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校博物馆与高校思政课都担负着文化育人的责任和使命,具有高度的目标一致性和实践融合性。那么二者如何通过实践融合实现文化育人的目标呢?首先,用好文物资源,办好陈列展览,奠定文化育人条件。其次,用好高教人才,做好言传身教,凸显文化育人优势。第三,用好自身资源,备好思政课程,打造文化育人课堂。最后,用好场馆平台,搞好体验活动,达成文化育人的效果。
关键词:文化育人;高校博物馆;高校思政课;实践融合
教育的根本问题是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及为谁培养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教育全过程,并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的各个环节,强调“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高校博物馆最突出的功能是教育功能,高校思政课最根本的任务是立德树人,两者都担负着文化育人的责任和使命。那么高校博物馆与高校思政课如何通过实践融合实现文化育人的目标呢?本文拟以毛泽东与第一师范纪念馆为例,就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1 用好文物资源,办好陈列展览,奠定文化育人基础
陈列展览是博物馆上好思政实践课、发挥文化育人功能的基础条件。高校博物馆尤其是知名高校的博物馆大都馆藏丰富,能够以“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为基础打造主题陈列,为参观者营造身临其境的文化育人氛围,而“凝聚在藏品中的以传统文化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正是高校博物馆文化育人的重要思想精髓与精神动力”[1]。如果主题内容新颖贴切,陈展布局生动舒适,那么高校博物馆的主题陈列更易对大学生们产生强烈的新奇感和吸引力,在寓教于乐中接受文化熏陶和思想教育。那要怎么办好主题陈列呢?要基于历史文化背景提炼并围绕主题做好陈展设计;要突出文物的主角地位和观赏性,坚持真实性与知识性;要在确保形式与内容相得益彰的同时,“运用科技手段创造全新的展览模式”[2],增强生动性、互动性、体验性;要充分发挥藏品资源和高校人才优势,并切实把好政治关和史实关,确保陈展说明和讲解内容的准确性、完整性、权威性;要深化相关研究,及时补充最新成果,与时俱进地改陈布展;要深入挖掘藏品文化内涵,加强文创产品研发。
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湖南一师旧址复原陈列有集东方文化内涵与西方建筑风格于一体的校舍建筑群,包括第八班教室、第八班寝室、阅报室、大礼堂、城南古井、附小主事室、工人夜学旧址等毛泽东青年时期革命活动纪念点14处。同时以旧址为依托,通过打造导向鲜明、内涵丰富的主题陈列“一代伟人从这里起步”,建成了一座全国规模最大的(陈展面积达2400多平方米)、全面系统宣传青年毛泽东光辉业绩的专题性纪念馆。除了传统陈展方式外,还应用了声光电技术、多媒体技术、数码技术。这一立体多维、生动鲜活的陈展,激发了大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更好地发挥了它对大学生的文化育人功能。
2 用好高教人才,做好言传身教,凸显文化育人优势
同社会博物馆相比,高校博物馆的最大优势是专业人才集中,工作人员素质较高,其中许多人同时也是高校教师,有的还是相关专业的教授、博士。高素质人才进入高校博物馆,不仅有利于优化日常管理、课程研发和教学服务,而且还能通过言传身教推动文化育人在高校博物馆的深化落地。由于观众入馆参观首先面对的是讲解员,所以做好讲解服务也是博物馆工作的重要一环。作为专职讲解员,要深入了解本馆陈展主题、内容、目的,了解展品主要特点、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并在思政实践课中为大学生们提供基于陈展主题的、具有针对性的讲解服务,以增强他们的兴趣,触动他们的内心世界。此外作为大学生志愿者,无论是为参观者提供讲解服务,还是辅助博物馆工作人员开展教育活动,都有助于他们的能力成长和人格修养的提高。志愿服务与素质培养、专业志向与公益精神有机结合,无疑是高校博物馆进行文化育人最直接、最有效的创新途径。
为做好文化育人工作,毛泽东与第一师范纪念馆充分利用馆校合一的人才优势,狠抓队伍建设。目前专职管理人员都具有中级以上职称或硕士学位,其中教授1人。专职讲解队伍中既有全省十佳金牌讲解员,也有全国优秀讲解员。同时在全校相关专业的教授、博士中遴选20余人组建了兼职专家团队,打造一支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专业化、梯队化师资队伍。此外每年在全校择优选拔大学生100余人组建“恰同学少年”学生志愿讲解队,“他们在向社会传递‘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的同时,也成为红色文化的传播者和受益者”[3]。
3 用好自身资源,备好思政课程,打造文化育人课堂
高校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和学习属性使其成为思政课程的重要资源。但如何将场馆资源课程化呢?所谓场馆资源课程化,就是通过场馆资源特别是馆藏文物的过程转换和文本转换,使之在思政课程中得以最大限度的合理利用。场馆资源的过程转换是在资源开发的过程中“把场馆内的可用资源直接进行课程化改编,继而通过解说、体验活动或游戏等方式呈现”[4],这是最普遍的课程化加工方式。而场馆资源的文本转换是指博物馆通过分析师生需求,挖掘和利用自身资源,独自编制教材、普及读物,或者参与校本教材的研发。场馆资源思政课程化,需要课程研发人深入了解场馆资源,特别是陈展主题和馆藏文物,并充分融入思政课程之中。高校博物馆在设计思政课程时,首先要根据场馆资源特色选好主题,并融入相关德育内容;其次要通过采用现场教学和体验探究等方式创新课程形式,增强思政课程的趣味性、参与性、互动性,以更好地实现文化育人的目标。
湖南第一师范培育了以毛泽东、蔡和森、何叔衡、任弼时、李维汉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国家栋梁,孕育了中国共产党在湖南的早期组织,成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策源地和人才摇篮,更是毛泽东初心形成地和毛泽东思想萌芽地。毛泽东与第一师范纪念馆根据自身资源特色与优势,以青少年红色励志教育为主题,以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重点,研发了形式多样的思政实践课程。实践课程单体形式主要有参观讲解、讲座、报告会、红色故事会、现场教学、体验活动、观看红色影视、演唱红色歌曲、表演红色小剧目等。上述这些课程形式,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自由选择、组合。
4 用好场馆平台,搞好体验活动,达成文化育人效果
与高校课堂、图书馆、互联网等教育方式相比,高校博物馆教育的最大优势在于它是带有情境体验的学习方式,能够结合馆藏实物和情境体验来进行实践。体验性实践是高校博物馆开展思政教育活动的重要形式之一,即基于场馆资源和主题,借助某些现代化手段自行开发观众互动参与的活动形式。体验性实践参与性强,不仅能激发大学生的兴趣,还能吸引更多的大学生由单纯的参观者变为参与者,大学生们亲力亲为地感受文化之美、领悟文化内涵,能让他们在文化传播和知识累积的过程中实现自我提升,从而达到文化育人的目的。
近年来,毛泽东与第一师范纪念馆发掘并利用自身优势资源,突出青少年红色励志主题,组织大学生观看红色青春偶像励志电视剧《恰同学少年》、中央电视台“经典咏流传”栏目歌曲《沁园春·长沙》等红色影视,开展“广读天下奇书常新胸中日月——跟毛泽东学读书”“自信人生二百年 会当水击三千里——跟毛泽东学锻炼”等现场教学,还组织诵唱《我和我的祖国》《沁园春·长沙》等红色歌曲,参与“‘声’临其境——电视剧《恰同学少年》(片段)配音体验”等活动。这些活动生动活泼,大学生喜闻乐见,文化育人效果极佳,受到了《党建》《中国旅游报》《中国教育报》等中央主流媒体的宣传肯定。■
参考文献
[1]刘馨.高校博物馆的文化育人功能及其定位——以南京审计大学博物馆为例[J].博物馆研究,2019(3):40-44.
[2]孙旭平.革命类纪念馆与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N].中国文物报,2019-11-15(B003).
[3]艾建玲,颜蒹葭.毛泽东与第一师范纪念馆:打造有全国影响力的红色课堂[J].黨建,2017(7):53-54.
[4]王乐,刘春香.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的博物馆场域[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14(3):40-44.
关键词:文化育人;高校博物馆;高校思政课;实践融合
教育的根本问题是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及为谁培养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教育全过程,并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的各个环节,强调“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高校博物馆最突出的功能是教育功能,高校思政课最根本的任务是立德树人,两者都担负着文化育人的责任和使命。那么高校博物馆与高校思政课如何通过实践融合实现文化育人的目标呢?本文拟以毛泽东与第一师范纪念馆为例,就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1 用好文物资源,办好陈列展览,奠定文化育人基础
陈列展览是博物馆上好思政实践课、发挥文化育人功能的基础条件。高校博物馆尤其是知名高校的博物馆大都馆藏丰富,能够以“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为基础打造主题陈列,为参观者营造身临其境的文化育人氛围,而“凝聚在藏品中的以传统文化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正是高校博物馆文化育人的重要思想精髓与精神动力”[1]。如果主题内容新颖贴切,陈展布局生动舒适,那么高校博物馆的主题陈列更易对大学生们产生强烈的新奇感和吸引力,在寓教于乐中接受文化熏陶和思想教育。那要怎么办好主题陈列呢?要基于历史文化背景提炼并围绕主题做好陈展设计;要突出文物的主角地位和观赏性,坚持真实性与知识性;要在确保形式与内容相得益彰的同时,“运用科技手段创造全新的展览模式”[2],增强生动性、互动性、体验性;要充分发挥藏品资源和高校人才优势,并切实把好政治关和史实关,确保陈展说明和讲解内容的准确性、完整性、权威性;要深化相关研究,及时补充最新成果,与时俱进地改陈布展;要深入挖掘藏品文化内涵,加强文创产品研发。
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湖南一师旧址复原陈列有集东方文化内涵与西方建筑风格于一体的校舍建筑群,包括第八班教室、第八班寝室、阅报室、大礼堂、城南古井、附小主事室、工人夜学旧址等毛泽东青年时期革命活动纪念点14处。同时以旧址为依托,通过打造导向鲜明、内涵丰富的主题陈列“一代伟人从这里起步”,建成了一座全国规模最大的(陈展面积达2400多平方米)、全面系统宣传青年毛泽东光辉业绩的专题性纪念馆。除了传统陈展方式外,还应用了声光电技术、多媒体技术、数码技术。这一立体多维、生动鲜活的陈展,激发了大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更好地发挥了它对大学生的文化育人功能。
2 用好高教人才,做好言传身教,凸显文化育人优势
同社会博物馆相比,高校博物馆的最大优势是专业人才集中,工作人员素质较高,其中许多人同时也是高校教师,有的还是相关专业的教授、博士。高素质人才进入高校博物馆,不仅有利于优化日常管理、课程研发和教学服务,而且还能通过言传身教推动文化育人在高校博物馆的深化落地。由于观众入馆参观首先面对的是讲解员,所以做好讲解服务也是博物馆工作的重要一环。作为专职讲解员,要深入了解本馆陈展主题、内容、目的,了解展品主要特点、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并在思政实践课中为大学生们提供基于陈展主题的、具有针对性的讲解服务,以增强他们的兴趣,触动他们的内心世界。此外作为大学生志愿者,无论是为参观者提供讲解服务,还是辅助博物馆工作人员开展教育活动,都有助于他们的能力成长和人格修养的提高。志愿服务与素质培养、专业志向与公益精神有机结合,无疑是高校博物馆进行文化育人最直接、最有效的创新途径。
为做好文化育人工作,毛泽东与第一师范纪念馆充分利用馆校合一的人才优势,狠抓队伍建设。目前专职管理人员都具有中级以上职称或硕士学位,其中教授1人。专职讲解队伍中既有全省十佳金牌讲解员,也有全国优秀讲解员。同时在全校相关专业的教授、博士中遴选20余人组建了兼职专家团队,打造一支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专业化、梯队化师资队伍。此外每年在全校择优选拔大学生100余人组建“恰同学少年”学生志愿讲解队,“他们在向社会传递‘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的同时,也成为红色文化的传播者和受益者”[3]。
3 用好自身资源,备好思政课程,打造文化育人课堂
高校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和学习属性使其成为思政课程的重要资源。但如何将场馆资源课程化呢?所谓场馆资源课程化,就是通过场馆资源特别是馆藏文物的过程转换和文本转换,使之在思政课程中得以最大限度的合理利用。场馆资源的过程转换是在资源开发的过程中“把场馆内的可用资源直接进行课程化改编,继而通过解说、体验活动或游戏等方式呈现”[4],这是最普遍的课程化加工方式。而场馆资源的文本转换是指博物馆通过分析师生需求,挖掘和利用自身资源,独自编制教材、普及读物,或者参与校本教材的研发。场馆资源思政课程化,需要课程研发人深入了解场馆资源,特别是陈展主题和馆藏文物,并充分融入思政课程之中。高校博物馆在设计思政课程时,首先要根据场馆资源特色选好主题,并融入相关德育内容;其次要通过采用现场教学和体验探究等方式创新课程形式,增强思政课程的趣味性、参与性、互动性,以更好地实现文化育人的目标。
湖南第一师范培育了以毛泽东、蔡和森、何叔衡、任弼时、李维汉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国家栋梁,孕育了中国共产党在湖南的早期组织,成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策源地和人才摇篮,更是毛泽东初心形成地和毛泽东思想萌芽地。毛泽东与第一师范纪念馆根据自身资源特色与优势,以青少年红色励志教育为主题,以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重点,研发了形式多样的思政实践课程。实践课程单体形式主要有参观讲解、讲座、报告会、红色故事会、现场教学、体验活动、观看红色影视、演唱红色歌曲、表演红色小剧目等。上述这些课程形式,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自由选择、组合。
4 用好场馆平台,搞好体验活动,达成文化育人效果
与高校课堂、图书馆、互联网等教育方式相比,高校博物馆教育的最大优势在于它是带有情境体验的学习方式,能够结合馆藏实物和情境体验来进行实践。体验性实践是高校博物馆开展思政教育活动的重要形式之一,即基于场馆资源和主题,借助某些现代化手段自行开发观众互动参与的活动形式。体验性实践参与性强,不仅能激发大学生的兴趣,还能吸引更多的大学生由单纯的参观者变为参与者,大学生们亲力亲为地感受文化之美、领悟文化内涵,能让他们在文化传播和知识累积的过程中实现自我提升,从而达到文化育人的目的。
近年来,毛泽东与第一师范纪念馆发掘并利用自身优势资源,突出青少年红色励志主题,组织大学生观看红色青春偶像励志电视剧《恰同学少年》、中央电视台“经典咏流传”栏目歌曲《沁园春·长沙》等红色影视,开展“广读天下奇书常新胸中日月——跟毛泽东学读书”“自信人生二百年 会当水击三千里——跟毛泽东学锻炼”等现场教学,还组织诵唱《我和我的祖国》《沁园春·长沙》等红色歌曲,参与“‘声’临其境——电视剧《恰同学少年》(片段)配音体验”等活动。这些活动生动活泼,大学生喜闻乐见,文化育人效果极佳,受到了《党建》《中国旅游报》《中国教育报》等中央主流媒体的宣传肯定。■
参考文献
[1]刘馨.高校博物馆的文化育人功能及其定位——以南京审计大学博物馆为例[J].博物馆研究,2019(3):40-44.
[2]孙旭平.革命类纪念馆与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N].中国文物报,2019-11-15(B003).
[3]艾建玲,颜蒹葭.毛泽东与第一师范纪念馆:打造有全国影响力的红色课堂[J].黨建,2017(7):53-54.
[4]王乐,刘春香.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的博物馆场域[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14(3):4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