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语言学家评奖委员会2004年度评奖工作即将开始

来源 :中国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lingsv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其他文献
2004年6月26日至28日,由中国语言学会和香港大学中文系联合主办、宁夏大学人文学院承办的中国语言学会第十二届学术年会暨第二届国际中国语文学术研讨会在银川市隆重召开。来自中国(包括香港、澳门、台湾)以及美国、日本、加拿大等国的160余位学者出席了会议。会议共收到论文提要208篇,会上宣读152篇,是中国语言学会自1980年成立以来与会人数最多、收到论文最多的一次盛会。
历史语法、词汇学是汉语研究中一个比较年轻的学科,20世纪70年代之前,只有吕叔湘、王力、蒋礼鸿和日本学者太田辰夫等作过一些研究。为填补这一空白,在吕叔湘先生建议下,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关注这一领域的研究。20世纪80年代历史语法、词汇学研究主要由古代、近代汉语两
期刊
杨永龙先生在《“已经”的初见时代及成词过程》(《中国语文》2002年第1期)一文中,以“已经+时点”、“施事|已经|终结动词”为标志判定“已经”的成词时代,认为“已经”成词初见于宋,至明代已相当常见,并认为“已经”一词在语义方面是‘!经”的逐渐虚化,在句法方面经历了“已+经+V”的重新分析,最终在“已经+V”格式中凝固成词,然后扩展到“已经+N”。
中宣部新闻局与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于2004年5月25日在京联合召开了“规范外文使用,维护祖国语言健康发展”宣传座谈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全国科技名词委、中央电视台等单位和媒体的代表近40人出席了会议。中宣部新闻局副局长刘汉俊主持会议,教育部语言应用司司长杨光、副司长张世平及相关人员出席会议。
期刊
本文以现实的语料,说明上海方言中一种语法形式——现在完成时态在历史层次覆盖意义上的具体消亡过程,及其在被替换过程中的种种连续过渡现象,并讨论它的理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