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世界各民族文化在全球范围内发生更为广泛的交流、碰撞与融合。在这一背景下,学校体育教育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与挑战。本文从全球多元文化的视角,分析了多元文化给学校体育改革带来的冲击与影响,提出了学校体育改革的方向和目标。
关键词:多元文化学校体育改革思考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1)09(a)-0220-02
文化是助推人类文明发展的思想火炬,有着穿越时空,穿越社会形态的永恒魅力。我国的学校体育文化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精神特质,它以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特定的方式影响着现代社会人们的观念和行为。全球多元文化的融合与碰撞、民族体育文化的共性与差异,核心价值观的形成,使现行的学校体育不得不做出与时俱进的相应改革。
1 多元文化对学校体育改革形成的冲击
1.1 对学校体育教学思想的冲击
学校体育教学思想是指导学校体育教学实践的理论基础,我国原有的学校体育教育是在苏联学校体育教育体系的基础上形成发展的。在这种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学校教育形成了以学科、教师、教材为中心的教育传统,客观上造成学校体育只重视“让学生学习运动”,忽视让学生“在运动中学习”等教育现状。在全球多元文化趋势的冲击下,我国的学校体育教育思想显现出五彩纷呈的局面,“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以人为本”、“终身体育”等体育教育理念的提出,使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转移到“健康第一”上来。这就要求必须确立融学校体育现实功效与未来功效于一体的学校体育指导思想,重视培养学生的兴趣习惯、技能、基本能力等,为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1.2 对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冲击
既然体育教育的重点已由过去单一追求“增强体质”的目标转向全面培养人才生理健康、心理健康、道德健康和社会适应力等身心全面发展的综合目标,那么,现行的学校体育课程体系、管理体制、教学方法等必须做出相应变革。要想达到《课程标准》提出“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这一目标,就必须以推行素质教育,不断优化体育课程结构。打破以自然行政班级上课传统模式,以体育选项课的形式开设体育健康课,通过选项课教学,提高学生体育锻炼兴趣与终身体育意识,以此提高学生健康标准测试的达标率。
1.3 对学校体育教学模式的冲击
在洋为中用、西风东渐的全球多元文化融合的背景下,以竞技运动项目为主,用注入式的方法进行“重复锻炼”来完成体育教学任务的“一统”教学模式,不仅使学生感到乏味,唤不起学生的兴趣,而且严重影响着体育教育质量。从体育课内涵的延伸,到自主活动外延的扩大,从自主选择教师、自主选择项目、自主选择上课时间的自主教学形式的出现,到社团俱乐部深受学生的青睐,多元化的体育教学模式如雨后春笋,使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受到全方位的影响,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多样性、广泛性、娱乐性的特点,对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培养学生的民族认同感、自豪感,继承发扬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2 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学校体育改革的目标方向
“以人为本”是市场经济形势下学校体育弘扬的重要的价值观念。社会的发展,首先是以人的发展为前提的;人的潜力和创造力,是社会发展进程最核心的资源,健康、长寿、接受良好的教育和生活幸福美满是人类发展的基本标志。
2.1 观念和思路决定着体育教学改革的出路
深化学校体育改革,要在遵循学校体育教育规律的前提下,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理念为引导,转变传统的体育教学观念。美利坚大学的国家健康中心提出:个体只有身体、情绪、智力、精神和社交等五个方面都健康才称得上真正的健康。多元文化的特点,决定了体育教学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但其共性是在“健康第一”教学理念的前提下,重视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学生集文化、心理、生理、适应能力等于一体的综合素质。以新课程体系的改革为切入点,重点培养学生德、智、体综合素质,做到课程教学与人的培养教育紧密结合,千方百计扩大体育教育的内涵与外延,使之成为素质全面品质优良的合格人才。
2.2 学校体育课改要彰显民族多元文化的教育底色
2.2.1 新课程体系是体育课改的关键
建立一套与多元文化形势相匹配的新课程体系,一直是体育教育改革的重点。新《课标》把过去以竞技作为学校体育课的指导思想,转化为成增进学生健康为主的体育课程理念,不仅实现了与世界上学校体育发展接轨,而且为我国大众体育普及奠定了基础。体育教育是个体生命健康基本需要的途径,是培养优良品格的教育手段,只有实现体育教学方法从单一向多元化的转变,教学内容从单一知识讲解向复合技能传授的转变,才能通过多种形式来实现体育教育增强体质、增进健康、体育与娱乐、促进学生个性发挥等目标。
2.2.2 以体育课程结构的多元化满足学生要求
新《课标》在课程性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等方面有了很大的变化,体现了我国体育教学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差异性的特点。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民俗、地域、学生的体质以及个性的差异,决定了体育课程必须具有多样性。因此,应在一定程度上对学校的体育课程结构、标准和目标等做出多样性的调整,以课程的个性化和多样化,满足不同地域和不同学生的不同发展需要;以课外活动的丰富多样化,弥补传统课堂教学的空洞枯燥;以选修课程的灵活形式,激发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以独特的地方课程彰显民族文化的多元色彩。在在教材选编上,改变过去以西方的竞技体育贯穿教材始终的现象,增加我国传统的民族的运动文化以及地方民族的乡土体育特色。
2.2.3 以教学模式的多样化体现民族文化的多元化
首先在教学目标上,要从以增强体质为主转向强调发展个性、能力,实行品德、智力、体力全面发展。其次在教学思想上,要把教学的中心从教师为主转向学生,实行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三是在教学内容上,要从以强调划一、规定性的主体适应客体为主转向多样、灵活性的客体适应主体,实现主客体的统一。四是在教学方法上,要从注入式的模仿教学为主转向启发式的创造教学,大胆尝试快乐体育、主动体育等能调动学生主动性与积极性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快乐体育中完成教学目标。五是在课程设置上,要由单一的普通教学课向选项课、专项提高课、保健体育课等多样化的方向发展。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在学习掌握各项基本技术、技能的同时,注重激发和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真正实现从“以运动技术为中心”向“以体育方法、体育动机、体育活动、体育经验为中心”的转移。
2.2.4 以教育内容的多彩化提升学生的多元文化内质
前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指出:“奥林匹克运动是超越竞技运动的,特别是从最广泛、最完整意义上来说,它是不能与教育分离的,它将身体活动、艺术的精神融为一体而造就一个完整的人。”这就表明素质教育对提升一个学生、一名运动员的内质的重要性。学校体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能力、发展个性、提高人的全面素质,体育教育对学生素质教育的提高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要着眼于学生的身心发展,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和爱好,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基本能力、基本素质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知识、劳动技能、身体和心理素质,不仅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而且是多元文化内质的继承与广大。只有具备高尚的品德,完善的知识结构,高度的智力发展,全面的工作能力以及良好的身体素质,才能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合格人才。
2.3 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学校体育改革应遵循的原则
2.3.1 应遵循“健康第一”的原则
在“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的今天,学校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必须转移到“健康第一”上来。以“健康第一”思想作为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的主导思想,这是学校体育观念演变的必然,也是推进学校体育改革和提高全民健康素质的现实需要。贯彻健康第一的原则,不仅增强学生的体质,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使学生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好习惯,还能培养学生的优良品质,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2.3.2 应遵循科学性原则
体育课的教学应考虑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教学内容应当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符合学生年龄、性别特点和所在地区地理、气候条件。在教材的改革选择与安排上,应科学合理地适应学生生理和心理的各项指标。其次是教材选择与安排注意自身的系统性,要处理好教材纵、横联系,处理好不同对象的教学要求。使选择的各项教材在安排的时间上、层次上、专业要求上都纳入一个完整的系统之中,科学地排列,合理地组合。
2.3.3 应遵循辩证统一的原则
任何事物都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全球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学校体育改革也是这样,一方面是占主导地位的大众化传统体育文化;一方面是世界多民族粉彩多呈的体育文化。学校体育应立足本地区本民族的区域特点,对那些先进体育文化,不能照搬竞技运动项目体系,也不能盲目排斥竞技运动项目进入学校体育教材体系。应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满足教育规律为原则,对优秀的竞技运动项目加以吸收和改造,提升运动项目的文化内涵,满足学生对体育文化的内在需要。特别在体育教学中,要遵循辩证统一的原则,转变传统教学“重统一性轻差异性”的倾向,打破过去大一统的教学模式,针对不同学生因材施教。
3 结语与建议
当前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形势打破了原有计划经济时期的保守封闭,学校体育无可避免地受到冲击与挑战,选择多元化的改革是学校体育的必由之路。学校体育要站在时代的发展高端,充分融合世界体育文化与传统文化的教育价值,用多元化的体育文化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事物的发展规律告诉我们,全球多元文化的融合,不仅助推了多元一体的学校体育新格局形成,而且为我们的学校体育提供了难得的发展良机和平台。
参考文献
[1] 徐雄杰,曾妮,纪进.多元文化教育理念与学校体育改革[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4,38(1):27~28.
[2] 张文星.多元文化背景下的中国学校体育改革[J].中国科技信息,2007(11):229~230.
[3] 彭杰.论社会文化变迁与学校体育教育改革[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38(6):19~21.
[4] 冯婉如.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发展对策初探[J].四川体育科学,2005(2):126~128.
关键词:多元文化学校体育改革思考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1)09(a)-0220-02
文化是助推人类文明发展的思想火炬,有着穿越时空,穿越社会形态的永恒魅力。我国的学校体育文化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精神特质,它以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特定的方式影响着现代社会人们的观念和行为。全球多元文化的融合与碰撞、民族体育文化的共性与差异,核心价值观的形成,使现行的学校体育不得不做出与时俱进的相应改革。
1 多元文化对学校体育改革形成的冲击
1.1 对学校体育教学思想的冲击
学校体育教学思想是指导学校体育教学实践的理论基础,我国原有的学校体育教育是在苏联学校体育教育体系的基础上形成发展的。在这种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学校教育形成了以学科、教师、教材为中心的教育传统,客观上造成学校体育只重视“让学生学习运动”,忽视让学生“在运动中学习”等教育现状。在全球多元文化趋势的冲击下,我国的学校体育教育思想显现出五彩纷呈的局面,“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以人为本”、“终身体育”等体育教育理念的提出,使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转移到“健康第一”上来。这就要求必须确立融学校体育现实功效与未来功效于一体的学校体育指导思想,重视培养学生的兴趣习惯、技能、基本能力等,为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1.2 对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冲击
既然体育教育的重点已由过去单一追求“增强体质”的目标转向全面培养人才生理健康、心理健康、道德健康和社会适应力等身心全面发展的综合目标,那么,现行的学校体育课程体系、管理体制、教学方法等必须做出相应变革。要想达到《课程标准》提出“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这一目标,就必须以推行素质教育,不断优化体育课程结构。打破以自然行政班级上课传统模式,以体育选项课的形式开设体育健康课,通过选项课教学,提高学生体育锻炼兴趣与终身体育意识,以此提高学生健康标准测试的达标率。
1.3 对学校体育教学模式的冲击
在洋为中用、西风东渐的全球多元文化融合的背景下,以竞技运动项目为主,用注入式的方法进行“重复锻炼”来完成体育教学任务的“一统”教学模式,不仅使学生感到乏味,唤不起学生的兴趣,而且严重影响着体育教育质量。从体育课内涵的延伸,到自主活动外延的扩大,从自主选择教师、自主选择项目、自主选择上课时间的自主教学形式的出现,到社团俱乐部深受学生的青睐,多元化的体育教学模式如雨后春笋,使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受到全方位的影响,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多样性、广泛性、娱乐性的特点,对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培养学生的民族认同感、自豪感,继承发扬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2 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学校体育改革的目标方向
“以人为本”是市场经济形势下学校体育弘扬的重要的价值观念。社会的发展,首先是以人的发展为前提的;人的潜力和创造力,是社会发展进程最核心的资源,健康、长寿、接受良好的教育和生活幸福美满是人类发展的基本标志。
2.1 观念和思路决定着体育教学改革的出路
深化学校体育改革,要在遵循学校体育教育规律的前提下,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理念为引导,转变传统的体育教学观念。美利坚大学的国家健康中心提出:个体只有身体、情绪、智力、精神和社交等五个方面都健康才称得上真正的健康。多元文化的特点,决定了体育教学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但其共性是在“健康第一”教学理念的前提下,重视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学生集文化、心理、生理、适应能力等于一体的综合素质。以新课程体系的改革为切入点,重点培养学生德、智、体综合素质,做到课程教学与人的培养教育紧密结合,千方百计扩大体育教育的内涵与外延,使之成为素质全面品质优良的合格人才。
2.2 学校体育课改要彰显民族多元文化的教育底色
2.2.1 新课程体系是体育课改的关键
建立一套与多元文化形势相匹配的新课程体系,一直是体育教育改革的重点。新《课标》把过去以竞技作为学校体育课的指导思想,转化为成增进学生健康为主的体育课程理念,不仅实现了与世界上学校体育发展接轨,而且为我国大众体育普及奠定了基础。体育教育是个体生命健康基本需要的途径,是培养优良品格的教育手段,只有实现体育教学方法从单一向多元化的转变,教学内容从单一知识讲解向复合技能传授的转变,才能通过多种形式来实现体育教育增强体质、增进健康、体育与娱乐、促进学生个性发挥等目标。
2.2.2 以体育课程结构的多元化满足学生要求
新《课标》在课程性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等方面有了很大的变化,体现了我国体育教学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差异性的特点。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民俗、地域、学生的体质以及个性的差异,决定了体育课程必须具有多样性。因此,应在一定程度上对学校的体育课程结构、标准和目标等做出多样性的调整,以课程的个性化和多样化,满足不同地域和不同学生的不同发展需要;以课外活动的丰富多样化,弥补传统课堂教学的空洞枯燥;以选修课程的灵活形式,激发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以独特的地方课程彰显民族文化的多元色彩。在在教材选编上,改变过去以西方的竞技体育贯穿教材始终的现象,增加我国传统的民族的运动文化以及地方民族的乡土体育特色。
2.2.3 以教学模式的多样化体现民族文化的多元化
首先在教学目标上,要从以增强体质为主转向强调发展个性、能力,实行品德、智力、体力全面发展。其次在教学思想上,要把教学的中心从教师为主转向学生,实行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三是在教学内容上,要从以强调划一、规定性的主体适应客体为主转向多样、灵活性的客体适应主体,实现主客体的统一。四是在教学方法上,要从注入式的模仿教学为主转向启发式的创造教学,大胆尝试快乐体育、主动体育等能调动学生主动性与积极性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快乐体育中完成教学目标。五是在课程设置上,要由单一的普通教学课向选项课、专项提高课、保健体育课等多样化的方向发展。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在学习掌握各项基本技术、技能的同时,注重激发和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真正实现从“以运动技术为中心”向“以体育方法、体育动机、体育活动、体育经验为中心”的转移。
2.2.4 以教育内容的多彩化提升学生的多元文化内质
前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指出:“奥林匹克运动是超越竞技运动的,特别是从最广泛、最完整意义上来说,它是不能与教育分离的,它将身体活动、艺术的精神融为一体而造就一个完整的人。”这就表明素质教育对提升一个学生、一名运动员的内质的重要性。学校体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能力、发展个性、提高人的全面素质,体育教育对学生素质教育的提高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要着眼于学生的身心发展,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和爱好,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基本能力、基本素质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知识、劳动技能、身体和心理素质,不仅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而且是多元文化内质的继承与广大。只有具备高尚的品德,完善的知识结构,高度的智力发展,全面的工作能力以及良好的身体素质,才能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合格人才。
2.3 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学校体育改革应遵循的原则
2.3.1 应遵循“健康第一”的原则
在“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的今天,学校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必须转移到“健康第一”上来。以“健康第一”思想作为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的主导思想,这是学校体育观念演变的必然,也是推进学校体育改革和提高全民健康素质的现实需要。贯彻健康第一的原则,不仅增强学生的体质,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使学生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好习惯,还能培养学生的优良品质,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2.3.2 应遵循科学性原则
体育课的教学应考虑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教学内容应当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符合学生年龄、性别特点和所在地区地理、气候条件。在教材的改革选择与安排上,应科学合理地适应学生生理和心理的各项指标。其次是教材选择与安排注意自身的系统性,要处理好教材纵、横联系,处理好不同对象的教学要求。使选择的各项教材在安排的时间上、层次上、专业要求上都纳入一个完整的系统之中,科学地排列,合理地组合。
2.3.3 应遵循辩证统一的原则
任何事物都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全球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学校体育改革也是这样,一方面是占主导地位的大众化传统体育文化;一方面是世界多民族粉彩多呈的体育文化。学校体育应立足本地区本民族的区域特点,对那些先进体育文化,不能照搬竞技运动项目体系,也不能盲目排斥竞技运动项目进入学校体育教材体系。应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满足教育规律为原则,对优秀的竞技运动项目加以吸收和改造,提升运动项目的文化内涵,满足学生对体育文化的内在需要。特别在体育教学中,要遵循辩证统一的原则,转变传统教学“重统一性轻差异性”的倾向,打破过去大一统的教学模式,针对不同学生因材施教。
3 结语与建议
当前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形势打破了原有计划经济时期的保守封闭,学校体育无可避免地受到冲击与挑战,选择多元化的改革是学校体育的必由之路。学校体育要站在时代的发展高端,充分融合世界体育文化与传统文化的教育价值,用多元化的体育文化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事物的发展规律告诉我们,全球多元文化的融合,不仅助推了多元一体的学校体育新格局形成,而且为我们的学校体育提供了难得的发展良机和平台。
参考文献
[1] 徐雄杰,曾妮,纪进.多元文化教育理念与学校体育改革[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4,38(1):27~28.
[2] 张文星.多元文化背景下的中国学校体育改革[J].中国科技信息,2007(11):229~230.
[3] 彭杰.论社会文化变迁与学校体育教育改革[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38(6):19~21.
[4] 冯婉如.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发展对策初探[J].四川体育科学,2005(2):126~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