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知道从何时起,战乱频仍的民国成了一个令人向往的时代。正如最近许鞍华以萧红为传主的电影的名字,三十年代前后的民国被叫做《黄金时代》。这部名字闪闪发光的电影虽然没能绽放出制片方期待的耀眼金光,却进一步在社会上普及了民国是黄金时代的这个说法。
那个内战从未止息,又遭逢强敌入侵的时代是不是可称黄金时代,当然可以商榷。当时的政治与军事实力派相互竞逐,你死我活,使他们无暇它顾,的确给文化教育留下不少自由发展的空间,倒也是客观的事实。那时的文化人,可以按照自己的心性,以及各自对于国家民族,或个人生命与内心情感的不同关切,其生命光华得以充分释放,造成一种风格相异,选择不同的人才竞相绽放的局面。《黄金时代》的主人公萧红,以个人复杂的生活与情感经历,反抗社会同时也顺波逐流,并在这样的历程中完成了自己。也有如范长江从大处着眼,关注国家民族存亡兴衰,深广考察当时的中国严酷现实,将自己完全融入到波澜壮阔的国家救亡运动,从而融铸了自己辉煌的人生。从这个意义上说,要把那个国族多难的时代,当成一个知识分子人才辈出的黄金时代,也自有相当的说服能力。
不是想空发议论,而是因为正在电影《黄金时代》上演的时候,我应邀前往内江观看话剧《范长江》。把萧红和范长江这两个文化人的经历与命运两相对照,而生出如此感慨。
内江是范长江的故乡。
这部精心构建的话剧在内江上演,正可见当地政府在挖掘本土精神文化积淀上,在当地文化传统与今日时代连接上的良苦用心。在今天这个物质至上的消费社会挖掘一种以天下为已任的英雄情怀,一种忧国忧民的精神向度,真是一件特别有意义的事情。
我不是研究范长江的专家,但很多年前,就读过他的《中国西北角》一书,作为我深入西部的一种指引。那时的范长江,正年轻气盛,见日本不断窥伺和蚕食疆土,强烈预感到在其勃勃野心驱使下,必定会全面侵略中国。范长江敏锐地意识到,强敌入侵之时,中国辽阔西部,必然成为国家的防御纵深,而那时的国人,对这个大后方,其实认识模糊,知之甚少。所以,范长江奋而起行,他出发了,只身犯险而走向了这个陌生的纵深。以自己目力所及,笔之所录,向国人大声疾呼,关注中国的西北角,关注西部土地上艰难转移往抗日前线的红军队伍。坐在剧场里,看到舞台上,范长江在中国西北角土地上行走的身影,看到他在延安窑洞中和中共领袖的彻夜长谈,当新的太阳升起,他已经从一个为中国也为自己寻求正确道路的青年人,变身为一个信仰坚定的战士,从此以笔为枪,更加明确坚定地为国为民而大声疾呼。
我想起范长江同时代诗人戴望舒的诗句:“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在那上面,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戴望舒的诗句倒不是写给范长江的,在强敌入侵的时代,那就是献给中国西北那片坚强不屈,发出抗日强音的国土的。但我依然感到,那伸出带伤的手抚摸这片“明朗”、“坚固”国土的,就是范长江。
范长江,走入大西北时是一个寻路的热血青年,走出延安窑洞时,已是一个坚定的革命者。话剧对他这一转化有深刻的理解与有力的表现。同时,话剧对此的表现也是非常具有艺术性的。幕布拉开,是在文革中被审查的范长江。这正好给了主人公一个回顾与反省一生道路时,在过往与现实间流畅自如地穿插往返打开了一道方便之门,给更深沉地对历史对命运——是个人,也是国家——进行反省与追问提供了直接有力的途径,加上别出心裁的舞台设置与场次结构,使得本会沉重的局面有了某种轻盈感,使得本容易陷于过多记录而太过平实的故事有了些许詩意,有了思想灵光的照耀。这使我钦佩导演的匠心独运和演员深入人物内心与情感的表演。
以此短文,祝贺话剧《范长江》的成功,并借此文,表达对前辈文化先贤的仰慕与怀念。
那个内战从未止息,又遭逢强敌入侵的时代是不是可称黄金时代,当然可以商榷。当时的政治与军事实力派相互竞逐,你死我活,使他们无暇它顾,的确给文化教育留下不少自由发展的空间,倒也是客观的事实。那时的文化人,可以按照自己的心性,以及各自对于国家民族,或个人生命与内心情感的不同关切,其生命光华得以充分释放,造成一种风格相异,选择不同的人才竞相绽放的局面。《黄金时代》的主人公萧红,以个人复杂的生活与情感经历,反抗社会同时也顺波逐流,并在这样的历程中完成了自己。也有如范长江从大处着眼,关注国家民族存亡兴衰,深广考察当时的中国严酷现实,将自己完全融入到波澜壮阔的国家救亡运动,从而融铸了自己辉煌的人生。从这个意义上说,要把那个国族多难的时代,当成一个知识分子人才辈出的黄金时代,也自有相当的说服能力。
不是想空发议论,而是因为正在电影《黄金时代》上演的时候,我应邀前往内江观看话剧《范长江》。把萧红和范长江这两个文化人的经历与命运两相对照,而生出如此感慨。
内江是范长江的故乡。
这部精心构建的话剧在内江上演,正可见当地政府在挖掘本土精神文化积淀上,在当地文化传统与今日时代连接上的良苦用心。在今天这个物质至上的消费社会挖掘一种以天下为已任的英雄情怀,一种忧国忧民的精神向度,真是一件特别有意义的事情。
我不是研究范长江的专家,但很多年前,就读过他的《中国西北角》一书,作为我深入西部的一种指引。那时的范长江,正年轻气盛,见日本不断窥伺和蚕食疆土,强烈预感到在其勃勃野心驱使下,必定会全面侵略中国。范长江敏锐地意识到,强敌入侵之时,中国辽阔西部,必然成为国家的防御纵深,而那时的国人,对这个大后方,其实认识模糊,知之甚少。所以,范长江奋而起行,他出发了,只身犯险而走向了这个陌生的纵深。以自己目力所及,笔之所录,向国人大声疾呼,关注中国的西北角,关注西部土地上艰难转移往抗日前线的红军队伍。坐在剧场里,看到舞台上,范长江在中国西北角土地上行走的身影,看到他在延安窑洞中和中共领袖的彻夜长谈,当新的太阳升起,他已经从一个为中国也为自己寻求正确道路的青年人,变身为一个信仰坚定的战士,从此以笔为枪,更加明确坚定地为国为民而大声疾呼。
我想起范长江同时代诗人戴望舒的诗句:“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在那上面,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戴望舒的诗句倒不是写给范长江的,在强敌入侵的时代,那就是献给中国西北那片坚强不屈,发出抗日强音的国土的。但我依然感到,那伸出带伤的手抚摸这片“明朗”、“坚固”国土的,就是范长江。
范长江,走入大西北时是一个寻路的热血青年,走出延安窑洞时,已是一个坚定的革命者。话剧对他这一转化有深刻的理解与有力的表现。同时,话剧对此的表现也是非常具有艺术性的。幕布拉开,是在文革中被审查的范长江。这正好给了主人公一个回顾与反省一生道路时,在过往与现实间流畅自如地穿插往返打开了一道方便之门,给更深沉地对历史对命运——是个人,也是国家——进行反省与追问提供了直接有力的途径,加上别出心裁的舞台设置与场次结构,使得本会沉重的局面有了某种轻盈感,使得本容易陷于过多记录而太过平实的故事有了些许詩意,有了思想灵光的照耀。这使我钦佩导演的匠心独运和演员深入人物内心与情感的表演。
以此短文,祝贺话剧《范长江》的成功,并借此文,表达对前辈文化先贤的仰慕与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