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多卡因对从皮损中分离出的细菌的抗菌性质

来源 :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zflivec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早在1954年文献记载局部麻醉药具有抗菌性质,以往研究表明利多卡因对G+、G-菌、分枝杆菌及真菌有抑菌作用。作者选择从皮肤损害中分离出的细菌评价利多卡因的作用,与以往研究进行比较,使用的技术与临床实际应用的那些方法很类似。局部麻醉剂为1%利多卡因及1%利多卡因加0.05%尼泊金甲酯作为防腐剂,所有药物均用pH7.2的等渗磷酸缓冲液稀释,并用该缓冲液作对照。试验菌株为从皮损中培养出的8株菌,即两株A族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金葡菌)、表皮葡萄球菌(白葡菌)、绿脓杆菌,脑膜炎双球菌、淋球菌、大肠杆菌及从腋毛菌病人中分离出的4株类白喉杆菌。采用Wimberley等所报告的方法,用时间一杀死曲线计算细菌与利多卡因接触时间,即利多卡因影响临床标本中活菌恢复的情况。

其他文献
本文报告在扎伊尔的金沙萨市,从室外鸽子与鸡禽的排泄物、室内患有新型隐球菌病合并艾滋病(CN+AIDS)病人与正常人屋子中空气与灰尘中,均分离到了引起隐球菌病的新型隐球菌新型变种。其结果是鸡和鸽子排泄物获得了1.4%和11.3%的阳性率,而5个CN+AIDS患者的屋子和74个其它屋子分别获得了2和3株该菌。
期刊
毛盘瘤是一种小的位于毛盘真皮部分的良性纤维血管瘤。临床特点是小的,扁平或圆顶状的坚实丘疹,皮色,伴毛细血管扩张。损害一般为多发性而无症状。文献曾报导过一些泛发或遗传性的病例(后者以多发性纤维毛囊瘤,毛盘瘤和软纤维瘤为特征)。作者在本文报告了一个早年发病而只有多发性毛盘瘤的家族,认为这是一种独立疾病。例1男性,37岁,在面部、耳廓、躯干、四肢可见数百个皮色、针尖到豌豆大的扁平或半球状的坚实丘疹,表面
期刊
1979年Wade等把青年人外阴部多发性丘疹,病理组织象与Bowen病相似的病变,称为外阴部鲍温样丘疹病。他收集了34例,并与外阴部的原位鳞癌(红斑增生病)在临床上作了以下鉴别。本病①易发生在青年人;②皮疹较小、多发;③丘疹形;④无自觉症状;⑤切割包皮后的男性发生率高等。
期刊

在银屑病病程中,尸MNs的中性蛋白醉的活性有改变。已证实弹性蛋白酶和组织蛋白醉G的活性在活动性斑块状损害病例近双倍地增加,而在静止期或消退期的病例其活性降低到正常以下的水平。
STD是由性交及类似行为传染的几种疾病之总称。它是近年来尤为引人注目的疾病之一,但实际情况尚不完全清楚。日本STD统计仅限于大学医院冈本、冈村等的报告。
期刊
一般认为黑棘皮病与机体的抗胰岛素状态或卵巢疾病有关.作者报导一例黑棘皮病合并原发性无月经的21岁女性患者.内分泌检查除没有排卵外,血清雌二醇和睾酮水平低下,垂体促性腺激素浓度升高.
期刊
面部肉芽肿治疗较为困难.以往曾用过多种治疗方法,包括外科切除、局部及全身的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等,但没有一种其疗效是肯定的.作者用氩激光治疗3例经多种治疗无效的面部肉芽肿病人获得了成功.全部斑块均消失.随访5~23个月无复发.
为了解尿毒症患者皮肤病变的发病率和类型,以及评价某些临床和生化因素在皮肤发病机理中的可能作用,作者调查了94例定期透析病人,其中68例为定期血液透析治疗(RHT),26例为长期不卧床腹膜透析(CAPD)。
期刊
1例50岁女性患者,患与系统性疾病无任何关联的血管炎.在其小腿、臂、胸部均有紫癜样损害,右腿下部和足背已发生溃疡,病程4个月.紫癜处皮损活检,真皮上部可见白细胞碎裂性血管炎和红细胞外溢.免疫荧光显示:在真皮乳头部的毛细血管壁中IgA、C3和纤维蛋白原呈连续的颗粒状沉积.血、尿、便及感染灶X线检查无异常,除血清中C3、C5水平稍增高外所有免疫学试验均正常.
作者对70例极型麻风血液中抗坏血酸的基础水平进行了研究.其中LL53例,TT27例,25例健康者,为具有相同社会经济状态,生活条件相近的病人亲属作为对照者.结果显示LL和TT麻风病人血抗坏血酸的基础水平比对照组明显减少,尤以TT病人为著.在未治过的LL和TT病例之间上述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在未治和经治LL或TT麻风之间未发现明显差异,表明麻风患者抗坏血酸不足,但氨苯砜不能改变其状况.瘤型麻风有无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