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多口家人共享浓醇亲情,构筑最美“张家大院”

来源 :妇女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VEmayicome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年度“最佳孝心奖”是张家重头戏
  欢乐的节目表演完毕,担任此次春节聚会主持人的张宝志,动情地对大家说,“今年,我们张家的儿孙辈做得很不错,对老人都很孝敬。作为张家人的后代,我们能有这么好的家风,要感谢父辈们的培养和教导。其中表现最为突出的,是二姑的女儿小宁。二姑岁数大了,近几年身体不太好,患有糖尿病和脑血栓。小宁在沈阳工作,听说二姑身体不适,第二天就请假回辽阳将二姑接到沈阳,到大医院里把身体检查个遍,才算放心。小宁工作那么忙,却坚持把二姑留在沈阳家里,至今已经照顾了6年,所以张氏家族集体决定,把今年的‘最佳孝心奖’颁发给小宁。下面,请我们亲爱的小宁到台上来领奖!”
  在一家人的欢呼声中,小宁略显羞涩地领取了张家这个年度最重要的大奖,得到了全家人的欢呼和热烈的掌声。她对大家说,“感谢大家把这么重要的奖今年颁给了我,我真的觉得家里人做得都很好,每个人都应该领这个‘最佳孝心奖’。孝顺父母,做个好人,是我们张家人的传统家风,我为自己是张家人,背后有这么和谐团结的大家庭而自豪!”最后,在气势磅礴的张家人大合唱中,一年一度的张家大聚会才落下帷幕……
  每逢过年期间团聚,举行“张家春节大联欢”,精心排练节目,娱乐全家老少,评选年度“最佳孝心奖”和“最佳感恩奖”等经典环节和保留节目,这是张家人的传统,这个集聚了60多口子孙的大家族,已经将这个传统延续了8年,并且把“家和万事兴”“百善孝为先”的家德家风一直言传身教地传承下去。能够凝结成如此其乐融融的大家族,其背后有着怎样的深情故事呢?近日,本刊记者来到了辽宁省灯塔市,走进这个被辽宁省妇联评选的2015年“最美家庭”,采访了张氏家族五叔的三儿子张宝志,了解他们的家族故事。
  好家风从祖辈开始
  据张家老一辈人回忆,早年间祖父张万贵带领全家由山东“小移民”到东北,落户到灯塔古城子公社兴隆堡村。至今张家是一个有着60余口人的大家族,张家能有如此的凝聚力,是老一辈人用心血和感情经营的成果。目前长辈中,核心人物是五叔张德满,他退休前是灯塔市站前社区书记,曾经五届被选为灯塔市人大代表,工作时热心助人,在家族里也是古道热肠,谁家有事,找他准没错,如果有困难不找他,五叔肯定生气。张德满共有兄妹9人,据他讲,张氏家族留有族谱,非常注重家风的传承,他们的家训是:勤奋、笃学、诚信、孝义、友善、和谐。张家对下一代的教育一直以来都是以德育人、以孝为本。无论家族里谁家有困难,大家出钱出力一起帮衬。这其中,五叔张德满带头组织安排大家轮岗值班,护理病卧在床的奶奶,号召亲情援手相助困难的家人,家风传统开始形成。


  早些时候,张家的爷爷奶奶与六叔住在一起。奶奶的身体不好,脑血栓长达十几年瘫痪在床,翻身都需要人来帮忙。二叔、五叔、六叔以及家住辽阳的四叔就轮流照顾。奶奶吞咽困难,每喂一次饭就得需要一个多小时的时间,叔叔和姑姑们都耐心细致地照料,24小时守护在奶奶的身边,每天坚持擦洗按摩,让奶奶身上没有一处褥疮,连医生都惊叹这是孝心创造的奇迹。张家奶奶去世后,就剩下爷爷一个人,五叔和六叔怕老人孤单,每天晚上轮流陪着爷爷住,唠家常,直到爷爷终老。照顾老人,孝顺父母,9个兄弟姐妹都抢着干,但是分家产的时候,没有一个人去要,都推让给别人……
  一人有难 家人齐上阵
  1998年,在沈阳低压开关厂上班的三伯张德金被检查出肺癌。面对昂贵的医疗费,一直在工人岗位工作的三伯一家陷入愁云……五叔张德满知道后,立即把兄弟姐妹们召集到一起,“三哥一辈子辛苦工作,也没攒下什么钱,现在摊上这么大的事,他的子女负担也太重。我们都是一家人,大家自愿,有钱出钱,有力出力,能帮多少就多少,让我们全家人帮三哥把命抢回来。”全家人踊跃奉献,一共为三伯集资了一万多元的手术费。三伯不忍让大家背上他的负担,五叔握着三伯的手动情地说,“我们都是一家人,不说两家话。血浓于水,别怕,背后站着一大家子人呢,全都给你打气鼓劲!”
  三伯术后第五天,五叔放心不下,又去沈阳看他。发现医院只给打生理盐水,没给打药。一问才知道,三伯治疗费不够了,却怕连累家人一直不说……五叔立即把随身携带的3000元钱交给三伯的儿媳妇,还进行了严肃批评,让她以后再不许隐瞒三伯治疗费的事情。
  担心三伯的子女工作忙,负担不过来,全家人在三伯病情最严重时主动编班护理。由于手术及时,加上亲人们的精心护理,三伯的肺癌到今年已有17个年头没有复发。在每年一度的家庭联欢会上,三伯总提起这件事,他含着眼泪说:“咱们一家人在我患病期间要钱有钱,要人有人。是你们的爱创造了我战胜癌症的奇迹,我的命是咱们张家人拽回来的……”
  大姑从小得过脑炎,留下了后遗症,生活基本上不能自理,为了让大姑过得好一些,五叔以身作则经常接济大姑,又召集兄弟姐妹开会为大姑捐助生活费。有的家里并不富裕,可都尽自己所能地给予大姑多一点的温情和照顾。大病初愈的三伯说:“我就是再困难,也要把帮助大姐的事坚持到底。”四伯的承诺也掷地有声:“有我吃的,大姐就必须有!”在全家人的共同支持下,从1990年直到终老,大姑每年得到全家人3000多元的生活费,从未间断过。每周去大姑家中看望一趟,嘘寒问暖,询问是否缺穿少粮,是张家人必做的一件事。
  表姐李秀环是张台子镇李庄子村人,她早年离异,靠打工抚养小儿子。2004年检查身体时,被诊断为子宫癌。得知病情后,表姐束手无策,而且治疗的手术费怎么也凑不够。五婶得知情况后,主动做她的思想工作,让她放心去治疗,一切有家人给她支持,并且给她拿去17000元钱作为手术费。手术后的化疗和药物治疗需要大量费用,五婶怕表姐不舍得花钱,又把自己的工资存折交给她,让她当自己的钱来自由支配,这一交,就长达5年……在五婶的关心和照顾下,表姐的病情得到控制,至今身体恢复良好,还能上班照顾孩子。表姐获得了重生,她说是家人的爱给了她生命强有力的支撑。   浓浓亲情赶走五叔的抑郁阴霾
  父母对上一辈老人的照顾和对亲属们无私的帮助,深深触动了子辈的心灵。他们的言传身教如春雨般默默滋润着张家一代代子孙的心灵。
  一向热心助人的五叔张德满在繁忙的社区工作岗位上退休后,多年的操劳和退休前后心理上的落差使他在2009年患上了抑郁症。
  对抑郁症,家里人以前只听说过,但从来没有接触过。当时以为吃点药就能好,可事情没那么简单。在患病期间,五叔浑身疼痛,每天都在痛苦中煎熬,时不时竟然有轻生的念头,整个人被折磨得瘦了40多斤。
  得抑郁症的人总是悲观,逃不开负面情绪。由于大哥和二哥白天都在辽阳上班,只有三弟张宝志离父亲最近,于是三弟每天都陪着父亲,开导他、劝解他。但是,开导也不能总说一句话、劝解也不能总说一个理啊,老人烦躁发脾气时应该如何面对,老人不开心时又该如何劝导,怎样才能让父亲尽快好起来?张宝志把所有的业余时间都用在查找治疗抑郁症的资料上,为了帮老父亲调整心态,他还大量地阅读现代书籍及古代的著作,每天埋头在书海里,熬得双眼红肿。
  两位哥哥也到处托人打听抑郁症的治疗方法,二哥更是在周末走遍了灯塔、辽阳、沈阳的医院,只要一听说哪有治疗抑郁症的有效药,就是再远都要去买回来,不放弃每一个希望。跑了两年多,最终,还真的在沈阳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小诊所买到了对父亲病症有效的药。
  儿子和儿媳妇们尽心尽力地照顾着老父亲,上网查阅治疗方法。他们轮流陪着父亲散步、聊天,讲各处搜罗来的笑话让父亲舒缓心情。根据医生的建议,大嫂还专门为老父亲制定了一周食谱,做到食物不重样,营养搭配,还对父亲的胃减少刺激。以前,五婶是个脾气急躁的人,自从五叔病了以后,她总是努力克制自己的脾气,柔声细语地照顾老伴的起居生活。六叔、老姑也不时过来嘘寒问暖。五叔在辽阳住院期间,四大娘听说她吃不惯医院的饭,就每天在家做好可口的饭菜送到病床前。以前,家里谁有困难都找五叔,五叔为这个家做了太大的贡献和太多的事,现在五叔病了,大家更是群策群力,全家人都在为五叔病情的治疗创造良好条件而努力。在长达两年多的拉锯战中,亲人们的努力终于把五叔的抑郁赶走了,他的脸上也终于有了久违的笑容,现在,五叔还精气神儿十足地为全家老小服务呢,谁家有困难,他准又是第一个到。
  孙辈对“德孝”的传承
  人们都说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第一位老师,父母怎么教,孩子就怎么学,这样团结友爱重德行的张家,教育出来的子孙也是社会上的好榜样。
  张宝志的儿子张铭宸,是初中二年级的学生。今年5月份的一天,早上9点多钟,孩子给张宝志打来电话说:“爸爸你在哪呢?我捡到很多的钱,却找不到派出所。”当时把张宝志吓了一跳。考虑到一个孩子拿着那么多的钱在大街上走很危险,张宝志先把他叫回家看看具体情况再说。
  到家后,父子俩发现一个旧钱夹里面有近6000元现金、两张银行卡和一张身份证。原来,孩子早上在小区里看到一个掉落在地的钱包,里面的钱被塞得鼓鼓的,还洒了一些在马路上……张宝志表扬了孩子拾金不昧找失主的做法,父子俩通过身份证上的信息联系到了失主户口所在地——黑龙江省龙江县七棵树镇派出所,并请民警帮助联系失主的亲属。直到晚上十一点,父子俩终于辗转找到了在灯塔打工的失主,原来他早上要把辛苦打工赚来的钱邮寄给家里过年,没想到钱包太鼓,从裤兜里掉落在路上……孩子把钱交还的时候,失主激动得语无伦次,“没想到这么小的孩子能有这么高尚的品质,感谢你们家培养出这么好的孩子啊。”直到今天,失主与父子俩还经常电话联系,成了朋友。事后有人问孩子,为什么捡到那么多的现金,第一反应就是找失主,孩子回答,“我们家人都会这样的。遇到这种事,就应该把钱还给失主。要不他该多着急啊……”
  充满爱的张家组委会
  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和大家的互帮互助,家族里的小家庭都过上了安稳幸福的好日子。每年大年初六,都是张氏家族春节大联欢的日子。父辈9家成立9个小分队,从沈阳、辽阳、灯塔汇聚到一起,家族中60多口人齐聚一堂,共度佳节。虽然是家庭联欢会,那阵式绝不马虎,有歌曲,舞蹈,三句半,诗朗诵和大合唱等等。大家庭通过联欢会更团结了,也更有凝聚力了。办了几次之后,大家商讨,联欢娱乐不能只局限于吃饭喝酒,更要提升家族聚会联欢的层次。
  于是,在张氏家族的“春晚”中又增加了一项特别的活动:成立张家“组委会”,选出会长和5个“委员”。每年由“组委会”评定两个重要奖项:最佳孝心奖和最佳感恩奖。奖项的获得者一定是在一年当中,在孝敬老人或教育子女方面的榜样,或对社会有突出贡献的人。不但要在联欢会当场介绍他们的先进事迹,还要颁发光荣证书和奖状,同时请获奖者发表获奖感言。此外,还评定模范红花,颁给那些曾经为集体或过去家庭生活中有过突出贡献的人。我们国家自古就提倡“百善孝为先”,这是中华民族颇具特色的道德尺度。这一传统美德在张氏家族中尤其发扬得淋漓尽致。张家祖辈们是这么做的,孩子们也是这样学的。
  “家和万事兴”,一个家庭之所以和睦,一个家族之所以兴旺,一个国家之所以富强,就是因为有个“多讲为人,少讲为己”、“只讲奉献、不求索取”的带头人。张家的父辈们常说,我们能给子孙留点什么财富呢?是楼房和金钱吗?不对,那不是真正的财富。那么,真正的财富是什么呢?应该是德和孝。这也是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文明传承史的根。
  张家有个QQ群叫“团结就是力量亲友团”;与时俱进,他们现在还有个微信群叫“张家大院”。团里、院子里时不时传来阵阵欢声笑语。张家人说,但愿这欢声笑语能感染到更多的家庭,愿每一天都能增加一个最美家庭,使我们人与人之间相处得更加和谐。
其他文献
前些日子,有一家书店邀我去做新书签售。到了与读者互动环节,一个中年女子站起来说:“我每天辛辛苦苦在职场打拼,朝九晚五,风风雨雨二十年,却依旧没有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我的心里一直很困惑,人生的意义何在?活着究竟是为了什么?”  望着她迷茫无奈的目光,我轻轻地答:“为了有能力去爱。”  是的,每个人终其一生都在成长,即使到了老年也不例外。成长是为了遇到更好的自己,把自己活成自己喜欢的样子。然而,成长只
期刊
不知是不是每个女孩都曾想做电台DJ。在电波里,或低沉或欢快或磁性的声音中,众人的孤独都会找到某种情感寄托。正如柴静在《用我一辈子去忘记》中写的那样,“我渴望待在最寂静的角落里,被最热烈的声音包围。”  很多人的青春是从暗恋一个人开始的,而我却是从收听电台开始。仍然记得高中时代第一次从收音机中听到卡朋特《昨日重现》时的情景——深夜,月光透过窗户,同寝室的女生都睡着了,我趴在被窝里,打着手电筒看三毛,
期刊
陈静从外地出差回来,打开家门的时候,差点以为家里遭贼了。沙发上堆着没洗的脏衣服,饭桌上摆着吃剩的泡面,卧室的衣橱里被翻了个底朝天。尽管进门前她已经做好了心理准备,但还是被眼前的景象给吓到了。  只不过是出差一周,周洪亮就将家里弄成一锅粥。  陈静心里窝着火,一边收拾屋子,一边给周洪亮打电话。电话一接通,她就埋怨起来:“我走之前,你不是跟我保证,这次一定打扫卫生,洗衣服洗碗的吗?这种大热天,你竟然连
期刊
倩影,特指女人美好俏丽又亭亭玉立的身影。不论正面、后面还是左右两面看上去,你的身姿都应该纤细和窈窕,透着修养和微笑,你转身走过的背影也要带着一缕女人香。都说好姑娘光芒万丈,那你的倩影就是你的光源,哪怕只是萤萤一点,也会成就你看遍繁华后的恬淡人生。  小时候跟家中的一位表姐出门,当时公交车上很空,她安顿我坐好却站在一旁。她说:“姐姐今天穿的裙子是真丝面料的,坐久了前后都会起皱,走起路来就不好看了。”
期刊
路过茶水室,听到保洁大姐正认真地对一个女孩说:“姑娘,你不能叫我阿姨,叫我姐就好。我还年轻着呢。”  忍不住笑了。  保洁大姐年过五旬,因为闲不住,身体又好,在企业退休后又出来做事了。女孩新来不久,刚刚大学毕业,称呼她一声阿姨,完全合适。所以,错不在女孩。  而我笑,是因为这女孩不是第一个被保洁大姐纠正的,公司的年轻人,几乎都被如此告知过,包括当初的我自己。保洁大姐就差没写一份启事贴在告示栏内:本
期刊
中午去食堂吃饭,办公室里的几位大姐聚在一起,抱怨着婚姻里的琐碎事,听得我们几个未婚的女生心有余悸。这些人里,唯独林姐说的,是婚姻里一些细微的幸福和快乐。  说起来,林姐并不是所有人里最出众的,甚至可以说极为平凡。从长相到工作能力,她的各项指标都一般。但人家赚百万年薪的老公,对她却是疼爱有加。以前我们曾私下八卦,林姐的那些幸福,会不会是一个中年失意女人自己的虚构?但后来在公司的年会上,大家见过林姐的
期刊
安装记录仪,揪出爱车背后“咸猪手”  2014年12月,贺权在朋友的指点下,给自己的爱车装上了可以停车录像的行驶记录仪,他下决心要抓住屡次给车子搞破坏的“咸猪手”……  贺权时年35岁,在兰州一家粮油公司工作,妻子王静是一家民营医院的护士。三个月前,贺权花8万多元钱买了一辆长安车。买车之初,有朋友劝他安装一个行驶记录仪,说在遭遇“碰瓷”或是交通事故时,记录仪里的录像可以作为证据上交给警方。但贺权觉
期刊
由看病难引发的思索  徐嘉子出生在大都市上海,父母从小就给了她相对自由的生活环境。或许是散养的孩子都有一颗不安分的心,从上小学起,她就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对任何事情都渴望去探究,去创造,甚至去破坏。  在上海交通大学读本科时,徐嘉子在上课时间之外,去做义工、创建社团、办活动、做主持,对每一件事都保持着好奇和热情。大二那年,她找到了《新民晚报》发行部,批发来报纸。每到晚上,她就挨个寝室去推销,有时
期刊
“最倒霉”红娘的铁骨脊梁  2014年11月的一天深夜,正在熟睡中的陕西眉县小超市老板迟磊,突然被一阵手机铃声惊醒,电话那头,传来朱岚喜悦又沉重的啜泣声:“我刚查了邮箱,美国加劳德特大学国际会计专业给蓉蓉发来入学通知书了,可她现在还病着……”迟磊顿时睡意全无:“好争气的孩子,你别担心,我就是拼了这条命,也要想办法把孩子治好!”  初秋的夜,有一丝淡淡忧伤的清凉,迟磊起身披衣坐起,满天闪烁的星光不安
期刊
因为有才,所以任性  陈漫是土生土长的北京妞儿,在四合院里长大,父亲是画广告牌的,母亲是医生。或许是遗传了父亲的美术基因,陈漫很小的时候就表现出在绘画上的天赋。在她不到两岁的时候,有一天家里窜出来一只老鼠,那时候还不太会说话的她竟然拿起笔把它画了下来,让妈妈大吃一惊。妈妈发现了陈漫的绘画天赋,给她报名参加了少年宫的绘画培训班。就这样,陈漫走上了绘画的道路,1995年顺利地考上了中央美术学院附属中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