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认识等高地形图吗

来源 :今日中学生(初二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perxiaoqianqi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球表面是高低不平的,既有雄伟的高山,也有深邃的峡谷;既有广袤的平原,也有辽阔的高原……这些高低不平的地形,如何在一张平面地图上表现出来呢?
  等高线法是表示地形的主要方法。等高线是指地面上高程相等各点连成的闭合曲线。例如,湖泊水面的边缘就是一条等高线。等高线是如何画出来的呢?设想有一座孤立的山峰,四周都被水淹没,水面与山体相截的各点连成的一曲线就是一条等高线。假设这条等高线的高程是0米,山峰高25米。如果水面上升5米,则可得一条高程5米的等高线。以此类推,水面继续上升,每隔5米与山体相截得一等高线,直至水面淹没整个山峰。这样就可以得5条闭合等高线。把这些等高线沿垂直方向投影到水平面上,并按一定的比例缩小绘制在图纸上,就可得到反映山峰高低和形态的等高线图。按照这样的原理,绘制的反映某一地区地形起伏的等高线图,就是地形图。当然,在地形图上除等高线外,还有表示水系、土质、植被、居民地、交通线和境界线等其他地理要素的各种符号。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我们可以清楚地判别地势的高低。等高线的高程注记数字越大,则地面的实际高程越高;反之,高程注记数字越小,则地面的实际高程越低。位于同一条等高线的各点,具有相同的高程。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我们可以判别地形的形态特征、坡度的陡缓。在同一幅地图上,等高线愈多,则山愈高;等高线愈少,则山愈低。洼地则相反,即等高线愈多,洼地愈深;等高线愈少,洼地愈浅。等高线密集的地方,说明地面坡度陡峻;等高线稀疏的地方,说明坡度和缓。如果等高线间隔非常均匀,说明坡度均一;如果高处的等高线稀疏,向下等高线逐渐密集,说明山坡上缓下陡;如果高处的等高线密集,向下等高线逐渐稀疏,说明山坡上陡下缓。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还可以确定地形的部位。一条弯曲的等高线,如果凸出的部分指向低处,说明这突出的部位是山梁、山脊或高地;反之,如果凸出的部分指向高处,那么这凸出的部分就是山沟或谷地。较小的封闭等高线,如果外侧低,说明封闭的等高线处是一座山峰;反之,如果外侧高,说明封闭的等高线处是一个洼地。如果数条等高线重叠或相交,则为悬崖所在。
  


  与等高线的原理相似,在海洋或湖泊中,可采用等深线反映海洋或湖泊的水深和水下地形的起伏。
  当然,在实际使用中,我们还可以加上不同的颜色来进一步表示出地势的高低起伏。陆地部分,采用愈高愈暗的原则,如海拔低于200米的地方常用绿色,海拔200~300米用浅绿,海拔300~500米用浅黄,海拔500~1000米用黄色,1000~2000米用浅棕、2000米以上分别用棕、深棕和褐色等。海洋部分用蓝色表示,一般采用愈深愈暗的原则。这就是我们平时见到的地形图。
其他文献
最近,在日本的报纸或电视的经济新闻类节目中,“遵守法令”(Compliance)这个词的出现频率很高。因为企业违反法律或对行政机关命令、指示的不正当执行时有发生,产业界的社会
企业是现代经济活动的基本单位,创新在企业经营中的独特地位,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认识。20世纪90年代的今天,信息化浪潮滚滚而来,遍及全球,以无比伟大的历史力量把人类带
阳台除了晾晒衣服外,还可以设计成小书房,储物间,或是宠物的小卧室。其实,如果空间够充裕,考虑把阳台布置成一个轻松的休闲区也很不错。 In addition to drying the balcony
一、人才流动是市场经济的必然趋势不少大型国有企业的领导常常叹息:我们企业今天又有一位高工跳糟了。有些私人企业的老板也抱怨说,他们花了很高的代价在人才市场招聘的人
如何看待国有企业改革(下)国家经贸委企业司目前国有企业改革有进展,有成效,大家有目共睹,但毋庸讳言,确有相当一部分企业生产经营的处境艰难,有近三分之一企业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
随着2003年度上市公司年报的纷纷出炉,资产减值会计问题再一次引起了广泛关注。业绩飙升的钢铁类上市公司纷纷进行巨额的减值准备计提,以为将来的业绩增长打下“埋伏”;众多
随着经济的发展,必然要求先进的企业工资分配制度与之适应,这将加速推进企业工资分配制度的改革。企业经济的发展属于生产力的范畴,而企业工资分配属于生产关系的内容,经典理论告
在数学教学中,课堂提问是教学中最重要的部分,它既能起到传授和巩固知识,及时反馈教学信息的作用,又能揭示教材的内在联系,促进知识的迁移,同时也是检查学生学习效果、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手段。因此,每一位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时,要注意以下几条原则。    一、提问设计必须有目的性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成为学生的引导者,就要在学生有疑问的地方去点拨,在学生有需要的时候去指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
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改变了我们传统的数学教育思想与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探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创造能力。针对数学课程特点和 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