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还拥有友情吗

来源 :阅读与鉴赏(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oqiangsh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客 至 杜甫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馀杯。
  
  一
  
  友情,正如亲情、爱情,是人类精神世界中最可贵、最纯粹的情感之一。拥有知己,相伴友情,是我们芸芸众生在漫漫人生和寻常生活中的美好愿望和孜孜追求。
  事实上,在从以“诗经”、“楚辞”为开端的奔流不息的中国古典诗词长河里,对友情的吟唱一直络绎不绝,例如唐诗:王勃“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的壮阔与豪迈,李白“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和孟浩然“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过故人庄》)的纯朴与醇厚,皎然“夜夜忆故人,长教山月待。今宵故人至,山月知何在”(《待山月》)的深情与真挚,白居易“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问刘十九》)的殷殷邀约与款款情深,杜甫“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赠韦八处士》)的平凡,淳厚,苍桑,温馨……
  今天,重读“诗圣”杜甫的《客至》一诗,我们又能从中品味出乃至升华出什么样的情愫?审视现实中的滚滚红尘,拷问似已日渐脆弱与荒芜的灵魂,我们又能从该诗中获取怎样的启迪?
  
  二
  
  这是一首洋溢着浓郁生活气息的七律,大约作于上元二年(761年)的春天,原有作者自注:“喜崔明府相过”。此时的杜甫在历经长期的逃亡、漂泊流离后,已在成都草堂安居,一家人的生活虽然贫困,倒也安稳,可以说,本诗是“沉郁顿挫”的杜诗中难得一见的心情愉悦、兴致盎然、风格明快之作。
  首联交代作者漂泊异乡,闲居逆境,既无亲朋故旧,又逢春雨绵绵,村居十分寂寞,唯有“群鸥”日日飞来。“皆”既见绿水缭绕,也见出环境的僻静、单调;而“但见”则带有某种讽意——对炎凉世情、世态、世俗的讥讽,也为贯穿全诗的喜客心情作铺垫。颔联写在孤寂、落寞的日子里,突然“客至”——多年不见的老友造访,作者喜出望外:扫花径,开蓬门,即便“家”很穷陋,但心中依然无比欣喜。此二句互文见义,生动、形象、富有生活实感地描述出了作者因“客至”而顿觉眼前春光一片,生机盎然的明媚心情;颈联对仗工稳,质朴自然:家贫市远,只有单调的菜和陈酸的酒相待,作者有点歉然,但更多的还是坦然,正如“君子之交淡如水”(《庄子·山木》),更显出主客之间的真诚相待和友情的纯粹与深厚。尾联:两位挚友酒越喝,兴愈浓,情益深,乃至得意忘形地呼邻翁隔篱对饮,殷情之意,欢快之情,不觉溢于言表。可以说,这是一场真正友情的盛宴,字里行间充满了主客款曲相通的亲切和融洽。
  阅读至此,我们是否已被深深地感染和感动?因为知己好友的造临,因为纯粹友情的可贵,诗人自始至终洋溢着烂漫的欣喜之情,情真而意切。
  
  三
  
  《尚书》言:“朋友有信。”《论语》云:“四海之内,皆兄弟也。”鲁迅说:“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流行歌曲唱:“友情,人人都需要友情,不能孤独走上人生旅程。”正因为友情的纯粹、知己的难觅,所以千百年来的芸芸众生一直怀着美好愿望孜孜以求良友、直友、谅友、诤友的逆耳忠言,桃园结义的患难相依乃至生死与共。但古典的“高山流水”、“管鲍之交”、“范张鸡黍”似乎早已远去,而今天,并非乌托邦的残酷现实却让我们惶惑、痛苦、失望:“文革”时多少善良而软弱的人因被诱骗、被怂恿乃至被逼迫得以出卖朋友、践踏友情为生活常态而人人自危的图景;因为必须面对学业、就业和生存竞争的压力,校园里为争夺奖学金、个人优秀、“保送”等而兄弟阋墙,反目成仇;因为或心灵的冷漠或个性的内闭或不善于表达和倾诉,心理疾变、自杀、犯罪也已比比皆是……在市场经济大潮和俗世滚滚红尘中,曾经的理解、信任、忠贞不二、生死不渝,似乎已经荡然无存。而类似杜甫所轻蔑与憎恶的“翻手为云覆手雨,纷纷轻薄何须数。君不见管鲍贫时交,此道今人弃如土”(《贫交行》)的势交、贿交、谈交、量交、穷交却此起彼伏……
  谁来对比和反思?谁来追寻和拷问?谁来重拾“和氏壁”——友情纯朴却价值连城?谁来让友情洗尽铅华、荡涤尘土,还其奕奕闪光、纯正无瑕的本原,而与杜甫一起欣喜、对饮同欢?
  
  参考文献
  《友谊》 莫砺锋 《古典文学知识》 2005年第4期
其他文献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督护在燕然。  ——王维《使至塞上》  公元737年,河西节度使崔希逸大败吐蕃。唐玄宗遂派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慰劳军士。这首诗就是王维在远赴边塞的途中所作。  首联,点明诗人要去的地方,即远在边塞的居延(今甘肃张掖县西北一带)。着一“单”字,写出了诗人内心的孤寂,此行是被排挤出朝廷了,自然是满怀愤恨
期刊
我们先从一个故事说起,话说有一个穷汉在海滩上晒太阳,有人劝他:“你该做点什么啊。”穷汉问:“做什么呢?”答:“比如说,可以弄条船去打渔呀。”问:“打渔干什么?”答:“挣钱啊。”问:“挣钱干什么?”对方耐心地开导他:“你有了钱,可以买再大一点儿的船,可以捕更多的鱼,挣更多的钱,这不比你现在穷着好?”穷汉又问:“挣了钱最后干什么?”答:“你有了钱,可以过上悠闲的生活,享受这海滩上的阳光。”最后穷汉说:
期刊
读普希金的《射击》,仿佛走进一座迷宫,曲折迂回,若明若暗;像打开一个层层包装的宝盒,悬念迭生,引人入胜。  序幕拉开,两句引文如同开门即见的两张留言条,让读者嗅到了火药味,预示一场战斗即将展开。  但故事的第一部分却是从“我”的缓慢的叙述开始的。先介绍枯燥单调没有情趣的小镇、小镇上军人的生活,然后介绍本文的主人公,从性格、经历、经济状况到人际交往、藏书情况,介绍全面却不清晰,处处笼罩着神秘的色彩。
期刊
被称为花间鼻祖的温庭筠,是第一个专力从事词体创作的文人,也是奠定词的传统作风的作家。他使词从形式到内容与风格都基本摆脱诗的模式,具备了独特的风貌。《花间词》66首温词,以女性的闺阁之思为主要内容,对女性形象的描摹表现出了独特的艺术技巧,从而对后世词作产生较为深远的影响。在温庭筠的笔下,她们柔媚、娇弱、精致、优雅而又幽怨落寞,极尽绮丽之美却又凄苦落寞,构成了动人心魄的美。《菩萨蛮》(水晶帘里玻璃枕)
期刊
古语有云: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爱美是人的天性。欣赏美不但可以陶冶人的性情,而且可以净化人的心灵,塑造人的高尚品格。这就要求我们每位语文教师要增强学生的美感体现,培养学生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中学语文教材中选取了许多文质兼美、内容丰富的名篇佳作,融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为一体。这些都是进行审美教育的好素材。那么应该如何充分利用语文教材中“美”的特点,发挥美育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呢?下面谈几点,以求
期刊
一、赏析目标  1.品味诗歌意境、理解诗歌情韵,初步了解作者的创作风格。  2.掌握鉴赏诗歌的一般步骤及技巧。  二、赏析重难点  1.理解诗人独特的风格。  2.掌握历史典故及诗歌创设的意境。  三、赏析过程  (一)导入  中国古代诗歌浩如烟海,其名诗佳句多如繁星而被千古传诵。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吟诵几个名句:  1.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2.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3
期刊
越王勾践破吴归, 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 只今惟有鹧鸪飞。①  ——[唐]李白    李白这首《越中览古》,在今天已被许多出版社选入中学语文教材。但该诗中“战士还家尽锦衣”一句里的“战士”,我查阅好几个版本的李白诗集,均为“义士”,而非“战士”,这是为何?究竟是“义士”还是“战士”?既为教材而使用,传授于子弟,就自然是严肃谨慎的事,不可不察。笔者认为当为“义士”而非“战士”,详析如
期刊
新课程指导下的人格教育,致力于使学生的素质有个性的、全面的并且是终身的发展。简言之,人格教育尊重个性、发展个性,并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在这样的前提下,教学的基本要素在人格教育中被赋予了全新的意义,教学思维也应该有革命性的转换。  笔者以为,在多元对话的时代,切合人格教育的教学思维,也应该是以对话为基本原则、讲究互动的教学方式。传统的教学活动也有“对话”,但缺少“互动”。“师道尊严”的教学伦理,“传道
期刊
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在语文教学中已经普遍使用多媒体技术,新《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注重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要求学生“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恰当运用多媒体课件,往往可以满足具体教学环境的需要,增强语文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和形象性,从而成为文字教材的延伸、升华,并可优化整体教学效果。  多媒体教学课件是指根据教师的教案,把需要讲述的教学
期刊
初中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之一是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即“听、说、读、写”的能力。刚升入初中的学生语文能力较低,作文能力较差,用词单调,内容空洞,缺乏思想性,不会布局谋篇。面对此情况,我在教学中积极探索,努力实践,略有心得:在“听、说、读、写”四种能力中,要把“写”作为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具体做法归纳为“两‘时’抓,两‘时’都要硬”。一个“时”指的是课上时间,具体包括:早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