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生活,感悟“大语文”

来源 :师道·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pslon0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素养不仅表现为有较强的听、说、读、写能力,而且也表现为有较强的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的能力。
  走进生活,放眼自然,稻海金浪,老树枯藤,四季更替,物事流转,这一切都浸润着语文的气质,飞扬着语文的才情。为何不让孩子出去走走,听落叶在脚下浅浅低吟,看大雁在天空款款南飞呢?第五册第三单元的教学中,我与孩子们一起,进行了以“我们认识的秋天”为主题的语文综合学习活动。
  一、秋诗——古人秋思浸润语文才情
  萧萧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宋代诗人叶绍翁用诗的形式表达自己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萧萧……”; 而唐代诗人王维在重阳佳节到来时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写出了流传千古的诗:“独在……”在老师的引读下,孩子们充满感情地背诵了这两首饱含诗人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古诗,营造了走进秋诗的浓浓氛围。
  接着,秋诗小组的学生展示了他们在课外搜集到的关于秋天的古诗。古诗意境幽远,给人以丰富想象。孩子们先把收集到的古诗抄写在小黑板上,读通、读顺诗文,再寻找诗文背后的故事,读懂诗意。如《枫桥夜泊》是唐代诗人张继写的一首流传千古的诗,而这首诗后面的故事,更加耐人寻味。秋诗小组的学生讲述了这个故事,让全班同学对秋天更是多了一份感悟。在语文教育中,古诗文一直是蒙学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学习古诗文对学生语言材料的积累、情感体验,以及感受汉语言文字的特点至关重要。
  而“诗配画”的活动是快乐而有收获的。孩子们把秋天的一处美丽的景色画下来,做成头饰,邀请其他小组的成员参与活动,把黑板上描写秋天的诗句与画相配。孩子们兴趣盎然,争先恐后,读诗、想象画面,参与活动,一气呵成。一场活动下来,孩子们不仅体会到了参与的快乐,更积累了不少描写秋天的诗句,感受到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美丽图景。
  二、秋景——自然之美熏陶语文韵味
  大自然是一切知识的起源,是智慧的起点,更是思维的出发点。在自然中汲取营养,感受自然美的熏陶,是大自然送给语文教学最好的礼物。秋景小组的学生得用课余时间,走出校门,去闻闻花香,听听鸟语,放放风筝。他们发现,秋天就在身边,触手可及。
  在展示汇报时,孩子们的表现真是让大家耳目一新。王炜斌同学带上了他在橘子树旁照的一张照片,并顺口吟出:“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而陈信有同学展示了他登山时的照片,描述了他在登山时的感受:秋高气爽,正是登山好时节!秋景小组的学生还把在查找资料时认识的关于秋天的词语收集下来,与同学们一起分享。
  秋天,如此美丽,秋天的词语,你能灵活使用吗?秋景小组的学生还排了一个相声,名为“秋天之最”,把描写秋天的词语用得生动鲜活而又让人捧腹大笑,更是把课堂气氛推向了高潮——
  问苍天什么季节最忙?秋天,多事之秋;什么季节最公平?秋天,平分秋色;什么季节最简单?秋天,一叶知秋;什么季节最长?秋天,一日不见如隔三秋;什么季节最爽?秋天,秋高气爽;什么季节最险?秋天,秋后算账;什么季节最暧昧?秋天,暗送秋波;什么季节最成功?秋天,春华秋实。祝大家秋天各有收获、快乐多多!
  三、秋话——文字之美浸润语文学养
  秋天是一个多么美丽的季节,走进秋天,孩子们看到了它,听到了它,感受到了它。课堂上的交流与展示,创设了情境,积累了词语和诗句,也激发了孩子们的写作欲望。这时,孩子们对秋天已经有了一个感性的认识,正盼着直抒胸臆、一吐为快呢!这时,我抛出了“当堂训练”:
  写话练习:借助描写秋天的词语、诗句、画面,运用自己的感官看一看,听一听,闻一闻,摸一摸,想一想,描绘你感受到的秋天。
  秋天到了, 。秋天真美啊!
  当堂训练的设计基于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的:“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在课堂上积累了这么多的词语和诗句后,在对秋天有了切身的感受与体会后,学生已经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了。写作,也就水到渠成了。
  总而言之,语文教学,是有温度、有思想、有情感的教学。语文教学,并不只局限在课堂之中,更要走出课堂,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发现、体验、感悟,让语文学习成为真正的“大语文”。
  责任编辑罗峰
其他文献
广州市海珠区南武小学经历了百年历史的文化沉淀,如今它面临着校址搬迁、校园重建的难题,如何在城市化发展中找到适合百年老校发展的道路成为了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南武小学校园建设现状  1. 学校物质文化概况  目前学校物质文化建设较为简单,除了满足基本教学使用的设备设施外,没有更多的文化装饰。校园门口是一个面积约为250平方米的空地,门墙高约3米,长10米,在门墙上印有黑色行楷字体“南武小学”四
一、什么是微课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发展,“微”已经渗透到各行各业。“微”就是指信息碎片化,而“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是课堂教学视频(课例片段),同时还包含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辅助性教学资源,它们以一定的组织关系和呈现方式共同“营造”了一个半结构化、主题式的资源单元应用“小环境”。因此,“微课”既有别于传统单一资源类型的教学课例、教学课件、教学
怎样指导学生写人物才能让作文中的人物生动起来呢?我的做法是有方向,循序渐进地慢慢引导,让学生自己来修改自己的作文。  一、捕捉细节,让人物活起来  例1:黄锦鸿同学的《最美教官》  片段摘录:上周,教官来检查宿舍内务……然后,教官知道后大发雷霆……  我是这样指点这个孩子来修改的:  (一)捕捉教官五官的变化。教官发火了,就用了一个“大发雷霆”的词。这是发生在你身边的事,你身边熟悉的人。每一个人生
我校地处城乡结合部。学校周边居民社会文化状况比较特殊,由原来当地农民转为的居民、外来务工人员等组成。家庭教育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持不合理的期待,缺乏21世纪应有的教育子女的方法和意识,孩子在家庭、社区、学校日常活动都缺少英语语言交流的氛围和基础。特别是四至六年级学生,正处于发展语言技能、情感态度、文化意识的重要阶段,我校学生恰恰这个时期表现得比较薄弱,这种状况制约着学校英语教育的有效
一、医教结合模式的产生  在南海区教育局和南海区残疾人联合会等部门的支持下,从2013年开始,南海区星辉学校与南海区社会福利院合作,建立“医教结合康复中心”,开展“医教结合”康复项目,打破以往医教结合仅仅是依靠特殊教育学校的康复教师以及教学教师结合进行医教康复的模式。由南海区星辉学校提供康复对象、康复实验基地、器材及教师助教等,涵盖硬件、软件条件的资源支持;由南海区社会福利院提供康复医生、康复理念
摘 要:教育功利化思想使中学教育出现了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学生学习兴趣低落、学生身体素质下降,学生公民意识淡薄,学生实践能力不足等问题;课题组通过对教育生态学、环境教育的多国文献与动态的研究,结合广东实验中学环境教育实践经验,课题组构建了以教育生态学的“整体、联系、平衡”基本精神为指导的中学生态化环境教育模式;该模式通过环境教育的“制度保障、课程建设、项目构建、协同促进”的实践,不仅有效地推进了我国
一、考察概况  2014年11月27日至12月18日,跟随省初中名教师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培训项目组一行对美国纽约、华盛顿等地的学校进行了学习跟岗及考察活动。  期间,我们先在哥伦比亚大学进行了一星期的学习研讨及学校考察,接下来对宾夕法尼亚州、华盛顿的基础教育进行了研讨及考察,还同一些高校的教授就两国的教育现状、文化交流、课堂学习、学业绩效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我们还深入学校课堂,进行教学观摩并与
一、南京游府西街小学文化建设基本情况  公元1911年(清宣统三年),国民游府西街小学建立,这就是南京市游府西街小学的前身。而今,学校地处繁华的新街口闹市区,占地已达11200平方米,建筑面积18000平方米,拥有教学班43个,学生2338人,教师200多人,其中特级教师2人,市学科带头人4人,市区教学骨干50多人。  校园文化建设。  绛红色和砖黄色相映的教学大楼巍然矗立,庄重典雅,彰显着游小抱
“共振”原属物理学的概念,是指两个物体由于振动的频率相同,一个物体振动就会引起另一个物体相应地振动。  教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相互配合的一种智力、情感交流的过程,教师和学生之间相互联系并相互影响,当教师的教学思路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谐统一的时候,师生之间就会产生认识、思维、情感等方面的“共振”,在此笔者借用共振概念,以“教学共振”来比喻在教学过程中,教和学双方互相配合、协调一致、同步前进,以达到最
随着时代的步伐不断加快,小学中年段的作文要求也明显提高,如何培养学生在短时间内写出好文章,使他们具有“下笔千言,倚马可待”的能力呢?  一、树立信心,激发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曾告诫我们:“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使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针对调查结果,我以欣喜地语气告诉学生:“看来,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