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1岁的王憨,11岁的文化大革命。这个11年,让一个孩子看到了什么?得到了什么?
作为一个孩子,11岁的王憨,什么都不懂,他只是一个成天只知道玩的孩子,甚至,他连怎么玩出新鲜也不知道,每天只是笨笨地玩着单调的捉迷藏的游戏,除此之外就是无聊地发呆。而那时的大革命是混乱的,致使11岁的孩子过早地去面对成人的“社会”,被迫去靠近“社会”,从而开始了对不同于他心中的世界的成人社会的思考与辨认,看到了那个社会的11岁孩子心目中的样子:不公、混乱、没人性、死板……从而泯灭了他幻想中美好的世界。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也正是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下,才使王憨得到了心灵与肉体上的成长。
电影中不仅讲了文化大革命,也讲了王憨学画的事,这个角度恰到好处地表现出了成人世界对孩子的影响和孩子在混乱世界中的另类“成长”。他的父亲只是一味地叫他在大自然中作画,教他如何观察物体,而这只是形式上的作画方式,却不是心灵上的体味。而父亲的所言所行,才正体现了当时社会对正常的“人”的压抑和人的无奈无能。作画,不知道是父亲的生存挣扎还是王憨的成长挣扎呢?
电影还讲到了觉强为了给妹妹报仇杀人放火,后被发现,被判了死刑的事,这也是促发混乱中的“成长”的另一个角度。电影中很少拍到觉强的爸爸和妹妹的生活,但从王憨到觉强家的这个场景可以看出觉强一家并不好过:觉强的妈妈过世了、觉强又被判死刑,一家四口支离破碎。在觉强临刑前日子里,觉红(觉强的妹妹)和他爸爸隔三差五来看他,在那个任何罪名都要打上“反革命”的时代里,这对一个家庭来说真是莫大的压力。觉强临死前的某一天,王憨一家也来看觉强了。他们一家看到觉红和他爸爸一起站在门口,那是多么心酸的情景——从原来的四口之家,变成了只剩下2个人……所以王憨父亲为了维护两家人的尊严,从后门出去了。在这里,导演表现了王憨一家的善良与对心灵上受伤的人群的同情,表现了他们和当时的社会上的人全然不同,也表现了11岁的文化大革命中的人也并不全是疯狂、虚度年华的,更加点明了人的心灵“成长”更为必要。电影的最后,王憨的3个小伙伴全跑去看刑场了,这个奔跑,是他们肉体上的奔跑;而王憨的停下,则是他在无形中的心灵的成长。这个成长更为重要,这不仅是年龄的成长,也是思想、心灵的一次蜕变!
本栏责任编辑 李 淳
作为一个孩子,11岁的王憨,什么都不懂,他只是一个成天只知道玩的孩子,甚至,他连怎么玩出新鲜也不知道,每天只是笨笨地玩着单调的捉迷藏的游戏,除此之外就是无聊地发呆。而那时的大革命是混乱的,致使11岁的孩子过早地去面对成人的“社会”,被迫去靠近“社会”,从而开始了对不同于他心中的世界的成人社会的思考与辨认,看到了那个社会的11岁孩子心目中的样子:不公、混乱、没人性、死板……从而泯灭了他幻想中美好的世界。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也正是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下,才使王憨得到了心灵与肉体上的成长。
电影中不仅讲了文化大革命,也讲了王憨学画的事,这个角度恰到好处地表现出了成人世界对孩子的影响和孩子在混乱世界中的另类“成长”。他的父亲只是一味地叫他在大自然中作画,教他如何观察物体,而这只是形式上的作画方式,却不是心灵上的体味。而父亲的所言所行,才正体现了当时社会对正常的“人”的压抑和人的无奈无能。作画,不知道是父亲的生存挣扎还是王憨的成长挣扎呢?
电影还讲到了觉强为了给妹妹报仇杀人放火,后被发现,被判了死刑的事,这也是促发混乱中的“成长”的另一个角度。电影中很少拍到觉强的爸爸和妹妹的生活,但从王憨到觉强家的这个场景可以看出觉强一家并不好过:觉强的妈妈过世了、觉强又被判死刑,一家四口支离破碎。在觉强临刑前日子里,觉红(觉强的妹妹)和他爸爸隔三差五来看他,在那个任何罪名都要打上“反革命”的时代里,这对一个家庭来说真是莫大的压力。觉强临死前的某一天,王憨一家也来看觉强了。他们一家看到觉红和他爸爸一起站在门口,那是多么心酸的情景——从原来的四口之家,变成了只剩下2个人……所以王憨父亲为了维护两家人的尊严,从后门出去了。在这里,导演表现了王憨一家的善良与对心灵上受伤的人群的同情,表现了他们和当时的社会上的人全然不同,也表现了11岁的文化大革命中的人也并不全是疯狂、虚度年华的,更加点明了人的心灵“成长”更为必要。电影的最后,王憨的3个小伙伴全跑去看刑场了,这个奔跑,是他们肉体上的奔跑;而王憨的停下,则是他在无形中的心灵的成长。这个成长更为重要,这不仅是年龄的成长,也是思想、心灵的一次蜕变!
本栏责任编辑 李 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