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益保障对流动劳动力城市融入的影响研究

来源 :求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p2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数据,实证研究权益保障对流动劳动力城市融入的影响。本文的研究发现:(1)权益侵损因素对流动劳动力城市融入存在显著负面影响,工作环境危害、人身权利侵害和超长的工作时间降低了城市融入水平;(2)权益保护因素对流动劳动力城市融入具有一定的正面影响,其中收入水平的影响显著;(3)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阻碍了农村外出务工者的城市融入。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当前促进流动劳动力城市融入的重点是降低权益侵损因素的负面“排斥力”,在此基础上逐步提高权益保护因素的正面“吸纳力”。
其他文献
近代以降,由于制度衰落、吏治败坏、灾荒频仍、外敌入侵,导致国家财政枯竭、国势衰微。李星沅在担任两江总督期间,两淮地区遭遇了特大洪水灾害。"救灾如救火",为赈济灾民,他采取了米钱兼施、蠲缓赋税、添仓积谷、劝募钱粮、掩埋尸体、及时疏散等措施,赈灾取得了一定的效果,部分灾民得到了暂时安置,社会矛盾得到了缓和。但是由于国家财政拮据、僧多粥少,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灾荒问题。
学术界往往从史学和文学的角度研究《史记》,但《史记》的服饰描写也极具特色。《史记》人物着装体现身份等级;《史记》服饰色彩彰显尊卑贵贱;《史记》服饰体现了"中和之美"。因此,《史记》的服饰描写深合儒家学说的核心"礼","以衣现礼"概括了《史记》服饰描写的文化蕴涵。
社会心理学的认知与社会认知理论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要进一步有效推进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还需要充分调动认知心理因素,遵循认知与社会认知的规律,加强马克思主义传播者自身的示范作用、深入开展社会实践主题活动、增强人民大众的自我效能感,从坚持马克思主义及中国化理论的指导地位、构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良好环境、彰显马克思主义理论价值的本体性等方面创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认知心理方法,让大众信服和认同理论.
以组织结构为视角,中国社区研究范式发展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20世纪上半叶是以组织结构整合基层社区的研究范式的形成时期;1950年代到1980年代是以层级组织结构整合多层次社区的研究范式的形成时期;1980年代至今是通过社区研究揭示整体历史的历史人类学研究范式的形成时期.通过对这三个发展阶段的简要回顾和评述,按照学术理路的内在逻辑,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以个体行为为中心,结合层级组织结构、多层次社区、长时段变迁,整合多领域、多学科、多范式,在更深层次上对复杂的社会联系和组织结构开展更为整体性的研究将是中国
通过考察我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二元经济结构及其发展转换面临的困境,对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与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的关系进行探讨.研究认为基于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考量,从中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出发,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必须在坚持土地集体所有和家庭生产的前提下,积极培育和发展与现代化农业生产相适应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是当前提高农业部门生产效率,实现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的有效途径和理性选择.
中国古代“艺术”与西方的“艺术”,既有相通之处,也有不小的差异.它们代表了两个完全不同的知识谱系,体现着两种知识形态:“感悟型知识形态”和“理念知识形态”.在这两种知识谱系下的“艺术”,也就拥有了各自的身份和不同的发展轨迹.而20世纪中国艺术研究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就是一个不断西化的过程.移植西方艺术理论,以“科学”的方法取代传统的感悟、体验,使文艺理论科学化.这种转型,不光是思想观念的更新,更是知识范型的转换.
民族艺术感性形式的生成往往承载着本民族文化符号的能指性对象意义,以及这种符号在本民族反映和表达世界关系中的象征性与隐喻性表达,即民族艺术的生成与表现总是具有感性形式的概念对象性,与纯粹艺术审美具有不同的特点与规律.席勒“游戏冲动”中的“经验美”,康德“反思判断力”中的“自然的理性的合目的性”的“纯粹美”,黑格尔“感性显现”中的“依存美”,分别从民族艺术文本生成的概念对象性审美、艺术象征表现的概念对象性审美与艺术鉴赏判断的概念对象性审美三个方面,阐明了民族艺术感性形式的审美内涵和特征.
公共危机事件中新闻伦理失范现象颇多,如欺诈、暴力、偏执、谣言、漠视生命等乱相在新闻报道中屡见不鲜,新闻人应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悲天悯人的人文情怀真实、客观、公正地做好新闻报道及宣传工作,平衡新闻专业主义与社会伦理道德的关系,以一定的伦理准则约束和调节新闻行为,积极引导舆论,维护社会公序良俗和长治久安。
当前,人们关注的人口流动主要是人口结构型流动,或者说主要是农民进城务工的流动,正是这种人口流动改变了中国的人口结构,促进了人口产业结构转型,加快了城镇化进程。因而,在以人为本、公平正义的理念下党和政府更加关注解决农民工问题和流动人口社会保障问题,使我国人口流动实现了从制度限制、排斥到政府引导、社会推动的转变,人口流动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循环正在形成,充分体现了嬗变的制度对人口结构型流动的影响,促进人口产业结构的调整、彰显了中国社会的重大进步。然而,在流动人口城市融入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受制于制度的突出问题,需
新中国的成立为实现中华民族富国强军的伟大梦想创造了前提条件。在新中国成立后的60多年问,中国共产党依据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为实现富国与强军之梦进行了富有成效的探索,在经历艰难曲折之后,终于找到了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富国与强军之路。中国共产党艰辛探索,无论是成就,还是失误,都为今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极其宝贵的经验和历史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