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铺处歌”的四姐

来源 :广西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yw08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陆阿勇 原名陆锡勇, 70后,广西宾阳人。广西作家协会会员。
  上世纪70年代以来,桂中的宾州城中华、古辣等乡镇,都有这么一个特别的风俗:每逢自家娶媳妇,总爱找两位命好的、三十六岁以上六十岁以下的妇女,为新人“铺处”。铺处,乃宾州城俗称,其实就是为新人布置新房铺新床,处即床也。
  怎样才算“命好”呢?其实也没特别讲究,但必须要求夫妻健在,至少要有儿子,儿女双全尤佳。请两个命好之人铺处,寓意着好事成双。
  人们都喜欢找能说会唱的人铺处,既热闹,又吉利。由此可见,对于铺处者要求甚高,绝非常人所能胜任。
  办婚礼那天傍晚,新房里挤满了看热闹的人。铺处开始了,铺处人站在新房的床前,新郎新娘和新郎的母亲站在旁边,心情澎湃又故作恬静看着。铺处开始即唱“铺处歌”,这种歌没有固定形式,可长可短,但内容一定要吉利、喜庆。
  宾州城中华镇麻村,就有一位名叫四姐的中年妇人,尤擅“铺处歌”。别看四姐没读过几年书,沒什么文化,但脑瓜子却转得溜快。据说流传久远的宾州城四季生产歌就是其首唱开来的:
  一月社,二月笋,三月控篮上岭顶。四月饿得肚蔫伶,五月洋磺搽头顶。六月新禾米饭撑肚紧,七月嫩姜炒鸭颈。八月滚茶送面饼,九月登高看风景。十月禾架响铿铿,十一月做糕又捣饼,十二月新衣买几咛?
  从这首生动风趣反映宾州城四季民俗生活的歌谣中,可以窥见四姐长着一个“醒水”(聪明)的头颅。每次被邀请给新人唱铺处歌,只见四姐和她的搭档,一进新房门开口就唱:
  月亮圆,月亮圆,
  月亮圆圆照哥门(屋);
  昨夜照充(见)哥独自,
  今晚哥嫂排成双;
  今日阿哥娶阿嫂,
  母(不)久定添一双小宝宝!
  然后,对着屋里的众人问:大家说好不好?
  这时大家必会齐声说:好,好,好!
  此时,新娘就羞红了脸,新郎就瞅着新娘呵呵憨笑。
  接着四姐走到床前,把早已准备好的新娘嫁妆中的席子打开,开口就唱:第一个铺铺席子,富贵花开在眼前。
  接着打开新被子(一般铺处用的被子都是九子花被,寓意多子多孙)又唱:第二个铺铺花被,花被内边包白棉。
  再后,面对新郎母亲又唱:阿婆福同棉被厚,来年等着对孙缠。
  此时,新郎母亲(家婆)就会被四姐逗唱得笑眯了眼。试想:哪个做婆怕孙缠?接着,只见四姐往被子里放果子,一般放柑橘或大青枣。一边放一边唱:四边被角放四个,中间这堆是婆孙。接着把中间一堆果子,双手捧起送到家婆面前,家婆用自己的衣襟轻轻托起,像抱小孩子一样庄重接过来。四姐又向家婆唱:孙子个个乖又巧啊,大了哥当老板弟当官。一堆孙儿交把你啊,问你做婆欢母(不)欢?
  此时此刻,家婆想母(不)欢都难,连声讲:欢,欢,欢!紧接着,四姐又看了看、摸了摸新娘子的嫁妆,往下唱:
  打开柜,打开箱,
  打开箱柜看嫁妆,
  一赞底爷(岳父)人大方,
  二赞底媚(岳母)手艺强,
  彩电冰箱样样有,
  底媚手艺丛(还)比织女强!
  然后把新娘的小手放进新郎的手心,让他们紧紧握住,最后唱道:从此两人当世界啊(过日子),幸福生活万年长……
  四姐膝下三女一儿,或因此前对儿子过于溺爱,总之儿子学业不精,后闯荡社会,又因游手好闲,怕苦畏累,如“蜻蜓点水”频繁跳槽,结果而立之年仍光棍一条。这让四姐颇为挫败,觉得自己前世辛劳为人唱铺处歌,到处撮合好事,到头来却撮不来儿子一场姻缘,于是从此谢绝各方邀请,不再为人做嫁妆唱铺处歌了。久之,这习俗鲜见传承者矣。
其他文献
南巫擅于用“感觉化”的细节营造充滿“幻意”之美的诗歌情境,她的写作多是基于都市的日常经验,欲望、梦幻、时间等要素混融在她的语句中,形成都市诗人的精神逻辑。在历史经验与未来境遇无从考察的当下,她不厌其烦地记录着一个个事件或场景,以个人体验充当着纷繁芜杂的城市经验的价值标尺。看她的组诗《吉塘路咖啡馆》,其间充满了微小的事件、场景以及感觉化的细节,诗人以此作为思维延长的一根触须,去探秘消费时代自我主体的
期刊
瑶山屯 不是瑶寨  全屯人 只一个张姓  全屯人 都是汉族  瑶山屯 地处隘口  以前曾是 人马过往之地  以前 有五十多户人家  现在 仅存七户  其中六戶 是贫困户  只有一户人家 有四个小孩 夫妻智力偏低  余下的 皆为老人  屯中央有一潭水 死了  几个旱鸭子 默不作声  好多间木质的房子 陈旧 松垮 空荡  环顾四周 不见一幢楼房  缺水 缺地 缺人气  一个七十多岁的老人 对我说  狗
期刊
致敬墙角那一辆廿八寸单车  曾经它带着我的梦想从沙土路  踩向布山之北就算  泥屋颓圮农田危急  瓦房深处仍有我一段羞涩的秘密  致敬衣架上这一顶旧军帽  顺着春水拂去它经年的  征尘 当一个少年热血沸腾  当书生变成士兵就像爱情  盛开就像水遇到了泥  致敬身边的父母大人  面朝黄土背朝天三十余年  一朝深居城市又三十来载  仍一年四季催唤返乡 我深知  这是粗茶淡饭后的依依不舍  我不知它是血
期刊
刘 军 20世纪70年代生,笔名楚些。文学博士,河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散文批评家,现居开封。曾策划全国农民散文专辑、河南青年散文专辑、女性散文专辑、小众公号河南散文专辑等,曾任孙犁散文奖双年奖、何景明文学奖评委。  如果把大自然比作一座宫殿,那么从宏观层面来看,它拥有一种至上的、难以辨明的秩序感,它的威严、慈悲、严酷、温和不过是这种秩序感下的不同面孔而已。人类虽非盲人,但某种意义上与摸象者相似。比
期刊
一直以来,中国人对于乡村就怀有一种特殊的情感,很多写作者只要下笔,就是返乡,回到生养自己的地方,这种乡土意义上的精神底色,很大程度上就是由诸多乡村元素所构成和折射的传统。乡村作为随时间流逝积淀而成的精神资源,它本身就可能是诗歌美学的一部分,在诗人笔下,它既可能是物,也可能是词,这词与物之间的关系,需要以乡村作为一种现代性装置,将诗人和时代、传统、未来串联起来,构成当下社会具有某种普遍意义的乡村诗学
期刊
“在短篇小说极可能领先一步式微的这个小说苍老年代”(唐诺语),朱山坡通过一组短篇,讲述了“蛋镇电影院”往事,这些来源于真实的虚构之地的故事——年岁越长,我越笃信虚构万物必源于真实。写短篇,关于小镇,小说家需要双倍的勇气。小说读者(尤其是短篇小说读者),会不会跟某一时期的蛋镇电影院观众一样消失得无影无踪而后不知何时又悄然潜回呢?  这不是一个歌颂小镇的年代。在我出生的地方(跟小说里的蛋镇及书写者朱山
期刊
钟 欣 1989年大暑生于广西钟山,有小说发表在《民族文学》《广西文学》《湖南文学》《椰城》《红豆》等刊。现居黄姚。  一  黎诚打电话给我,叫我出去吃饭。九路饭店,我们一起在那儿吃过好幾次。  我说,现在?  他说,对,马上过来。  那时候,我正半躺在沙发上玩手机。我已经在家里憋了整整一天,早就想找机会出去了。赵小扬是不愿意跟我一起出去的,吃晚饭的时候,我就问过她,要不要出去散散步。她说,不行,
期刊
陈永忠 1974年生,侗族,贵州省作家协会会员。鲁迅文学院第三十二期少数民族作家班学员。有小说作品发表于《民族文学》《壹读》《绿洲》《贵州作家》等刊物。出版散文集《云在山间》。  风,在耳边呜呜地叫,像个晕了头的醉汉,满街上乱窜。后来,它遇上了另一个酒疯子毛毛雨。毛毛雨蹒跚着,跟风抱在一起,没头没脑地扑向黑夜。偶尔,有一两个路人,脖子缩在伞下,急匆匆走过,好像整个城市就只有我不怕冷、不怕黑似的,还
期刊
黄 静 广西藤县人,作品散见于《广西文学》《广西日报》《红豆》等报刊。曾获“文华杯”全国短篇小说大赛、第二届冯梦龙杯“新三言”全国短篇小说大赛、广西第十届小小说年度作品奖等赛事奖项。  烧 酒  上河村三宝,烧酒、鱼生和米粉。上河村人人能饮,人人好饮。高兴要饮,悲伤要饮,红事要饮,白事也要饮。上河村的酒坊,村头一个,村尾一个。上河村的天空,终日酒香弥漫。  村尾的酒坊,今天连烟酒都带着笑声,因为小
期刊
红日的短篇小说新作《码头》首发于2019年第11期《民族文学》头条,随后《小说选刊》(2019年第12期)、《长江文艺·好小说》(2020年第1期)相继转载,作品还荣獲“2019《民族文学》年度奖·短篇小说奖”,在小说界引起极大反响。一篇看似波澜不惊的万言小说,甫刊出就引起这么大的关注,实在是有其内在的因素,本文试从习俗规则文化的重塑与叙事策略的转型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习俗规则文化的对垒与重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