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问”、“研”、“异”

来源 :中国工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diskhotmai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来自动物实验的启示
  
  一个有趣的动物实验,引起了我对“如何创新”这一重大命题的思考。
  这个实验是由美国康奈尔大学著名的威克教授做的。首先,他把一个瓶子平放在桌子上,瓶的底部向着光亮的一方,瓶口敞开,然后放进几只蜜蜂。只见它们在瓶子内朝着光亮的地方飞去,结果只能是撞在瓶壁上。经过几次飞行后,蜜蜂终于发现自己永远无法从瓶底飞出去,只好认命,奄奄一息地停在光亮的瓶底上。接着,威克教授把蜜蜂倒出来,仍然把瓶子按原来的样子摆好,再放进几只苍蝇。没过多久,它们一只不剩的全部从瓶口飞了出来。原来苍蝇坚持多方位飞行,或向上,或向下,或背光,或向光,一旦碰壁便立即改变方向,最后终于找到了瓶口,飞了出来。
  道理并不复杂,也并不深奥。蜜蜂之所以失败,是因为它们因循守旧,一条道跑到黑。苍蝇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它们面对问题,不断探索,在求异中获得了新生。
  大自然中的大小生灵,未必有思维,但它们的行为方式却常常给人以启示。从实验想到实践,依稀见到了创新应遵循的轨迹:问题——研究——求异。
  
  问题是创新之母
  
  问题孕育着创新,问题是创新之母。这是对创新理性思考的逻辑起点,由此萌发出以下基本观点。
  “问题——本源”观。创新是一个相当宽泛的概念,它既可以指理论的创新,也可以指技术的发明创造,还可以是观念、体制的更新等等。但无论哪种创新,都根源于特定的问题,无非是问题的突破,古往今来概莫能外。从历史上看,大凡有吸引力、影响力、生命力的创新成果,都是从问题出发,是针对问题、研究问题、回答问题的产物。科学理论之所以能够称为科学,就在于它正确地提出了问题,正确地分析和解答了问题。体制更新之所以必要,是因为它解决了生产关系制约生产力发展的运行机制问题。技术发明创造之所以可贵,是因为它解决了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中的技术难题。可以这样讲,创新成果的需求程度和实现程度,在一定意义上取决于创新成果是否回答了人们所关心的问题。没有问题意识,不关注问题,创新成果就难以和社会需求发生共鸣,因而削弱甚至失去其价值。
  “问题——财富”观。碰到问题,遇到矛盾,许多人都看做是坏事,是不幸。实际上,问题和矛盾也是一种资源,是一种财富。因为只有发现问题,解决矛盾,才能推动事业的发展。同时,问题和矛盾也为造就人才构建了平台,给人以意志,给人以智慧。诚如英国谚语所说:“顺境试炼幸福者,逆境试炼大人物。”所以,问题这笔财富,总是被刀口些积极奋进、勇于开拓的创新者所拥有。
  “问题——动力”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问题给人以责任,给人以压力,给人以动力。问题是攻关的着力点,是前进的路标。对这一点我是深有体会的。在我的企业,隔一段时间就要召开一次“揭短会”,或问题研讨会,让大家看到潜在的问题,看到危机,让国歌中的“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成为每个人的警示语。这样做的结果是,企业在问题的逼迫中打破了平衡,自我超越,不断创新发展。
  问题永恒观。世界的过去、现在和未来都是由问题构成。历史无非是问题的消亡或解决,因而问题生生息息成历史;现实无非是问题的存在和发展,因而问题复杂交错成现实;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还会出现,因而问题的变化和延续成未来。所以,不论什么事业,发展有发展的问题,前进有前进的烦恼,做大有做大的难处。研究和解决问题,是事业创新和发展的永恒主题。
  
  研究是创新的“孵化器”
  
  虽然说创新必须从问题出发,从问题开始,但这仅仅是出发和开始而已。停滞在这里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有转化的条件,这个条件就是研究。
  研究与创新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创新离不开研究,研究意味着创新。任何一项创新成果,没有研究这一思维过程都不可能产生得出来。有人把创新成果比喻为“创新蛋”,把研究比喻为“孵化器”;创新突破的过程就是孵化的过程,蛋内的生命只有经过孵化才能破壳而出,给人以惊喜。实践证明,任何一项创新性突破都来之不易,它需要两个基本条件。其一是丰厚的知识储备。因为创新本身是对传统观念、理论、体制、技术等进行革命性的扬弃过程,是在获取原有的思想理论基础上,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形成新认识、指导新实践、求得新发展的过程。综观科学理论和技术发展史上的发现、发明等创新活动,无一不是活动主体在深入学习和研究前人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智慧创造出来的。科学家总是利用已有的概念框架,不断地向自然界或社会发出疑问,以求发现各部分间的新关系,形成新的观念和理论。像马克思主义这一博大精深的科学体系,就是在学习、吸收和批判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政治经济学、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的基础上形成的。没有前人的这些理论成果,就不可能产生马克思主义。其二是要有“研究”这一艰苦的思维过程。这是一个“不间断地思索、方方面面地思索、连贯起来思索”的过程,是一个“理论、材料、经验分分合合,难解难分”的过程,也是一个“肯定、否定、修正、对照比较、反复选择”的过程。没有这样的思维过程,所拥有的知识就不能转化为创新成果。那种满足于堆砌材料,习惯于图解已有结论,沉湎于少数人编词作文的做法,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研究,都是徒劳无益的。
  创新性研究必须跳出固定的思维模式。这种思维模式又叫思维定势,是人们由于先前考虑某一类问题获得成功所形成的一种固定的思路。殊不知,环境变了,条件变了,用同一种思路和方法,研究和处理同一类问题,未必能取得相同的效果。这种思维模式对于创新性研究来说是极为有害的。它使人们思路不变,想不到新东西,提不出新观点和新见解,跳不出老框框,很难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新。
  许多人知道关于驴子的故事。有一个驴子驮盐过河,在河边滑了一跤,跌到水中,盐溶化了。驴子站起来,顿时感到身上轻松多了,驴子非常高兴,以为从此获得了宝贵的经验,后来又有一次,它驮了许多棉花,走到河边时,就故意跌倒在水里。可是这次棉花吸收了水,驴子不但没有感到负担减轻,反而感到身上的负担越来越重,最后沉到河里,淹死了。
  还有一个故事也很能说明问题,法国科学家法伯做了一个很有趣的“毛毛虫实验”。他在一只花盆的边缘摆放了一些毛毛虫,让它们首尾相接围成一个圈,并在离花盆6英寸远的地方布撒了一些它们最爱吃的松针。由于这些毛毛虫天生有一种跟随者的习惯,因此它们一只跟着一只绕着花盆边—圈圈地行走。时间慢慢地过去,一分钟,一小时,一天……毛毛虫这样固执地兜着圈子,在连续7天7夜之后,饥饿难当,精疲力竭,结果全部死了。法伯在笔记本里这样写道:“毛毛虫中如果有一只与众不同,它们就能够马上改变命运,告别死亡。”这两个故事说明了跳出思维定势的必要。特别是在今天这个资讯爆炸、瞬息万变的时代,生硬地照搬过去成功的经验,往往只能成为失败的重要原因。只有跳出固定的思维模式,从新的角度去看待问题的变化,创新才能获得成功。请君切记:莫犯驴子和毛毛虫的错误。
  
  求异是创新的路径
  
  “标新立异”这个成语,再清楚不过地表明了“新”与“异”的同一性。无异。便无所谓创新;“异”点,就是“新”点。如果一个单位、一个人的研究,或者抄袭别人的作品,或者把别人的成果拿来改头换面,东拼西凑一番,无任何“异”点,这算不上创新。
  当然,“异”表现在许多方面。比如,对前人的认识有所深化,或有独到的见解,是“异”;对自己的工作有所改进,有所突破,是“异”;能够将别人的经验转化为有自己特色的东西,是“异”,等等。从实践来看,求异应把握好三大路径:
  路径之一,贯今昔:总结已有的,探索前沿的,预测未来的。创新是动态的延伸。不论哪项事业,都没有永恒的环境,没有永恒的条件,没有永恒的思路和模式,只有这没有永恒才是永恒。所以,要把总结过去探索当前、预测未来有机结合起来,在合乎规律的动态延伸中实现创新。
  路径之二,析利弊:坚持正确的,纠正错误的,创造新鲜的。对于已有的正确东西在坚持中使之提高;对本来就错误,或是当时正确但现在过时的东西进行纠正。在坚持中否定,在否定中坚持,这是事物创新和发展的本来辩证法。
  路径之三,连内外:学习别人的,结合自己的;形成特色的。既注意借鉴别人失败的教训,也注意学习别人成功的经验。但这种学习和借鉴,决不能照搬照套,而是结合企业的实际,创造性地运用。既防止关门主义,不愿向外学;也防止拿来主义,生搬硬套地学;要的是突出个性化,着眼特色性。
其他文献
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一种新的基于t函数的稳健变量选择方法.该方法通过惩罚估计方程中的惩罚函数达到变量选择的效果,方程中的权重矩阵和有界得分函数对自变量和因变量中
狼群最伟大的品质就是它们的合作精神,我们几乎可以将狼群行动看成是“合作”的隐喻。
期刊
为了总结、交流和推广高等英语教学先进经验,进一步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推动大学英语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鼓励广大大学英语教师参与教育教学研究的积极性,全国高等师范院校外语
口语测试是大学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交际语言测试已成为当今的主流测试方法。本文介绍了交际语言测试的理论基础,主要特点及常用方法,阐述了其对大学英语口语教学的良
中小企业家的文化素质直接影响着企业文化建设的性质和文献,中小企业家的文化素质同企业文化建设的水平成正比。企业家是企业文化的首倡者,整合者,示范者和变革者,企业变化在一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