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贵于真?言发于心

来源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stor025castor0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教学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一环,一直备受家长和老师们的关注。现阶段的中年级语文考试中,作文分值比重达30%,到了高年级甚至升入中学,这个比重还会增大,可见,作文教学的重要性不可小觑。然而纵观我们的课堂,老师们不遗余力地把写作中的各种要点、重点都讲解透了,依然有很多学生对写作感到恐惧,写出的作文死板、偏题。对此,我认为老师们的教学指导中可能存在着这样几个误区:

误区一:把写作当成对范文的单纯模仿


  在教材的习作课中,往往会配有范文。老师们在教学时总会让学生反复读范文,在读懂范文的基础上理解本次习作的要求,从而进行写作练习。读好范文,读懂范文,本就是教参上指出的教学要点,这无可厚非。但是在指导学生学习写作时过分关注对范文的学习,会让学生消磨独立思考的能力。
  一方面,学生刻意模仿范文的选材和口吻,写成千篇一律的套路,毫无个性可言。比如统编版三上第二篇习作,这个习作要求写日记,给出的范文简单地记叙了小作者换牙齿的经过,写得精短有趣。初次接触写作的学生不知道如何写一件事,这个时候老师会着重讲解日记的格式,却忽视对选材的引导。这就很容易出现全班“克隆”作文的情况,一个班都写自己换牙的故事。同时,受限于范文的选材和思路,很多学生在下一次遇到类似的日记习作时,会不知如何选材,他们会问“写×××算不算?”“可以写×××吗?”这类的问题。
  另一方面,范文只是合乎习作要求的作文,并不代表它具有最高水准。很多文字表达能力强的学生明明可以写出更为优秀的作文,但是受范文影响而表现平平。究其根本,都是因为教学时引导学生过分地关注、模仿范文造成的影响。

误区二:不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


  写作,离不开人对自我生活经验的积累与总结。而小学中年级的学生,生活经验较之成人十分有限,对很多事物了解不深,因此他们的作文里很难有什么观点可言。但是少有观点不代表没有观点。很多教师会以自己的经验为准则去评价学生的作文,往往会有失偏颇。
  1. 怎样续编故事才“合理”。续编故事,是中年级习作中一种常见形式,主要是根据课文的内容,想象后面可能会发生什么事情。《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 《总也到不了的老屋》等很多课文有预测、想象故事后续内容的练习,三上的习作里也有续编故事的训练,在要求中,清楚地写到要“想象合理”。这里的“合理”不是合教师的“理”,也不是合故事读者们的“理”,而是要合续编故事的学生的“理”。很多学生最怕写这一类的作文,因为他们不知道该怎样想象才是合理。就算是写出了续编的故事,也会被老师们说是过分简单毫无新意。比如《鹬蚌相争》这类寓言故事,往往就有续编故事的要求。笔者发现不少学生会这样编:
  渔夫回到家后,立刻把这倒霉的鹬蚌扔进锅里煮着吃了。
  这样的续编,不能说是不合理,而是没有达到出题老师的训练目的。但是很多教师却会直接告诉孩子,这样写是不对的,是不合理的。对于一些本来就不擅长写作的学生而言,老师们这样的评价会让他们迷茫不知所措。
  2. 拒绝学生的“牛角尖”。“秋天的花丛中飞来一群小蜜蜂,辛勤地忙碌着。”碰到这样的句子,很多老师会打一个问号:秋天有蜜蜂吗?然后以病句处理。学生会辩解说,秋天确实是有蜜蜂的,太阳出来后,蜜蜂就出来采蜜了。老师们也许会教育学生,不要钻这种牛角尖,一般来说蜜蜂是不会在秋天出来采蜜的。
  这样的“牛角尖”,却是学生最真实的发现。课堂上,我们一直教育学生要说真话讲真事,同样地,在写作教学中,我们也要鼓励孩子写下你看到的见到的事实。像“秋天的蜜蜂”这样的“牛角尖”不仅要钻,而且要珍惜。三上习作中,《我有一个想法》这一节习作课最难上,因为学生们不懂什么样的事情才可以算是自己的“发现”,如果在平时的写作教学中,教师不重视学生这样的“牛角尖”,不关注学生的独特感受,学生也就失去了最可贵的发现。

误区三:华章丽语,感叹重重


  写作不是华丽辞藻的堆砌,而是赋予文字符号生命的过程。在学习写作的基础阶段,切不可以追求语言华美为目的而忽视情感思想的表达。中年级的学生在句意完整、表达流畅的基础上,可以适当地锤炼文字功底,运用一些简单的修辞手法让语言更加优美,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学生要整篇使用各种所谓的“好词佳句”。但很多教师在批改作文时往往会大加赞赏这样的文章,把它们作为优秀的典范读给全班学生听,这样就会让学生形成一种“只要用上好词好句就是好作文”的错误观念。本阶段,学生尚未具备较强的遣词造句能力,只会生硬地把词语句子填塞进作文里,最终写出的作文晦涩不通,语句拼凑缺乏连贯性,甚至闹出各种笑话。
  还有一种情况同样堪忧,那便是感叹句的滥用。从小学三年級开始,学生已经接触到了“总——分——总”结构文章,于是在作文课上,很多老师都会教育学生要养成作文结尾用一句感叹来总结全文的习惯。掌握这个结尾方式并不难,但是很多学生因此也养成了过分爱用感叹句的毛病。让写一写冬天的雪景,全文不超过300字,却有十几句话都是在感叹下雪的场景多么美丽梦幻,情感造作虚伪。也有些学生喜欢在句末的词语后习惯性地加上感叹词“啊”“哦”“呀”等,有意无意间,也是一种对感叹句的滥用。
  走出误区的几点思考:
  一、读写结合,树立融合意识
  叶圣陶先生说过:“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阅读是一项重要的能力,是一种重要的语文学习方法,而写作和阅读彼此相依相生,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语言积累,引导学生感悟独特的文本表达形式以及写作技巧,让学生在写作的训练中迁移方法,学习表达。
  1. 巧用课文,学以致用。语文教材中收录的课文形式丰富,题材多变,文中还蕴含着大量的经典词句,是值得学生认真学习细致揣摩的典范。比如《美丽的小兴安岭》这一课,文章结构清楚,层次清晰,又运用了大量的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写出了小兴安岭的美丽富饶,正好可以给学生学习模仿,训练总分结构的写法,感悟比喻句的生动形象化效果。《古诗三首》精选了不同主题的组诗,给孩子打开了古代文化的一角。《赵州桥》语言精准,以一句“这座桥不但精巧,而且美观”承上启下,叩开了学生学习文章结构的新大门。《大自然的声音》以诗意的语言,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引导着学生倾听这世界的美妙……这些优秀的范文还有很多,只要用心挖掘,都可以成为良好的示范,让写作学习时刻都在发生。
  2. 鼓励课外阅读。中年级的小学生正是积累语言的大好时机,往往读得越多的学生在写作时更加得心应手。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大量阅读,尤其是要多进行课外阅读,如课外阅读竞赛、读书报告会、课外阅读主题实践活动等。
  常言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优秀的古代文学作品是中华文化的精髓,应当让学生自小陶养,培养语感,让学生的写作表达更有民族的厚度,更有文化的底蕴。
  二、增强师生交流
  小学生的写作学习主要是依靠与语文老师的交流进行,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基本是教师对学生的单向传授,很少有学生愿意与老师主动交流。对写作中的出现的一些疑问,学生都会听从老师的评判而不敢坚持自己的主见。因此,在“作文先导式”教学模式的引导下,教师应当对每一位学生的性格、想法等情况进行了解,对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耐心讲解疏导。
  师生交流,本身就是一种表达的训练。我给学生布置的作业中有“每日心得”这一项。学生可以写当天发生的趣事、学习的收获,也可以在这里倾诉自己的委屈,我也从中了解学生的真实感受,再进行教育。当然,师生互动还有很多形式,都可以加强师生联系,促进情感融合,引导学生的写作往更好的方向前进。
  综上,中年级的写作教学中难免会出现一些误区,教育者应坚持文贵于真,言发于心,要鼓励学生说真话道实情,就会有更多收获。
  (作者单位:南京市南化第三小学)
其他文献
一、美文之美  1. 结构美。望月,“望”就是全文的文眼。望见月下江景,想到月中深情,喻及月之趣味,整篇文章条理清晰,层次井然,首尾呼应,形散神聚,充分体现了散文的结构美。作者和小外甥来到甲板上,仰头凝望着天上的月亮出神。甥舅俩没有过多的交流,就是那么静静地赏月景,愉快地对月诗,绘声绘色地聊月亮像什么。文字像月光一样沐浴着我们,使我们沉浸在清幽旷远的气氛中,脑海中不由自主地出现三个美妙的月亮:江中
期刊
一、课前谈话,了解作者  1. 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来聊一位大师,他的名字叫季羡林,大家了解吗?  2. 出示作家卡片第一部分:季羡林,当代著名语言学家、散文家、东方文学研究专家,被誉为“学界泰斗”。这样的大学问家,还可以送给他哪些词语?(学贯中西、学富五车、满腹经纶、才高八斗)  3.出示季羡林的名言(我写东西有一条金科玉律:凡是没有真正使我感动的事物,我决不下笔去写。),指名读,相机采访交流。
期刊
一、尊重学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学识和人格修养  优秀的教师不会高高在上,而是走下讲坛,走进学生们中间,让自己成为其中的一员,做学生的朋友,和学生一起探索知识奥秘。管建刚老师就是这样去做的,他把自己置身于学生之中,和学生亦师亦友,真诚合作,亲切交谈,真正建立起了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感到老师是那么可亲可敬。在管老师的课堂上,洋溢着浓浓的师生之情、同学之情、朋友之情,学习变得其乐融融。  比如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中年级学生要“乐于书面表达”,“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根据这一要求,教师要重视中年级学生的写作指导,要教给写作方法,让学生明白“怎么写”,提出写作要求,让学生明白“写到什么程度”,逐步把学生引上乐写善写的轨道。  一、立足课堂主阵地,夯实写作基础  中年级学生有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但运用语言的技巧
期刊
近年来,众多专家学者就“教育信息化引领教育现代化”的主题展开了热烈讨论,其中讨论的核心主题之一就是:教育信息化与教育创新。因此,我们要创建交互平台,让“互联网+”跨界进入语文教育,为学生的语文学習提供智能化服务体验。笔者在实践中尝试从以下两个方面优化与更新学生的语文学习过程。  其一,语文学习工具智能化。传统的语文学习工具有字典、词典等工具书,还有类似“课课通”“名师点拨”之类的参考学习资料。随着
期刊
小花,姓花,四年级女生,同龄人中偏高点,很瘦,皮肤微黑,一双眼睛里看不出情绪,说话声音极小。接触久了,发现不仅是眼里无情绪,整个面部也是平静无波,似乎不是一个孩子。上课尤爱低着头,看不出状态。偶有一两次,我强行让她回答问题,她也是静立着不发一语,耐心绝胜过我。不过,一个单元学下来,自我检测,成绩尚好!  一次短信,发现了亮点  跟小花之间的第一个故事源于一次短信。那天晚上九点半,她妈妈发来信息:“
期刊
《语文气象》是成尚荣先生的一本书。  256页的书,开篇就呈现了若干尺度,关于语文名师的尺度。我是一个普通的语文老师,更关注的,是在高标准里寻找适合语文老师日常践行的点滴。我很喜欢这句:“语文名师应当培养自己的美学精神。”  从毕业班下到四年级教语文,我就琢磨着换一种更低的姿势去接近新认识的孩子们。想过淘宝印章,又顾虑“印章撞衫”率太高,对学生的持续吸引力会随之淡去。刚好儿子学习书法的需要,在书法
期刊
师: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中国人是一个爱诗的民族。这世世代代相传的精神财富,早已融入我们的血脉里,塑造着我们的容貌,淬炼着我们的思想。今日之茅小,可谓少长咸集,风云际会。在这绚烂的舞台上,让我们邀请在座的嘉宾和大家一起,来一场诗词的狂欢,去追寻民族的文化基因,去拥抱属于我们的诗和远方。  师:我们的口号,诗词大擂台——  生:有才你就来!  师:两军对垒,不战无名
期刊
在小学阶段,适当地选择经典的绘本进行教学,深入挖掘绘本的内涵和价值,能让学生在美好的故事中、在丰富的图画中受到熏陶,审美力得到发展,心灵上获得成长。  一、慎重选材,找准基点  教师在选择绘本时,不仅要考虑故事本身的丰厚程度和逻辑性、故事中图画的丰富性和生动性、故事的文字量是否适当,同时还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对绘本进行有针对性的选择,找准基点。另外,绘本的选择还应该充分考虑统编版小语教材每单元的
期刊
一、课前预习的现状缺失  1. 学段特点混淆,预习目标不明确。教师布置预习作业,没有低中高年级的区别,预习内容大同小异,不能准确地指向第三学段目标。  2. 预习内容单调乏味,重复机械。大部分学生的预习停留在浅层次,如生字注音、组词、课文朗读、段落概括,查找一些资料,缺少问题意识和探究精神,只解决课文表面看到的现象,不去思考文字背后的意义。久而久之,导致学生失去了预习的兴趣和动力。  3. 服务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