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09.11.138
近年来,随着医学检验技术的不断发展,大量新技术新设备不断进入检验科,自动化程度明显提高,细胞形态学检查随着现代化仪器的进入而被淡化,任何先进的血液分析仪都无法完全准确地识别血液中所有细胞,尤其是异常细胞,要解决问题还必须依靠显微镜检查技术。
镜下血涂片检查应当是对血液分析仪检测的一个补充,有时还能验证和评价血液分析仪的结果是否准确。检验人员应当重视和加强这一基本技术的训练。
血液分析仪虽然可以从细胞的多少、大小、分布、相互间的比例指标判断有无异常进行报警,但不能分析异常的原因,而且会遗漏以细胞结构异常为主而在数量、大小方面变化不大的病理细胞(如类白反应、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白血病等),而细胞质和量的异常恰恰是白血病的主要表现,所以血涂片的细胞形态学检查是观察血液病等的一个极其重要、无法替代、必不可少的检查手段。
没有血涂片细胞形态学的检查,很多血液系统的疾病难以确诊,从某种意义上说血涂片细胞形态学检查是血液病诊断的第一窗口,检验人员一定要做好初筛工作,确保这类病例不漏诊。
当血液分析仪检测到WBC总数增高并伴有N%增高时,应做血涂片检查,在血涂片检查中,要注意中性粒细胞的形态变化和杆状核与分叶核的大致比例,严重的核左移和核右移都具有相当重要的临床意义,在白细胞总数较高的疾病中,可见到中性粒细胞的毒性变化,(如中毒性颗粒、空泡变性、杜勒小体),常提示有严重感染、恶性肿瘤、重金属中毒等。
同时注意有无幼稚白细胞,若有须及时与临床联系,建议作进一步检查,如骨髓片检查、组织化学染色等以确诊;当仪器检查WBC为0或者不分类时须做血涂片检查,注意有无白血病细胞。
当血液分析仪检测WBC总数正常或者减低,而L%增高时,因淋巴细胞是免疫反应细胞,在各种病因的刺激下,在血涂片中能见到各种类型的异常淋巴细胞。
若是发热患者应注意有无异型淋巴细胞,若异淋>10%时,常提示有病毒感染,尤其是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WBC总数增高并伴有L%增高时,若是老年患者要注意有无淋巴增殖性疾病或者白血病;WBC总数减低,L%增高,同时伴有贫血及血小板减低时,要注意是否为再生障碍性贫血,须作进一步骨髓检查以确诊。
当血液分析仪检测到M%明显增高或者M%与B%同时增高时,特别是M>20%时,一定要做血涂片检查,以早期发現白血病。
当血液分析仪检测到E%增高时,血涂片分类E%也增高,两者结果较一致,E%增高常提示有变态反应性疾病、寄生虫感染、皮肤病、高嗜酸粒细胞综合征等。
临床上的贫血患者,在血涂片中观察红细胞形态改变十分重要,如贫血时可见到红细胞大小形状和血红蛋白浓度发生显著变化,红细胞大小不一致,直径相差1倍,常见于较严重的增生性贫血,红细胞个体偏小,中心淡染区扩大,常见于缺铁性贫血或由于造血原料维生素B12及叶酸缺乏所致的巨幼红细胞性贫血,若能很好地结合红细胞3种平均指数综合分析[红细胞平均体积(MCV),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MCH),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和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则可以比较容易地判断贫血的常见原因,再进一步做骨髓检查,以确定贫血的类型。
另外,从血涂片中红细胞与血小板的大致比例可以初步判断血小板增多或者减少的程度。
有文献报道大致比例为(15~20):1;也有认为(25~50):1,即200个红细胞空间中有4~8个血小板,这是根据红细胞与血小板的正常参考值推算的。
总之,血液分析仪只是一种过筛检查,当白细胞数量、比例、分布或直方图等发生异常,或临床有发热、贫血、肝、脾、淋巴结肿大等疑似血液系统疾病时,一定要做血涂片检查,以早期发现血液病。
近年来,随着医学检验技术的不断发展,大量新技术新设备不断进入检验科,自动化程度明显提高,细胞形态学检查随着现代化仪器的进入而被淡化,任何先进的血液分析仪都无法完全准确地识别血液中所有细胞,尤其是异常细胞,要解决问题还必须依靠显微镜检查技术。
镜下血涂片检查应当是对血液分析仪检测的一个补充,有时还能验证和评价血液分析仪的结果是否准确。检验人员应当重视和加强这一基本技术的训练。
血液分析仪虽然可以从细胞的多少、大小、分布、相互间的比例指标判断有无异常进行报警,但不能分析异常的原因,而且会遗漏以细胞结构异常为主而在数量、大小方面变化不大的病理细胞(如类白反应、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白血病等),而细胞质和量的异常恰恰是白血病的主要表现,所以血涂片的细胞形态学检查是观察血液病等的一个极其重要、无法替代、必不可少的检查手段。
没有血涂片细胞形态学的检查,很多血液系统的疾病难以确诊,从某种意义上说血涂片细胞形态学检查是血液病诊断的第一窗口,检验人员一定要做好初筛工作,确保这类病例不漏诊。
当血液分析仪检测到WBC总数增高并伴有N%增高时,应做血涂片检查,在血涂片检查中,要注意中性粒细胞的形态变化和杆状核与分叶核的大致比例,严重的核左移和核右移都具有相当重要的临床意义,在白细胞总数较高的疾病中,可见到中性粒细胞的毒性变化,(如中毒性颗粒、空泡变性、杜勒小体),常提示有严重感染、恶性肿瘤、重金属中毒等。
同时注意有无幼稚白细胞,若有须及时与临床联系,建议作进一步检查,如骨髓片检查、组织化学染色等以确诊;当仪器检查WBC为0或者不分类时须做血涂片检查,注意有无白血病细胞。
当血液分析仪检测WBC总数正常或者减低,而L%增高时,因淋巴细胞是免疫反应细胞,在各种病因的刺激下,在血涂片中能见到各种类型的异常淋巴细胞。
若是发热患者应注意有无异型淋巴细胞,若异淋>10%时,常提示有病毒感染,尤其是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WBC总数增高并伴有L%增高时,若是老年患者要注意有无淋巴增殖性疾病或者白血病;WBC总数减低,L%增高,同时伴有贫血及血小板减低时,要注意是否为再生障碍性贫血,须作进一步骨髓检查以确诊。
当血液分析仪检测到M%明显增高或者M%与B%同时增高时,特别是M>20%时,一定要做血涂片检查,以早期发現白血病。
当血液分析仪检测到E%增高时,血涂片分类E%也增高,两者结果较一致,E%增高常提示有变态反应性疾病、寄生虫感染、皮肤病、高嗜酸粒细胞综合征等。
临床上的贫血患者,在血涂片中观察红细胞形态改变十分重要,如贫血时可见到红细胞大小形状和血红蛋白浓度发生显著变化,红细胞大小不一致,直径相差1倍,常见于较严重的增生性贫血,红细胞个体偏小,中心淡染区扩大,常见于缺铁性贫血或由于造血原料维生素B12及叶酸缺乏所致的巨幼红细胞性贫血,若能很好地结合红细胞3种平均指数综合分析[红细胞平均体积(MCV),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MCH),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和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则可以比较容易地判断贫血的常见原因,再进一步做骨髓检查,以确定贫血的类型。
另外,从血涂片中红细胞与血小板的大致比例可以初步判断血小板增多或者减少的程度。
有文献报道大致比例为(15~20):1;也有认为(25~50):1,即200个红细胞空间中有4~8个血小板,这是根据红细胞与血小板的正常参考值推算的。
总之,血液分析仪只是一种过筛检查,当白细胞数量、比例、分布或直方图等发生异常,或临床有发热、贫血、肝、脾、淋巴结肿大等疑似血液系统疾病时,一定要做血涂片检查,以早期发现血液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