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8、IL-17及气道中性粒细胞在儿童哮喘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2007年1月至2009年1月,常州市儿童医院收治的符合儿童哮喘诊断,经过诱导痰液检测的12例非嗜酸粒细胞哮喘患儿为哮喘组;以12例健康儿童为对照组.对哮喘组患儿急性期、恢复期及对照组进行诱导痰的细胞分类检查和ELISA方法检测血清IL-8和IL-17浓度.结果 哮喘急性期患儿血清中I
【机 构】
:
213003,南通大学附属常州儿童医院,213003,南通大学附属常州儿童医院,213003,南通大学附属常州儿童医院,213001,常州市第四人民医院检验科,213003,南通大学附属常州儿童医院,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8、IL-17及气道中性粒细胞在儿童哮喘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2007年1月至2009年1月,常州市儿童医院收治的符合儿童哮喘诊断,经过诱导痰液检测的12例非嗜酸粒细胞哮喘患儿为哮喘组;以12例健康儿童为对照组.对哮喘组患儿急性期、恢复期及对照组进行诱导痰的细胞分类检查和ELISA方法检测血清IL-8和IL-17浓度.结果 哮喘急性期患儿血清中IL-8[(357.84 ±215.36) pg/ml]、IL-17[(62.76 ±44.13) pg/ml]及诱导痰的中性粒细胞百分比[(43.14±5.79)%]明显高于缓解期[(164.95 ±60.22) pg/ml、(34.57±11.82) pg/ml、(23.25±3.75)%]及对照组[(88.68±38.76) pg/ml、(20.35±10.02) pg/ml、(13.34±3.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缓解期IL-8、IL-17及诱导痰的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仍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 IL-8、IL-17趋化中性粒细胞聚集于气道,参与加重支气管哮喘发作。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重症肺炎患儿凝血指标与危重症评分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0年1月至2011年7月我院儿童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152例重症肺炎患儿作为病例组,进行危重病例评分.选择同期20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检测两组儿童的凝血指标,分析重症肺炎患儿凝血指标与疾病严重程度的关系,以及凝血指标在不同危重评分患儿间的差异.结果 病例组和对照组儿童的血小板计数[(185.74±116.26)×109/L vs
脓毒症是感染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发生机制涉及炎症、感染、免疫、凝血及组织损伤等,其中免疫功能紊乱导致的促炎反应/抗炎反应动态失衡是其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文扼要介绍Toll样受体、中性粒细胞、树突状细胞和调节性T细胞等因素在免疫反应中的作用机制,以及在脓毒症发病中的变化与意义。
目的 探讨儿童神经精神性狼疮的临床特点与影像学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小儿肾脏风湿免疫科2005年1月至2013年1月间收治的12例确诊儿童神经精神性狼疮患儿的临床资料及影像学资料.结果 12例患儿均处于狼疮重度活动期,均行头部MRI或CT检查.3例行头部CT检查,2例异常;11例行头部MRI检查,10例发现异常,弥漫型病变4例,病变主要分布在双侧大脑半球、基底节区、半卵圆中心及小脑半球,多发
目的 研究肺泡表面活性物质(pulmonary surfactant,PS)对新生儿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氧合功能的影响.方法 纳入符合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诊断标准的新生儿98例,分为PS治疗组30例及常规治疗组68例,PS治疗组经气管插管注入PS 70 ~ 100 mg/kg,其余治疗同常规治疗组.结果 两组新生儿的性别、胎龄、出生体重、肺损伤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S治疗组在
目的 探讨热性惊厥初次发作时体温高低、开始发热到抽搐的时间及年龄与热性惊厥复发的关系.方法 2004年1月至2006年6月收住我院以热性惊厥起病的192例患儿,根据初次发作时体温的高低将患儿分为3组:体温>40.0℃组,~40.0℃组,≤38.5℃组;根据开始发热到抽搐的时间分为3组:惊厥发作前发热持续时间≤6 h组,~24 h组,>24h组;根据年龄分为4组:≤6个月组,~18个月组,~3岁组,
关键词住院医师值班时间;毕业生医学教育;患儿安全;重症监护;儿科学;医疗差错摘要目的对住院医师值班时间的调整可能导致一部分工作负荷转移给主治医师。我们试图研究现行或将来拟改变的值班时间制度对重症监护儿童及新生儿安全的影响。
患儿,男,10岁,因自服硫丹约10 ml,5 min内被送至当地医院洗胃,随后出现抽搐,约10 min发作1次、每次持续1~2 min,共10余次,予鲁米那、安定止惊,1h后意识不清、昏迷,呕吐3~4次,次日凌晨转住南京儿童医院PICU.入院查体:T 37.2℃,P97次/min,R 19次/min,BP 115/67 mm Hg(1 mm Hg =0.133 kPa).患儿昏迷,频繁抽搐,口唇紫
目的 通过建立早产动物模型,探讨地塞米松对早产动物脑组织发育的影响和可能机制.方法 将18只SD孕鼠应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3组,大剂量地塞米松组(H-Dex组);小剂量地塞米松组(L-Dex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NS对照组),每组6只.于孕16、17、18 d连续3d分别腹腔注射地塞米松0.5 mg/(kg·d)、0.1 mg/(kg·d);NS对照组同时刻腹腔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3组雌鼠均于孕
目的 观察局部亚低温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ton specific enolase,NSE)水平及行为神经评分(neonatal behavioral neural assessment,NBNA)的变化。方法选取2011年10月至2012年12月在我科NICU住院的中重度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60例,随机分为亚低温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分别在入院时、入院后3d、14d
目的 总结肠道病毒感染患儿应用呼吸机治疗的特点、必要性及治疗效果.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本院2010年5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77例肠道病毒感染危重患儿的呼吸机治疗特点和疾病转归进行分析.结果 77例患儿均急性起病,从发病到入院时间72 h之内63例,占81.9%,自入院到给予机械通气短至即刻(我院经过急诊绿色通道),其中63例患儿入院后24 h内给予呼吸机人工通气,69例患儿气管插管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