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的学术界热闹得很。围绕中医药和伪科学的笔墨官司余波未平,质疑虚假保健品、质疑《论语》新解读的呼声又如狂飙骤起。近日,卫生部新闻办在网站刊发15名专家的联合撰文,驳斥新近颇有市场的“牛奶有害论”。
“牛奶有害”是营养学专家林光常的高论。此公近来常在长沙、深圳等地演讲,形式跟前些年风行的洪昭光讲座颇有类似,很受欢迎。谈到牛奶,他的观点是:牛奶是牛喝的,不是人喝的;体重60公斤的人每天摄取蛋白质超过36克,就对身体有害;牛奶越喝越缺钙,还容易得骨质疏松症;牛奶导致糖尿病、皮肤过敏;多喝牛奶易患乳癌。
针对林先生的这番言辞,15名专家话说得很重。旁征博引、缜密分析之后,他们告诫:“我们殷切地希望这位博士在自己的宣讲或著作中,尽量避免简单地推测或想当然地就否定公认的科学知识,而应当尊重科学,熟悉科学,宣传科学。反之,不负责任的宣讲一些信手拈来、证据不足、甚至违反科学常识的东西,不仅无益于公众健康,而且对大众造成误导。由此产生的不良影响,必将受到质疑和谴责。”并将《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的基本内容再次郑重介绍给读者。
看到这里,不禁对林博士有失偏颇的言论生出一分感激之心。如果不是它惹出的牛奶风波,普通百姓可能至今也不会对《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中那些形同清规戒律的文字发生兴趣,甚至闻所未闻。而那些掌握了诸多科学规律的专家,也许不会想到,公众对于营养科学这般缺乏了解、又如此希望了解,因而也就不会想到,自己有必要站出来为这些“显而易见”的道理做宣传普及。
有争论是好事。很多相信中医、了解中医的人,现在很庆幸有那场“中医存废”的争论。经过争论,被现代科学挤到了边缘、被既往体制捆住了手脚、被众多江湖骗子损坏了声誉的中医,终于走到了舆论关注的中心。有关注,才有生存和发展的希望,才有激浊扬清、推陈出新的可能。
有争论是好事。那些抵制过圣诞节的博士生,固然不可能凭一纸倡议号令天下,但广泛的争论之后,已经没有人再把讨论的重点放在这种方式是否幼稚可笑。超越“捍卫本土文化”的狭隘层面,认识多元文化的和谐共存共荣,让人们“从一个滑稽的开头出发,找到了一个深刻的结果”。
有争论是好事。随着对牛奶风波探讨的深入,人们已经厌倦了听各地牛奶协会的代言人出来高喊“刚刚兴起的乳业面临灭顶之灾”。他们的态度是对论争者最好的忠告:科学是为所有人的利益服务的,只有超越了小团体的利益、行业的利益,你的发言才会有公信力,你的结论才会因理直气壮而深入人心。
“牛奶有害”是营养学专家林光常的高论。此公近来常在长沙、深圳等地演讲,形式跟前些年风行的洪昭光讲座颇有类似,很受欢迎。谈到牛奶,他的观点是:牛奶是牛喝的,不是人喝的;体重60公斤的人每天摄取蛋白质超过36克,就对身体有害;牛奶越喝越缺钙,还容易得骨质疏松症;牛奶导致糖尿病、皮肤过敏;多喝牛奶易患乳癌。
针对林先生的这番言辞,15名专家话说得很重。旁征博引、缜密分析之后,他们告诫:“我们殷切地希望这位博士在自己的宣讲或著作中,尽量避免简单地推测或想当然地就否定公认的科学知识,而应当尊重科学,熟悉科学,宣传科学。反之,不负责任的宣讲一些信手拈来、证据不足、甚至违反科学常识的东西,不仅无益于公众健康,而且对大众造成误导。由此产生的不良影响,必将受到质疑和谴责。”并将《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的基本内容再次郑重介绍给读者。
看到这里,不禁对林博士有失偏颇的言论生出一分感激之心。如果不是它惹出的牛奶风波,普通百姓可能至今也不会对《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中那些形同清规戒律的文字发生兴趣,甚至闻所未闻。而那些掌握了诸多科学规律的专家,也许不会想到,公众对于营养科学这般缺乏了解、又如此希望了解,因而也就不会想到,自己有必要站出来为这些“显而易见”的道理做宣传普及。
有争论是好事。很多相信中医、了解中医的人,现在很庆幸有那场“中医存废”的争论。经过争论,被现代科学挤到了边缘、被既往体制捆住了手脚、被众多江湖骗子损坏了声誉的中医,终于走到了舆论关注的中心。有关注,才有生存和发展的希望,才有激浊扬清、推陈出新的可能。
有争论是好事。那些抵制过圣诞节的博士生,固然不可能凭一纸倡议号令天下,但广泛的争论之后,已经没有人再把讨论的重点放在这种方式是否幼稚可笑。超越“捍卫本土文化”的狭隘层面,认识多元文化的和谐共存共荣,让人们“从一个滑稽的开头出发,找到了一个深刻的结果”。
有争论是好事。随着对牛奶风波探讨的深入,人们已经厌倦了听各地牛奶协会的代言人出来高喊“刚刚兴起的乳业面临灭顶之灾”。他们的态度是对论争者最好的忠告:科学是为所有人的利益服务的,只有超越了小团体的利益、行业的利益,你的发言才会有公信力,你的结论才会因理直气壮而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