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对于任何形式的哲学思想的研究,都要复归到其所处的思想发展背景中去探讨。针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方法,既不能孤立探究,亦不可凭空捏造,要回归到哲学思想发展逻辑的研究中去。故对于马克思本人哲学思想的研究,应当厘清马克思哲学思想发展脉络,考察其所处时代背景的特征。同时,任何一种成熟的哲学思想体系的建立,都并非任何人凭空构想的,都需要依托于前人哲学家的哲学思想基础,是人类思想史共同凝聚的结晶。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发展历程,曾经历“理想主义”、黑格尔哲学以及费尔巴哈哲学等阶段,进而实现实践性变革。本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与发展进行简要论述研究,试图回归到其逻辑形成轨迹中去探寻,阐明其与前人哲学思想间的联系及差异。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逻辑;黑格尔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21)09-0037-03
对于马克思思想的形成,应当追溯马克思一生所处的时代背景,通过时代背景对马克思的影响来思考其发展的过程。纵观其思想发展脉络,我们可以将《德意志意识形态》看作是他哲学思想上的一道分水岭,正如他自己所说:“实际上是把我们从前的哲学信仰清算了一下”[1]34。而对马克思思想逻辑研究存在一个前提,即应当分清“马克思的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之别。现代马克思思想研究及解读,大多依据其所遗文本资料去研讨。前提是对其思想精髓加以探讨,应当从“马克思的哲学”及“马克思主义哲学”两个层面去分析。
一、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的哲学”指的是马克思自己的哲学思想,并非一种成熟的思想体系,且并不具备统一性的思想本质。“马克思主义哲学”则泛指已经创立并成熟的思想架构,存在不同于以往哲学家思想的独特思想脉络。二者存在着哲学广延性上的实质差别:“马克思的哲学”包含着其哲学思想成长各个阶段;“马克思主义哲学”则指其思想演进到特定阶段之后具备体系的哲学,此为本质性差别。
厘清二者差别之后,梳理其思想发展逻辑,我们可以清晰地发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建立本质上依托于以往哲学思想的基础。正如他本人所说,在归功于清算以往哲学思想之后形成的。因而探索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质,要复归到其文献中去寻找答案。唯物主义思想始终贯穿他思想发展始终,也正因为提出其实践观,终结了以往之“旧哲学”,达成了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他将哲学出发点立足于人的实践活动,衍生出新唯物主义。他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第一条就阐述了将“事物、现实、感性”当作是人的感性活动,是实践的表现形式的看法。这也正是马克思同之前哲学家所不同之处,正如他在第十一条中所述“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2]61,可见其实践观点是筑基于唯物主义基础上的。
唯物主义是以物质为本原来解释世界的哲学。但马克思所讲的与之前的唯物主义存在着本质差别,存在一个过渡发展的过程。无论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还是现代机械唯物主义都有着共同缺陷,即皆从自然存在层面来解释人的意识存在。也就是说旧唯物主义的视域仍处在脱离人自身的物质活动,脱离实践来探讨意识,故马克思的伟大变革也正于此显现。而马克思则注重现实的人的活动,通过“劳动”来解释实践活动,认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2]18。他将实践观点作为一切哲学问题的基本出发点。马克思“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东西”[3]33,他把意识的现实性对象理解为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
二、理想主义阶段
探究马克思思想实质,有利于分析其思想逻辑发展脉络。正如前文所述,马克思并非天生即马克思主义者,其思想发展存在一个阶段性的过程。从他的博士论文中我们就可以窥探到他哲学思想启蒙的渊源。青年时期马克思对“人的自由活动”现状的不合理性进行了否定,在博士论文中阐述了人类解放运动的思想萌芽,可初见马克思青年时期的宏伟理想。马克思青年时期思想历经一个由抽象思辨到现实演绎的过程,他在博士论文中对于原子处于空间内的辩证运动关系进行了思考,对其之后哲学思想构建、社会制度思考产生了启发。通过博士论文中马克思对于空间形而上的思考,可以清晰地折射出马克思青年时期的思想特征。
马克思在这个阶段的思想是处于理想主义之中的,虽然他在之后的思想逻辑发展过程中,确实受到青年黑格尔派和费尔巴哈的影响,但青年时期的马克思仍是理想主义的,这也曾作为他当时的哲学信仰。当青年时期的马克思在中学时期和大学时期流露出他对于社会制度的思考时,其实是来源于理想主义的,而这种理想主义实则源于康德哲学和费希特哲学的影响。马克思曾将其理想主义思想和康德、费希特的理想主义做出对比,马克思曾在致其父信中言到“我曾拿它同康德和费希特的理想主义比较,并从其中吸取营养——转而向现实本身寻求思想”[4]15,体现出马克思对于法哲学体系的探索萌芽。马克思认识到法哲学体系即形而上的东西,实际上是缺少法的原则、思维、定义的,依旧是费希特的那套体系。在《莱茵报》时期,理想主义仍占据马克思思想理论活动的主要地位。
然而,马克思早期理想主义思想并非单纯地继承西方自由主义思想,而是将对康德哲学和费希特哲学的批判性原则同黑格尔的辩证法逻辑有机地结合起来,体现出其思想发展初期的哲学意涵[5]129-140。马克思在他的博士论文中阐释了贯穿论文的主旨思想,即“人的自我意识具有最高的神性。不应该有任何神同人的自我意识相并列”[4]190。因此,在他思想发展初级阶段——理想主义阶段,实则是将康德、费希特理想主义的批判原则相糅合,吸纳了黑格尔辩证法的逻辑精粹,为马克思之后的思想发展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三、黑格爾哲学阶段
随着马克思对于黑格尔哲学的进一步深入了解,认识到黑格尔哲学属于一种理念哲学,将理念看作是世界的本原。黑格尔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理念上的,既形而上的。同时,黑格尔的哲学也是一种辩证的哲学,理论的发展由于受到自身矛盾的影响,时刻处于辩证的运动状态之中。在黑格尔的哲学体系中也谈及实践,然而这种实践处于理念世界之中,仍具有彼岸的广延性。黑格尔辩证法哲学思想深刻地影响了马克思思想逻辑的发展,此时马克思仍属青年黑格尔派,并将黑格尔哲学作为其日后哲学思想体系的主要思想理论来源之一[6]1-4。 当马克思的思想向黑格尔主义转向时,实则仍以黑格尔的理论哲学观点看待事物,对于旧事物进行批判。马克思一度曾将黑格尔的理论哲学作为民主斗争所用的主要思想武器,进行思想理论批判。同黑格尔一致,马克思此时亦将理念看作是一切事物的本质。然而面对黑格尔哲学存在的弊端,马克思也做出了批判。如果说黑格尔揭露了西方哲学史上任何形式的形而上哲学本质面目的话,馬克思则批判性地抓住了其中的要害。费尔巴哈先于马克思对黑格尔的辩证法哲学从三个层面上施以批判:首先黑格尔认为“无限的、抽象的以及普遍的存在”实则已经属于形而上的彼岸领域。其次是通过对于“无限的东西”的扬弃建立起来现实感性的东西,属于对于人类社会甚至自然界的逻辑外化。最后是“重新扬弃了肯定的东西,恢复了抽象、无限的东西,宗教和神学的恢复。”[7]86-95马克思进一步修正了费尔巴哈的观点,认为费尔巴哈对黑格尔的批判虽然具有革新“旧哲学”的意义,但并不彻底。马克思则继承了费尔巴哈之基本立场,批判了黑格尔唯心辩证法。与费尔巴哈不同的是,马克思批判的出发点没有放在黑格尔“客观的”精神上,而是侧重于黑格尔自身的主观经验上,马克思把黑格尔提出的主观的精神看作是他自身主观思维的异化。
由此看来,马克思从两个方面对于黑格尔进行了批判。其一,黑格尔将自身主观思想异化成为世界之尺度,因此将社会历史异化成了绝对思维生成史,绝对的自我意识成为人的本质。对于自我思想意识的异化本以为具有“绝对尺度”的本质,实则不过是精神价值的异化的抽象代表。其二,马克思对黑格尔“人的本质的复归”采取唯心主义的方式进行了批判。黑格尔在异化中扬弃异化,把自然界的人抽象成“精神的产物”,但其实仍处于抽象理念之中,并不能改变现实的、感性的客观世界。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使得马克思的哲学思想上升到了一个新高度。马克思对黑格尔哲学进行了改造,借鉴了黑格尔辩证法的深邃思想,提出主体能动性和革命的辩证法思想,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四、“费尔巴哈派”阶段
随着马克思思想的发展,他开始对费尔巴哈哲学表现出浓厚兴趣。马克思对于费尔巴哈哲学虽然有着批判的态度,但整体上仍处于接受的状态,马克思将费尔巴哈哲学看作自己思想的来源之一。当马克思思想刚处于费尔巴哈哲学阶段时,对于费尔巴哈的思想实则带有崇拜意味。马克思认为费尔巴哈实现了人道主义、自然主义的批判,并严正批判了黑格尔辩证法哲学。自费尔巴哈始,才算是真正从黑格尔的观点出发,又结束并批判了黑格尔哲学。马克思对于费尔巴哈评价之高,可见一斑。可见,马克思批判思想基础是筑基于费尔巴哈的批判之上的。
当然,在撰写《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时,马克思并非完全继承了费尔巴哈的哲学思想,实则已经对其进行了超越。但在马克思的哲学思想体系中,费尔巴哈对其产生的影响班班可考。马克思仍使用费尔巴哈的思想原则来看待社会历史发生的问题,甚至在历史观上,马克思隐约展现出唯心主义的势头。他从人的“类本质”出发阐述其异化思想,将自由自觉的活动看作是人的本质,实际劳动是人的本质劳动发生了异化,与人的“类本质”发生了分离。而劳动异化产生的根源并非私有制的产生,而是“类本质”的矛盾运动。由此可见马克思所展现出来的人道主义异化观奠定了其后来历史唯物主义异化观之基础。此时马克思的思想并非唯物主义的,亦非唯心主义的,可视为一种自然主义或人道主义,但又属于将唯物主义同唯心主义相结合。
但随着个人生活状态发生变化,他的思想也随之产生了改变。马克思在迁居布鲁塞尔这段时期内,重新阅读并梳理了费尔巴哈的思想,发现自身思想已与费尔巴哈产生了偏离,故开始对费尔巴哈进行批判。他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内开始将费尔巴哈当作“以往的旧哲学”进行清算,对以往的哲学信仰进行清算,这标志着马克思的思想脱离了“费尔巴哈哲学”阶段,开始正式向马克思主义哲学阶段转向。
随后马克思的哲学思想便进入了马克思主义哲学阶段,其形成标志便是《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随后他开始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以及《共产党宣言》中阐述自己对于新世界观的看法,逐渐形成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
五、实践思想嬗变
马克思思想逻辑发展在黑格尔、康德等人的影响下,发展出独特的思想脉络,并逐渐向唯物主义转向。当其在“莱茵报”时期开始对黑格尔进行批判之后,他认识到并非由国家决定市民社会,实则是市民社会决定国家。马克思将关注点立足于市民社会,以解决国家社会困境。随之其思考方式也逐渐由思辨哲学转向实践唯物主义。
就其劳动观来讲,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一种创造活动。在传统哲学中,劳动并不属于实践范围。但随着近代工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科学知识开始渐渐融入劳动之中,劳动成为实践的本质主体。在古代,劳动所指的仅是体力劳动,劳动在古希腊是创造性的活动,只有低贱的奴隶去做,而有公民权的公民掌握着道德政治活动为代表的实践活动,至于理论哲学的哲学思考,是贵族才能享有的。而马克思则认为,应当将劳动本身作为目的,回到其自身的才叫实践。劳动是自由自觉的活动,属于发展自身的价值、体现自身价值的过程。黑格尔从人存在的“类本质”角度来理解劳动,把它既看作规定人本质的自发性活动,又理解为是能动改造自然的,满足人生存需要的活动内容。黑格尔认为人只有依据劳动才能认清自身,得到自我确认的实现。但这个过程只有通过异化才能够实现。但黑格尔理解劳动只是从抽象的层面出发,而并非将劳动理解为实在的人的活动。这也正是黑格尔和马克思对于劳动的理解的本质区别。马克思则更为关注人本身,立足于现实的活动基础。
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是劳动,但是在资本主义私有制下,劳动发生了异化。劳动的本质目的在于实现个人的价值。但异化的劳动,把本应该作为人的自由自觉的劳动,变化成使人被迫谋取生活资料的手段。劳动的目的应该在于劳动本身,绝对不能成为实现其他目的的方法。因此,马克思所提出的劳动,在实践的范畴中,不仅仅脱离了操作方法这一意义,同时赋予了实践价值性内核,指明了劳动是人维系社会性的基础。 之所以称马克思的实践哲学实现了历史变革,是因为马克思认为异化劳动将在未来社会被扬弃。他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阐述了劳动异化理论,他认为劳动这种人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的自身价值的发展。而在私有制条件下,劳动发生了异化。劳动所生产的劳动产品本应当属于劳动者所有,在异化状态下,日渐成为剥削控制劳动者本身的产物。工人生产得越多,就越来越使自己被奴役。马克思认为,要使劳动本身成为目的,回到自身上的才叫实践,异化劳动的目的物不归于劳动者本身所有,变成了手段,回归自身才能使劳动成为生活的第一需要。他认为在未来社会这种异化劳动必然会被扬弃,从而使劳动回归到人的本质上去。
所以马克思认为劳动应当是人类自由自觉的全面创造性的活动,应当是历史的产物,而其目的应当是全人类的解放。马克思将视野放眼于全人类的解放,从实践出发,能动地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因此,马克思实现了实践哲学的伟大变革。
六、现实意义与价值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质便在于将理论哲学转向实践哲学,而其并非是以往“旧哲学”的实践哲学简单变异,而是构建了独特性的实践哲学体系。之所以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新唯物主义的,是因其“真正实证的科学”的真理性[8]31。马克思哲学致思理路的演变的实质,实则是传统哲学向实践哲学的蜕变,是从批判哲学、实践哲学到新唯物主义的主题转换的过程。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其实践性,对我国意识形态建设、中国革命都有着深远的价值意义及深刻的理论价值。要将马克思主义哲学深邃的理论价值运用到指导实践中去,将辩证法运用到生产生活中。
总之,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习,应当掌握马克思的哲学思想脉络的发展过程,考察其所处时代的特征与背景,遵循马克思的现实生活状态来探寻其思想发展之脉络。可见马克思处于不同阶段中,吸纳了前人哲学家优秀思想精华。通过批判与扬弃,探寻出一条自身思想发展的路径,即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从青年时期便展现出其哲学思想独特性以及其对于现实社会历史的思考,当马克思思想的逐渐发展与成熟,马克思开始吸纳理想主义思想,将其精华吸纳并发展。随着对于哲学探索的深入,马克思逐渐向青年黑格尔派转向,广泛吸纳黑格尔辩证法哲学,这个过程对于以后马克思辩证法的成熟巩固了坚实根基,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变革,转向新唯物主义视域,为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意识形态、思想政治等领域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思想准备。
参考文献:
[1]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5]刘文艺.启蒙理性、理想主义和历史辩证法——马克思理性自由主义思想的“有机意蕴”新探[J].兰州学刊,2018(9).
[6]于立东,刘彩生.思想史视野下的马克思主义哲学[J].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9(3).
[7]邓晓芒.马克思的黑格尔哲学批判对重建形而上学的启示[J].湖北社会科学,2020(1).
[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逻辑;黑格尔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21)09-0037-03
对于马克思思想的形成,应当追溯马克思一生所处的时代背景,通过时代背景对马克思的影响来思考其发展的过程。纵观其思想发展脉络,我们可以将《德意志意识形态》看作是他哲学思想上的一道分水岭,正如他自己所说:“实际上是把我们从前的哲学信仰清算了一下”[1]34。而对马克思思想逻辑研究存在一个前提,即应当分清“马克思的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之别。现代马克思思想研究及解读,大多依据其所遗文本资料去研讨。前提是对其思想精髓加以探讨,应当从“马克思的哲学”及“马克思主义哲学”两个层面去分析。
一、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的哲学”指的是马克思自己的哲学思想,并非一种成熟的思想体系,且并不具备统一性的思想本质。“马克思主义哲学”则泛指已经创立并成熟的思想架构,存在不同于以往哲学家思想的独特思想脉络。二者存在着哲学广延性上的实质差别:“马克思的哲学”包含着其哲学思想成长各个阶段;“马克思主义哲学”则指其思想演进到特定阶段之后具备体系的哲学,此为本质性差别。
厘清二者差别之后,梳理其思想发展逻辑,我们可以清晰地发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建立本质上依托于以往哲学思想的基础。正如他本人所说,在归功于清算以往哲学思想之后形成的。因而探索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质,要复归到其文献中去寻找答案。唯物主义思想始终贯穿他思想发展始终,也正因为提出其实践观,终结了以往之“旧哲学”,达成了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他将哲学出发点立足于人的实践活动,衍生出新唯物主义。他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第一条就阐述了将“事物、现实、感性”当作是人的感性活动,是实践的表现形式的看法。这也正是马克思同之前哲学家所不同之处,正如他在第十一条中所述“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2]61,可见其实践观点是筑基于唯物主义基础上的。
唯物主义是以物质为本原来解释世界的哲学。但马克思所讲的与之前的唯物主义存在着本质差别,存在一个过渡发展的过程。无论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还是现代机械唯物主义都有着共同缺陷,即皆从自然存在层面来解释人的意识存在。也就是说旧唯物主义的视域仍处在脱离人自身的物质活动,脱离实践来探讨意识,故马克思的伟大变革也正于此显现。而马克思则注重现实的人的活动,通过“劳动”来解释实践活动,认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2]18。他将实践观点作为一切哲学问题的基本出发点。马克思“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东西”[3]33,他把意识的现实性对象理解为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
二、理想主义阶段
探究马克思思想实质,有利于分析其思想逻辑发展脉络。正如前文所述,马克思并非天生即马克思主义者,其思想发展存在一个阶段性的过程。从他的博士论文中我们就可以窥探到他哲学思想启蒙的渊源。青年时期马克思对“人的自由活动”现状的不合理性进行了否定,在博士论文中阐述了人类解放运动的思想萌芽,可初见马克思青年时期的宏伟理想。马克思青年时期思想历经一个由抽象思辨到现实演绎的过程,他在博士论文中对于原子处于空间内的辩证运动关系进行了思考,对其之后哲学思想构建、社会制度思考产生了启发。通过博士论文中马克思对于空间形而上的思考,可以清晰地折射出马克思青年时期的思想特征。
马克思在这个阶段的思想是处于理想主义之中的,虽然他在之后的思想逻辑发展过程中,确实受到青年黑格尔派和费尔巴哈的影响,但青年时期的马克思仍是理想主义的,这也曾作为他当时的哲学信仰。当青年时期的马克思在中学时期和大学时期流露出他对于社会制度的思考时,其实是来源于理想主义的,而这种理想主义实则源于康德哲学和费希特哲学的影响。马克思曾将其理想主义思想和康德、费希特的理想主义做出对比,马克思曾在致其父信中言到“我曾拿它同康德和费希特的理想主义比较,并从其中吸取营养——转而向现实本身寻求思想”[4]15,体现出马克思对于法哲学体系的探索萌芽。马克思认识到法哲学体系即形而上的东西,实际上是缺少法的原则、思维、定义的,依旧是费希特的那套体系。在《莱茵报》时期,理想主义仍占据马克思思想理论活动的主要地位。
然而,马克思早期理想主义思想并非单纯地继承西方自由主义思想,而是将对康德哲学和费希特哲学的批判性原则同黑格尔的辩证法逻辑有机地结合起来,体现出其思想发展初期的哲学意涵[5]129-140。马克思在他的博士论文中阐释了贯穿论文的主旨思想,即“人的自我意识具有最高的神性。不应该有任何神同人的自我意识相并列”[4]190。因此,在他思想发展初级阶段——理想主义阶段,实则是将康德、费希特理想主义的批判原则相糅合,吸纳了黑格尔辩证法的逻辑精粹,为马克思之后的思想发展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三、黑格爾哲学阶段
随着马克思对于黑格尔哲学的进一步深入了解,认识到黑格尔哲学属于一种理念哲学,将理念看作是世界的本原。黑格尔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理念上的,既形而上的。同时,黑格尔的哲学也是一种辩证的哲学,理论的发展由于受到自身矛盾的影响,时刻处于辩证的运动状态之中。在黑格尔的哲学体系中也谈及实践,然而这种实践处于理念世界之中,仍具有彼岸的广延性。黑格尔辩证法哲学思想深刻地影响了马克思思想逻辑的发展,此时马克思仍属青年黑格尔派,并将黑格尔哲学作为其日后哲学思想体系的主要思想理论来源之一[6]1-4。 当马克思的思想向黑格尔主义转向时,实则仍以黑格尔的理论哲学观点看待事物,对于旧事物进行批判。马克思一度曾将黑格尔的理论哲学作为民主斗争所用的主要思想武器,进行思想理论批判。同黑格尔一致,马克思此时亦将理念看作是一切事物的本质。然而面对黑格尔哲学存在的弊端,马克思也做出了批判。如果说黑格尔揭露了西方哲学史上任何形式的形而上哲学本质面目的话,馬克思则批判性地抓住了其中的要害。费尔巴哈先于马克思对黑格尔的辩证法哲学从三个层面上施以批判:首先黑格尔认为“无限的、抽象的以及普遍的存在”实则已经属于形而上的彼岸领域。其次是通过对于“无限的东西”的扬弃建立起来现实感性的东西,属于对于人类社会甚至自然界的逻辑外化。最后是“重新扬弃了肯定的东西,恢复了抽象、无限的东西,宗教和神学的恢复。”[7]86-95马克思进一步修正了费尔巴哈的观点,认为费尔巴哈对黑格尔的批判虽然具有革新“旧哲学”的意义,但并不彻底。马克思则继承了费尔巴哈之基本立场,批判了黑格尔唯心辩证法。与费尔巴哈不同的是,马克思批判的出发点没有放在黑格尔“客观的”精神上,而是侧重于黑格尔自身的主观经验上,马克思把黑格尔提出的主观的精神看作是他自身主观思维的异化。
由此看来,马克思从两个方面对于黑格尔进行了批判。其一,黑格尔将自身主观思想异化成为世界之尺度,因此将社会历史异化成了绝对思维生成史,绝对的自我意识成为人的本质。对于自我思想意识的异化本以为具有“绝对尺度”的本质,实则不过是精神价值的异化的抽象代表。其二,马克思对黑格尔“人的本质的复归”采取唯心主义的方式进行了批判。黑格尔在异化中扬弃异化,把自然界的人抽象成“精神的产物”,但其实仍处于抽象理念之中,并不能改变现实的、感性的客观世界。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使得马克思的哲学思想上升到了一个新高度。马克思对黑格尔哲学进行了改造,借鉴了黑格尔辩证法的深邃思想,提出主体能动性和革命的辩证法思想,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四、“费尔巴哈派”阶段
随着马克思思想的发展,他开始对费尔巴哈哲学表现出浓厚兴趣。马克思对于费尔巴哈哲学虽然有着批判的态度,但整体上仍处于接受的状态,马克思将费尔巴哈哲学看作自己思想的来源之一。当马克思思想刚处于费尔巴哈哲学阶段时,对于费尔巴哈的思想实则带有崇拜意味。马克思认为费尔巴哈实现了人道主义、自然主义的批判,并严正批判了黑格尔辩证法哲学。自费尔巴哈始,才算是真正从黑格尔的观点出发,又结束并批判了黑格尔哲学。马克思对于费尔巴哈评价之高,可见一斑。可见,马克思批判思想基础是筑基于费尔巴哈的批判之上的。
当然,在撰写《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时,马克思并非完全继承了费尔巴哈的哲学思想,实则已经对其进行了超越。但在马克思的哲学思想体系中,费尔巴哈对其产生的影响班班可考。马克思仍使用费尔巴哈的思想原则来看待社会历史发生的问题,甚至在历史观上,马克思隐约展现出唯心主义的势头。他从人的“类本质”出发阐述其异化思想,将自由自觉的活动看作是人的本质,实际劳动是人的本质劳动发生了异化,与人的“类本质”发生了分离。而劳动异化产生的根源并非私有制的产生,而是“类本质”的矛盾运动。由此可见马克思所展现出来的人道主义异化观奠定了其后来历史唯物主义异化观之基础。此时马克思的思想并非唯物主义的,亦非唯心主义的,可视为一种自然主义或人道主义,但又属于将唯物主义同唯心主义相结合。
但随着个人生活状态发生变化,他的思想也随之产生了改变。马克思在迁居布鲁塞尔这段时期内,重新阅读并梳理了费尔巴哈的思想,发现自身思想已与费尔巴哈产生了偏离,故开始对费尔巴哈进行批判。他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内开始将费尔巴哈当作“以往的旧哲学”进行清算,对以往的哲学信仰进行清算,这标志着马克思的思想脱离了“费尔巴哈哲学”阶段,开始正式向马克思主义哲学阶段转向。
随后马克思的哲学思想便进入了马克思主义哲学阶段,其形成标志便是《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随后他开始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以及《共产党宣言》中阐述自己对于新世界观的看法,逐渐形成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
五、实践思想嬗变
马克思思想逻辑发展在黑格尔、康德等人的影响下,发展出独特的思想脉络,并逐渐向唯物主义转向。当其在“莱茵报”时期开始对黑格尔进行批判之后,他认识到并非由国家决定市民社会,实则是市民社会决定国家。马克思将关注点立足于市民社会,以解决国家社会困境。随之其思考方式也逐渐由思辨哲学转向实践唯物主义。
就其劳动观来讲,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一种创造活动。在传统哲学中,劳动并不属于实践范围。但随着近代工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科学知识开始渐渐融入劳动之中,劳动成为实践的本质主体。在古代,劳动所指的仅是体力劳动,劳动在古希腊是创造性的活动,只有低贱的奴隶去做,而有公民权的公民掌握着道德政治活动为代表的实践活动,至于理论哲学的哲学思考,是贵族才能享有的。而马克思则认为,应当将劳动本身作为目的,回到其自身的才叫实践。劳动是自由自觉的活动,属于发展自身的价值、体现自身价值的过程。黑格尔从人存在的“类本质”角度来理解劳动,把它既看作规定人本质的自发性活动,又理解为是能动改造自然的,满足人生存需要的活动内容。黑格尔认为人只有依据劳动才能认清自身,得到自我确认的实现。但这个过程只有通过异化才能够实现。但黑格尔理解劳动只是从抽象的层面出发,而并非将劳动理解为实在的人的活动。这也正是黑格尔和马克思对于劳动的理解的本质区别。马克思则更为关注人本身,立足于现实的活动基础。
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是劳动,但是在资本主义私有制下,劳动发生了异化。劳动的本质目的在于实现个人的价值。但异化的劳动,把本应该作为人的自由自觉的劳动,变化成使人被迫谋取生活资料的手段。劳动的目的应该在于劳动本身,绝对不能成为实现其他目的的方法。因此,马克思所提出的劳动,在实践的范畴中,不仅仅脱离了操作方法这一意义,同时赋予了实践价值性内核,指明了劳动是人维系社会性的基础。 之所以称马克思的实践哲学实现了历史变革,是因为马克思认为异化劳动将在未来社会被扬弃。他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阐述了劳动异化理论,他认为劳动这种人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的自身价值的发展。而在私有制条件下,劳动发生了异化。劳动所生产的劳动产品本应当属于劳动者所有,在异化状态下,日渐成为剥削控制劳动者本身的产物。工人生产得越多,就越来越使自己被奴役。马克思认为,要使劳动本身成为目的,回到自身上的才叫实践,异化劳动的目的物不归于劳动者本身所有,变成了手段,回归自身才能使劳动成为生活的第一需要。他认为在未来社会这种异化劳动必然会被扬弃,从而使劳动回归到人的本质上去。
所以马克思认为劳动应当是人类自由自觉的全面创造性的活动,应当是历史的产物,而其目的应当是全人类的解放。马克思将视野放眼于全人类的解放,从实践出发,能动地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因此,马克思实现了实践哲学的伟大变革。
六、现实意义与价值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质便在于将理论哲学转向实践哲学,而其并非是以往“旧哲学”的实践哲学简单变异,而是构建了独特性的实践哲学体系。之所以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新唯物主义的,是因其“真正实证的科学”的真理性[8]31。马克思哲学致思理路的演变的实质,实则是传统哲学向实践哲学的蜕变,是从批判哲学、实践哲学到新唯物主义的主题转换的过程。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其实践性,对我国意识形态建设、中国革命都有着深远的价值意义及深刻的理论价值。要将马克思主义哲学深邃的理论价值运用到指导实践中去,将辩证法运用到生产生活中。
总之,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习,应当掌握马克思的哲学思想脉络的发展过程,考察其所处时代的特征与背景,遵循马克思的现实生活状态来探寻其思想发展之脉络。可见马克思处于不同阶段中,吸纳了前人哲学家优秀思想精华。通过批判与扬弃,探寻出一条自身思想发展的路径,即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从青年时期便展现出其哲学思想独特性以及其对于现实社会历史的思考,当马克思思想的逐渐发展与成熟,马克思开始吸纳理想主义思想,将其精华吸纳并发展。随着对于哲学探索的深入,马克思逐渐向青年黑格尔派转向,广泛吸纳黑格尔辩证法哲学,这个过程对于以后马克思辩证法的成熟巩固了坚实根基,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变革,转向新唯物主义视域,为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意识形态、思想政治等领域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思想准备。
参考文献:
[1]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5]刘文艺.启蒙理性、理想主义和历史辩证法——马克思理性自由主义思想的“有机意蕴”新探[J].兰州学刊,2018(9).
[6]于立东,刘彩生.思想史视野下的马克思主义哲学[J].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9(3).
[7]邓晓芒.马克思的黑格尔哲学批判对重建形而上学的启示[J].湖北社会科学,2020(1).
[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