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情境是实施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催化剂

来源 :中外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260265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全面阐述了语文课程的基本性质和任务,构建了新的语文教育目标体系。《课程标准》在“识字与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四个方面提出要求外,还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把综合性学习“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方式提出来,强调通过语文实践活动,增强学生探究和创新意识,发展其综合运用听说读写的能力,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过程是复杂的、整合的过程,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人才。学生学习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过程,学生不是一个书架,把听、说、读、写、字、词、句、篇、语、修、逻、文等语文知识能力分门别类地摆放,而是将其进行整合,并应用于学生的语文实践。这对于广大教育工作者而言是新型的教学法形态。在教学中如何有效实施,是摆在每个教育工作者面前的实实在在的新课题。著名的语言学家克鲁姆就认为:成功的教学应创造更多的情境,让学生有机会运用已学到的知识和经验。“创设情境”顾名思义就是让我们通过各种手段去引导学生的思想进入某种环境。但这种环境不像图片一样展现在我们眼前,而是通过我们自己的联想、想象和思维获得的,在这种环境下,能够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增强同学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笔者认为围绕一定的主题创设宽松、融洽、和谐的场景,是实施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催化剂。
  
  一、创设实践情景,落实教材《思考·练习》综合性学习内容
  
  新修订的小学语文教材增设了思考·练习选做题和基础训练“实践活动”题。以语文课本十二册为例,就有让学生“自编作文选、调查《人与环境》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学习《菩萨蛮·大柏地》时先读毛泽东的诗词。在诗歌朗诵会上朗诵;学习《十六前的回忆》时搜集关于李大钊的故事,互相交流;学习《为人民服务》时举例说说哪些人的死比泰山还重,哪些人的死比鸿毛还轻……然而,很多教师认为这些是选做题,可做可不做,在教学法中把这类“实践活动”题一味干巴巴地讲解或下命令式地说教,有的干脆舍去不做了,却去进一些抄抄写写的训练,严重忽视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培养、动机的激发,造成了语文教学沉闷压抑、万马齐喑的局面。这种本末倒置的现象,扭曲了语文教学,使语文教学走进了死胡同。如果不改变这种局面,不仅学生的语文能力的发展受到阻碍,且学生的全面发展更会落空。而事实上,无论是知识的积累、能力的发展以及各项素质的全面发展,最终都得取决于学生自身的实践、感悟、体验、内化。无论是口头语言或书面语言的发展,都离不开学生主体的实践活动。所以,根据教材课后“思考·练习”,创设实践情景,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教师在教学中,重视指导学生完成好各册中的“观察、演课本剧、讨论、辩论、调查、续写”等“实践活动”题,给学生创设一定的情景,学生眼前有活生生的情境,学生有了真切的感受,就会有表达的欲望,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把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自我体验、主动参与和探求,动手实践能真正让综合性学习充满生命的活力,极大地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益。
  
  二、创设生活情景 使综合性学习生活化
  
  “综合性学习”打破了“书本中心”这个千年的传统,使我们的语文教学开始从阳春白雪走进百姓生活,走进广阔的现实之中,与社会实践开始了亲密接触。从生活中选取一些与教学相关,生动形象的实例,能使抽象知识具体化,从而使学生产生一种熟悉感、亲切感,并很快的把学生的思想集中在教学内容上,有利激发学生创新意识。斯普朗格曾说:教育的核心是人格心灵的唤醒。当人置身于生活的情景之中,经受着情境中的高兴、愉悦、悲伤、痛苦的各种情感的真切体验,往往会更加爱憎分明,从而激发人对美好情感的向往与追求,对消极情感的唾弃与鄙夷。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特定的生活情境中去体验感受,将语言体系和功能紧密结合在一起。
  有这样一个语文综合性学习案例:有一次,于永正老师要带学生外出活动。头一天,有位家长陪孩子到水果店买苹果,谁知买回来的水果虽然又大又红,可是不好吃。这个同学就向老师建议:可不可以教我们一些选购苹果的常识?于老师便带领同学们到徐州果园参观,请农艺师把学生带到五种常见的苹果树下,分别从形状、颜色、大小、品质、成熟期,类别等方面一一向学生做了介绍,并请学生品尝。然后让学生自己观察、比较、辩认,直到每个人都能准确地从搀杂在一起的苹果堆里拿出农艺师指定的苹果。临走时,每人买了五种苹果,并要求学生回家向家人介绍这五种苹果的特点。有的同学提出:我们已经弄明白了,怎么让全校的同学都能懂得怎样选购苹果呢?最后,决定举办一次“苹果展览会。”大家讨论决定每人带不同的五个苹果当展品。全班分成五个组,每个组合作,为每一个苹果品种写“说明”,届时放在展品的旁边,由同学们自己当讲解员。每组要把所介绍的苹果的特点熟记心中,并学习接待参观礼貌用语。要求做到口齿清楚、态度大方、说话得体。怎么才能让全校学生都知道这个信息呢?有的说:可以写一张海报。有的说:可以通过学校广播站通知全校同学。可是海报怎么写呢?老师便应学生的要求予以指导。展览会后,在老师的启发与指导下,每个同学又为报社写了一篇报道,并为报纸拟发了一张相片(一位学生正为参观的同学讲解),写了一段说明文字。这是一次组织得相当好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整个活动突出了学生的自主性。由学生自己策划,活动中巧妙地安排了写作和口语交际的训练,这种无痕的情景设置,有一种内驱力,学生做起来感兴趣,特别认真,催生了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的全面发展。
  
  三、创设阅读情景,让学生成为习惯
  
  前苏联心理学家捷普洛夫说:“一个空洞的头脑是不能进行思维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教学的触角伸向广阔的空间,树立大语文观,大造“多读书”的舆论,掀起“读好书”“好读书”的热潮。让学生通过阅读活动去认识外部世界,继承历史文化遗产,进行社会交往活动。好的读书习惯是创新的基础,会读书的人才会思考,才会有特有的胆识和宽阔的胸怀,才会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实践,去创新。著名演讲大师李燕杰教授说过:“要想获得事业上的成就,一个重要法宝是让读书学习成为习惯。”
  平时让学生自带书籍(作文选、童话、历史故事、寓言故事、人物传记、科幻的、天文的、地理的、自然的、社会的、祖国的、世界的等等)进课堂,教师与学生一起阅读,创造阅读氛围。鼓励学生多买书、多订书、多藏书,师生之间、同学之间互相借阅,相互交流自己看书的感受。还可通过语文实践活动,如举行演讲比赛、讲故事比赛、辩论赛、知识抢答赛等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促进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只要坚持这样营造读书情景,学生在课外也会自觉地看书学习了,星期天、节假日,图书馆也就有了他们的身影,读书学习逐渐养成为学生的习惯。只要把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视野放宽到教材外的优秀读物上,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终身发展是非常有效的。
  
  四、创设活动情景,链接地方文化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选题极为广泛,也极具个性化,是以各地拥有的丰富的文化资源为先决条件的。各个地方在长期的历史变迁及特定地理环境的作用下,都会形成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文化资源。不同地区可以开展不同的研究,使学习活动具有乡土的气息,充溢浓郁的地方特色。为此,创设开发本地资源的活动情景,是让学生走进地方文化的有效途径。
  我县新舟小学组织学生搜集遵义历史故事、沙滩文化故事,开展了了解家乡历史文化的活动。小学生走向生活、深入百姓,向七八十岁的老人拜师,与了解地方文化的大人交朋友。近年来,新舟小学师生共收集到家乡历史故事、民间传说近百篇,学生有自己的故事集。学校利用“校庆”等重大节日演一台以沙滩文化为主题的文娱节目。对书法感兴趣,就展示书法;对诗词对联感兴趣,就上台吟上两句。学校确定开展了走近郑、莫、黎课题研究活动;组织观看影片《长征》、《遵义会议》、《四渡赤水》、《遵义会议的意义》,了解遵义在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作用。举行唱长征组歌和讲长征故事比赛等活动。通过开展活动,每一位师生都能生动地为你讲几个历史故事。浓烈的环境氛围感染着孩子们,他们爱上了家乡。在这些活动中,学生在思考,在交流,在表达,进一步提高了语文综合素质,增强了对家乡的了解和热爱。这些具有地方特色的教学资源,丰富了语文教学的资源体系,使语文教学贴近学生生活,充满了情趣和灵性。
  总之,创设情境,是每一个教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最终教学目的的一个重要手段,它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应该加强这方面的认识。当然,教学法情境的创设要靠我们教师多读书、多积累,提高我们自身文化素养,更要靠我们教师对生活多观察、多留意、多思考。
  
  五、创设总结、交流、分享情景
  
  在一个学期的不同时段里,教师要求学生充当批评家或传记作家的角色,以自己成长过程中所发生的进步、已实现的目标以及在学习中所走过的弯路等等进行总结。通过这种反思和自省,一方面为学生的成长提供了重要契机,另一方面培养了学生自我反省和自我教育的习惯。每次主题学习的过程或结束,不能将成果放置一边或束之高阁,还要总结、交流、分享体会和成果。每个学生都要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总结,正确地认识到自己的收获或存在的问题。同学之间可以交流在学习过程中的体会和经验,相互学习,互通有无,大家将学习成果以各种形式共同展示出来以互相分享。学生通过交流、合作与同学们分享成果,在合作、交流中,学生学会理解和宽容,学会客观地分析和辩证地思考,也敢于和勇于申辩。学生的自我反思和小结对于学生在学习上的成长尤其重要。
其他文献
在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把教育教学提高到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学生心理素质和文化素质、社会素质上来。所谓数学课堂的弱势群体是指那些基础差、知识面不广、反应能力较低的一部分学生。在教育教学中往往有许多教师有这样的同感:讲了很多遍的问题,这些学生还是不懂或是一知半解。这是学生的问题吗?我想也不尽然。针对这些学生的问题及教师出现的想法,我作了一些研究,摸索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措
期刊
英语教师与新课程同行,是课程的实施者、开发者,所以在教学中应想方设法使学生善于动口、动手、动脑,让学生在主动思维、积极参与下轻松地学会使用语言。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营造愉快的课堂氛围,给学生提供创新的机会    轻松、愉快、民主的氛围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淡化教师的权威意识,这样学生大脑才能高效工作,创新思维才能活跃。如教人教版Book I Lesson 86一课时,我
期刊
函数是中学数学的主体内容,且是新教材改革力度很大的一章,下面就我在这一章的教学实践谈些体会。    一、与旧教材的对比    新教材与原教材对本章内容的安排有重大的变化,新教材增加了“一一映射”、“函数应用举例”及“实习作业”。同时删去了“幂函数及其图象”、“换底公式”、“简单的指数方程和对数方程”。由于教学要求的降低,新教材删去了“互为反函数图象关于直线Y=X对称的证明”,只结合图象说明结论的正
期刊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知识的再创造者,教师教学的中心应由主导转向引导,做到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留给学生广阔的思考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和已有的知识水平合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体验到数学就在身边,数学就在自己的玩乐中,从而使学生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一、使数学知识技能生活化    要想数学知
期刊
【摘要】以开放性的情景问题替代原本封闭的事实性问题,可以唤起学生学习的热情,有效地对课堂学习进行生动的导引和贯穿,将会成功地诱导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挑战问题的渴望,帮助学生有效学习学科内外的知识,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情景问题 未来教育    数学新课程与原来课程的重大区别,在于更广泛地发展学生创造生活的智慧与能力,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他们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
期刊
一、理解记忆    对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总结,找出内在联系及规律,然后记忆这些带有规律性的知识。如:在记忆元素、分子、原子、离子等概念,必须在理解意义的前提下去记忆。    二、趣味记忆    为了分散难点,提高兴趣,要采用趣味记忆方法来记忆有关的化学知识。如: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操作要诀可用:“氢气早出晚归,酒精灯迟到早退。前者颠倒要爆炸,后者颠倒要氧化。”    三、重复记忆  
期刊
创造思维是以新的方式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从学科的侧面进行创造思维培养,是造就创造性人才的重要且行之有效的途径,是将素质教育落实到学科和课堂的必然结果。在物理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科实验性强这一有利因素培养学生创造思维,发展学生自我创造力。加强物理实验研究,采取有效措施,让学生多观察、多动手、多实验、多思维,提高实验效果,将学生从定位思维模式中解放出来,引发学生发散思维,诱导学生创造思维和训练学生创造思
期刊
现代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的发展,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建设人才。而传统教育(生物学教育也不例外)只注重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只注重发展学生运用知识、原理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往往忽视了教育教学中应涵盖的品德情感教育。品德情感教育是现代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涉及到人的深层教育、人格教育。  中学生物学教育也蕴含丰富的品德情感教育,即通过中学生物学教育可使学
期刊
现代英语名家林语堂先生在其《开明英文读本》的卷首语《学习英语要诀》中提到“四到”——耳闻、目见、口讲、手到:“‘四到’中以口到为主要。英语便是英国话,如果不肯开口,如何学会说话?”而中小学英语口语的教学是一个长期实践的过程,对于生活在非英语环境的中国学生来说,要想在短期内就流利地说出英语实非一件易事。那么如何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呢?以下是笔者就自己的教学观察与实践,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口语
期刊
概率是某个事件能够发生的次数与总次数之比,在我们的生活中,概率无处不在,比如太阳每天早晨从东方升起,对我们来说是再熟悉不过的事情。从概率角度来讲,它是一个必然事件,P(必然事件)=1。再比如:小明每小时步行走80千米,这是绝对不可能的事情,从概率上分析它是一个不可能事件,P(不可能事件)=0。现在各种彩票被炒作的沸沸扬扬,你今天花2元钱买一张体彩,可能中奖,也可能不中奖,从概率上说,它属于一个不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