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建设下的教育心理学教学

来源 :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ric_v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育部近年来的工作重点之一就是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本文根据教育部的思政教育指导要求,对如何将思政建设融入教育心理学课程,提高基层实际教学效果;如何提高教师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等几个问题谈一谈教育心理学课程的思政建设情况,希望对扩大教育工作者有所帮助。
  【关键词】思政建设;协同效应;参与度;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21)12-0016-02
  课程思政建设已在全国各高校全面推进。教育部要求思政教育要贯穿各专业的整个教学体系。如何将思政教育与各专业教学紧密地有机结合在一起,对高校教师来说,是一次新的尝试和挑战,同时也带来了创新突破的机会。
  一、课程思政建设的目的
  2020年5月教育部下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进一步明确提出高校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到整个教学体系,全面开展有关思政建设的课程,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培养出怎样的人,怎样来培养人,为了谁而培养人”是教育要探讨的问题。立德树人的成效是检验教育成果的根本标准。要想落实树人立德的根本目标,就必须将知识讲解、能力培养和价值观引导教育融为一体,在教学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这是教学的长远目标,也是国家教育的根基和重中之重。思政教育影响着民族的未来和发展方向,因此教育部紧抓教师队伍这支“主力军”,课程建设这一“主阵地”,高校学生这一“主流量”,在课程教学中扎实开展思政教育。每一位教师都要建好一段渠,守好责任田,将专业课教学与思政建设统一起来,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统一起来,形成协同效应,构建起多维的全方位的育人、塑人教育目标。
  二、教育心理学教学内容与思政建设协同发展
  教育心理学是高校教育管理专业的一门必修课。它是一门具有理论性,同时又具有很强应用性的学科。理科院校的教育心理学课程不仅是专业课程,也是实践类课程。
  教师是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的言行对学生的思维模式和“三观”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教育心理学与思想品德教育看似是两个不同领域的专业,其实两者并不矛盾,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高校应该有目的地、有针对地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教育心理学教学在丰富学生专业知识、提升学生认知能力的同时,注重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研究精神、团结友爱互助精神等。教师应注重将教学与反思结合起来,知行统一,提高自身修养,增长自身的学识、见识,培养学生善于解决问题的能力、勇于创新的意识,将思政的目标性体系和文本形式具体体现在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中,在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加强学生的爱国、爱家、爱人的情怀,培养其坚定的理想信念、正确的道德观、正直善良的品质,培养学生艰苦朴素、努力奋斗、助人为乐的优良品质,健全其人格,提升其综合素养。
  笔者使用的教材是由马芳、王聿潑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教育心理学》。该教材主要阐述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原理及其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拟定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时,大部分教师着重关注要讲授的知识点、课堂练习和学生的课后作业[1]。以本教材“学生态度与品德形成”这一章节为例,课上具体讲解态度与品德的关系、态度与品德形成的心理过程和条件,态度与品德的培养策略。笔者讲到“态度改变品德形成”的三个阶段时,会介绍凯尔曼的“态度变化和品德形成经历的三个阶段”,即依从、认同和内化的理论。在讲到“品德形成的内化”概念时,会向学生讲清内化阶段是指个体将自己认同的概念、思想和观点融入自己的认知框架,形成内在的价值体系与态度体系。它是一种思想认同、思想接纳与吸收的过程,当有不认同的观点产生时,个体也可以通过进一步的学习思考、分析理解认同以前的矛盾体,进而改变自己的思想观念和意识行为,完成内化的过程,形成稳定的态度、相对成熟的人格,这是一种心理变化的过程。这个概念比较抽象,课后笔者发现,单纯阅读定义并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内化的概念。
  如何将思政教育自然地植入内化概念的教学中呢?笔者就学生毕业后是否应去偏远地区援教这个话题展开调查,发现有的学生非常支持,但也有持相反观点的学生。笔者随即将学生分成正反辩论小组,就这一话题展开辩论。学生课前搜集了大量资料,课上通过观点陈述、演讲、辩论等方式,讲述许多学长、学姐毕业后放弃城市优越的生活条件,到偏远山区援教,服务他人,实现人生价值的感人事迹。学生还围绕身边的平民英雄事迹进一步展开交流和互动,谈了自己的许多感触和想法。讨论中,先前持反对观点的学生在大量真实的正能量事例影响下发生了思想内化,改变了自己原先的想法,认为自己作为年轻人应多为他人、为社会奉献个人力量,只有这样才能收获温暖与爱。开展这样的辩论活动不仅有助于引用具体事例讲解内化的概念,同时有助于自然地将思政教育融入课堂,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传递给学生,传播正能量,弘扬民族文化和时代精神,成就一堂有温度的心理教育学课[2]。
  三、学生的参与能有效检验思政教育效果
  教育心理学中的“认同”是指个体在思想、感情和态度等方面对其他思想给予肯定,能主动接受其影响,并改变自己的思维与态度,以在情感认知与语言行为上与其保持一致[3]。笔者在讲授“认同”这一概念时,引用了“感动中国人物”黄文秀的实例。黄文秀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百色支援建设,成为广西百色乐业县百坭村的第一书记。家乡持续的暴雨引发山洪,她在抗洪救灾途中不幸遇难。通过对黄文秀先进事迹的学习,学生积极讨论,争先恐后地发言,很多学生提到了初心、仁爱,并一致认同这样的价值观。
  其实在孩提时代,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梦想,科学家、教师、医生、军人……这些高尚而神圣的职业,其初衷都是帮助他人、服务社会。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很多学生的认知发生变化,变得越来越“小我”。而课堂上对黄文秀事迹的讨论让学生在感动和感慨的同时,找回了曾经的初心,重新思考了人生的意义。在交流中学生的发言由小及大,提到了互爱互助、包容奉献、人文情怀、家国情怀,甚至上升到保护环境、维护人类共同的家园地球、维护世界和平、反对战争和种族歧视……正能量满满。这种思考和讨论的过程,就是完成“认同”的过程。教师用实例阐述了“认同”这一概念,让学生感受到了新时代英雄爱党、爱人民、无私奉献甚至不惜牺牲生命的大无畏精神,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样的教育心理学课不仅是一节专业课,更是一个与思政建设紧密联系的思想学习与实践的交流活动[4]。   四、如何提高教师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
  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教师是排头兵,是第一媒介。为推动教师进一步强化育人的意识,找准育人的角度,提升育人的能力,确保思政建设落地落实,很多高校都非常重视思政课程建设进校园,建立优质资源共享机制,搭建课程思政建设交流平台,分区域、分学科专业开展线上不限时经验交流,通过现代化传播媒介,利用网络资源,促进优质资源在各专业、各层次的教师中共享,不断提高教师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5]。笔者所在高校依托教师网络培训中心、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等平台,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人文教育等专题培训,并邀请本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专业教师讲授思政内容,将课程思政纳入教师岗前培训,在在岗培训和师德师风、教学能力专题培训中,充分发挥教研室、教学团队、科研团队、课程组等基层教学组织的作用,集中备课、集体讨论,建立课程思政集体检验制度,鼓励支持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合作教学、教研。
  思政建设进课堂并不等同于将专业课变成思政课,这种思政交流应该是显性育人与隐性育人相结合,应该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潜移默化地升华主旨思想。教师应以教学大纲为基础,进行渗透德育的教学设计与实践。德育引领要自然合理、有感而发、有的放矢,不能牵强附会、毫无价值地生硬植入。
  教育心理学不仅是一门研究心理发展的课程,也是一门心理思想教育引导的课程[6]。教师应该利用这门课程的特点充分开展思政教育,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不断强化自身的传道情怀、授业能力,提高自己的解惑能力,把对国家的爱、对教育的爱、对学校的爱、对学生的爱融为一体。在教育心理学专业课程的讲授中,教师要突出课堂育德、典型树德、规则立德,引导学生树立“身正为范”的德育观念。
  【参考文献】
  [1]马芳,王聿泼.教育心理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20.
  [2]陈琦,刘儒德.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3]张春兴.教育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4]冯忠良.教育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5]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
  学出版社,2002.
  [6]林崇德.品德发展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0.
  【作者简介】
  刘桐菲(1980~),女,汉族,天津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英语教育和教育心理学。
其他文献
【摘 要】“游戏是儿童的生命”,游戏活动对幼儿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将游戏引入幼儿园的语言培养中,不仅能够优化幼儿语言学习环境,还能充分激发幼儿的语言学习热情,使其能够学好语言、用好语言,能够为其将来的成长与发展创造有利条件。本文主要从幼儿语言培养的特点和语言培养的相关策略两方面入手,对游戏在语言培养中的应用展开思考与研究。  【关键词】游戏;幼儿;语言;培养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獻标识码】
期刊
【摘 要】目前一些幼儿教师已开始尝试利用家园互动的方式来培养小班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这一教育方式与小班幼儿的实际情况相符合,一是因为小班幼儿对父母有较高的依赖性,家园互动能够让小班幼儿在家长的陪伴下更好地成长;二是因为家庭教育在小班幼儿的养成教育中占据重要地位。本文主要探究了在家园互动中培养小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实践策略,希望能够促进小班幼儿自主意识的发展,进而提升其生活自理能力。  【关键词】小
期刊
【摘 要】随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不断深入,美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逐渐成为幼儿园美术教学发展的重点。特色的教学资源能启迪幼儿的思维发展,也是培养幼儿审美鉴赏能力的重要素材,对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有重要帮助。如何将具有地方特色的教学资源融入到幼儿美术教学中,是幼儿教师需要探讨的问题。本文分析了开发幼儿园美术特色教学资源的意义,并提出了幼儿园美术特色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策略,以期为广大幼儿教师提供参考。  【
期刊
【摘 要】问题教学法可以使学生在问题的驱动下进入更深层次的探究状态,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教师要充分认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问题促进学生深度阅读,提炼文本主题;以问题促进学生品味语言,加深情感体验;以问题促进学生合作学习,培养想象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问题教学法;应用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21)
期刊
【摘 要】语言建构与运用是学生需要通过语文学习具备的四项能力之一,在小学语文教学改革背景下,语文写作教学中更重视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的培育,这对于提升学生语文学科思维、审美鉴赏能力、文化理解能力有着重要作用。对此笔者基于语言建构与运用视角对小学语文写作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并从“创建写作教学环境,丰富学生写作积淀;多角度入手,激发学生写作激情;细化写作目标,强化写作技能训练;锻炼逻辑思维,强化学生语
期刊
【摘 要】因材施教这一教学理念在我国有着极其悠久的历史,但当前高校教学中仍需要加强这一教学理念的应用,使越来越多的高校教师能够真正重视这一教学理念的实际应用。在高校的声乐教学中,教师需要更注重不同学生的声乐基础和声乐特色,开展个性化的教学。本文将具体分析高校声乐教学中应用因材施教理念的必要性,同时探究开展个性化声乐教学的具体措施,希望能为高校声乐专业教学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声乐教学
期刊
【摘 要】高效的课堂必然是师生互动的、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课堂,在这样的课堂中,师生之间进行思维交流,学生畅所欲言,教学效果事半功倍。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要想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就必须打造趣味课堂,从而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本文对运用趣味教学,打造初中地理优质课堂进行阐述。  【关键词】课堂;趣味;创新;实效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21)24-
期刊
【摘 要】高中古诗词教学要重视引导学生品字悟词,把握诗词语言艺术;纵比横较,辨析诗词体式篇性;联想描摹,强化诗词美感体验;贯通文脉,领悟诗词文化精髓,从而挖掘诗词文本价值,落实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核心素养;古诗词;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21)12-0009-02  作为一种教学文本,中华古典诗词所承载的语言、思维、审美
期刊
【摘 要】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更多的应用型人才,使其毕业后就可以直接在各个岗位上工作。因此,在中职教学中,应该更加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对外贸易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且要求人才具备更高的英语水平。为了提高学生的竞争力,中职学校应加强培养学生的英语实践能力。本文从项目教学法的角度,对中职英语教学进行简要分析,以提高中职英语课堂教学效果,促进学生更高效的学习。  【关键词】项目教
期刊
【摘 要】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手机和互联网逐渐成为主要的社交媒介,网络信息获取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研究基于TAM技术接受模型,运用SPSS 25.0和AMOS 26.0分析影响大学生移动阅读持续行为的因素及其路径。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对移动阅读的态度直接决定其持续使用的行为;感知愉悦、软件操作和主观规范等因素通过作用于使用态度间接影响其持续行为。最后,笔者从完善软件操作与服务、营造轻松阅读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