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资歧视与农村居民的非农劳动供给

来源 :经济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suf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是我国最重要的社会经济现象之一,对农民工的工资歧视以及农村劳动力供给短缺并存尤其引人关注。本文利用CHNS数据对这两个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结合工资歧视程度、农村居民非农劳动供给弹性以及农村劳动力的年龄结构进行的估计表明,如果农村户籍劳动力的工资能够增加到无歧视程度,农村户籍劳动力的非农劳动供给将增加31.11%。本文研究的主要意义在于,对农民工的工资歧视问题,不仅有悖于社会公平,也将对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造成负面影响。改革户籍制度、减少劳动力市场的工资歧视,不仅可以促进社会公平,也有利于增加我国城镇劳动力市场上的劳动供给和促进经济增长,尤其是在劳动供给对我国经济增长形成负面制约的环境下。
其他文献
基于2008年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服务业企业数据,本文把在华外资服务业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作为中国“商业存在”模式的服务进口,建立包含服务进口、就业人数等指标在内的6655家企业样本。通过对服务进口和性别就业比例的描述性统计可知,我国服务业企业存在明显的就业性别歧视现象。进一步的建模和回归分析发现,服务进口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就业性别歧视;企业规模越小,员工的性别歧视越明显;企业是私有还是国有对性别歧视没有影响;员工中具有高学历的人数越多,女性比例越低,性别歧视越强。
由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文艺学重点学科、《文艺研究》杂志社共同举办的“首届全国文艺学与美学青年学者论坛”,于2010年9月18—19日在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国际文化大厦隆重举行。论坛由首都师范大学文艺学学科带头人陶东风教授发起并主持,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会长钱中文、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童庆炳、首都师范大学常务副校长宫辉力、《文艺研究》杂志社副主编陈剑澜等在开幕式上相继致辞。
我国古代各种诗体(诗、词、曲、民谣)中有大量作品涉及民风习俗的描写。考察此类作品的历史发展与变化,即构成中国民俗诗歌的专门史;若对这些诗歌展开民俗学与诗学的交叉研究,或即成为一种“民俗诗学”。近年来,在我国古代诗歌研究领域,各种专题性质的诗史或诗学史或多或少有了一些成果,如中国山水诗史、中国咏史诗史、中国题画诗史等等;但是,还没有一部“中国民俗诗史”,
孟浩然与王维并称“王孟”,诗风相近,闲适恬淡,但细究王孟之“闲”,又各有其独到的一面。从生活个性讲,孟浩然是一介隐士,自然有高卧之“闲”,王维是朝中臣,多是心存之“闲”,因此,闲之乐和闲之空,成为王孟诗歌之“闲”的主要分野。
在我国历代的典籍文献中,由于种种原因,某些关于同一事件当事人的记载并不一致。这一现象,有的已引起前哲时贤的关注,或得以澄清,或还在不时地引发争议。但是,也有的成了千古无人过问的疑案。拙文揭举涉猎的,即其一例。也许有人认为,“弹筝歌《秋风》”者为谁,乃区区小事,何足挂齿。其实不然,对于古筝发展史和民族器乐学来说,此则直接关乎筝艺家和流行曲目诸问题,大有辨明之必要。
期刊
李星,1965年出生,籍贯吉林。吉林省美术家协会理事,白城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白城师范学院美术系主任,副教授。作品多次参加吉林省美协举办的综合性展览并获奖,有作品和论文发表。
期刊
周暾,女,1979年生,籍贯安徽。1999年至2003年在中国美术学院绘画(版画)系学习,2001年至2003年参加中国美术学院一柏林艺术学院夏季学院学习,2007年至2010年在苏州大学攻读艺术硕士。2003年至今在宁波大学建筑工程学院从事教学工作,
这一崭新的交流机制,由中央民族大学发展规划联合有关部门倡议发起,得到相关单位的积极响应。它将重点研讨并努力协商解决民族地区经济管理学科建设中共同关注的一些困惑问题,特殊问题。研讨会机制还将不断微调完善,得以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