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刀锋按:朋友们,《搏击》自创办以来,没有广大朋友的支持与关爱,是不可能发展到今天的,也不可能在武术界有如今天的地位。有的老武术家不顾年事已高,仍坚持笔耕不辍;有的新同志尽管认识相对浅显,但一如既往的关注,写稿件的有,提建议与意见的有,大家纷纷想办法,出主意,为了《搏击》,可谓是殚精竭虑。为了本杂志更能贴近读者,急朋友之所需,想朋友之所想,我的一位军中朋友利用几次外训与全军兄弟部队接触的机会做了一份调查,让我深受感动,他们不论身在何时何地,心总是在想着《搏击》,关心着《搏击》。这份调查对我们如何办刊,与作者进一步的了解广大朋友的心声、如何写出让读者满意的文章都有很好的引导作用,下面就请出我的朋友——燕南飞
近两年来,我有幸参加了全军部队的几次集训。集训中,结识了其他兄弟部队中一些喜爱《搏击》杂志的同仁。在业余时间里,我们多次进行了沟通与交流。几次的相聚与重逢,战友间的兄弟情谊与共同关注的中华武术,拉近了我们彼此间的距离,增进了友谊,产生了共鸣。现在,征得各位战友的同意,我把采访交流的记录献给我可爱的《搏击》,愿这来自不同地方的声音对她能有所帮助。
时间:2004年4月
地点:海南·三亚
张书序(辽宁营口市65535部队):
认识《搏击》,缘于我军校的一位同学。当时的他已经从单一的《搏击》读者转变成经常在该杂志上稿的作者了。尽管与《搏击》相识短暂,但是她对我的影响是久远的。《搏击》既完成了她作为宣传、挖掘武术的媒体作用,又高起点地把目光放眼于与人民大众密切联系的社会生活。她能紧贴社会实际,与人们的生活紧紧相联。譬如非典时期,对预防非典、保持锻炼、提高体质、共御疫情等情况,专门做了彩页进行宣传,充分体现了杂志社同仁对社会宏观调控与对杂志细节把握的高超艺术手段,相信《搏击》杂志一定能做好做强。
李振波(吉林梅河口市65355部队):
《搏击》杂志与我同行六载,可谓是年年岁岁相似,岁岁年年不同。每年,各位老师都会紧贴中华武术现状的实际情况,根据读者真正的需求,对杂志进行或大或小的“手术”。在继承宗旨的前提下,谋求发展创新之路,可以说为了提高质量,更好的发展武术,他们已倾注了全部身心。比如在2003年的栏目改革中,增加了“武吧”等信息小版块:2004年的革新产物“军营武苑”等,无不是各位老师心血之所在,我会支持我挚爱的《搏击》,直到永远!
杨树松(辽宁辽阳市65529部队):
前两年,散打王栏目正式引进《搏击》杂志。至此,一些精彩的赛事,缜密的分析,精典的评论,如一套丰盛大餐,摆在如饥似渴的读者面前。即使错过了电视上的赛场直播、当晚或次日的体育新闻,但是《搏击》上及时详实的报道,仍能让你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感谢来自京城的冯老师!感谢杂志社的各位编辑老师!
马凯(辽宁葫芦岛65037部队):
本着提高质量,增强实力,打造品牌的理念,各位编辑不断在现有基础上,加大力度深入挖掘传统功夫和现代实战搏击文章,为了让更多的人来关注、参与其中,激励广大作者多出精品佳作,《搏击》先后举办了五届“全国实用武技有奖征文”活动。精挑细选,认真研究,把立意深远,影响力大,具有现实代表性的优秀作品选出来,再整理成文,这一做法,让喜爱者赞不绝口。同时,一些实力派作者的加入,如王国钧等,既大大提高了杂志的知名度, 壮大了作者队伍,让人感动之余,又让我们看到了武术的希望与未来,相信一些武术前辈的努力和一些后生的执着,将很快迎来武术的又一个春天!
林志耿(驻福建漳州某部):
世界的整体和平与局部冲突,决定了各国出于自身安全利益的考虑,发展军事将是不争的事实,尽管各国都在高呼和平,但是,壮大军事力量的脚步丝毫没有放慢。局部的动荡催生了一些应付突发事件、担负急难险重等作战任务军种——特种部队。自2002年以来,《搏击》相继对一些国家特种部队的发展训练情况作了报道,满足了人们对这些神秘部队的猜测与向往,希望继续坚持下去,满足广大爱好者的渴求。
杜月磊(驻吉林长春市某部):
长期以来,《搏击》坚持对传统武术的挖掘整理,祖国各地的派别系支她都有所涉猎,一些武术老前辈也纷纷重出江湖,毫无保留的把自己的所学所思所想所感奉献出来,为了武术的明天,他们殚精竭虑;为了武术,他们别无所求,一颗真心可昭日月,一份真情感天动地。《搏击》在武林前辈与读者间架的桥梁与纽带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让人无话可说。可以说是:想人之所想,急人之所急。
刘文波(驻山东淄博某部):
“初学者园地”栏目中,关于散打、跆拳道、拳击等功夫入门的文章,很好地解决了广大初学者学与练不系统,程序不清楚,节奏不好把握的难题。在这里,所有困惑、疑难都迎刃而解。这个栏目,既能扎扎实实地学到真功夫,又能从理论的高度去理解与感悟截拳道等高级功夫的真谛与外延,祝愿这个栏目越办越好。
于维涛(驻广东潮洲某部):
《搏击》不定期地刊发了女子防身的有关文章,从不同的层次与不同的角度都有女子防身的理论分析与技能训练。这充分体现了编辑老师对整个社会群体的宏观把握,同时又说明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广泛关注,无形中对本刊人文价值的提升与服务读者办刊宗旨的充分肯定和很好体现。希望你们能再接再厉。
蒋智民(驻海南三亚某部):
《搏击》关于海外功夫的刊载,拓深了人们对武术外延的认识范围,有利于人们全方位地分析、研究武术的渊源、发展演变的过程及未来的发展趋势。海外功夫、内地功夫本是同祖同宗,但是因侧重点不同,所以各有所长,在相互比较中各取精华,共去糟粕,有利于各自的完善、充实与提高,尤其是对武术研究者而言,将是很好的材料来源。
段干吾(驻浙江杭州某部):
《搏击》杂志,在内容上既注重“搏”,比如各种拳法的介绍,细细数来只是介绍拳种就有几十种,如泰拳、玉门拳、八卦拳、太极拳、意拳、形意拳、咏春拳等;同时又在技术上体现了“击”的效果和终极目的,如格斗技通讯里的军警功夫、散打功夫等。在继承中“搏”采众家之长,在发展中谋求技“击”之术,可以说文章再现主题,恰到好处。朱隆栋(驻江西九江某部):
喜爱《搏击》既有他的高质量、高品味的原因,同时又因为编辑部张高生老师的缘故。张老师在每日繁忙的工作中,从不忘记给读者们回信,与作者们沟通,自始至终把培养作者队伍的新生力量作为己任,常常牺牲休息时间与我们一起探讨各种功法的习练及如何办好杂志等问题,可以说为了《搏击》杂志呕心沥血,为了武术事业不遗余力。
刀锋:对《搏击》的谈论话题远不止这些,当我静下来整理这些零散的文字时,我感到有股力量在鼓动着我继续走下去。尽管武术目前远没有人们企盼的那样广泛普及,尽管这些话语在一些实质性问题面前也是无能为力,但是这是希望之所在,力量的象征,经过各位老师及武术爱好者的共同努力,我想:武术将来永远如一支奇葩一样光芒四射!
近两年来,我有幸参加了全军部队的几次集训。集训中,结识了其他兄弟部队中一些喜爱《搏击》杂志的同仁。在业余时间里,我们多次进行了沟通与交流。几次的相聚与重逢,战友间的兄弟情谊与共同关注的中华武术,拉近了我们彼此间的距离,增进了友谊,产生了共鸣。现在,征得各位战友的同意,我把采访交流的记录献给我可爱的《搏击》,愿这来自不同地方的声音对她能有所帮助。
时间:2004年4月
地点:海南·三亚
张书序(辽宁营口市65535部队):
认识《搏击》,缘于我军校的一位同学。当时的他已经从单一的《搏击》读者转变成经常在该杂志上稿的作者了。尽管与《搏击》相识短暂,但是她对我的影响是久远的。《搏击》既完成了她作为宣传、挖掘武术的媒体作用,又高起点地把目光放眼于与人民大众密切联系的社会生活。她能紧贴社会实际,与人们的生活紧紧相联。譬如非典时期,对预防非典、保持锻炼、提高体质、共御疫情等情况,专门做了彩页进行宣传,充分体现了杂志社同仁对社会宏观调控与对杂志细节把握的高超艺术手段,相信《搏击》杂志一定能做好做强。
李振波(吉林梅河口市65355部队):
《搏击》杂志与我同行六载,可谓是年年岁岁相似,岁岁年年不同。每年,各位老师都会紧贴中华武术现状的实际情况,根据读者真正的需求,对杂志进行或大或小的“手术”。在继承宗旨的前提下,谋求发展创新之路,可以说为了提高质量,更好的发展武术,他们已倾注了全部身心。比如在2003年的栏目改革中,增加了“武吧”等信息小版块:2004年的革新产物“军营武苑”等,无不是各位老师心血之所在,我会支持我挚爱的《搏击》,直到永远!
杨树松(辽宁辽阳市65529部队):
前两年,散打王栏目正式引进《搏击》杂志。至此,一些精彩的赛事,缜密的分析,精典的评论,如一套丰盛大餐,摆在如饥似渴的读者面前。即使错过了电视上的赛场直播、当晚或次日的体育新闻,但是《搏击》上及时详实的报道,仍能让你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感谢来自京城的冯老师!感谢杂志社的各位编辑老师!
马凯(辽宁葫芦岛65037部队):
本着提高质量,增强实力,打造品牌的理念,各位编辑不断在现有基础上,加大力度深入挖掘传统功夫和现代实战搏击文章,为了让更多的人来关注、参与其中,激励广大作者多出精品佳作,《搏击》先后举办了五届“全国实用武技有奖征文”活动。精挑细选,认真研究,把立意深远,影响力大,具有现实代表性的优秀作品选出来,再整理成文,这一做法,让喜爱者赞不绝口。同时,一些实力派作者的加入,如王国钧等,既大大提高了杂志的知名度, 壮大了作者队伍,让人感动之余,又让我们看到了武术的希望与未来,相信一些武术前辈的努力和一些后生的执着,将很快迎来武术的又一个春天!
林志耿(驻福建漳州某部):
世界的整体和平与局部冲突,决定了各国出于自身安全利益的考虑,发展军事将是不争的事实,尽管各国都在高呼和平,但是,壮大军事力量的脚步丝毫没有放慢。局部的动荡催生了一些应付突发事件、担负急难险重等作战任务军种——特种部队。自2002年以来,《搏击》相继对一些国家特种部队的发展训练情况作了报道,满足了人们对这些神秘部队的猜测与向往,希望继续坚持下去,满足广大爱好者的渴求。
杜月磊(驻吉林长春市某部):
长期以来,《搏击》坚持对传统武术的挖掘整理,祖国各地的派别系支她都有所涉猎,一些武术老前辈也纷纷重出江湖,毫无保留的把自己的所学所思所想所感奉献出来,为了武术的明天,他们殚精竭虑;为了武术,他们别无所求,一颗真心可昭日月,一份真情感天动地。《搏击》在武林前辈与读者间架的桥梁与纽带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让人无话可说。可以说是:想人之所想,急人之所急。
刘文波(驻山东淄博某部):
“初学者园地”栏目中,关于散打、跆拳道、拳击等功夫入门的文章,很好地解决了广大初学者学与练不系统,程序不清楚,节奏不好把握的难题。在这里,所有困惑、疑难都迎刃而解。这个栏目,既能扎扎实实地学到真功夫,又能从理论的高度去理解与感悟截拳道等高级功夫的真谛与外延,祝愿这个栏目越办越好。
于维涛(驻广东潮洲某部):
《搏击》不定期地刊发了女子防身的有关文章,从不同的层次与不同的角度都有女子防身的理论分析与技能训练。这充分体现了编辑老师对整个社会群体的宏观把握,同时又说明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广泛关注,无形中对本刊人文价值的提升与服务读者办刊宗旨的充分肯定和很好体现。希望你们能再接再厉。
蒋智民(驻海南三亚某部):
《搏击》关于海外功夫的刊载,拓深了人们对武术外延的认识范围,有利于人们全方位地分析、研究武术的渊源、发展演变的过程及未来的发展趋势。海外功夫、内地功夫本是同祖同宗,但是因侧重点不同,所以各有所长,在相互比较中各取精华,共去糟粕,有利于各自的完善、充实与提高,尤其是对武术研究者而言,将是很好的材料来源。
段干吾(驻浙江杭州某部):
《搏击》杂志,在内容上既注重“搏”,比如各种拳法的介绍,细细数来只是介绍拳种就有几十种,如泰拳、玉门拳、八卦拳、太极拳、意拳、形意拳、咏春拳等;同时又在技术上体现了“击”的效果和终极目的,如格斗技通讯里的军警功夫、散打功夫等。在继承中“搏”采众家之长,在发展中谋求技“击”之术,可以说文章再现主题,恰到好处。朱隆栋(驻江西九江某部):
喜爱《搏击》既有他的高质量、高品味的原因,同时又因为编辑部张高生老师的缘故。张老师在每日繁忙的工作中,从不忘记给读者们回信,与作者们沟通,自始至终把培养作者队伍的新生力量作为己任,常常牺牲休息时间与我们一起探讨各种功法的习练及如何办好杂志等问题,可以说为了《搏击》杂志呕心沥血,为了武术事业不遗余力。
刀锋:对《搏击》的谈论话题远不止这些,当我静下来整理这些零散的文字时,我感到有股力量在鼓动着我继续走下去。尽管武术目前远没有人们企盼的那样广泛普及,尽管这些话语在一些实质性问题面前也是无能为力,但是这是希望之所在,力量的象征,经过各位老师及武术爱好者的共同努力,我想:武术将来永远如一支奇葩一样光芒四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