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月宫一号”和“太空180”大科学试验的成功,标志着中国航天的深空生命保障技术已经开始处于国际领先水平了。
“尊重”这个词好像时刻挂在我们嘴边。
但是,什么是尊重?尊重什么?细想感到概念庞大又茫然,
于是翻阅了《辞海》,解释如下:尊崇而敬重。
大家在谈到某人在事业上有很大的成就时,对TA可能有崇拜,但非“尊”;
谈到某位同学考上某名牌大学时,对TA可能是佩服,亦非“尊”。
或许现在流行的崇拜、向往、追求很多,
但是日常生活对人的“尊”和“重”的探讨似乎还很不够。
尊重他人的劳动
我所就职的私辅导立学校,节假日学生爆满,有的校区仅一个楼层在饭后就能收几个大黑塑料袋的垃圾,课间使用卫生间都要排队,能有一个干净的环境真的要靠保洁人员不断地打扫。所以每次见到保洁人员,我都会感谢他们。
一次放学后,我发现教室里一个书桌周围有丢弃的纸巾和喝完的饮料瓶,第二天一上课就对大家说希望他们下课后把垃圾带出教室并扔到垃圾桶,听完后有同学小声说道:“那要保洁干嘛?”当时我很震惊,我原以为班里的同学都是出自名校的大学生,今后立志出国深造,虽然偶尔有不拘小节的行为,不至于在观念上存在陈腐和歧视。我忽然意识到只是教授他们外语,让他们能用语言进行生活和学术上的交流还远远不够。
我对大家说:“如果保洁没有把工作做好,那是他们的失职。但是我们把自己产生的垃圾处理干净,却体现了个人的修养。大家应对劳动本身非常尊重,尤其对于做脏乱差工作的人更加如此。大家尽力保持公共环境卫生既是对自己行为的自律,也是对他人劳动的尊重。虽说我们现在已经有了名牌大学的光环,而且在学业上也显现出了才能,有的同学还会几门外语等等,从外表看,你们都在闪闪发光。但是,可能就是你们随意的一个举动或者随意的一句话就会让你们头上的光環黯然失色。拥有头上的光环不容易,但是让光环长久的存在是需要内在修养的支撑。几年前我教的一位学生,在国外读硕士,两年后毕业希望升入博士课程,但是导师却在此时告诉他不能继续接收他,其中的一条原因就是他对保洁等工作人员的打招呼从不回复,而且曾经把垃圾扔到垃圾桶外还置之不理。这位同学对老师的几点批评无法接受,认为这些小得不能再小的事情不能作为拒绝接收他升入博士课程的理由,他认为导师简直就是在小题大做。对于这件事,我们今天就在此每个人谈一句对这件事的看法吧。”
那天的课堂气氛非常严肃,同学们对此事的看法也非常有深度,其中一位同学说道:“我想对于博士的要求不仅限于专业知识层面,还有接收其他知识信息的广阔性,同时还要求了个人的基本修养。一个带有偏见和歧视的人恐怕是不具备博士的素养吧。”的确,在激烈的考试大战中,受到重视的是外在知识的比重、学校的名气、证书的数量,而非对知识本身的尊崇和对劳动本身的敬重,是对结果的重视而非对付出的尊敬。
我对同学们说:“你们是作为求学的人和有知识的人来到学校,大家认识的是你们的头衔或者头上的光环,但是你们的一言一行都代表着你们个人内在的修养,代表着你们自己。通过对劳动的尊重,对付出的尊重,才会赢得对自己的尊重。努力做到走后留下的不是一堆垃圾,而是一股清风。”
下课后,有两位同学眼含热泪地对我说:“老师,谢谢您教我们这些,这比教授多少知识都更加有意义。”这就更加让我觉得教授知识以外的素养和文化的重要性,没有深层文化的传授,语言也就只能停留在表层意思的传达。
尊重他人的时间
当老师的这十几年里,我发现对于课下问老师问题总是认为是学生好学的表现或是理所应当的事情。有的同学下课就要加我微信,说是因为想有问题的时候能随时问。更有甚者,一边听我的网络课堂一边在微博上发私信问我问题,他学习的过程连带着我随时的答疑。还遇到过一位顶尖大学的学生,当时他要出国考试,每天不管什么时间都会给我发很多他做过的题让我答疑,最终让我给他翻译他的本科毕业论文。很久以前还遇到过一位其他班级的学生下课特地找到我问问题,当时没有教室,我就蹲在教学楼的阴凉地为他答疑,十几次过后他竟然没有任何的感谢之情反倒对我之后没有时间再继续答疑感到不满……
后来我会把此类事情作为一个话题在课上讨论。在国外有一句谚语“学徒问问题需等七年”,其中的一层意思是学徒的过程中出现了问题不要马上问师傅,而是要细心观察,仔细揣摩。如果遇到问题就问,就会养成遇事依赖他人的心理,无法做到独立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另一层含义是师傅教授完毕后需要休息,而徒弟总是问问题不仅占用了师傅的业余时间,还无法养成由己及人的修养。这两层含义体现了争取独立自强的信念和对于他人时间的尊重,还有体恤他人的美德。
我上课经常对学生提到“尊重他人,首先就是尊重他人的时间。”任何东西失去了还会有新的再来,但是时间流逝了就再也无法找回。时间就是金钱,老师专注于课上传授知识,课下还要继续学习和搞研究,非常忙碌,所以老师不在课下无偿地给学生答疑或补课,也没有学生占用老师课下的时间,这才是理所应当。
在国外留学的头一年,我在跟导师谈到研究时说为了挣学费和生活费打工很辛苦,按照我认知的常理:老师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是理所应当的。我期待导师会说“真不容易;你很辛苦”等安慰话,进而会有“那我给你找找奖学金吧”之类的有实质帮助的举动。
结果大失所望,导师淡然地看了我一眼说:“那是你个人的事,与研究无关。如果你无法处理好生活中的基本事情,也无法让人相信你能胜任艰辛的研究生活。”硕士毕业后报考博士课程,当年一起上硕士的五个人中只有两位脱颖而出进升到博士课程,其中一位就是我。老师说我是四十年以来凤毛麟角的第二位留学生,太不容易了。
上博士课程需要每周二给本科生的初级实习课做指导,然后批改五到六位本科生的论文。一周一次实习课下来,每位学生要提交两万字的论文,总共需要批改十万多字的论文,还有自己的研究,还要带几位本科生搞研究,工作量简直太大了。
我对负责人提出不带实习课,借口是我是外国人,用外语搞自己的研究已经力不从心,再带这种高水平的课实在无法胜任。负责人淡淡地对我说:“我们的学科四十年里只出现了两位留学生,第一说明合格难度极高,第二说明之后他们能胜任各种必要的研究任务。如果你说做不了,那就说明你无法胜任所有博士生必须胜任的研究任务,就是自动退学。你用留学生的身份来找特权是行不通的。”话语淡然,分量却超重。那些年,四处碰壁的经历磨练出了我现在的毅力和独立,形成了不给他人添麻烦的本能。因为所有事情靠自己解决,所有困难靠自己战胜,才看到了他人付出的辛苦,才懂得了对他人付出的尊重。
现在作为老师站在讲堂上,我教授的一句外国的谚语就是“对他人施与恩情不是为了他人好”,也就是如果为了他人今后的成长,不能充老好人在卖好,而是明确地告诉大家:“课上,我会努力传授知识。如果有问题问我,我会在课上对所有人进行解释,但是课下我不会回答任何一个问题。如果我在不情愿的情况下,因为害怕你们投诉我而没有告诉你们学会尊重他人的时间,是作为教师的我的失职。我希望让你们知道尊重他人的时间,同时学会独立自主的精神。”
尊重劳动、尊重付出、尊重时间,是我认为的尊重的本质。
在这些看来很小的尊重的积累的过程中,能让人学会自律、自主、自强,还有自重。
通过不断地尊重他人的劳动付出和时间,
积累起来的是踏实生活、努力工作、低调做人、高调做事,
既得到了“尊”也知道了“重”。
责任编辑:方丹敏
“尊重”这个词好像时刻挂在我们嘴边。
但是,什么是尊重?尊重什么?细想感到概念庞大又茫然,
于是翻阅了《辞海》,解释如下:尊崇而敬重。
大家在谈到某人在事业上有很大的成就时,对TA可能有崇拜,但非“尊”;
谈到某位同学考上某名牌大学时,对TA可能是佩服,亦非“尊”。
或许现在流行的崇拜、向往、追求很多,
但是日常生活对人的“尊”和“重”的探讨似乎还很不够。
尊重他人的劳动
我所就职的私辅导立学校,节假日学生爆满,有的校区仅一个楼层在饭后就能收几个大黑塑料袋的垃圾,课间使用卫生间都要排队,能有一个干净的环境真的要靠保洁人员不断地打扫。所以每次见到保洁人员,我都会感谢他们。
一次放学后,我发现教室里一个书桌周围有丢弃的纸巾和喝完的饮料瓶,第二天一上课就对大家说希望他们下课后把垃圾带出教室并扔到垃圾桶,听完后有同学小声说道:“那要保洁干嘛?”当时我很震惊,我原以为班里的同学都是出自名校的大学生,今后立志出国深造,虽然偶尔有不拘小节的行为,不至于在观念上存在陈腐和歧视。我忽然意识到只是教授他们外语,让他们能用语言进行生活和学术上的交流还远远不够。
我对大家说:“如果保洁没有把工作做好,那是他们的失职。但是我们把自己产生的垃圾处理干净,却体现了个人的修养。大家应对劳动本身非常尊重,尤其对于做脏乱差工作的人更加如此。大家尽力保持公共环境卫生既是对自己行为的自律,也是对他人劳动的尊重。虽说我们现在已经有了名牌大学的光环,而且在学业上也显现出了才能,有的同学还会几门外语等等,从外表看,你们都在闪闪发光。但是,可能就是你们随意的一个举动或者随意的一句话就会让你们头上的光環黯然失色。拥有头上的光环不容易,但是让光环长久的存在是需要内在修养的支撑。几年前我教的一位学生,在国外读硕士,两年后毕业希望升入博士课程,但是导师却在此时告诉他不能继续接收他,其中的一条原因就是他对保洁等工作人员的打招呼从不回复,而且曾经把垃圾扔到垃圾桶外还置之不理。这位同学对老师的几点批评无法接受,认为这些小得不能再小的事情不能作为拒绝接收他升入博士课程的理由,他认为导师简直就是在小题大做。对于这件事,我们今天就在此每个人谈一句对这件事的看法吧。”
那天的课堂气氛非常严肃,同学们对此事的看法也非常有深度,其中一位同学说道:“我想对于博士的要求不仅限于专业知识层面,还有接收其他知识信息的广阔性,同时还要求了个人的基本修养。一个带有偏见和歧视的人恐怕是不具备博士的素养吧。”的确,在激烈的考试大战中,受到重视的是外在知识的比重、学校的名气、证书的数量,而非对知识本身的尊崇和对劳动本身的敬重,是对结果的重视而非对付出的尊敬。
我对同学们说:“你们是作为求学的人和有知识的人来到学校,大家认识的是你们的头衔或者头上的光环,但是你们的一言一行都代表着你们个人内在的修养,代表着你们自己。通过对劳动的尊重,对付出的尊重,才会赢得对自己的尊重。努力做到走后留下的不是一堆垃圾,而是一股清风。”
下课后,有两位同学眼含热泪地对我说:“老师,谢谢您教我们这些,这比教授多少知识都更加有意义。”这就更加让我觉得教授知识以外的素养和文化的重要性,没有深层文化的传授,语言也就只能停留在表层意思的传达。
尊重他人的时间
当老师的这十几年里,我发现对于课下问老师问题总是认为是学生好学的表现或是理所应当的事情。有的同学下课就要加我微信,说是因为想有问题的时候能随时问。更有甚者,一边听我的网络课堂一边在微博上发私信问我问题,他学习的过程连带着我随时的答疑。还遇到过一位顶尖大学的学生,当时他要出国考试,每天不管什么时间都会给我发很多他做过的题让我答疑,最终让我给他翻译他的本科毕业论文。很久以前还遇到过一位其他班级的学生下课特地找到我问问题,当时没有教室,我就蹲在教学楼的阴凉地为他答疑,十几次过后他竟然没有任何的感谢之情反倒对我之后没有时间再继续答疑感到不满……
后来我会把此类事情作为一个话题在课上讨论。在国外有一句谚语“学徒问问题需等七年”,其中的一层意思是学徒的过程中出现了问题不要马上问师傅,而是要细心观察,仔细揣摩。如果遇到问题就问,就会养成遇事依赖他人的心理,无法做到独立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另一层含义是师傅教授完毕后需要休息,而徒弟总是问问题不仅占用了师傅的业余时间,还无法养成由己及人的修养。这两层含义体现了争取独立自强的信念和对于他人时间的尊重,还有体恤他人的美德。
我上课经常对学生提到“尊重他人,首先就是尊重他人的时间。”任何东西失去了还会有新的再来,但是时间流逝了就再也无法找回。时间就是金钱,老师专注于课上传授知识,课下还要继续学习和搞研究,非常忙碌,所以老师不在课下无偿地给学生答疑或补课,也没有学生占用老师课下的时间,这才是理所应当。
在国外留学的头一年,我在跟导师谈到研究时说为了挣学费和生活费打工很辛苦,按照我认知的常理:老师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是理所应当的。我期待导师会说“真不容易;你很辛苦”等安慰话,进而会有“那我给你找找奖学金吧”之类的有实质帮助的举动。
结果大失所望,导师淡然地看了我一眼说:“那是你个人的事,与研究无关。如果你无法处理好生活中的基本事情,也无法让人相信你能胜任艰辛的研究生活。”硕士毕业后报考博士课程,当年一起上硕士的五个人中只有两位脱颖而出进升到博士课程,其中一位就是我。老师说我是四十年以来凤毛麟角的第二位留学生,太不容易了。
上博士课程需要每周二给本科生的初级实习课做指导,然后批改五到六位本科生的论文。一周一次实习课下来,每位学生要提交两万字的论文,总共需要批改十万多字的论文,还有自己的研究,还要带几位本科生搞研究,工作量简直太大了。
我对负责人提出不带实习课,借口是我是外国人,用外语搞自己的研究已经力不从心,再带这种高水平的课实在无法胜任。负责人淡淡地对我说:“我们的学科四十年里只出现了两位留学生,第一说明合格难度极高,第二说明之后他们能胜任各种必要的研究任务。如果你说做不了,那就说明你无法胜任所有博士生必须胜任的研究任务,就是自动退学。你用留学生的身份来找特权是行不通的。”话语淡然,分量却超重。那些年,四处碰壁的经历磨练出了我现在的毅力和独立,形成了不给他人添麻烦的本能。因为所有事情靠自己解决,所有困难靠自己战胜,才看到了他人付出的辛苦,才懂得了对他人付出的尊重。
现在作为老师站在讲堂上,我教授的一句外国的谚语就是“对他人施与恩情不是为了他人好”,也就是如果为了他人今后的成长,不能充老好人在卖好,而是明确地告诉大家:“课上,我会努力传授知识。如果有问题问我,我会在课上对所有人进行解释,但是课下我不会回答任何一个问题。如果我在不情愿的情况下,因为害怕你们投诉我而没有告诉你们学会尊重他人的时间,是作为教师的我的失职。我希望让你们知道尊重他人的时间,同时学会独立自主的精神。”
尊重劳动、尊重付出、尊重时间,是我认为的尊重的本质。
在这些看来很小的尊重的积累的过程中,能让人学会自律、自主、自强,还有自重。
通过不断地尊重他人的劳动付出和时间,
积累起来的是踏实生活、努力工作、低调做人、高调做事,
既得到了“尊”也知道了“重”。
责任编辑:方丹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