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年来,由于我国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高校中少数民族学生数量越来越多。作为我国大学生中一个较为特殊的群体,如何在新的形势下对其开展行之有效的教育管理工作,不仅关系到少数民族地区建设人才的培养,更关系到民族团结稳定的大局和党的民族政策的落实。文章从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的特点出发,结合目前我国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的基本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探索教育管理的新方法和新途径。
关键词:非民族类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52-0011-02
随着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和国家对少数民族教育的政策支持,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学生进入内地高校学习,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成为了学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指出:“加强教育对口支援,认真组织落实内地省市对民族地区教育支援工作。充分利用内地优质教育资源,探索多种形式,吸引更多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学生到内地接受教育”[1]。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出要加强民族地区各类教育。但相较于民族类高校,非民族类高校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在以汉族学生占绝大多数的校园内,在生活习惯、文化观念、知识素养等方面差异较大,也自然成为了一类特殊群体。如何把握其特点和成长成才的实际需求,培养和造就全面发展的少数民族人才,是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中亟需探讨和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少数民族学生的特点及样态
1.生源特点。少数民族学生的生源地主要集中在我国的西部地区,大致可分为少数民族独居区、少数民族聚居区、汉族与少数民族聚居区、汉族聚居区四类[2]。前两者没有明显的民族特征,而后两者则更具民族习惯。根据教育部文件及政策要求,针对少数民族生的招生类别主要有少数民族预科班、民族班、内地新疆班、西藏班等,而报考院校主要为民族院校。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学生进入非民族类高校学习。
2.学习状况。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多是自己民族的优秀青年,他们有强烈的求知欲和上进心,渴望成才。但受当地教育教学水平、师资力量和软硬件条件的影响,文化基础和汉语水平较为薄弱,进入大学后,不少少数民族同学感到消化知识的难度较大。在缺少沟通和指导、无特殊教学方案、“被照顾”情绪滋生的情况下,极易造成其在学习上主动性差、自我评价低、压力较大的情况,进而导致学业恶性循环。
3.经济生活情况。目前虽然各高校逐步建立和完善了“奖、助、勤、贷、补”的资助体系,少数民族学生不会因为经济困难而辍学,但多数还需要申请国家助学贷款以完成学业。由于经济方面的困扰,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大学很容易发生自我认识的偏差,对于经济条件较好的汉族学生,既羡慕又自卑,也易产生心理隔阂。除此之外,少数民族学生大多性情直爽、能歌善舞,常常能在校园文化中崭露头角。但因为生活方式、饮食习惯和宗教信仰等方面原因,需要面对文化冲击和文化适应问题。加上多才多艺与文化基础薄弱的双重性,强烈的民族意识与经济贫困的自卑心交织,一些少数民族学生与新环境融合度不高,心理压力较大。
4.思想行为特点。少数民族学生在思想上要求进步,诚实守信,思维开阔,既能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也能遵守高校学生管理规章制度和大学生行为准则。但对消极的思想文化有时缺乏必要的鉴别力,思想容易偏激。个别少数民族学生集体意识和奉献精神欠缺,在学习和生活中缺乏必要的自我约束,情绪自控能力及创新竞争能力较弱。
二、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现状。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是一项科学而又艰苦复杂的系统工程。不能“一刀切”,也不能简单地沿用通法,应该以人为本,更注重针对性、实效性和感染力。①目前各高校对少数民族学生没有特别优待。各民族类高校在为新生编班时,一般采取以班级为单位集中住宿、各民族混住的原则,有利于增进各民族学生的交流和融合。在日常管理中,他们与汉族学生一起学习、生活,同样需要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需要学校、教师的关心爱护,只是在处理方式上更注重人性化。这些举措都有利于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和成长。②目前针对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业、就业帮扶措施不够完善。少数民族学生大多学习能力较差,针对其学业的帮扶,有的高校采取少数民族生成绩优惠政策(即降低学业标准),有的则采取同辈互助的方式,但这些方法并未成体系,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大部分的就业指导和服务等同于一般同学,无法有针对性地提供就业帮扶。③目前对高校教师开展的少数民族学生教育专题培训较少。大部分高校仅由辅导员基本掌握少数民族学生的情况,工作更多停留在信息了解、用心帮扶上。且针对思想政治系列外的教师,所进行的民族宗教政策宣传并不多,这样很难形成帮扶合力,保障帮扶效果。④大多数高校均由学生工作处—学院—辅导员负责少数民族生的教育管理工作,但各高校也逐渐摸索出了自己的一套育人理念。如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石油工程学院在少数民族生的教育管理上,则始终坚持“关注而不特殊照顾,关心而不特别偏心”的原则,积极开展工作,使少数民族学生在关注中成长,在关爱中成才。
2.存在的问题。①对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责任认识模糊,未形成合力。高校不少教师重科研、重教学,而忽略了教书的根本任务——育人。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单一地落在思想政治教师身上,即把思想教育简单地等同于学生管理,这是错误的思想。其实,任课教师、班主任乃至全体教师都是学生成长成才的育人力量,责任认识的模糊,教育合力的缺失,都将不利于新形势下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②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手段单一、方法简单。目前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仍处于查漏补缺、“灭火”式的工作阶段。学生工作者和管理者被动等待的多,主动设计的少;空洞说教的多,满足情感需求的少;工作模式僵硬时多,多元化时少,这就造成了教育管理停留在解决单个问题、完成单项任务和应付上级考核的状态,而非进行真正的高素质教育。③思想政治教师队伍素质无法满足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发展的需求[3]。以辅导员为主的基层思想政治教师队伍,由于工作时间与任务瓶颈问题,加之少数民族的民族特质和文化差异,无法在少数民族学生中进行深度辅导,很难保障工作的有效性,也不能有效减少学生在教育管理中由于民族差异所造成的排斥感。 三、加强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对策
1.重视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高校应明确少数民族学生的主管部门,涉及的相关部门应达成共识,相互配合,密切协作,共同做好少数民族学生教育工作。各二级单位指定老师专门分管少数民族学生工作,建立少数民族大学生信息库,内容涵盖家庭成员、学习成绩、朋友信息、日常表现等,定期对信息进行更新,确保第一时间了解并及时解决他们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2.提升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的精细化水平。少数民族学生工作应进行“精细化管理”,而非“统一标准化管理”。学生的基本情况(生源地、家庭环境、学习基础等)和现实表现(学习成绩、人际关系、社会活动等)不同,管理重点与教育方法也应有所差异。对与汉族学生没有明显区别的少数民族学生,公平竞争更有利于成长。对来自边远少数民族独居区、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学生,在工作中针对特殊性予以特别帮扶较为有效。
3.加强少数民族学生骨干的培养。少数民族学生党员和干部等作为骨干成员,他们与民族学生交流更多,影响更大。在同等条件下,高校可优先选拔少数民族学生担任学生干部,发挥他们的作用。同时,加强对这部分学生的教育培养,引导他们“勤学、修德、明辨、笃实”,成为少数民族学生的榜样,以实际行动带动其他少数民族学生共同发展。
4.加强辅导员队伍的民族政策教育和专业化水平。作为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的骨干力量,辅导员与学生接触最多,掌握信息最充分,具有很大优势。辅导员要加强对民族观、宗教观的学习,提高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的理解和把握水平,将教育管理与少数民族文化相结合、制度管理和引导自我管理相结合,提升正确处理民族学生事务和宗教相关问题的能力。
5.倡导多元融合的校园文化。少数民族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成为高校文化育人体系中的重要元素,为少数民族学生提供发展平台。高校可以定期举办少数民族文化节、文化体验展等活动,让民族文化各放异彩。学生通过参与民族文化活动,了解各民族文化,加深感情。对各民族重要传统节日,可编制节日日历,通过新媒体等方式宣传推送,让不同民族学生在文化融合中相互适应和交流。
6.建立完善的资助帮扶体系。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国家资助政策的大力支持,因经济困难而无法完成学业的情况在少数民族生中已较为少见。但受限于学习成绩等问题,少数民族生在评选奖助学金中缺乏竞争力。因此,高校在政策上适当倾斜的同时,可考虑设置少数民族专项奖学金,以更好地激励学生,由“资助”变为“自助”。除此之外,高校应帮助少数民族学生把握自身优势,准确定位就业目标,加强就业的过程化服务。建立往届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信息库,为少数民族学生就业选择提供参考并及时向民族学生推送特定区域就业信息。加强少数民族学生抗挫能力、克服困难能力等心理资本,打造其竞争力,以积极健康的心态去迎接挑战。
参考文献:
[1]刘阳.内地高校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管理的思考[J].新疆职业教育研究,2013,(1):68-71.
[2]谢长旺,郑凯,崔洪成.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教育工作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4,(29):52-53.
[3]依里合木·牙生.高等学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管理研究[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2,(10):72-74.
关键词:非民族类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52-0011-02
随着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和国家对少数民族教育的政策支持,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学生进入内地高校学习,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成为了学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指出:“加强教育对口支援,认真组织落实内地省市对民族地区教育支援工作。充分利用内地优质教育资源,探索多种形式,吸引更多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学生到内地接受教育”[1]。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出要加强民族地区各类教育。但相较于民族类高校,非民族类高校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在以汉族学生占绝大多数的校园内,在生活习惯、文化观念、知识素养等方面差异较大,也自然成为了一类特殊群体。如何把握其特点和成长成才的实际需求,培养和造就全面发展的少数民族人才,是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中亟需探讨和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少数民族学生的特点及样态
1.生源特点。少数民族学生的生源地主要集中在我国的西部地区,大致可分为少数民族独居区、少数民族聚居区、汉族与少数民族聚居区、汉族聚居区四类[2]。前两者没有明显的民族特征,而后两者则更具民族习惯。根据教育部文件及政策要求,针对少数民族生的招生类别主要有少数民族预科班、民族班、内地新疆班、西藏班等,而报考院校主要为民族院校。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学生进入非民族类高校学习。
2.学习状况。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多是自己民族的优秀青年,他们有强烈的求知欲和上进心,渴望成才。但受当地教育教学水平、师资力量和软硬件条件的影响,文化基础和汉语水平较为薄弱,进入大学后,不少少数民族同学感到消化知识的难度较大。在缺少沟通和指导、无特殊教学方案、“被照顾”情绪滋生的情况下,极易造成其在学习上主动性差、自我评价低、压力较大的情况,进而导致学业恶性循环。
3.经济生活情况。目前虽然各高校逐步建立和完善了“奖、助、勤、贷、补”的资助体系,少数民族学生不会因为经济困难而辍学,但多数还需要申请国家助学贷款以完成学业。由于经济方面的困扰,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大学很容易发生自我认识的偏差,对于经济条件较好的汉族学生,既羡慕又自卑,也易产生心理隔阂。除此之外,少数民族学生大多性情直爽、能歌善舞,常常能在校园文化中崭露头角。但因为生活方式、饮食习惯和宗教信仰等方面原因,需要面对文化冲击和文化适应问题。加上多才多艺与文化基础薄弱的双重性,强烈的民族意识与经济贫困的自卑心交织,一些少数民族学生与新环境融合度不高,心理压力较大。
4.思想行为特点。少数民族学生在思想上要求进步,诚实守信,思维开阔,既能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也能遵守高校学生管理规章制度和大学生行为准则。但对消极的思想文化有时缺乏必要的鉴别力,思想容易偏激。个别少数民族学生集体意识和奉献精神欠缺,在学习和生活中缺乏必要的自我约束,情绪自控能力及创新竞争能力较弱。
二、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现状。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是一项科学而又艰苦复杂的系统工程。不能“一刀切”,也不能简单地沿用通法,应该以人为本,更注重针对性、实效性和感染力。①目前各高校对少数民族学生没有特别优待。各民族类高校在为新生编班时,一般采取以班级为单位集中住宿、各民族混住的原则,有利于增进各民族学生的交流和融合。在日常管理中,他们与汉族学生一起学习、生活,同样需要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需要学校、教师的关心爱护,只是在处理方式上更注重人性化。这些举措都有利于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和成长。②目前针对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业、就业帮扶措施不够完善。少数民族学生大多学习能力较差,针对其学业的帮扶,有的高校采取少数民族生成绩优惠政策(即降低学业标准),有的则采取同辈互助的方式,但这些方法并未成体系,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大部分的就业指导和服务等同于一般同学,无法有针对性地提供就业帮扶。③目前对高校教师开展的少数民族学生教育专题培训较少。大部分高校仅由辅导员基本掌握少数民族学生的情况,工作更多停留在信息了解、用心帮扶上。且针对思想政治系列外的教师,所进行的民族宗教政策宣传并不多,这样很难形成帮扶合力,保障帮扶效果。④大多数高校均由学生工作处—学院—辅导员负责少数民族生的教育管理工作,但各高校也逐渐摸索出了自己的一套育人理念。如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石油工程学院在少数民族生的教育管理上,则始终坚持“关注而不特殊照顾,关心而不特别偏心”的原则,积极开展工作,使少数民族学生在关注中成长,在关爱中成才。
2.存在的问题。①对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责任认识模糊,未形成合力。高校不少教师重科研、重教学,而忽略了教书的根本任务——育人。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单一地落在思想政治教师身上,即把思想教育简单地等同于学生管理,这是错误的思想。其实,任课教师、班主任乃至全体教师都是学生成长成才的育人力量,责任认识的模糊,教育合力的缺失,都将不利于新形势下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②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手段单一、方法简单。目前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仍处于查漏补缺、“灭火”式的工作阶段。学生工作者和管理者被动等待的多,主动设计的少;空洞说教的多,满足情感需求的少;工作模式僵硬时多,多元化时少,这就造成了教育管理停留在解决单个问题、完成单项任务和应付上级考核的状态,而非进行真正的高素质教育。③思想政治教师队伍素质无法满足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发展的需求[3]。以辅导员为主的基层思想政治教师队伍,由于工作时间与任务瓶颈问题,加之少数民族的民族特质和文化差异,无法在少数民族学生中进行深度辅导,很难保障工作的有效性,也不能有效减少学生在教育管理中由于民族差异所造成的排斥感。 三、加强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对策
1.重视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高校应明确少数民族学生的主管部门,涉及的相关部门应达成共识,相互配合,密切协作,共同做好少数民族学生教育工作。各二级单位指定老师专门分管少数民族学生工作,建立少数民族大学生信息库,内容涵盖家庭成员、学习成绩、朋友信息、日常表现等,定期对信息进行更新,确保第一时间了解并及时解决他们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2.提升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的精细化水平。少数民族学生工作应进行“精细化管理”,而非“统一标准化管理”。学生的基本情况(生源地、家庭环境、学习基础等)和现实表现(学习成绩、人际关系、社会活动等)不同,管理重点与教育方法也应有所差异。对与汉族学生没有明显区别的少数民族学生,公平竞争更有利于成长。对来自边远少数民族独居区、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学生,在工作中针对特殊性予以特别帮扶较为有效。
3.加强少数民族学生骨干的培养。少数民族学生党员和干部等作为骨干成员,他们与民族学生交流更多,影响更大。在同等条件下,高校可优先选拔少数民族学生担任学生干部,发挥他们的作用。同时,加强对这部分学生的教育培养,引导他们“勤学、修德、明辨、笃实”,成为少数民族学生的榜样,以实际行动带动其他少数民族学生共同发展。
4.加强辅导员队伍的民族政策教育和专业化水平。作为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的骨干力量,辅导员与学生接触最多,掌握信息最充分,具有很大优势。辅导员要加强对民族观、宗教观的学习,提高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的理解和把握水平,将教育管理与少数民族文化相结合、制度管理和引导自我管理相结合,提升正确处理民族学生事务和宗教相关问题的能力。
5.倡导多元融合的校园文化。少数民族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成为高校文化育人体系中的重要元素,为少数民族学生提供发展平台。高校可以定期举办少数民族文化节、文化体验展等活动,让民族文化各放异彩。学生通过参与民族文化活动,了解各民族文化,加深感情。对各民族重要传统节日,可编制节日日历,通过新媒体等方式宣传推送,让不同民族学生在文化融合中相互适应和交流。
6.建立完善的资助帮扶体系。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国家资助政策的大力支持,因经济困难而无法完成学业的情况在少数民族生中已较为少见。但受限于学习成绩等问题,少数民族生在评选奖助学金中缺乏竞争力。因此,高校在政策上适当倾斜的同时,可考虑设置少数民族专项奖学金,以更好地激励学生,由“资助”变为“自助”。除此之外,高校应帮助少数民族学生把握自身优势,准确定位就业目标,加强就业的过程化服务。建立往届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信息库,为少数民族学生就业选择提供参考并及时向民族学生推送特定区域就业信息。加强少数民族学生抗挫能力、克服困难能力等心理资本,打造其竞争力,以积极健康的心态去迎接挑战。
参考文献:
[1]刘阳.内地高校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管理的思考[J].新疆职业教育研究,2013,(1):68-71.
[2]谢长旺,郑凯,崔洪成.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教育工作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4,(29):52-53.
[3]依里合木·牙生.高等学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管理研究[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2,(10):7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