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9月13日,广受关注的《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由中共中央、国务院对外公布,这一千呼万唤的国企改革顶层设计,为新一轮国企改革指明了方向,即将由“规划图”走向“施工图”,国企改革大幕再度拉开,国企改革由此进入新阶段。
国有企业是企业的一种特定的组织形式或制度。它的主要内涵是:企业所经营的资产归国家所有,企业经营的成果完全由国家占有、使用和支配。国有企业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改革的成效及成败,关系到整体经济改革和国民经济的命运。从1978年起步,经过30多年的改革,国有企业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发生重大变化。2013年,国有企业规模已达10万亿美元,占全国工业资产总量的40%,国企在职员工数量占全国城镇就业人口总数的18%,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为推动发展、改善民生、提升国家综合实力作出了重大贡献。但也存在着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如企业经营自主权没有彻底落实,现代企业制度尚不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还不完善,“能进不能出、能上不能下、能高不能低”的问题还未根本解决。尤其是今年以来受各种因素影响,又出现了总体利润下滑、亏损增多,形势迫使我们不得不进行改革。另外,国企长期以来在国家各项优惠政策的庇护下滋生了诸多弊端,面临经营管理上的体制机制障碍,引发经营收益垄断、利益分配不公等社会问题,这也是此次改革引起社会各界广泛期待的原因。
有别于上一轮国企改革,本次国企改革的一个亮点和关键点就是分类改革。众所周知,国企长期以来的定位一直徘徊在政府和企业之间,经营目标既追求盈利又被寄予希望实现特定公共政策,国企的领导人既是“企业家”又是“官员”,由此引发诸多问题。此次国企分类由竞争性和非竞争性改为商业类和公益类。分类改革是本次国企改革的基础性问题,其他的诸多具体性措施只能在有效分类的基础上展开。分类的实质是对国企功能的重新界定,最大的难点还是集中在政企分开上,政府是否能下放权力,企业是否有活力将是决定改革成败的重要因素。因此,分类改革是本轮国企改革的关键突破点。只有通过分类改革,才能让国企的定位摆正,打破一些国企所拥有的“超国民待遇”,而这将更加有利于维护市场的公平,也才能让市场的激励机制更加富有效率。只有明确了国企分类,混合所有制式的分类改革才有了抓手,与之相配套的分类监管、分类定责和分类考核也才有了凭依,全局性的国企深化改革也才能得以加速。
目前,推进国企政商分离的挑战主要来自两个方面:首先是对国企进行分类时将遇到如何区分的问题,因为很多国企经营范围广泛,进行区分商业或公益类别将面临种种困难,不易界定;其次是实现国企的去功能化,即去掉国企的政策性功能,改变特定国企的垄断地位,进而侧重强调国企的引领转型创新、促进科技进步、国际市场话语权等市场化功能,不会一蹴而就,要有充分的攻坚克难的思想准备。
好在改革已时不我待,刀已出鞘,箭已上弦,没有再不动的道理。但也不能一味求快,“拔苗助长”。有几点要特别予以重视:
一是在国企改革的过程中,部分还存在着为改而改的现象。自国务院批准国企改革方案以来,近日,多省区市都出台了适合本省区市的国企改革方案。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已有上海、辽宁、湖南、天津等22个省区市出台了“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意见”,在已经出台的这些改革意见中,各地都有自己的政策性目标。如广西提出要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珠江-西江经济带等开放开发平台建设中发挥骨干和引领作用;浙江提出通过3-5年努力使“省属企业混合所有制企业户数比重达到75%”以上等。这些目标都很好,具有很强的指导性,但目标过于量化也容易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脱离实际,导致走过场和形式主义。因此,应从国企改革的目标和本质出发,不设行政性任务指标,只设政策性目标,说做一致,以免影响改革的效果和信心。
二是混合所有制不搞“拉郎配”,改革要更加注重精准,哪些行业可以混合,哪些不可以混合,股权比例的红线在哪里?一定要避免混合所有制“刮风”现象,力求成熟一家,改制一家,成功一家。
三是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从近年来国企巡视发现的问题和一些国企腐败案件看,国有资产流失问题十分严重:有的企业损公肥私;有的企业监督管理缺位;有的国企负责人搞权钱交易,奢侈浪费。所以,国企改革要把强化国有资产监督作为推进国企改革的必要前提,要更加注重改革的公开性,坚持公开透明,国企改革的政策、方案措施、过程、资产比例、去向能够公开的都要公开,主动地接受监督,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确保国企改革健康发展。
四是坚定不移加强国企党的建设。目前一些国企出现党的纪律松弛、顶风违纪、腐败突出等问题,其根本原因就是党的领导弱化,全面从严治党没有落实,因此要把加强国有企业党的建设作为头等大事,“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国有企业改革发展道路”,党的领导只能加强,不能削弱。改革泱不能把国企改没了、改垮了,而是要更好地体现和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当前,必须增强做强做优做大国企的思想自觉、行动自觉,必须把思想和行动高度统一到中央精神和党的要求上来,旗帜鲜明地反对各种私有化、“去国有企业”等错误观点。
总之,这是20多年来最大规模和全面的国企改革,可以说国企改革已处于攻坚期和深水区。改革,事关国企兴衰存亡。改革能否顺利开展,和政府职能改革息息相关。是否动真格改革,是否真正下放手中权力,是这次改革的“冲锋号”;官员推进改革的动力和决心是这次改革的“试金石”,这个过程不会一帆风顺。一定要清醒地看到,国企改革的道路是漫长的、曲折的和艰难的。但不管怎样,作为国企,在分类改革的基础上,让政归政、商归商,让国企回归企业的本质。企业最重要的目标就是实现赢利。所以,国企改革的各项机制也应该围绕着如何实现这个目标展开。
国有企业是企业的一种特定的组织形式或制度。它的主要内涵是:企业所经营的资产归国家所有,企业经营的成果完全由国家占有、使用和支配。国有企业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改革的成效及成败,关系到整体经济改革和国民经济的命运。从1978年起步,经过30多年的改革,国有企业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发生重大变化。2013年,国有企业规模已达10万亿美元,占全国工业资产总量的40%,国企在职员工数量占全国城镇就业人口总数的18%,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为推动发展、改善民生、提升国家综合实力作出了重大贡献。但也存在着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如企业经营自主权没有彻底落实,现代企业制度尚不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还不完善,“能进不能出、能上不能下、能高不能低”的问题还未根本解决。尤其是今年以来受各种因素影响,又出现了总体利润下滑、亏损增多,形势迫使我们不得不进行改革。另外,国企长期以来在国家各项优惠政策的庇护下滋生了诸多弊端,面临经营管理上的体制机制障碍,引发经营收益垄断、利益分配不公等社会问题,这也是此次改革引起社会各界广泛期待的原因。
有别于上一轮国企改革,本次国企改革的一个亮点和关键点就是分类改革。众所周知,国企长期以来的定位一直徘徊在政府和企业之间,经营目标既追求盈利又被寄予希望实现特定公共政策,国企的领导人既是“企业家”又是“官员”,由此引发诸多问题。此次国企分类由竞争性和非竞争性改为商业类和公益类。分类改革是本次国企改革的基础性问题,其他的诸多具体性措施只能在有效分类的基础上展开。分类的实质是对国企功能的重新界定,最大的难点还是集中在政企分开上,政府是否能下放权力,企业是否有活力将是决定改革成败的重要因素。因此,分类改革是本轮国企改革的关键突破点。只有通过分类改革,才能让国企的定位摆正,打破一些国企所拥有的“超国民待遇”,而这将更加有利于维护市场的公平,也才能让市场的激励机制更加富有效率。只有明确了国企分类,混合所有制式的分类改革才有了抓手,与之相配套的分类监管、分类定责和分类考核也才有了凭依,全局性的国企深化改革也才能得以加速。
目前,推进国企政商分离的挑战主要来自两个方面:首先是对国企进行分类时将遇到如何区分的问题,因为很多国企经营范围广泛,进行区分商业或公益类别将面临种种困难,不易界定;其次是实现国企的去功能化,即去掉国企的政策性功能,改变特定国企的垄断地位,进而侧重强调国企的引领转型创新、促进科技进步、国际市场话语权等市场化功能,不会一蹴而就,要有充分的攻坚克难的思想准备。
好在改革已时不我待,刀已出鞘,箭已上弦,没有再不动的道理。但也不能一味求快,“拔苗助长”。有几点要特别予以重视:
一是在国企改革的过程中,部分还存在着为改而改的现象。自国务院批准国企改革方案以来,近日,多省区市都出台了适合本省区市的国企改革方案。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已有上海、辽宁、湖南、天津等22个省区市出台了“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意见”,在已经出台的这些改革意见中,各地都有自己的政策性目标。如广西提出要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珠江-西江经济带等开放开发平台建设中发挥骨干和引领作用;浙江提出通过3-5年努力使“省属企业混合所有制企业户数比重达到75%”以上等。这些目标都很好,具有很强的指导性,但目标过于量化也容易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脱离实际,导致走过场和形式主义。因此,应从国企改革的目标和本质出发,不设行政性任务指标,只设政策性目标,说做一致,以免影响改革的效果和信心。
二是混合所有制不搞“拉郎配”,改革要更加注重精准,哪些行业可以混合,哪些不可以混合,股权比例的红线在哪里?一定要避免混合所有制“刮风”现象,力求成熟一家,改制一家,成功一家。
三是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从近年来国企巡视发现的问题和一些国企腐败案件看,国有资产流失问题十分严重:有的企业损公肥私;有的企业监督管理缺位;有的国企负责人搞权钱交易,奢侈浪费。所以,国企改革要把强化国有资产监督作为推进国企改革的必要前提,要更加注重改革的公开性,坚持公开透明,国企改革的政策、方案措施、过程、资产比例、去向能够公开的都要公开,主动地接受监督,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确保国企改革健康发展。
四是坚定不移加强国企党的建设。目前一些国企出现党的纪律松弛、顶风违纪、腐败突出等问题,其根本原因就是党的领导弱化,全面从严治党没有落实,因此要把加强国有企业党的建设作为头等大事,“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国有企业改革发展道路”,党的领导只能加强,不能削弱。改革泱不能把国企改没了、改垮了,而是要更好地体现和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当前,必须增强做强做优做大国企的思想自觉、行动自觉,必须把思想和行动高度统一到中央精神和党的要求上来,旗帜鲜明地反对各种私有化、“去国有企业”等错误观点。
总之,这是20多年来最大规模和全面的国企改革,可以说国企改革已处于攻坚期和深水区。改革,事关国企兴衰存亡。改革能否顺利开展,和政府职能改革息息相关。是否动真格改革,是否真正下放手中权力,是这次改革的“冲锋号”;官员推进改革的动力和决心是这次改革的“试金石”,这个过程不会一帆风顺。一定要清醒地看到,国企改革的道路是漫长的、曲折的和艰难的。但不管怎样,作为国企,在分类改革的基础上,让政归政、商归商,让国企回归企业的本质。企业最重要的目标就是实现赢利。所以,国企改革的各项机制也应该围绕着如何实现这个目标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