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治军:画里寂寞如松

来源 :芒果画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dream_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识童治军,便是因为那幅《松风万里图》。
  那一幅飘逸非凡、旷达亘古的图潜行着他的崇仰之旅、高远之思,让人感受他在艺术的海洋里感受、追怀、遥想……到底是松树启迪了他的神驰意掣呢,还是他的意掣神驰赋予了松树?岩石上三五青松凌云傲物,看云卷云飞,月缺月圆……童治军在那样的仙境中凝思、畅想、揣摩、构图、渲染……
  这让童治军看起来和别人不一样,他说:“绘画乃寂寞之道。”
  他习惯用一笔一笔的雕琢来细细捕捉着眼中心里的繁花世界。童治军无所谓世人追捧或是嘲讽,绘画,是一个人的事业。
  这种画风也许与他绘画之路从油画伊始有关,水粉他也画过。刘少奇平反后,宁乡火车站的候车室的那幅9*3米的画,是他慢慢俯就的。“在八几年,那个当时肉只有几毛钱一斤的年代,这幅画值四千五百块。”
  画画不是那么好坚持的,哪怕他的画已经有了些名气,值了点钱,童治军对绘画时需要那一个人点点滴滴咽下去的寂寞也会惶恐。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是一个商业经济井喷式发展的时代。无论你做什么生意,稍稍有点门道就能赚个满盆满钵。童治军开了个广告公司,和绘画有那么点关联,既算是自己的兴趣,又是份好产业,童治军却草草收了尾。他说:“觉得这没什么用,还是想画画”。
  他认为画画要耐得住寂寞,沉得下心,绘得下感悟。深思熟虑,才能画出真正打动人心的好画。“扫除凡格总难能,十载关门始变更”,齐白石曾经花十年时间关门杜客,潜心研究,摸索适应自己才秉、气质和学养的艺术道路。大师尚且如此,作为一心想攀登艺术高峰,醉心艺海畅游的童治军更是立志将一生扑在喜爱的绘画事业上,恪守“寂寞之道”。
  童治军花鸟画,那只用抽象的几笔是不能表达出来的、西双版纳热带雨林般的繁、密、野、奇、浓、艳,并不是孤掌独音。爱他的,恨他的,皆有之。但他无所在意。
  1992年,童治军开始画国画。梅兰竹菊,画中四君子,自然是首选题材。童治军画竹子画了很久,他说那代表当时的一种心趣,竹子意味着功名。
  直到他开始画松。
  如果说竹子是君子,那君子一定是成林的、扎堆的。松不一样,他是将军,好像领着千军万马,但总是一个人立在最前面,扛下所有的沙场荆棘。哪怕是松风万里,也是个个独立的将军各自坚忍地立着,只拼搏,不依靠。
  文人骨子里难有这份硬气,像竹,只有傲,没有硬。童治军也是文人,却更加对松的铮铮铁干啧啧称赞。所以,有人评价童治军,专门说他的松。“听松涛而酝诗情,用意精深。以大笔散锋勾勒松针,笔笔潇洒挥写与严谨刻画相结合,纵横盘错的线条组成千变万化的空间,构成微妙的韵律感,使松针细密繁缛而有意趣,形神兼备,辅以水墨晕染,滋润中透出凝重,体现出生气勃勃的风格,画出了松之魂魄、情操和气韵,很好的表现出气节千秋的气氛;又以散笔老毫主写松干,笔势奔放生动,豪放中见灵秀。”
  2008年奥运会,童治军画了百米长卷《松风万里图》,虽说是画百米长,实际上却有一百八十米的样子。
  三年时间,画画停停。总有画不下去的时候,挠挠头,扔下笔,童治军埋首扎入资料堆。家里堆积着从古至今的松树,各式各样的都有了。因为要画百米长卷,为了让画变得更漂亮更舒服,童治军格外注意整个的构图走势,一定要把这种松树的沧桑都画出来。
  “我这个画,主要是画的一种精神,奥运会长卷这一百多米里体现的就是这么种精神,松树的精神。”因为是为奥运而画,他觉得松树贴切极了,反复强调着“精神”的重要。百年奥运,风云变化,不变的是始终如一的人文精神。在奥林匹克精神中,人文内涵是不朽的底蕴,它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动力凝聚着全人类向往前进的心声,童治军胸中的松魂雄伟润泽,切合时代的脉搏,高歌绿色奥运、人文奥运的精神,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的精神与体魄之间的和谐发展中童治军以画笔做出文艺领域的贡献。伫立在他的松画面前,扑面而来的是浩然之风骨和百折不挠之气质,听到的是海啸般的生命呼唤,看到的是顶天立地的巨人,得到的是深刻的哲理,显示出民族精神的活力!鼓励我们在面对强手时,发扬大无畏的精神,敢于斗争,敢于胜利。自己生活的各个方面不断地超越自我、不断地更新,永远保持勃勃的朝气。
  “修能”得以“内美”。童治军画松的意境营造来源于文化底蕴的领悟,人生体验的积累,艺术修养的沉淀,组合成强悍的心宇结构,把胸中浩气留在山川,在无尽的天地间吞吐。这种达观使他用宁静、宽宏、睿智、沉稳的姿态去审视世界,体悟人生,他所钟情的艺术美才会作为一种生命意蕴的体验而显现出感人的气韵。
  童治军现在画的松树,越来越成熟了。不过跟他的花鸟画一样,童治军的山水画也跟人不在一个路子上。“现在画山水画的人,都是以松树为辅。而我是以松树为主,我现在画的松树的特点跟别人不同。我会用以近景突出松树,以远景烘托。如用水来对比,就像松树代表男人,水代表女人,水在底下来突出松树。”画里藏着这些个阴阳乾坤的思想,含蓄蕴藉,童治军跟爱画的人絮絮叨叨地解释,别人虽说好,也不一定明白哪里好。
  这又是条寂寞的路子。
  童治军真的习惯了。他笑着说:“这个画画是这样的,画到深时是窄时,画的这个人也会有画不下去的时候,遇到颈部了,当时山水画是没多少人画的。画山水画,就要耐得住寂寞,才能画得出好的作品。”
  “你觉得你像松树吗?”
  童治军没有直接回答,“做人要有骨气,它代表男人的骨气。” 21世纪的画家更像是消费动物,兼着经纪人、活动家的身份。画得了好画,也要懂得做人。社会什么都资源化了,交情演化成了人脉。画画是寂寞的,画家们却很热闹。童治军摇摇头,“像我,就不喜欢在外面应酬啥的,累死个人,还不如我自己在家里吃碗粉,吃碗面。”
  松树有骨气,更有脾气,但并不妨碍很多人爱松。童治军在画室里是一个人的寂寞,画室外却知音无数。“山水画就是要美,让人看着舒服,就是有的画既要自己欣赏,也要让大众能接受。”童治军喝上一口茶,享受地眯了眯眼,低头笑道,“还是有很多人喜欢我的画。”
其他文献
徐凯:美度生活艺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任何一种时尚都是扎根于内心的。在某种尺度之内玩出各自的风格,这是现代时尚。  时尚是一个很泛的话题,如果再深入研究的话,它就会变成一个文化的话题。时尚是由审美心理产生的,一个人的审美观决定他个人对事物的定义。什么是潮,什么是时尚,这种定义是由于文化和历史的沿革而所迸发出的一种感知,伴随着理性所产生的文化定义。我们说国外的时尚,是由潮流的不同而演变成不同的形态。
期刊
安平:长沙发泽造型管理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  我们用简单和简约的线条,打造一种欧式田园风格的小清新意境。一杯咖啡、一本书,坐等自己变美,这是一件很美好的事。  时尚这个概念其实很大,任何一种方式都可能是时尚的表现。我从事的行业是美容美发,在早期,人们管我们这个行业叫做发廊。我觉得做这个事情很快乐,我认为它就是时尚的。  我入行其实算比较晚的,24岁才开始真正学习剪发。当时每天看着发廊里的人,进进出出
期刊
我们很怕穷。  先是因为穷怕了,祖先教我们节用爱物,持俭才能创业、守业,摆脱贫困。  然后不怕穷了,却怕人看不起,看不到,于是有人炫富,有人挥霍。  在这个财富迅速增长的社会,金钱的标尺正在把人“一刀切”成两种人:富人和穷人,而人之为人的本真却迷失了。  人真正的雄心壮志是找到真实的自我,让自己充实地快乐起来。颜回箪食瓢饮,不是要抱贫守困,而是教人不失本色,乐在心灵的富足。现代颜回们,比之过去已经
期刊
“时尚并不仅仅停留在衣服上,它是在空气中的,它是思想方式,也是我们的生活方式,是我们周围正在发生的事。”——Coco Chanel  时尚,这个源自于“fashion”的舶来品,已经存在于每个人的生活中。它带给人们的是一种优雅的品味和愉悦的心情,彰显着人们的气质和神韵,同时展露着个性。  最初的时尚产生于中世纪的欧洲贵族,发展到后面设计师们将日常生活的东西都汇入灵感的光芒,那时候的时尚是平民们望尘
期刊
这不是一本平常意义上的影像集子,又是一册地道的摄影作品。  说她的意义不平常,是她以影像的方式,抢救性地记录下来被现代化湮没了的湖湘农耕文化中一些精彩景观。无可非议,这个世界被现代化湮没的这一天,迟早是要到来的,张以坤先生镜头中的场景,仅仅存活于时下六十岁左右的农民和十分熟悉农村的人的记忆里。现在的年轻农民不会按传统方法种田作地已成为事实,当他们读到这本集子时,要怀疑这些温暖、质朴而紧贴着土地的故
期刊
【十一月刊大选题】  刘佳玟:忘不了服饰总经理  我的时尚启蒙老师是我的母亲。她不仅是一个懂得运筹帷幄的女强人,也是一个好的设计师。小时候很多衣服都是母亲从自家工厂的制作间里将大货的余料拿回家,自己打版设计制作的,独一无二的专属于我的裙子。虽用的是男装的面料,却为我创作出了最美的裙子,她有一双神奇的双手。  那个时候,我已经属于朋友圈里的小小时尚达人,每年跟着母亲到北京甚至国外去参加时装周,看秀,
期刊
“我就是想自由地活着。每一个出现在我生命里的人都有他存在的意义——喜欢我的人让我学会了温暖,我喜欢的人让我学会了爱和自持,我不喜欢的人让我学会了宽容,不喜欢我的人让我学会了反省和成长。”  两年不见,倪妮更瘦了,脸上的笑容轻松了一些,眼神柔了一些。一身素雅的黑白装束,高跟皮靴让一米七的她显得更加修长。简单的中分直发,淡雅的妆容,一改妖娆风范,文艺女青年的模样更显真实,亲切。  距离《金陵十三钗》,
期刊
辽阔的洞庭湖区,农田宽广,因此这里的农民更加辛劳,世代耕种为生。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前,牛是重要的耕作动力,因此在一家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1956年,一个12岁的娃经常在放学后,到湖边放牛,边放牛,边割草拾柴,有时还要揪点荷叶、藕茎、菱角啥子,傍晚回家时放在牛背上,然后骑牛回家。披着夕阳,哼着歌,还要拍拍牛的背,和它说说话。  他看到父辈乡亲们,哈着腰,弓着背在土地里干活。他对耕作、辛劳有着来自天然
期刊
舒国治,台湾作家,文体自成一格,常人忽略的清苦生活之美,最受他咏颂。著有《理想的下午》、《门外汉的京都》、《流浪集》、《台北小吃札记》、《穷中谈吃》等。  “冷气若我的房东没装,我可以不用,电视我有,然未必多看。若言舒适,冷气和电视未必提供舒适。生活要舒适,则工作完了,泡一杯茶,半坐半躺的靠着,心情放轻松了,这就是舒适了。要找寻令你舒适的时机与来由,而不是依赖什么物件。”  采访舒国治是一件有意思
期刊
“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翠园18号,这座由有着20余龄的老别墅改建而成的现代会所,红墙瓦砾,翠绿环绕,古朴的黑漆宅门,摸一摸,历史怀旧感油然而生,进入大门,左手边一条抄手游廊,直通内厅,而正道右侧,名为“前行空间”的玻璃艺术走廊在绿茵掩映下若隐若现,会所外墙的朱红传承了中华传统建筑的精髓,融古雅、简洁、富丽于一体。这里的老板吴阔说,他想让院落亲和一点,再私家一点,有种回到家的味道。  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