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体育关系到学生的身体健康以及体质发育,所以教师不能一味的要求学生“动”,要注重“静”的作用。体育老师需要帮助学生开发身体潜能,以动静结合的模式,帮助学生增强身体素质,提升抗压能力,以多元化、趣味化的教学内容,以科学化的教育方式让学生自动的加入到体育教学中,将体育教学的效果发挥到极致。
关键词:小学体育;教育模式;动静结合;
新课改提出了增加体育教学的实践性与趣味性,在此要求的指导下,作为小学体育教师,不但要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将跑步、跳绳、游戏等内容相结合,还要通过现有的体育运动项目进行升级,打造出更适用于小学生身心健康的体育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增强体质,以动静相结合的教育方式,培养学生的身心健康,这样才能完全体现现代体育教育的人文素养。
一、动静结合是理想体育课的教学模式
在体育课堂中,体育教师不应一味的让学生动,而是以动静相结合的模式完成体育课程,一味的让学生动,可能会达到适得其反的作用,引起学生大厌烦情绪,所以小学体育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需要采取动静结合的办法完整体育教育。
在相关的体育活动中,也应采取这种教学模式,如:教师在讲解一个动作要领,学生在听讲过后,教师应该给予学生一段自我思考的时间,自我消化知识内容,只有自我思考过后,才能将动作操作的更加完美,能更将体育教学的重点知识牢牢记住[1]。体育教师过度追求“动态”效果,没有给学生留下的思考时间,学生会“依葫芦画瓢”模仿做教学动作,而不会去认知这样做的教学意义,理解不高更高层次的含义,不能将体育教学内容更好的吸收,一味的追求“动态”课程效果,欲速则不达。
由于每个人对于内容的理解能力有所差异,所以,教师要将体育教学内容进行动静结合处理,即教师可以让理解能力高的同学对教学内容进行更好的展示,帮助理解能力较差的学生做动作示范,老师在此基础上,一定要夸奖、赞许做示范的学生。这样会更加激发理解能力较高的学生,促进他们继续学好体育的兴趣,而理解能力较差的同学了解老师夸赞理解能力较高的学生时,会更加努力学习体育知识,从思想上进行自我强迫性学习,要跟别人一样受到教师的表扬,更好的学习体育内容,利于体育教学的发展。
所以动静结合的教学模式,会更适用于体育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更好的记忆体育教学知识。如果老师一味强调“动起来”,学生会为了应付教学内容而强迫自我去学习动作,并未在大脑中形成理解、深刻记忆的模板,时间一长就会忘记教育内容。甚至单调的“动”,会让学生“依葫芦画瓢”做出动作,但在头脑中、记忆中并未形成概念,只知道听从老师的话,按照动作做,会压抑自身创造性的思维,在日后的生活、学习过程中也只会听从他人的吩咐去做事,而不去自我探索研究,怎样才能做好一件事。
二、动静结合,才能真正增强学生体质
小学体育教学的本质就是帮助学生增强体质,身心健康,所以在教育体育课程中,不仅要从体育内容外在中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更应从体育内容内在中发扬体育精神,不怕失败、不服输的精神,让学生在身心两方面都能健康成长。
(一)动静结合,才能帮助学生建立身心两方面的平衡状态
根据学生身体外在的“形”与身体内在的“神”两个方面做出教学调整,以动静结合的方式将两者高度统一,让学生的机体处于平衡装填,不但能增强学生身体素质,还能重视学生内在的心理调节,将二者在体育教学内容之中发挥到极致,以动态去活跃身体机能,锻炼体魄,以静态去思考,更加深化体育课程中所讲述的课程内容,平衡俩者的重要性,让学生更乐于参与到体育训练之中。
(二)动静结合,增强学生机体的新陈代谢功能
体育活动与课堂思考应是相辅相成的,即体育活动是课堂思考后作出的最佳反映,而课堂思考是对体育活动更好的消化及应用。所以在课堂之上,将两者相结合,不但能锻炼学生的身心健康,还能增强学生机体的新陈代谢功能,静态的思索将转变成能量,再将身体内的能量以体育活动的方式进行释放,以动静相结合的状态,才能更好的促进机体的新陈代谢。由此可以看出,教师过于偏执的强调“动”,学生的机体很难维持现有的新陈代谢均衡发展,学生过于疲劳,处于劳累的状态,可能在其他课程中,会出现身体酸胀、疼痛、无心上课等情形,严重影响其他课程的教学质量,不仅无法增强学生体质,还会对学生造成心理阴影,不再喜欢体育活动,造成不爱运动的思想,不利于身心的健康成长。而教师过于偏执的强调“静”,学生可以过于安静,不喜欢体育运动,不能将身体中的热能及时排除,会导致学生代谢能力不佳,体质弱等状况的出现。
动静结合,不但可以增强学生的体质,还能让学生在思索的过程之中,对体育运动有更深层次的了解,让学生自觉进入到体育训练之中,培养学生身心的耐受力,同时教师也应将课程内容以多样、多变的方式进行展示,让学生在良好的课堂环境中快速进入体育教学状态,改善枯燥的体育训练内容,活跃课堂,快速提升学生学习体育知识的技能,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2]。
三、“动”“静”结合,才能体现体育教学的特色
不可否认,动静结合的體育教学模式已成为了体育课改后的创新之举。首先,动态的体育活动可以满足学生体质成长的需要。其次,静态的思索教育还能不断深化体育精神,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将两者融入在课程之中,更利于学生身心方面的发展。其主要的教学方法为:教师在授课之前,需要对学生整体身体素质和学习能力有全面性的把控,提前做好教学大纲的设计[3]。在课堂上,可以将体育动作要点做好示范,以单个动作为单位,方便学生掌握体育动作。再给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利用这个时间去消化、研究动作。通过这种做法,既可以保证教学内容的质量,又可以让学生灵活掌握所学知识内容,推动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以动静结合的教学法让学生在实践训练中锻炼身体,在思考中摸索办法,突出体育教学的特色。
结语:
动静结合的教育方法是在新课改要求下应运而生的新型教育模式,可以根据学生当前的身体状态酌情设计当前的教学内容,与其他学科的相结合,帮助学生更好的实现身心健康发展,这项教学方法的施行,不仅可以推动体育教学更有效的实现,还能在体育教学内容的实践与训练中提升学生的自信心,推动体育教学的改革,全面提高学生体育的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屈俊杰.浅论小学体育教育中“静”与“动”[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8(12):65
[2]彭智勇.浅谈小学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策略[J].当代体育科技,2018,8(33):98
[3]陈加广.浅谈分层教学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运用[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8,15(11):178
关键词:小学体育;教育模式;动静结合;
新课改提出了增加体育教学的实践性与趣味性,在此要求的指导下,作为小学体育教师,不但要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将跑步、跳绳、游戏等内容相结合,还要通过现有的体育运动项目进行升级,打造出更适用于小学生身心健康的体育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增强体质,以动静相结合的教育方式,培养学生的身心健康,这样才能完全体现现代体育教育的人文素养。
一、动静结合是理想体育课的教学模式
在体育课堂中,体育教师不应一味的让学生动,而是以动静相结合的模式完成体育课程,一味的让学生动,可能会达到适得其反的作用,引起学生大厌烦情绪,所以小学体育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需要采取动静结合的办法完整体育教育。
在相关的体育活动中,也应采取这种教学模式,如:教师在讲解一个动作要领,学生在听讲过后,教师应该给予学生一段自我思考的时间,自我消化知识内容,只有自我思考过后,才能将动作操作的更加完美,能更将体育教学的重点知识牢牢记住[1]。体育教师过度追求“动态”效果,没有给学生留下的思考时间,学生会“依葫芦画瓢”模仿做教学动作,而不会去认知这样做的教学意义,理解不高更高层次的含义,不能将体育教学内容更好的吸收,一味的追求“动态”课程效果,欲速则不达。
由于每个人对于内容的理解能力有所差异,所以,教师要将体育教学内容进行动静结合处理,即教师可以让理解能力高的同学对教学内容进行更好的展示,帮助理解能力较差的学生做动作示范,老师在此基础上,一定要夸奖、赞许做示范的学生。这样会更加激发理解能力较高的学生,促进他们继续学好体育的兴趣,而理解能力较差的同学了解老师夸赞理解能力较高的学生时,会更加努力学习体育知识,从思想上进行自我强迫性学习,要跟别人一样受到教师的表扬,更好的学习体育内容,利于体育教学的发展。
所以动静结合的教学模式,会更适用于体育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更好的记忆体育教学知识。如果老师一味强调“动起来”,学生会为了应付教学内容而强迫自我去学习动作,并未在大脑中形成理解、深刻记忆的模板,时间一长就会忘记教育内容。甚至单调的“动”,会让学生“依葫芦画瓢”做出动作,但在头脑中、记忆中并未形成概念,只知道听从老师的话,按照动作做,会压抑自身创造性的思维,在日后的生活、学习过程中也只会听从他人的吩咐去做事,而不去自我探索研究,怎样才能做好一件事。
二、动静结合,才能真正增强学生体质
小学体育教学的本质就是帮助学生增强体质,身心健康,所以在教育体育课程中,不仅要从体育内容外在中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更应从体育内容内在中发扬体育精神,不怕失败、不服输的精神,让学生在身心两方面都能健康成长。
(一)动静结合,才能帮助学生建立身心两方面的平衡状态
根据学生身体外在的“形”与身体内在的“神”两个方面做出教学调整,以动静结合的方式将两者高度统一,让学生的机体处于平衡装填,不但能增强学生身体素质,还能重视学生内在的心理调节,将二者在体育教学内容之中发挥到极致,以动态去活跃身体机能,锻炼体魄,以静态去思考,更加深化体育课程中所讲述的课程内容,平衡俩者的重要性,让学生更乐于参与到体育训练之中。
(二)动静结合,增强学生机体的新陈代谢功能
体育活动与课堂思考应是相辅相成的,即体育活动是课堂思考后作出的最佳反映,而课堂思考是对体育活动更好的消化及应用。所以在课堂之上,将两者相结合,不但能锻炼学生的身心健康,还能增强学生机体的新陈代谢功能,静态的思索将转变成能量,再将身体内的能量以体育活动的方式进行释放,以动静相结合的状态,才能更好的促进机体的新陈代谢。由此可以看出,教师过于偏执的强调“动”,学生的机体很难维持现有的新陈代谢均衡发展,学生过于疲劳,处于劳累的状态,可能在其他课程中,会出现身体酸胀、疼痛、无心上课等情形,严重影响其他课程的教学质量,不仅无法增强学生体质,还会对学生造成心理阴影,不再喜欢体育活动,造成不爱运动的思想,不利于身心的健康成长。而教师过于偏执的强调“静”,学生可以过于安静,不喜欢体育运动,不能将身体中的热能及时排除,会导致学生代谢能力不佳,体质弱等状况的出现。
动静结合,不但可以增强学生的体质,还能让学生在思索的过程之中,对体育运动有更深层次的了解,让学生自觉进入到体育训练之中,培养学生身心的耐受力,同时教师也应将课程内容以多样、多变的方式进行展示,让学生在良好的课堂环境中快速进入体育教学状态,改善枯燥的体育训练内容,活跃课堂,快速提升学生学习体育知识的技能,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2]。
三、“动”“静”结合,才能体现体育教学的特色
不可否认,动静结合的體育教学模式已成为了体育课改后的创新之举。首先,动态的体育活动可以满足学生体质成长的需要。其次,静态的思索教育还能不断深化体育精神,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将两者融入在课程之中,更利于学生身心方面的发展。其主要的教学方法为:教师在授课之前,需要对学生整体身体素质和学习能力有全面性的把控,提前做好教学大纲的设计[3]。在课堂上,可以将体育动作要点做好示范,以单个动作为单位,方便学生掌握体育动作。再给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利用这个时间去消化、研究动作。通过这种做法,既可以保证教学内容的质量,又可以让学生灵活掌握所学知识内容,推动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以动静结合的教学法让学生在实践训练中锻炼身体,在思考中摸索办法,突出体育教学的特色。
结语:
动静结合的教育方法是在新课改要求下应运而生的新型教育模式,可以根据学生当前的身体状态酌情设计当前的教学内容,与其他学科的相结合,帮助学生更好的实现身心健康发展,这项教学方法的施行,不仅可以推动体育教学更有效的实现,还能在体育教学内容的实践与训练中提升学生的自信心,推动体育教学的改革,全面提高学生体育的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屈俊杰.浅论小学体育教育中“静”与“动”[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8(12):65
[2]彭智勇.浅谈小学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策略[J].当代体育科技,2018,8(33):98
[3]陈加广.浅谈分层教学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运用[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8,15(11):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