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36-0102-02
数学课堂的教学情境是产生数学概念、发现数学问题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背景和前提,也是学生初步感受数学问题的基础和条件。科学合理地创设教学情境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那么,什么样的问题情境才有价值?应该创设怎样的问题情境呢?
一、创设趣味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潜在动力和前提。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就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对于学生学习的重要性。初中数学概念性强,有些知识点比较抽象,这就注定了数学学习有一定的枯燥性。而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却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挖掘教学内容中存在的趣味因素,积极创设趣味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变苦学为乐学,提高教学效率。
例如,在学习函数的图像时,我们耳熟能详的《龟兔赛跑》的寓言故事可以被引入进来,教师将故事情节变成相应的函数关系,并用简洁的函数图像描绘出龟兔赛跑的行走路径,再次展现了数学的魅力。这样,通过利用有趣的故事创设教学情境,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教学效率得到提高。
二、创设故事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数学方面的故事非常多,适当的向学生讲述故事可以提升学生的探究兴趣。如学生对《实数》一章中的无理数的概念难以理解,可以在教学中渗透下面的故事情境:很久以前,人们对于边长是1的正方形的对角线的长度是有理数的看法,流传了多年。然而,五百多年前的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弟子希勃索斯发现了一个惊人的事实,边长是1的正方形的对角线具有不可度量性。这与一直占统治地位的正方形的对角线是有理数的观点截然相反。这一发现使该学派领导人惶恐和恼怒,认为这将动摇他们在学术界的统治地位。希勃索斯因此被囚禁,受到百般折磨,最后竞遭到沉舟身亡的惩处。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这个为真理而献身的数学家,将这类特殊的数定义为无理数。学生被这种有趣的故事深深吸引,使学生处于兴奋状态,不但能诱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且还能增长知识,了解古代数学的发展史。因此,善于运用数学故事进行情境引入,能够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积极探究的浓厚兴趣,对进一步教学起到强有力的助推作用。
三、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
创设问题情境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提出问题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激发学生对数学课程学习的兴趣。
例如在《三视图》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课堂导入阶段,向学生展示圆锥的模型,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对圆锥模型进行观察,描述所看到的图形。学生产生了强烈的好奇感,纷纷描述不同角度所看到的物体的形状。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不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是向學生提出如下问题:同学们有学过苏轼的《题西林壁》这首诗吗?学生背诵完毕后,教师可以先简单讲解了这首诗的含义,再接着说“今天所学的内容,与这首诗具有密切的关系”。在学生疑惑不解的时候,教师再次分别为学生展示从正面、侧面和上面看圆锥的形态,引导学生得出从不同角度看到的圆锥的形状,即主视图和左视图都是三角形,俯视图是一个圆。最后总结只有从多个角度对物体进行观察,才能了解事物全貌的思想,并由此导入新课三视图。通过这种方式,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四、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现实生活是数学的重要来源,数学教学应该设计生活化的情境,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做到学以致用。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若能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设计数学问题,用强烈、丰富的感性材料,创设出使学生跃跃欲试、寻根问底的情境,不仅可以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引导学生主动建构数学知识,而且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同时还可以打破学生固有的思维定势,让学生真正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关系,有利于激发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意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教学中,可以创设这样一个生活情境:接学校通知,晚上八点将在教室内召开学生家长会,要求各家长都坐在自己孩子的座位上。请问:你将如何向你的父母描述自己的座位情况,以便你的父母能够准确、快速地找到座位?由此引出对坐标概念的学习。这样的问题情境,学生融入快,能更快地掌握本节内容,并能立即尝试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五、创设动手操作的情景,探究数学实际问题
在教学中教师应设计有效的活动,促使学生去动手操作,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积极地探索数学问题,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学必须注重实践,让学生把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亲自去经历、自己去探索,从而激发他们的主体意识,提升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感受数学的使用价值和学习数学的乐趣。
例如《锐角三角函数》的教学活动中,测量物体(建筑物)的高度,是一个典型的实践性探究作业。要求学生根据不同的被测物体,选择不同的测量方法。可以安排学生走出课堂,与学生一起探讨实地测量操场上旗杆的高度的方法。测量中教师要做好学生的助手,帮助学生设计、制作测量工具;让学生设计测量的具体方案,记录测量得到的数据,计算出被测旗杆的高度;然后参与小组讨论交流,把各组的设想进行汇总和整理,撰写测量报告,然后选择几种典型的解答在班上进行介绍。这样,通过实践活动,能较好地把学生的课内学习和课外学习紧密地联系起来,使他们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反过来又为生活服务,从而感受到成功获取知识的喜悦。这样既锻炼了学生动手操作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又激发了他们课外探究的浓厚兴趣。
六、创设游戏情境,提升数学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在数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存在课堂教学气氛低沉、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的问题,原因是由数学课堂教学枯燥乏味导致的。因此,为了提升数学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教师可以适当创设游戏情境,引导学生通过游戏的方式,实现对数学相关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例如在《相反数》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两人一组,一名学生报数,另一名学生在一秒钟之内说出其相反数,未能在规定时间内说出相反数的学生将会在脸上贴小纸条。活动结束后,脸上纸条数最多的几名同学要为全班同学表演节目。通过这种方式,有效激发了学生对数学课程的学习热情,营造了轻松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
数学课堂的教学情境是产生数学概念、发现数学问题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背景和前提,也是学生初步感受数学问题的基础和条件。科学合理地创设教学情境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那么,什么样的问题情境才有价值?应该创设怎样的问题情境呢?
一、创设趣味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潜在动力和前提。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就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对于学生学习的重要性。初中数学概念性强,有些知识点比较抽象,这就注定了数学学习有一定的枯燥性。而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却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挖掘教学内容中存在的趣味因素,积极创设趣味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变苦学为乐学,提高教学效率。
例如,在学习函数的图像时,我们耳熟能详的《龟兔赛跑》的寓言故事可以被引入进来,教师将故事情节变成相应的函数关系,并用简洁的函数图像描绘出龟兔赛跑的行走路径,再次展现了数学的魅力。这样,通过利用有趣的故事创设教学情境,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教学效率得到提高。
二、创设故事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数学方面的故事非常多,适当的向学生讲述故事可以提升学生的探究兴趣。如学生对《实数》一章中的无理数的概念难以理解,可以在教学中渗透下面的故事情境:很久以前,人们对于边长是1的正方形的对角线的长度是有理数的看法,流传了多年。然而,五百多年前的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弟子希勃索斯发现了一个惊人的事实,边长是1的正方形的对角线具有不可度量性。这与一直占统治地位的正方形的对角线是有理数的观点截然相反。这一发现使该学派领导人惶恐和恼怒,认为这将动摇他们在学术界的统治地位。希勃索斯因此被囚禁,受到百般折磨,最后竞遭到沉舟身亡的惩处。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这个为真理而献身的数学家,将这类特殊的数定义为无理数。学生被这种有趣的故事深深吸引,使学生处于兴奋状态,不但能诱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且还能增长知识,了解古代数学的发展史。因此,善于运用数学故事进行情境引入,能够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积极探究的浓厚兴趣,对进一步教学起到强有力的助推作用。
三、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
创设问题情境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提出问题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激发学生对数学课程学习的兴趣。
例如在《三视图》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课堂导入阶段,向学生展示圆锥的模型,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对圆锥模型进行观察,描述所看到的图形。学生产生了强烈的好奇感,纷纷描述不同角度所看到的物体的形状。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不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是向學生提出如下问题:同学们有学过苏轼的《题西林壁》这首诗吗?学生背诵完毕后,教师可以先简单讲解了这首诗的含义,再接着说“今天所学的内容,与这首诗具有密切的关系”。在学生疑惑不解的时候,教师再次分别为学生展示从正面、侧面和上面看圆锥的形态,引导学生得出从不同角度看到的圆锥的形状,即主视图和左视图都是三角形,俯视图是一个圆。最后总结只有从多个角度对物体进行观察,才能了解事物全貌的思想,并由此导入新课三视图。通过这种方式,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四、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现实生活是数学的重要来源,数学教学应该设计生活化的情境,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做到学以致用。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若能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设计数学问题,用强烈、丰富的感性材料,创设出使学生跃跃欲试、寻根问底的情境,不仅可以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引导学生主动建构数学知识,而且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同时还可以打破学生固有的思维定势,让学生真正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关系,有利于激发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意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教学中,可以创设这样一个生活情境:接学校通知,晚上八点将在教室内召开学生家长会,要求各家长都坐在自己孩子的座位上。请问:你将如何向你的父母描述自己的座位情况,以便你的父母能够准确、快速地找到座位?由此引出对坐标概念的学习。这样的问题情境,学生融入快,能更快地掌握本节内容,并能立即尝试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五、创设动手操作的情景,探究数学实际问题
在教学中教师应设计有效的活动,促使学生去动手操作,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积极地探索数学问题,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学必须注重实践,让学生把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亲自去经历、自己去探索,从而激发他们的主体意识,提升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感受数学的使用价值和学习数学的乐趣。
例如《锐角三角函数》的教学活动中,测量物体(建筑物)的高度,是一个典型的实践性探究作业。要求学生根据不同的被测物体,选择不同的测量方法。可以安排学生走出课堂,与学生一起探讨实地测量操场上旗杆的高度的方法。测量中教师要做好学生的助手,帮助学生设计、制作测量工具;让学生设计测量的具体方案,记录测量得到的数据,计算出被测旗杆的高度;然后参与小组讨论交流,把各组的设想进行汇总和整理,撰写测量报告,然后选择几种典型的解答在班上进行介绍。这样,通过实践活动,能较好地把学生的课内学习和课外学习紧密地联系起来,使他们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反过来又为生活服务,从而感受到成功获取知识的喜悦。这样既锻炼了学生动手操作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又激发了他们课外探究的浓厚兴趣。
六、创设游戏情境,提升数学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在数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存在课堂教学气氛低沉、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的问题,原因是由数学课堂教学枯燥乏味导致的。因此,为了提升数学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教师可以适当创设游戏情境,引导学生通过游戏的方式,实现对数学相关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例如在《相反数》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两人一组,一名学生报数,另一名学生在一秒钟之内说出其相反数,未能在规定时间内说出相反数的学生将会在脸上贴小纸条。活动结束后,脸上纸条数最多的几名同学要为全班同学表演节目。通过这种方式,有效激发了学生对数学课程的学习热情,营造了轻松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