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25岁,这一生中最混乱的七年,该如何度过

来源 :文苑·感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reenw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那些内心有火焰的岁月是珍贵的,奔赴的燃料仅仅是一腔赤诚,这样的热血时分其实很短暂,不要因为觉得困难就轻易地放弃它,然后放任自己随波逐流。
  有部英国纪录片叫做《人生七年》,从1964年开始,一直持续到2013年。
  纪录片的主角是20名来自英国不同阶层的7岁孩子,影片记录了他们每隔7年的生活学习状态、未来的展望、对异性的看法、对其他成员的看法、对节目的看法。
  听说每7年人体内的细胞就会全部更新一次,那么是不是每过7年,我们每一个人就可以成为一个完全不一样的、新的自己呢?
  假如人可以活80岁,这一生不过11个“7年”,你觉得哪一个“七年”最重要呢?有人说是“14—21岁”,有人说是“21—28岁”,在我看来,确切地说,是“18—25岁”。
  这是人生中非常尴尬而复杂的年龄段——纵使年龄上已经成年,但不具备独立能力,就算脱离了青春期,也没资格完全过成年期。既不能厚着脸皮以“孩子”自称,又没有底气做一个真正的“大人”。
  正在经历着22岁的我,目前正经历这个“痛苦的七年”,虽然才过一半,已经感慨万千:
  18—25岁真是一个难过的年龄段,我说的这个“难过”不仅是“sad”,还有“hard”。
  前一个“难过”在于没有拥有和野心匹配的能力,不甘心作为芸芸众生里的某某。
  后一个“难过”在于站在十字路口不知何去何从,却被人催着做出一个又一个自己还没有想明白就必须决定的决定。
  前段时间看到有人发了一条这样的朋友圈:时间到了此刻仿佛变得混乱起来,所有的难过大概也因此而来。
  我们自身的混乱,周围同龄人的混乱:
  高考结束之后,再没有人给你倒计时,也没有人为你部署战略。你没有了压力却也丧失了动力,脱离了依靠却没有新的依靠,丢掉原有的方向却没有新的方向。
  你忽然间就不知道自己要考多少分,成为什么样的人了。
  在高考大潮里齐头并进的同学们步伐不再整齐划一,有的人如黑马般冲出重围,有的人却好像停滞在了某个年纪,仿佛再也没有什么长进。大家都变得异常焦虑和敏感,因为变化太突然了,变化的节奏太快了。
  我们完全没有适应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完成众多人生命题——学业、事业、婚恋……
  后青春期的敏感更为致命,后青春期的疼痛更让人措手不及。
  心理学家keniston这样形容这个阶段:“在这个阶段的年轻人身上,始终存在着一种‘自我和社会之间的张力’以及‘对于被完全社会化的拒绝’(引自公众号know yourself)。”
  有人说所谓的年轻,就是18—23岁,可年轻有时候又像巨大的负担。但这样平凡无奇的我啊,好像配不上青春的盛名。
  不知道你会不会有这样的感觉——人生从18岁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那一刻开始忽然节奏加快。
  你和所有同龄人一样按部就班地毕业,进入大学,大学毕业,进入社会,刚开始还是缓步而来,不知不觉已经开始小跑,当你发现其他所有人都在或明或暗地较劲儿时,你已经撒开了奔跑,并疲惫得气喘吁吁。
  我们常常感到累,感到迷茫,感到挫败和失望,都是因为人生中大部分重要的命题过于集中和浓缩,关乎一生的话题,需要在短短七年里解决。
  在我们生命力和热情最强盛的年纪里,需要面对的大部分抉择,直指未来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走向。
  常常有人说:“你明明这么年轻,拥有无限的可能,为什么总是开心不起来呢?”
  你想开心啊,但你害怕眼前开心过了,之后会是漫长的失落。
  矛盾的是,让我们犹豫踟蹰的恰恰就是“无限的可能性”——我到底要去哪里?我到底要做什么?年轻的时候只想要万全之策,举棋不定却不知倒计时已开始——五四三二一零。
  越关乎人生的重要决定,却给我们越短的时间去考虑。只要是对自己的人生有期待的人,都会紧张吧。
  所以大家扛不了压力,又害怕没有压力,比起生命中的重,我们更害怕这几年虚度过去,会为未来增负。
  在我20岁的时候,我写过一篇《我今年20出头,觉得自己忙、茫、盲》,当我越往后走,越发现mang并不能概括所有,还有“hun”。
  25岁之后的生活,如果过不好,大概就是“混”、“昏”了吧。朝九晚五混日子、被生活搅得头晕脑胀,匆匆忙忙,跌跌撞撞。
  这段时间在看导演贾樟柯的电影手记,其中有一篇序是陈丹青写的,他提到贾樟柯在一次采访里说:“我在荒败的小城里混日子时,有很多机会沦落,有很多机会变成坏孩子,有很多机会毁了自己。”
  那时候的他如果没有无意中看到陈凯歌的《黄土地》,如果没有立志做一名导演,如果没有坚持三年考上北电文学系,可能他会成为一个无所事事的小混混。
  陈丹青感叹于他的诚实,也唏嘘于自己的知青岁月里有太多沦丧和破罐子破摔的机会。
  现在有很多年轻人总在问:“谁能救救我们?”
  陈丹青回答:“永远不要等着谁来救我们。每个人应该自己救自己。从小救自己。”
  “什么叫做自己救自己呢?以我的理解,就是忠實于自己的感觉,认真做每一件事,不要烦,不要放弃,不要敷衍。”
  哪怕只是写文章时把标点符号弄清楚,不要有错别字——这就是我所谓的自己救自己。我们都得一步一步救自己。
  “我靠的是一笔一笔地画画,贾樟柯靠的是一寸一寸的胶片。”
  为什么年轻的时候我们需要努力?
  不是我们需要努力,而是因为这个时候的努力是有回报的,哪怕需要一些磨炼和等待,也是心甘情愿的。
  那些内心有火焰的岁月是珍贵的,奔赴的燃料仅仅是一腔赤诚,这样的热血时分其实很短暂,不要因为觉得困难就轻易放弃它,然后放任自己随波逐流。
  说18—25岁是最需要努力的年纪,因为在18岁之前,我们没有那么多的能力自我改变和重塑,25岁之后,又会被生活牵制,无法做到无拘束。
  18—25岁这7年,是最适合“自救”的。因为成本最低,而收益最高。
  在这段时间里,我们可以好好利用这7年时间做一些准备,这是一个不断改变的过程:不断地试探并塑造自己的世界观、逐渐完成经济上的独立、摸索并选定未来发展的事业。这些都是当下重要的事情。
  未来人生的路真的还很长,但重要的是你现在正在选定的方向。你现在写下的每一笔都是伏笔,走过的每一步也都算数。
  “黄金七年”真的很短,希望你可以珍惜。
其他文献
这是他第一次玩得忘了时间。  直到小伙伴们一个个被拽着耳朵带走,他才意识到已经很晚了,应该回家了。刚才和小伙伴们玩打仗游戏时的“宝剑”还被他紧紧抓着——那是一根柳树枝,又长又直,少见得很。绝对不能让妈妈看到,要不然她会扔掉,或者撅成几截扔进炉子里。想到这,小男孩便把柳树枝顺着后背一点一点塞进了裤子,尽管肩膀上还露着一截枝丫,但是他对这次隐藏非常满意。  回家的路上,他两只手塞进裤兜才想起来,今天在
期刊
一对普通的老夫妻,从没有迈出过国境线。退休那年,他们分工:老奶奶开始学习英语,收集各个国家的资料;老爷爷开始学习摄影、按摩。等学得差不多了,他们去了法国大使馆,站在签证处的窗口外,递上所有办理签证需要的资料。他们拿到了人生第一个签证,然后拖着行李箱,带上电饭锅、大米,飞去了巴黎。后来,他们用6年的时间,走了39个国家,去了200多座城市,遇到了很多人,经历了很多故事,当然还看到了各种美景。回国之后
期刊
据说,日本江户时代的匠人建房子,并不像现在这样事先画好设计图纸,而是从日式推门的拉手这样微小的零部件开始入手的:拉手做好做推门,推门做好做橱柜……如此这般,点点滴滴,倾尽心力布置完整个一间房,才会根据第一间房的设计样式,思考第二间房如何着手。  换言之,日本传统的建筑方式,是從细节开始逐步完善的,是从部分到全局的过程。与欧美国家先计划整体再完善细节的思维模式正好相反。这种传统的日本思维方式,乍一听
期刊
* 01 *  经典影片《蒂凡尼的早餐》里有个镜头很撩人,奥黛丽·赫本穿着黑色小礼服,站在蒂凡尼精美的橱窗前,细嚼慢咽地品尝着早餐。    那一瞬间,简单的可颂面包与热咖啡,宛如一场盛宴。  私以为,世界上最美好的事情,莫过于清晨醒来,身边有倾泻而下的阳光、有热气腾腾的早餐和心爱的姑娘。可千万别小看这顿早餐,它不僅能够提供给我们所需的能量,也能够燃起我们对生活的热情,并充实幸福感。  是否健康、是
期刊
小事最见教养,比如,丢垃圾。  前几天爬山的时候,我亲眼目睹一位清洁工大叔翻越山上的栅栏,去捡一块被丢进山里的橘子皮。他一只手抓着栅栏,另一只手用棍子试图将橘子皮夹起,整个身子都往山底倾斜着,够不着就往前一点,再往前一点。  我的心都要被揪起来了,那座山真的太陡了,他抓着栅栏身子往下伸的时候整个身体的重心都是倾斜的,特别危险,因为下面就是万丈深渊。  我问他:“大叔,要帮忙拉着你吗?你这样好危险啊
期刊
认识许总的那一年,我刚刚大学毕业。  那时候我加入了大学生创业的浪潮,在一家广告公司做宣传资料,刚好许总也在,他看完我的资料对我说,他的公司也有这样的业务,想要高薪挖我过去。  那个时候的我年轻气盛,想都没想就拒绝了。要当就当自己公司的CEO,给别人打工有什么意思?  我到现在还在为当时幼稚的想法感到可笑。  一年后,我创业失败。那时候真的很惨,最后宣布公司倒闭,我把一些办公用品低价卖给别人,那种
期刊
国外有一个叫摩根的青年,有天突发奇想——连续吃30天麦当劳会怎样?他说干就干,一日三餐都吃麦当劳,连吃30天,还用摄像机记录下了这一过程。30天后,摩根的体重增加了25磅,还出现了轻度抑郁和肝脏衰竭现象。要知道,之前摩根可是非常健康的,真是不作死就不会死。  摩根连续30天吃麦当劳的视频引起了另一个人的关注。他叫马特·卡茨,是著名的谷歌工程师。他告诉自己,既然30天可以改变一个人,那为什么不朝好的
期刊
最近深深体会到:大胆一点,勇敢一点,生活才是不一样的。什么都不敢做,不去做的人,生活是单调的。  上周妹妹去了长隆的水上乐园。我看着她照片中玩的那些项目,羡慕不已,因为我不敢玩,我恐高,比如从108层高升降梯下来,我会被吓死;再比如一些比较刺激的水上项目,我也完全不敢尝试。  很多时候,很多事情,我不敢去做,不敢去尝试。给自己设置了局限,我总是认为自己不行,自己害怕,没开始就退缩了。看着身边的玩伴
期刊
》》》 01  以前听人说,下班后两小时,决定你会成为一个怎样的人。其实,早晨的时间比晚上的时间效率更高,更宝贵。  白天要上课、学习、工作,要和人交往,能量消耗严重,就好比手机就算不打电话,后台运行的程序也会让电量流失,只要醒着,就无法阻止脑子思考,晚上必定不是精力最好的时候。    晚上还会有聚会,有電话或者微信进来,而早上不仅比晚上精力好,而且早起后的时间几乎是不会被打扰的整段时间。  很多
期刊
周日,从商场出来去停车场,在路边有人吆喝:刚出炉的热烧饼啊,热烧饼。我听着声音熟悉,抬头看去,原来是我的前同事老张。一头花白的头发,脸上布满了沟沟壑壑,我心里有点吃惊,这才几年没见,竟老成这样了?  老张也看到了我,一脸赧然:给孩子带几个烧饼回去吃吧,挺脆的。  我倒不好意思起来,赶紧放下大包小包掏钱给他,老张推辞着,涨红了脸。我问:张哥,你不是自己在开饭店吗,怎么跑这里摆起摊来了?  他叹了一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