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从课程设计和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概念出发,结合我校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课程设计的实践,建立了高校课程设计质量保障体系,该体系应由政策导向体系、组织体系、运行体系、制度体系和考评评估体系构建而成。
【关键词】课程设计 教学质量 保障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7-0029-02
【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concept of the curriculum design and the teaching quality assurance system, integrated the practice of our university’s material shaping and the control engineering special curriculum design, the university curriculum designs quality assurance system was constructed in the paper, which system was composed of the policy guidance system, the organization system, the movement system, the institutional framework and the examination and critique appraisal system.
【Key words】Curriculum design Teaching quality Assurance system
课程设计(Curriculum Design)过程,其涵义是建立在分析与设计基础上的深思熟虑的精心规划和预先制订,是一次理论知识的再学习过程。按照教学大纲要求,课程设计的教学作用主要体现在灵活运用理论知识来设计实际应用系统。以此拓宽知识面,系统地进行工程实践训练,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毕业设计乃至毕业后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1] 课程设计期间,同学们将结合专业背景知识,首次完成综合性的、模拟解决实际问题的工程设计任务。因此该教学环节是本科人才培养过程中提高同学综合应用所学知识的一个重要环节,保证其质量对提高同学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2~5]
课程设计质量保障体系是指依据一套质量评估指标体系,按照一定的过程和程序,对课程设计教学质量进行控制、审核和评估,并向学生和社会相关人士保证学校课程设计教学质量,提供有关高等学校课程设计教学质量的各种信息,其基本理念是对学生和社会负责,保持和提高学校的课程设计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促进学校教育整体发展。[5]
一、课程设计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是湖北省品牌建设专业,是由原来的铸造、焊接、压力加工等专业整合而成的一个本科专业,专业口径宽,跨越机械和材料学科。该专业的专业课程设计是针对该专业三个专业方向(模具、铸造、焊接)的学生而开设的,是在学生修完工艺课程后进行的重要教学实践环节,是理论教学、实验教学与毕业设计之间的桥梁。共设置了注塑工艺工装课程设计、冲压工艺工装课程设计、压铸工艺工装课程设计、焊接结构课程设计、铸造工艺工装课程设计五大部分,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个性进行选择其中一项。该课程设计应达到的基本要求和目标:
第一,综合运用本专业各课程中所学的理论知识独立完成一个设计题目,培养从事相应专业方向(模具、铸造、焊接)的工艺、工装设计与制造、生产试验和生产组织管理工作的基本能力。
第二,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的能力,查阅手册和有关文献资料的能力、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第三,学会撰写规范的课程设计报告,绘制工程图纸。
第四,培养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和严谨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作为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教学目标的大学,我们始终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把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作为办学特色之一。在长期的教学研究和实践中,形成一整套相对完整的课程设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该体系由政策导向体系、组织体系、运行体系、制度体系和考评评估体系组成。[2、5]如图1所示。随着社会的需求和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课程设计质量保障体系在不断完善。
1.政策导向体系
政策导向保障体系直接关系到对课程设计的认识以及教学的质量。[4]
学校领导、教学管理人员和教师提高认识,把课程设计教学质量作为人才培养的生命线,在教学实践中对课程设计起政策导向作用。课程设计政策导向保障体系主要由学校、系政策导向、社会导向、指导老师思想导向和宣传导向组成。
第一,院系政策导向。及时提供课程设计教学质量分析报告、毕业生社会评价、兄弟院校加强课程设计教学质量管理的经验、国家相关的政策要求等材料。
第二,社会导向。加强对毕业生、用人单位和兄弟院校的实地调研,向指导教师和学生反馈社会对学生的期望和要求,积极跟进市场要求,提高对课程设计的认识。
第三,指导老师思想导向。增强教学管理人员和指导老师质量意识,明确质量标准,树立质量第一的思想。采取多项措施提高指导老师的积极性和整体素质,加强指导教师队伍建设,采用“传、帮、带”的方式培养课程设计的指导老师。
第四,宣传导向。积极宣传动员,提高学生对课程设计的认识,清楚意识到课程设计是锻炼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良好平台,同时也是就业的重要“砝码”。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精神,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督促学生完成课程设计的学习任务。
2.组织体系
组织保障体系是对全校实践教学质量保障系统的管理以及系统运行的具体组织与执行,该体系关系到质量保障体系功能的发挥。具体来说,就是建立上下协调的实践教学组织系统,通过岗位责任制明确各级组织的相互关系,各自承担的任务及责任。决策层、管理层、执行层均有明确的分工和责任。 主要强化四级组织的功能:①主管院长强有力的领导、决策功能;②教务处、实践教学管理部门和学校督导组的具体管理、协调、检查功能;③系部教学质量监控小组对课程设计的组织、实施的监控功能;④指导教师的指导、检查、管理、执行功能。
按照分级管理的要求,各级组织的职责、权力以及相互关系必须明晰,在整个实践教学组织系统中构成一个衔接紧密、相辅相成的整体,为提高课程设计质量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
3.运行体系
根据学院培养人才目标,确定教学大纲、实施、检查、处理各阶段的任务、内容、特点及要求,确保课程设计秩序的稳定,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第一,精编教学大纲。教学大纲首先应该明确课程设计的目的要求,以使学生在课程设计中有的放矢。其次应该有具体的课程设计内容,再就是有周密的课程设计的计划步骤安排,让学生任务明确,知道在什么时候做什么事,该完成哪些任务,能按计划有序地进行,且使指导老师能及时地进行检查、督促和指导。最后,在课程设计任务书的结尾,应尽可能多地提供或指出相关参考书籍和资料,以帮助学生直接查阅到与课程设计有关的参考资料,同时又能克服一些因参考资料缺少和教学课时安排紧的困难,按要求如期完成课程设计任务。
第二,不断更新课程设计题目。课程设计题目的选择直接影响学生完成的情况和教学效果,对提高学生的能力大有裨益,首先,设计内容要和课程知识有联系,具有可实践性和一定的实用性;其次,设计内容要难度适中,具有可行性;最后,设计内容要符合教学要求,具有一定的先进性。通过此设计巩固课程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自学能力和独立运用工具的能力。随着技术创新和汽车产业的飞速发展,课程设计的课题也应跟上时代的发展,不断将适合课程设计的汽车零部件引入课程设计中,根据其成形方法设计对应课程的课题,给学生使用。课程设计坚持学生“一人一题”的原则,对于工作量过大的课题,可采用分组进行,每位同学进行分块设计,而不是重复完成同一设计任务。焊接工艺工装课程设计基本上是采用分组进行。
第三,课程设计各个环节要精心安排、周密布置、保质保量。严格按教学大纲组织课程设计、指派指导教师、专用教室的安排和最终的考核。充分运用课程设计运行网站完成选题、意见反馈等,提高学生课程设计的效率;分别在准备工作阶段、设计阶段和结束阶段做好质量监控。
第四,加强校企合作,通过多年建立的实践教学基地,让学生校内设计与校外实践相结合;聘请企业资深技术人员担任校外指导老师。
4.制度保障体系
制度体系即本着依法施教原则,围绕影响课程设计教学质量的诸多方面、诸多因素,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并严格用制度规范课程设计教学活动,从而保障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只有建立起科学的教学管理制度,才能使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有序地、有效地运转。
根据课程设计的内容,重点建设课程设计各环节的管理制度。在学校有关课程设计管理规章制度的基础上,根据专业特点制定本专业的制度细则,以实现课程设计教学大纲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5.考核评估体系的完善
即通过课程设计的评估指标,按评估方案对各系课程设计工作进行定期评估,将评估结果予以通报,并与相关组织和个人的切身利益挂钩,充分发挥评估的导向、促进和激励作用。评估是保障体系运行的核心和动力,要使得评估工作能持久、健康、有效地坚持下去,还要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自我约束机制和信息反馈机制。激励机制的主要内涵是使评估与被评估者的利益挂钩,与他们希望肯定成绩、找出差距、做好工作的期望一致,以利于最大限度地调动课程设计教学人员和学生的积极性。激励机制一方面能通过奖优罚劣,激发被评者参与评价的愿望,变被动为主动;另一方面在肯定成绩的基础上,实事求是地指出存在的问题,有利于增强被评估者主动提高课程设计质量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此外,评估的激励机制还能对教学管理部门起到自我约束的作用。通过评估检查学校的课程设计运行和目标要求的偏差程度,及时加以调整与修正,形成更符合实际的课程设计的目标方案。
二、实施效果
健全的课程设计质量保障体系确保了课程设计的正常运行,各教学环节制度的严格执行,形成了良好的课程设计教风和学风,提高了课程设计的质量。真正保证了课程设计在人才培养计划中成为理论教学、实验教学与毕业设计之间的桥梁作用。
参考文献
1 井海明、赵宁、兰海波.高校的课程设计环节初探[J].现代企业教育,2009:51~52
2 张扬、尹红、李孟辉.高校课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探析[J].高等农业教育,2010(5):46~48
3 单颖春、刘献栋、孙凌玉.车辆工程专业《专业课程设计》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湖南中学物理,2008(12):54~55
4 闫秋会、南晓红、李安桂.课程设计教学模式的研究[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2008(4):94~97
5 李湘健、陈晓猛.关于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研究[J].江苏高教,2008(6):84~85
【关键词】课程设计 教学质量 保障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7-0029-02
【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concept of the curriculum design and the teaching quality assurance system, integrated the practice of our university’s material shaping and the control engineering special curriculum design, the university curriculum designs quality assurance system was constructed in the paper, which system was composed of the policy guidance system, the organization system, the movement system, the institutional framework and the examination and critique appraisal system.
【Key words】Curriculum design Teaching quality Assurance system
课程设计(Curriculum Design)过程,其涵义是建立在分析与设计基础上的深思熟虑的精心规划和预先制订,是一次理论知识的再学习过程。按照教学大纲要求,课程设计的教学作用主要体现在灵活运用理论知识来设计实际应用系统。以此拓宽知识面,系统地进行工程实践训练,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毕业设计乃至毕业后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1] 课程设计期间,同学们将结合专业背景知识,首次完成综合性的、模拟解决实际问题的工程设计任务。因此该教学环节是本科人才培养过程中提高同学综合应用所学知识的一个重要环节,保证其质量对提高同学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2~5]
课程设计质量保障体系是指依据一套质量评估指标体系,按照一定的过程和程序,对课程设计教学质量进行控制、审核和评估,并向学生和社会相关人士保证学校课程设计教学质量,提供有关高等学校课程设计教学质量的各种信息,其基本理念是对学生和社会负责,保持和提高学校的课程设计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促进学校教育整体发展。[5]
一、课程设计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是湖北省品牌建设专业,是由原来的铸造、焊接、压力加工等专业整合而成的一个本科专业,专业口径宽,跨越机械和材料学科。该专业的专业课程设计是针对该专业三个专业方向(模具、铸造、焊接)的学生而开设的,是在学生修完工艺课程后进行的重要教学实践环节,是理论教学、实验教学与毕业设计之间的桥梁。共设置了注塑工艺工装课程设计、冲压工艺工装课程设计、压铸工艺工装课程设计、焊接结构课程设计、铸造工艺工装课程设计五大部分,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个性进行选择其中一项。该课程设计应达到的基本要求和目标:
第一,综合运用本专业各课程中所学的理论知识独立完成一个设计题目,培养从事相应专业方向(模具、铸造、焊接)的工艺、工装设计与制造、生产试验和生产组织管理工作的基本能力。
第二,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的能力,查阅手册和有关文献资料的能力、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第三,学会撰写规范的课程设计报告,绘制工程图纸。
第四,培养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和严谨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作为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教学目标的大学,我们始终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把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作为办学特色之一。在长期的教学研究和实践中,形成一整套相对完整的课程设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该体系由政策导向体系、组织体系、运行体系、制度体系和考评评估体系组成。[2、5]如图1所示。随着社会的需求和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课程设计质量保障体系在不断完善。
1.政策导向体系
政策导向保障体系直接关系到对课程设计的认识以及教学的质量。[4]
学校领导、教学管理人员和教师提高认识,把课程设计教学质量作为人才培养的生命线,在教学实践中对课程设计起政策导向作用。课程设计政策导向保障体系主要由学校、系政策导向、社会导向、指导老师思想导向和宣传导向组成。
第一,院系政策导向。及时提供课程设计教学质量分析报告、毕业生社会评价、兄弟院校加强课程设计教学质量管理的经验、国家相关的政策要求等材料。
第二,社会导向。加强对毕业生、用人单位和兄弟院校的实地调研,向指导教师和学生反馈社会对学生的期望和要求,积极跟进市场要求,提高对课程设计的认识。
第三,指导老师思想导向。增强教学管理人员和指导老师质量意识,明确质量标准,树立质量第一的思想。采取多项措施提高指导老师的积极性和整体素质,加强指导教师队伍建设,采用“传、帮、带”的方式培养课程设计的指导老师。
第四,宣传导向。积极宣传动员,提高学生对课程设计的认识,清楚意识到课程设计是锻炼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良好平台,同时也是就业的重要“砝码”。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精神,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督促学生完成课程设计的学习任务。
2.组织体系
组织保障体系是对全校实践教学质量保障系统的管理以及系统运行的具体组织与执行,该体系关系到质量保障体系功能的发挥。具体来说,就是建立上下协调的实践教学组织系统,通过岗位责任制明确各级组织的相互关系,各自承担的任务及责任。决策层、管理层、执行层均有明确的分工和责任。 主要强化四级组织的功能:①主管院长强有力的领导、决策功能;②教务处、实践教学管理部门和学校督导组的具体管理、协调、检查功能;③系部教学质量监控小组对课程设计的组织、实施的监控功能;④指导教师的指导、检查、管理、执行功能。
按照分级管理的要求,各级组织的职责、权力以及相互关系必须明晰,在整个实践教学组织系统中构成一个衔接紧密、相辅相成的整体,为提高课程设计质量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
3.运行体系
根据学院培养人才目标,确定教学大纲、实施、检查、处理各阶段的任务、内容、特点及要求,确保课程设计秩序的稳定,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第一,精编教学大纲。教学大纲首先应该明确课程设计的目的要求,以使学生在课程设计中有的放矢。其次应该有具体的课程设计内容,再就是有周密的课程设计的计划步骤安排,让学生任务明确,知道在什么时候做什么事,该完成哪些任务,能按计划有序地进行,且使指导老师能及时地进行检查、督促和指导。最后,在课程设计任务书的结尾,应尽可能多地提供或指出相关参考书籍和资料,以帮助学生直接查阅到与课程设计有关的参考资料,同时又能克服一些因参考资料缺少和教学课时安排紧的困难,按要求如期完成课程设计任务。
第二,不断更新课程设计题目。课程设计题目的选择直接影响学生完成的情况和教学效果,对提高学生的能力大有裨益,首先,设计内容要和课程知识有联系,具有可实践性和一定的实用性;其次,设计内容要难度适中,具有可行性;最后,设计内容要符合教学要求,具有一定的先进性。通过此设计巩固课程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自学能力和独立运用工具的能力。随着技术创新和汽车产业的飞速发展,课程设计的课题也应跟上时代的发展,不断将适合课程设计的汽车零部件引入课程设计中,根据其成形方法设计对应课程的课题,给学生使用。课程设计坚持学生“一人一题”的原则,对于工作量过大的课题,可采用分组进行,每位同学进行分块设计,而不是重复完成同一设计任务。焊接工艺工装课程设计基本上是采用分组进行。
第三,课程设计各个环节要精心安排、周密布置、保质保量。严格按教学大纲组织课程设计、指派指导教师、专用教室的安排和最终的考核。充分运用课程设计运行网站完成选题、意见反馈等,提高学生课程设计的效率;分别在准备工作阶段、设计阶段和结束阶段做好质量监控。
第四,加强校企合作,通过多年建立的实践教学基地,让学生校内设计与校外实践相结合;聘请企业资深技术人员担任校外指导老师。
4.制度保障体系
制度体系即本着依法施教原则,围绕影响课程设计教学质量的诸多方面、诸多因素,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并严格用制度规范课程设计教学活动,从而保障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只有建立起科学的教学管理制度,才能使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有序地、有效地运转。
根据课程设计的内容,重点建设课程设计各环节的管理制度。在学校有关课程设计管理规章制度的基础上,根据专业特点制定本专业的制度细则,以实现课程设计教学大纲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5.考核评估体系的完善
即通过课程设计的评估指标,按评估方案对各系课程设计工作进行定期评估,将评估结果予以通报,并与相关组织和个人的切身利益挂钩,充分发挥评估的导向、促进和激励作用。评估是保障体系运行的核心和动力,要使得评估工作能持久、健康、有效地坚持下去,还要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自我约束机制和信息反馈机制。激励机制的主要内涵是使评估与被评估者的利益挂钩,与他们希望肯定成绩、找出差距、做好工作的期望一致,以利于最大限度地调动课程设计教学人员和学生的积极性。激励机制一方面能通过奖优罚劣,激发被评者参与评价的愿望,变被动为主动;另一方面在肯定成绩的基础上,实事求是地指出存在的问题,有利于增强被评估者主动提高课程设计质量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此外,评估的激励机制还能对教学管理部门起到自我约束的作用。通过评估检查学校的课程设计运行和目标要求的偏差程度,及时加以调整与修正,形成更符合实际的课程设计的目标方案。
二、实施效果
健全的课程设计质量保障体系确保了课程设计的正常运行,各教学环节制度的严格执行,形成了良好的课程设计教风和学风,提高了课程设计的质量。真正保证了课程设计在人才培养计划中成为理论教学、实验教学与毕业设计之间的桥梁作用。
参考文献
1 井海明、赵宁、兰海波.高校的课程设计环节初探[J].现代企业教育,2009:51~52
2 张扬、尹红、李孟辉.高校课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探析[J].高等农业教育,2010(5):46~48
3 单颖春、刘献栋、孙凌玉.车辆工程专业《专业课程设计》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湖南中学物理,2008(12):54~55
4 闫秋会、南晓红、李安桂.课程设计教学模式的研究[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2008(4):94~97
5 李湘健、陈晓猛.关于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研究[J].江苏高教,2008(6):8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