生搬硬套的“苦差”。鉴此,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简要叙说几点不成熟的构想,以求教于诸方家。
  
  一、创设审美情境,激发学生感受美
  
  (一)用导入和朗读来调动气氛,感受美的语言
  教师的课堂导入要紧扣教材特点,静心打造,力求创意,这样才能紧紧抓住学生的心。如笔者在执教《最后的常春藤叶》时,设计了这样一段导入语:“或许人类会有伟人和凡人之分,也许灵魂有高贵和卑下之别,可能艺术家也有优秀和平庸之距离,但是生命却不分优劣,没有贵贱。一个看似平凡甚至平庸的生命,拖着病魔缠身的躯体,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用自己的画笔将一片常春藤叶牢牢地固定下来,让另一个十分脆弱的生命重新树立并坚定了生活的希望。于是,这个平凡的生命终于创造了的一幅不同凡响的‘杰作’,提升了生命的价值,实现了生命的崇高。”话音刚落,学生便给予了热烈的鼓掌。可想而知,这堂课一开始便进入审美流程了。
  教师的朗读也要有激情,要深入课文深层意蕴,使情感与思想达到“与作者心灵相感通”的物我合一、物我两忘的审美情境,进而诱发学生的同步联想,激发他们的审美情感。汉语言特有的平、上、去、入四声调使语言极具音韵美,使我们的汉语言教学别具一番风采,尤其是大量的古典诗词歌赋。在阅读教学时应首先考虑朗读,教给学生押韵、平仄的知识和朗读的方法。当我们诵读“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时,当我们齐读“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时,即使对语文缺乏兴趣的学生也会情不自禁地沉浸于这种和谐舒缓、如行云流水般的音乐境界中去。如果再采取男女混声读、小组读等多种朗读方法,不问其内容,单是语言本身散发出的魅力就是一种美的享受。其实现代文朗读,也会有同样的感受。
  (二)适当借助教学媒介展示语文美
  现代教学辅助技术的完善和普及,为增强语文教学的直观性、更好地展示语文美提供了优越条件。如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组成声音、图像、文字的综合体,将需要教学的有关内容表现得既直观又形象,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调动多种感官感知。例如在学习《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名作时,我借用《三国演义》等电视影像资料设计了一个课件,将“大江东去”“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小乔初嫁了,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等内容,都用精彩的影像画面直观地呈现在学生眼前,真可谓尺幅千里,有声有色。当然,这里要进一步引导学生学习怎样欣赏语言文字所独具的美感和魅力,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和欣赏文学作品的审美能力。
  依据笔者的教学实践,运用电影、音乐、绘画等手段还可以再现时空场景,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优化学生审美心理。而这些也都是语文教学所需要的。以再现时空场景为例,如果我们在学习《我与地坛》时,能运用多媒体将地坛这个让史铁生难以忘怀的特殊空间展现在学生眼前,那不仅能让学生目睹地坛的风采,而且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层次地体悟作者当时的遭遇和对地坛的独特情感。这既是语文教学的需要,更是感受文学美的审美手段。
  
  二、激活审美情感,引导学生体验美
  
  白居易曾说过:“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语文教学以培育审美能力为主要追求目标,更应以美感人,以情动人,用真挚的情感撞开学生心灵的门扉。可以说“情感是一切审美活动的血液”,所以语文课堂教学要培养人的素质和情感,要努力挖掘学生的情感因素,积极创设情境,促进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情感表达。文章如酒,酒能深入人心的肌体和血液。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滋润学生心田的正是文中的真、文中的善、文中的美,文中奔涌着作者那浓浓的情。笔者觉得,语文教学的过程应该是诗一般审美创造的心灵感应和情绪感染的过程。刘勰云:“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语文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与作者进行深入的情感交流和心灵对话,从而愉悦性情,陶冶情操,培养自己健康的心灵、完美的个性。因而,在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中,我们可以通过文本研习、问题探讨和活动体验三种“呈现方式”,把“体验美”作为重要因素和必然环节,让语文教学充满浓浓的“语文味”,用各种美去滋润学生的灵魂。
  我们所学的许多文学作品,无一不是作家情感的结晶,蕴蓄着他们丰盈的思想与情致。阅读作品,感受情怀,其实就是审美活动的展开和审美价值的实现。“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儿女情长;“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游子情怀;“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的亡国之痛;“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豪迈气概……语文课,应当抓住这些语言材料,在认知的基础上,领略其中蕴涵和传达的丰富情感,增加审美体验,才能创设美的课堂。
  
  三、提高审美修养,师生共同探究美
  
  创设美的课堂,对语文教师是一种使命和挑战。这要求教师有开放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也要求有较深的文化积淀。首先要敢于把课堂还给学生。涵泳其中,方觉其妙。否则,教师纵然说得天花乱坠,神乎其神,活灵活现,头头是道,而学生还是昏昏然,愣愣然,茫茫然。因为学生主体在审美活动中屡屡“缺席”,神采飞扬出尽风头的只是教师,似懂非懂半醒半睡的还是学生。
  笔者以为,教师作为教学引导者,站在神圣的讲台上,却袖手旁观无所作为,这种教学理念和教学实践肯定有失妥当。课堂教学需要教师有轻松自如、大方得体、庄重优雅的教态,有良好的文化、艺术修养,有生动清晰、抑扬顿挫、幽默风趣的语言,有工整、漂亮、简明的板书。这样,教师的教学才会“未成曲调先有情”,学生才会感受到“如坐春风里”的陶醉。假如教师没有足够的热情,没有一双慧眼,没有一颗敏感的心灵,没有较高的审美能力,不能发现美,不能感悟美,不能欣赏美,又怎能引导学生热爱美、接受美、体验美、探究美和创造美呢?只有种花人才能成为花的知己,只有爱美的人才能发现、品味和创造美。教师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广泛的阅读、善于借鉴棋琴书画中的意境,不断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从而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这样才能在课堂上帮助学生真正捕捉和挖掘出文章中的多种美,也才有资格与学生一起来感受美和探讨美。语文教学本身是一门语言的艺术,学生也需要语言表达能力出众的教师。旁征博引、纵横捭阖、融通古今、出口成章的教师不仅能传授给学生扎实而丰富的知识,还能通过汉语言特有的魅力影响他们,唤醒他们的审美意识,感召他们的灵魂,让他们在母语的天空放飞自由而年轻的心灵。
  在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下,教师迫切需要更新教学方式,创设美的课堂,引导学生多用自己的心、自己的情去解读、感悟那一篇篇充盈着作家丰富情感和流光溢彩的美文,己心之悟,最是至深。
其他文献
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县级公路和乡村公路得到了快速发展,对于三、四级公路的低等级公路的施工管理,由于地区发展水平的不均衡,存在着一些共识性的问题,本文主要是对如
目的 观察CD10和CD34免疫组化双染色在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病理诊断中的意义。方法 利用免疫组化双染色法在一张肾活检组织切片上同时标记CD10和CD34,检测肾活检组织130例。光镜
校外教学中心是现代远程教育教学服务网络的支点,是实现各种教学环节、保障网络教育教学质量的桥梁和纽带,不断总结教学中心的管理实践,研究网络教育的特点,努力探索出一个适
函授教育是成人教育的一种主要形式.由于函授教育能超越时空、地域的限制,较好地协调"工""学"矛盾,因而受到广大从业人员的欢迎.但传统的函授教育,缺乏学员与教师间沟通和联
初中生课业任务重,接触社会机会少,他们的作文大多以描写学校生活和家庭生活为主,这些视野狭窄、角度单一的作文,往往使教师在批改时产生不适感而引起审美疲劳,进而造成评价偏差,挫伤学生写作积极性。面对这样的现状,我认为教师应重新反思自己评改学生作文的方式和方法,改变以往高估学生写作水平的常态,适当降低评改尺度,蹲下身子品味学生的习作,用赏识的评语引领学生释放心灵、表现自我。    一、用鼓励性评语激励学
学习型组织系指组织能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与具体措施,促使其成员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从学习过程中激发个人生命潜能,并提高人生价值以充分实现自我,并进而带动组织的创新与进步,以
管理好住校生的学校生活是寄宿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我校地处偏远山区,这里村落分散,经济相对落后,生源面积大,住校生多,住校生的管理相对比较复杂。经过几年的摸索和实践,我校逐渐形成了以“团支部进楼层,团小组进寝室”为特点的基层团建新模式和寝室管理特色:以团员的模范行为带动非团员的言行举止;以先进团支部带动寝室文明;以文明寝室带动班级文明、校园文明的发展。在这个模式下,我们以团支部的建设为载体,全方位地
长期以来,教育学采取分析式和分支式方法(成人教育和高等教育学),来对待成人学习和学习心理研究,结果削弱了教育、学习的综合性和整体性;把成人学习、高级学习从学习和主体发展链
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是提升成人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成人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一环,没有教育理念的更新,就没有行动上的新举措.
中小学教科书循环使用问题,在热议了若干年后,终于出台了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发布的《关于全面实施农村义务教育教科书免费提供和做好部分教科书循环使用工作的意见》。循环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