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湿地公园有生态及游憩双重功能,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如何开展湿地旅游活动,与周边的乡村旅游形成联动。本案融合了多专业合作成果,通过保护与恢复湿地资源,满足防洪排涝,优化水环境,设置多样旅游产品,完善基础设施,提高湿地景观质量,使湿地公园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达到最大化。
关键词:湿地公园;生态旅游;多专业;规划模式
湿地是珍贵的自然资源,也是重要的生态系统,具有不可替代的综合功能。2004年6月,国务院发出《关于加强湿地保护管理工作的通知》明确了湿地公园是中国湿地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创新性地提出了湿地公园的概念,丰富了中国湿地保护形式。作为湿地公园,首先需要发挥一定的生态价值,有保护的要求,同时又承载一定的人类活动,有建设需求,二者矛盾对立且相互依存,保护与恢复湿地生态系统,创造优美的自然环境是前提,而开展湿地生态旅游所产生的收益又可反过来支持湿地生态保护的实施,如何处理保护与开发的关系,是湿地公园规划建设中必须要面对的问题。
一、湿地公园开发模式研究
在湿地公园的规划建设中,不同的开发模式带来不同的综合效益。一般来讲有四种开发模式,第一种是生态观光型,这种开发模式以生态保护和修复为主,同时兼顾适当的湿地观光游览,能发挥最大的生态效益。第二种是科普教育型,这种模式的湿地公园主打学生、学者、湿地爱好者和一般观光游客的市场,能带来较多的生态和社会效益。第三种是城市休闲型,此开发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已与城市公园无异,只是在生态价值较高的地方进行了更严格的保护,所能开展的活动方式也更加多样。第四种是复合发展型,此开发模式大多是在大景区或者全域旅游概念内存在,湿地公园作为其中一个重要的生态旅游节点,与周边其他的旅游业态形成良性互动,其业态的设置也更加具有参与及体验性。
二、项目背景研判
安徽巢湖半岛国家湿地公园地处巢湖市北部半岛定位为世界级大湖慢生活体验区、山水观光与田园旅游度假基地的国际健康城范围内。本次规划设计的核心区面积约为574hm?,目前主要以农田、鱼塘、河道为主,具备一定的湿地恢复基础。在空间规划层面,本项目是落实巢湖半岛国际健康城发展的重要空间载体,生态保护层面,是滨湖湿地生态廊道重要节点,旅游提升层面,本项目将丰富半岛旅游产品,引领高端度假休闲产业发展,经济发展层面,可以带动周边产业联动发展。
三、规划模式阐述
在多专业结合的规划模式中,需要各专业分工明确又密切配合,每一个问题,都需要两个或多专业综合解决,在湿地公园的规划中,尤其如此,例如防洪排涝需要水利和生态专业结合,又需要考虑景观效果,水系设计需要水利、生态和景观专业结合,水质处理需要与科普教育活动相结合,生境设计更是需要综合水利、水环境、景观、植物、动物、旅游等多个专业。
本案综合地质地貌、水网林田、雨洪排涝、生物资源、城市发展、交通联系、视线结构等各方面因素,建立GIS评价模型对场地进行综合分析,得出适宜性评价,形成生态功能分区,在此基础上,各专业完成相应的规划设计工作,水利专业需要考虑防洪排涝安全,计算水量,贯通水系,和生态专业一起根据不同水鸟及鱼类对水深的栖息要求,对场地不同区域水体的深度进行调整改造。水环境专业需要分析整个流域内的水质情况,针对不同的污染源提出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生态专业需要分析区域生态格局和场地内的生态资源,恢复生态斑块,重构动植物栖息环境。在生态环境修复的基础上,规划、景观、旅游专业置入活动,利用优势资源规划业态,选址建设配套设施,最终使湿地公园实现生态保育、湿地观光、创意式互动活动、生物与生态学习体验的独具特色的生态旅游目的地。
四、生态专项规划
(一)适宜性评价
利用综合评价模型,对场地规划范围内湿地恢复进行适宜性评价。由此得出适宜保护和恢复湿地的区域,适宜开展生态旅游的区域。
(二)分区布局
规划五大生态功能分区。湿地保育区,是湿地公园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的核心区域。恢复重建区,开展生态系统修复与保护、栖息地恢复等活动为主。宣教展示区,是湿地公园内开展湿地科普宣传的重要场所。合理利用区,合理利用湿地自然景观及区域文化资源,开展以湿地为主题的休闲、游览活动。配套服务区,建立湿地公园服务体系,为游客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
(三)生境恢复策略
分别针对关键性鸟类栖息地和鱼类栖息地进行生境恢复,通过对植物群落、水环境等的设计改造,营造适于鸟类的栖息场所,通过利用水闸进行水位控制,形成适于鱼类栖息繁殖的空间。
五、水利水环境专项规划
(一)防洪排涝规划
防洪措施包括加固已达标提防,新建不达标提防,并对所有提防进行生态化景观化艺术化改造。排涝措施包括计算集雨面积和排涝流量,对现有的涝区进行排涝泵站的设置,并兼顾引水灌溉。
(二)水资源利用措施
计算流域内水资源总量、上游可供水量,湿地公园需水量,利用河道、塘坝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进行汛期水位的调节利用,建设引水泵站和控制水位的主河道翻板閘。
(三)水环境治理
从控源着手,建设河岸缓冲区和生态河道,针对农村生活污水采用“厌氧塘—曝气养鱼塘—菱瓜塘”的工艺流程处理,针对面源污染采用植被缓冲带和人工湿地削减。
六、旅游专项规划
本案周边乡村定位为新田园主义文创旅游拓展区,包含了万亩花海,有机农业,乡村乐活,乡村文创等业态。作为提供核心生态旅游产品的湿地公园,定位为湿地科普主题休闲领地,包含了生态科普乐教、魅力运动畅玩、湿地人文体验、生态拓展实战等业态,将与周边的乡村旅游进行无缝对接,包括了业态的互补和联动,交通及服务设施的共享。
七、结语
在湿地公园内开展生态旅游活动,很容易进入大开发大建设的弊端,如何保护场地内的优势资源,最大化的考虑生态效益,延续场地的文脉,这个时候就需要多专业结合的规划模式,理清场地现状及各方诉求,寻找综合解决方案。
关键词:湿地公园;生态旅游;多专业;规划模式
湿地是珍贵的自然资源,也是重要的生态系统,具有不可替代的综合功能。2004年6月,国务院发出《关于加强湿地保护管理工作的通知》明确了湿地公园是中国湿地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创新性地提出了湿地公园的概念,丰富了中国湿地保护形式。作为湿地公园,首先需要发挥一定的生态价值,有保护的要求,同时又承载一定的人类活动,有建设需求,二者矛盾对立且相互依存,保护与恢复湿地生态系统,创造优美的自然环境是前提,而开展湿地生态旅游所产生的收益又可反过来支持湿地生态保护的实施,如何处理保护与开发的关系,是湿地公园规划建设中必须要面对的问题。
一、湿地公园开发模式研究
在湿地公园的规划建设中,不同的开发模式带来不同的综合效益。一般来讲有四种开发模式,第一种是生态观光型,这种开发模式以生态保护和修复为主,同时兼顾适当的湿地观光游览,能发挥最大的生态效益。第二种是科普教育型,这种模式的湿地公园主打学生、学者、湿地爱好者和一般观光游客的市场,能带来较多的生态和社会效益。第三种是城市休闲型,此开发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已与城市公园无异,只是在生态价值较高的地方进行了更严格的保护,所能开展的活动方式也更加多样。第四种是复合发展型,此开发模式大多是在大景区或者全域旅游概念内存在,湿地公园作为其中一个重要的生态旅游节点,与周边其他的旅游业态形成良性互动,其业态的设置也更加具有参与及体验性。
二、项目背景研判
安徽巢湖半岛国家湿地公园地处巢湖市北部半岛定位为世界级大湖慢生活体验区、山水观光与田园旅游度假基地的国际健康城范围内。本次规划设计的核心区面积约为574hm?,目前主要以农田、鱼塘、河道为主,具备一定的湿地恢复基础。在空间规划层面,本项目是落实巢湖半岛国际健康城发展的重要空间载体,生态保护层面,是滨湖湿地生态廊道重要节点,旅游提升层面,本项目将丰富半岛旅游产品,引领高端度假休闲产业发展,经济发展层面,可以带动周边产业联动发展。
三、规划模式阐述
在多专业结合的规划模式中,需要各专业分工明确又密切配合,每一个问题,都需要两个或多专业综合解决,在湿地公园的规划中,尤其如此,例如防洪排涝需要水利和生态专业结合,又需要考虑景观效果,水系设计需要水利、生态和景观专业结合,水质处理需要与科普教育活动相结合,生境设计更是需要综合水利、水环境、景观、植物、动物、旅游等多个专业。
本案综合地质地貌、水网林田、雨洪排涝、生物资源、城市发展、交通联系、视线结构等各方面因素,建立GIS评价模型对场地进行综合分析,得出适宜性评价,形成生态功能分区,在此基础上,各专业完成相应的规划设计工作,水利专业需要考虑防洪排涝安全,计算水量,贯通水系,和生态专业一起根据不同水鸟及鱼类对水深的栖息要求,对场地不同区域水体的深度进行调整改造。水环境专业需要分析整个流域内的水质情况,针对不同的污染源提出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生态专业需要分析区域生态格局和场地内的生态资源,恢复生态斑块,重构动植物栖息环境。在生态环境修复的基础上,规划、景观、旅游专业置入活动,利用优势资源规划业态,选址建设配套设施,最终使湿地公园实现生态保育、湿地观光、创意式互动活动、生物与生态学习体验的独具特色的生态旅游目的地。
四、生态专项规划
(一)适宜性评价
利用综合评价模型,对场地规划范围内湿地恢复进行适宜性评价。由此得出适宜保护和恢复湿地的区域,适宜开展生态旅游的区域。
(二)分区布局
规划五大生态功能分区。湿地保育区,是湿地公园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的核心区域。恢复重建区,开展生态系统修复与保护、栖息地恢复等活动为主。宣教展示区,是湿地公园内开展湿地科普宣传的重要场所。合理利用区,合理利用湿地自然景观及区域文化资源,开展以湿地为主题的休闲、游览活动。配套服务区,建立湿地公园服务体系,为游客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
(三)生境恢复策略
分别针对关键性鸟类栖息地和鱼类栖息地进行生境恢复,通过对植物群落、水环境等的设计改造,营造适于鸟类的栖息场所,通过利用水闸进行水位控制,形成适于鱼类栖息繁殖的空间。
五、水利水环境专项规划
(一)防洪排涝规划
防洪措施包括加固已达标提防,新建不达标提防,并对所有提防进行生态化景观化艺术化改造。排涝措施包括计算集雨面积和排涝流量,对现有的涝区进行排涝泵站的设置,并兼顾引水灌溉。
(二)水资源利用措施
计算流域内水资源总量、上游可供水量,湿地公园需水量,利用河道、塘坝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进行汛期水位的调节利用,建设引水泵站和控制水位的主河道翻板閘。
(三)水环境治理
从控源着手,建设河岸缓冲区和生态河道,针对农村生活污水采用“厌氧塘—曝气养鱼塘—菱瓜塘”的工艺流程处理,针对面源污染采用植被缓冲带和人工湿地削减。
六、旅游专项规划
本案周边乡村定位为新田园主义文创旅游拓展区,包含了万亩花海,有机农业,乡村乐活,乡村文创等业态。作为提供核心生态旅游产品的湿地公园,定位为湿地科普主题休闲领地,包含了生态科普乐教、魅力运动畅玩、湿地人文体验、生态拓展实战等业态,将与周边的乡村旅游进行无缝对接,包括了业态的互补和联动,交通及服务设施的共享。
七、结语
在湿地公园内开展生态旅游活动,很容易进入大开发大建设的弊端,如何保护场地内的优势资源,最大化的考虑生态效益,延续场地的文脉,这个时候就需要多专业结合的规划模式,理清场地现状及各方诉求,寻找综合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