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党报副刊应坚定不移地追求党报副刊的方向性、特色性和感染力。只有这样,才能胜任和担当起党和国家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发展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建设好我们共有的精神家园。
【主题词】党报 副刊 方向性 特色性 感染力
党报是党的喉舌,党报副刊是党报思想性和文艺性高度结合的宣传阵地,在建设和谐社会、陶冶人们情操、匡正社会风气、提升精神境界等方面起着不可小视的作用。当前是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的时代精神,已经成为推动社会前进的先进文化力量。因而,党报副刊应大力发挥副刊承载多样文学体裁的优势,唱响主旋律,反映时代精神,反对三俗文化,弘扬本土传统文化;党报副刊应旗帜鲜明地坚定不移地追求党报副刊的方向性、特色性和感染力。只有这样,才能胜任。担当起党和国家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为发展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建设好我们共有的精神家园做出应有的贡献。
时代主旋律,引领党报副刊的方向
有思想的传播,才是有价值、有持久影响力的传播。党报副刊要稳居主流媒体地位,不仅要成为读者的信息源,更重要的是要成为读者的思想源。
党报副刊的思想深度,可通过将有思想内涵的题材融进小说、诗歌、散文、杂文等文艺体裁来实现,而最有效的方式是通过深化“评说”、“随笔”、“杂谈”等来持续强化。它们以所写事实为依托,议论说理,直接表明思想观点,是对正刊“时评”、“述评”的补充。由于党报拥有其他报纸难以比拟的时政资源,因而在展开言论方面有先天优势。其副刊可以着力打造品牌言论栏目,充分运用“评说”、“随笔”、“杂谈”等言论武器,对各种社会现象进行深度分析、评价。为了提升舆论引导的公信力,它还可以扩大言论作者的构成面和言论文章的选题范围。尤其是针对新领域,如婚姻家庭、升学择业、防疫抗灾等热门话题,让专家学者、社会各界人士乃至普通百姓都有机会道出自己的看法,从而更好地发挥党报副刊的舆论引导作用,树立起“大事倾听党报声音”的良好形象。
党报副刊的思想深度首先要强调时代感。党报副刊的时代感是指所承载的内容与时代脉搏相扣,与现实生活相扣,揭示当今时代发展的特征,反映鲜明的时代精神,唤起广大读者对社会和人生的思考。
党报副刊的时代感,是由党报的新闻性决定的。新闻是对最新的客观事实的报道,而对新闻事实后面所透露的精神现象的人文关怀,则是副刊新闻性的具体表现。副刊文章的体裁是传统的、文学化的,但它的题材直指时代生活的最前沿,对新闻内容起着释解、延伸和强化的作用。饱含新闻价值的副刊作品具有最新信息,对具有时代主题的热点新闻进行了文学艺术化,它的文学性高于新闻,使阅读有了更高品位、更多愉悦。
反映时代的变化发展,往往从日常现实生活和个人体验中以小见大。党报副刊的作品大多来自各行各业的普通作者,他们写身边事,咏真性情。有的作品并不直接单纯地阐述事件本身的要义,而是从小的侧面透彻反映当前大众生活的整体面貌。
本土文化,滋养党报副刊的特色
有文化厚度的传播,才是有张力、有人文精神的传播。党报副刊有了文化厚度,读者才能在文化美餐的品味中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熏陶和启迪。
党报副刊的文化厚度,源于我们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和富于独特韵味的地方文化,还源于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面对现实生活中层出不穷的新的生活理念、新的审美情趣和新的鉴赏对象,党报副刊既要守持清新高雅的文化品格,同时选稿不拘一格,将那些集时代性、知识性、时尚性、趣味性为一体的文章搬上版面。尤其是对于涉及日常消费、名品收藏、休闲娱乐等方面的内容,应在价值取向、审美情趣、娱乐品位、消费心理等多方面进行正确引导,使副刊原有的文化内涵得以充实、更新和延伸,从而做出文化的厚度,培养潜在的读者。
党报副刊文化厚度的传播首先要强调地域性,党报副刊的地域性是指所载的内容突出鲜明的地方特色,体现本地区的文化风貌、风土人情,有着浓郁的“此地”味。
党报副刊具有地域性,是因为它主要在当地发行,读者对象多是本地人,所载的内容重在展示地域文化,反映本地人们生活风貌。有研究表明,在新闻阅读中,本地的新闻事件最具亲和力,新闻事件的发生地离读者越近,越能引起读者的兴趣和关注。此外,党报副刊从它的原属定位出发,即认定是“这一张”党报的副刊,而不是“那一张”党报的副刊,也需要具有地域性。否则,各地的党报副刊难以形成个性和特色,呈现出万紫千红百花齐放的局面。
讲述“身边人”、“身边事”的写实类作品,既符合“时代性”的要求,也能使党报副刊凸显地域性。它们反映的生活内容,虽是作者个人体验的个别现象,但揭示的是本地社会各个阶层的人群所普遍关心、期待解决的问题。这样的作品,涉及到社会普遍的生活问题与矛盾,通过个性的事物写出共性的本质,自然会赢得本地读者的共鸣。
读者对本土历史文化有着天然的亲和,这为党报副刊强化地域性、拓展生存空间提供了的良好机缘。厚重深邃的地方文化蕴藏于寻常街巷、旧坊民居、名胜古迹和出土文物等丰富的物化形态,也鲜活地表达于戏曲、诗词、音乐、雕塑等多彩的艺术形态。作为地方党报的副刊,理当传承本地的文化记忆,用新闻眼光打捞远逝的历史,从文化层面审视眼前的城市。这样的版面,对于外埠读者而言,是了解当地文化的好窗口;对于本地读者而言,则是构筑文化认同的有效阵地。
情感力度,提升党报副刊的感染力
有情感力度的传播,才是读者易于接受、乐于接受的传播。“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副刊作品要感动读者、激励读者,必须有健康、真挚、饱满的情感在其中流淌。
党报副刊的情感力度,发自于新闻事实本身蕴藏的情感因素,也发自于作者在写作过程中产生的情感。对重大题材的渲染,固然会引发读者的共鸣,而对百姓寻常生活的反映,如能善于捕捉其中的情感“亮点”,同样会激起读者内心深处的情感波澜。一篇充满人生哲理的报道,一段美好温馨的生活故事,能给身处逆境的读者以启示,激励他们乐观向上;一则不平则鸣的述评,一番激浊扬清的杂谈,能让富有正义感的读者看了解恨出气,心情畅快。在这里,情感因素犹如一条无形的纽带,将事实、作者、读者之间距离缩小,让作品更有可读性,更具震撼人心的情感力量。
党报副刊的情感力度首先强调要有真情,敢于说真话,富于同情心。一位文坛大家曾说,先有人,然后才有文章,文章是表现作者人格的,写文章作诗,首先要诚恳,讲的是真话,写出来的东西才有内涵,……所以首先要有人格,有感而发,然后才有文章,没有了真诚,文章就虚伪了,读者一下子就辨别出来。香港著名作家司马长风说:“文学是情意的表达。文学应该抒情,那是应有之义。我对‘情’的看法,与儒家思想很有关系。儒家思想中的道德,并不是圣人道德教条要人遵守,而是从‘情’字而来。所以我很注重这个‘情’字,我以为‘情’是艺术和道德的根源。”
提倡文学的表现形式要单纯朴素,达到“没有技巧的技巧”的最高境界。单纯并不等于简单,单纯是有很丰富的内涵的,诗和文章要写到单纯,那要相当高的功力,单纯本身也是一种美。有些年轻作者以为堆砌一些美丽的词藻,就叫做有文采,应该说还未了解写文章的难处。追求文章的所谓文字美,只是形式主义,是没有灵魂的。像鲁迅、茅盾、巴金等大作家写文章就十分朴素,不事雕琢,但隽永耐看,如得天然,这样的文章才是真正有文采的。形式必须与内容结合适当,混成一体。因此,不同的题材,便自然要有不同的处理方式。“文章本天在,妙手偶得之。”这句话中的“天”字,指的就是最高的艺术修养。
综上所述,方向性、特色性和感染力是构成党报副刊高境界的重要条件,三者辩证统一。优秀的副刊作品,无不是这三者有机结合、成功运用的典范。面对不可逆转的新趋势,党报副刊只要永葆思想深度、文化厚度和情感力度,才能在愈演愈烈的报业同质化竞争中出类拔萃,成为广大读者每天必看的报纸。
(作者单位:拂晓报社)
责编:姚少宝
【主题词】党报 副刊 方向性 特色性 感染力
党报是党的喉舌,党报副刊是党报思想性和文艺性高度结合的宣传阵地,在建设和谐社会、陶冶人们情操、匡正社会风气、提升精神境界等方面起着不可小视的作用。当前是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的时代精神,已经成为推动社会前进的先进文化力量。因而,党报副刊应大力发挥副刊承载多样文学体裁的优势,唱响主旋律,反映时代精神,反对三俗文化,弘扬本土传统文化;党报副刊应旗帜鲜明地坚定不移地追求党报副刊的方向性、特色性和感染力。只有这样,才能胜任。担当起党和国家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为发展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建设好我们共有的精神家园做出应有的贡献。
时代主旋律,引领党报副刊的方向
有思想的传播,才是有价值、有持久影响力的传播。党报副刊要稳居主流媒体地位,不仅要成为读者的信息源,更重要的是要成为读者的思想源。
党报副刊的思想深度,可通过将有思想内涵的题材融进小说、诗歌、散文、杂文等文艺体裁来实现,而最有效的方式是通过深化“评说”、“随笔”、“杂谈”等来持续强化。它们以所写事实为依托,议论说理,直接表明思想观点,是对正刊“时评”、“述评”的补充。由于党报拥有其他报纸难以比拟的时政资源,因而在展开言论方面有先天优势。其副刊可以着力打造品牌言论栏目,充分运用“评说”、“随笔”、“杂谈”等言论武器,对各种社会现象进行深度分析、评价。为了提升舆论引导的公信力,它还可以扩大言论作者的构成面和言论文章的选题范围。尤其是针对新领域,如婚姻家庭、升学择业、防疫抗灾等热门话题,让专家学者、社会各界人士乃至普通百姓都有机会道出自己的看法,从而更好地发挥党报副刊的舆论引导作用,树立起“大事倾听党报声音”的良好形象。
党报副刊的思想深度首先要强调时代感。党报副刊的时代感是指所承载的内容与时代脉搏相扣,与现实生活相扣,揭示当今时代发展的特征,反映鲜明的时代精神,唤起广大读者对社会和人生的思考。
党报副刊的时代感,是由党报的新闻性决定的。新闻是对最新的客观事实的报道,而对新闻事实后面所透露的精神现象的人文关怀,则是副刊新闻性的具体表现。副刊文章的体裁是传统的、文学化的,但它的题材直指时代生活的最前沿,对新闻内容起着释解、延伸和强化的作用。饱含新闻价值的副刊作品具有最新信息,对具有时代主题的热点新闻进行了文学艺术化,它的文学性高于新闻,使阅读有了更高品位、更多愉悦。
反映时代的变化发展,往往从日常现实生活和个人体验中以小见大。党报副刊的作品大多来自各行各业的普通作者,他们写身边事,咏真性情。有的作品并不直接单纯地阐述事件本身的要义,而是从小的侧面透彻反映当前大众生活的整体面貌。
本土文化,滋养党报副刊的特色
有文化厚度的传播,才是有张力、有人文精神的传播。党报副刊有了文化厚度,读者才能在文化美餐的品味中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熏陶和启迪。
党报副刊的文化厚度,源于我们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和富于独特韵味的地方文化,还源于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面对现实生活中层出不穷的新的生活理念、新的审美情趣和新的鉴赏对象,党报副刊既要守持清新高雅的文化品格,同时选稿不拘一格,将那些集时代性、知识性、时尚性、趣味性为一体的文章搬上版面。尤其是对于涉及日常消费、名品收藏、休闲娱乐等方面的内容,应在价值取向、审美情趣、娱乐品位、消费心理等多方面进行正确引导,使副刊原有的文化内涵得以充实、更新和延伸,从而做出文化的厚度,培养潜在的读者。
党报副刊文化厚度的传播首先要强调地域性,党报副刊的地域性是指所载的内容突出鲜明的地方特色,体现本地区的文化风貌、风土人情,有着浓郁的“此地”味。
党报副刊具有地域性,是因为它主要在当地发行,读者对象多是本地人,所载的内容重在展示地域文化,反映本地人们生活风貌。有研究表明,在新闻阅读中,本地的新闻事件最具亲和力,新闻事件的发生地离读者越近,越能引起读者的兴趣和关注。此外,党报副刊从它的原属定位出发,即认定是“这一张”党报的副刊,而不是“那一张”党报的副刊,也需要具有地域性。否则,各地的党报副刊难以形成个性和特色,呈现出万紫千红百花齐放的局面。
讲述“身边人”、“身边事”的写实类作品,既符合“时代性”的要求,也能使党报副刊凸显地域性。它们反映的生活内容,虽是作者个人体验的个别现象,但揭示的是本地社会各个阶层的人群所普遍关心、期待解决的问题。这样的作品,涉及到社会普遍的生活问题与矛盾,通过个性的事物写出共性的本质,自然会赢得本地读者的共鸣。
读者对本土历史文化有着天然的亲和,这为党报副刊强化地域性、拓展生存空间提供了的良好机缘。厚重深邃的地方文化蕴藏于寻常街巷、旧坊民居、名胜古迹和出土文物等丰富的物化形态,也鲜活地表达于戏曲、诗词、音乐、雕塑等多彩的艺术形态。作为地方党报的副刊,理当传承本地的文化记忆,用新闻眼光打捞远逝的历史,从文化层面审视眼前的城市。这样的版面,对于外埠读者而言,是了解当地文化的好窗口;对于本地读者而言,则是构筑文化认同的有效阵地。
情感力度,提升党报副刊的感染力
有情感力度的传播,才是读者易于接受、乐于接受的传播。“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副刊作品要感动读者、激励读者,必须有健康、真挚、饱满的情感在其中流淌。
党报副刊的情感力度,发自于新闻事实本身蕴藏的情感因素,也发自于作者在写作过程中产生的情感。对重大题材的渲染,固然会引发读者的共鸣,而对百姓寻常生活的反映,如能善于捕捉其中的情感“亮点”,同样会激起读者内心深处的情感波澜。一篇充满人生哲理的报道,一段美好温馨的生活故事,能给身处逆境的读者以启示,激励他们乐观向上;一则不平则鸣的述评,一番激浊扬清的杂谈,能让富有正义感的读者看了解恨出气,心情畅快。在这里,情感因素犹如一条无形的纽带,将事实、作者、读者之间距离缩小,让作品更有可读性,更具震撼人心的情感力量。
党报副刊的情感力度首先强调要有真情,敢于说真话,富于同情心。一位文坛大家曾说,先有人,然后才有文章,文章是表现作者人格的,写文章作诗,首先要诚恳,讲的是真话,写出来的东西才有内涵,……所以首先要有人格,有感而发,然后才有文章,没有了真诚,文章就虚伪了,读者一下子就辨别出来。香港著名作家司马长风说:“文学是情意的表达。文学应该抒情,那是应有之义。我对‘情’的看法,与儒家思想很有关系。儒家思想中的道德,并不是圣人道德教条要人遵守,而是从‘情’字而来。所以我很注重这个‘情’字,我以为‘情’是艺术和道德的根源。”
提倡文学的表现形式要单纯朴素,达到“没有技巧的技巧”的最高境界。单纯并不等于简单,单纯是有很丰富的内涵的,诗和文章要写到单纯,那要相当高的功力,单纯本身也是一种美。有些年轻作者以为堆砌一些美丽的词藻,就叫做有文采,应该说还未了解写文章的难处。追求文章的所谓文字美,只是形式主义,是没有灵魂的。像鲁迅、茅盾、巴金等大作家写文章就十分朴素,不事雕琢,但隽永耐看,如得天然,这样的文章才是真正有文采的。形式必须与内容结合适当,混成一体。因此,不同的题材,便自然要有不同的处理方式。“文章本天在,妙手偶得之。”这句话中的“天”字,指的就是最高的艺术修养。
综上所述,方向性、特色性和感染力是构成党报副刊高境界的重要条件,三者辩证统一。优秀的副刊作品,无不是这三者有机结合、成功运用的典范。面对不可逆转的新趋势,党报副刊只要永葆思想深度、文化厚度和情感力度,才能在愈演愈烈的报业同质化竞争中出类拔萃,成为广大读者每天必看的报纸。
(作者单位:拂晓报社)
责编:姚少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