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教师之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数学课是最好上的,因为内容少;数学课也是最难上的,因为练习多。”所以,学生才是数学教学的关键。我们处在一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知识浩瀚无边,教师能教给学生的知识只是极少一部分,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主动探究,才能形成对自然界客观和深入的认识,形成一定的概念和知识体系。
探究式教学法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自主参与探索与交流,获得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获得了知识,又掌握了研究方法,培养了探究能力和团结协作的精神。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它更注重方法的传授、情感的体验、探究能力和学生意识的培养,更能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问题为主线的现代教学理念。
如何提高学生的成绩?有的教师会想尽办法,如多布置家庭作业、多考试、多讲练习等。虽然这些方法确实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成绩,但却使学生像一个陀螺,被动地不停旋转,以致不堪重负,身心疲惫。结合教学实践,笔者总结了为师生减负的几点经验:
一、开展自主探究,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课本的每个章节都安排了探究课,这是《数学新课程标准》最大的特色。但许多教师,特别是老教师习惯了使用传统教材,不重视开展探究课。其实,探究才是教学的重点,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课堂活动,能更容易理解教师讲授的知识。下面,以一堂探究课为例:笔者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直尺和圆规,任意画一个三角形△ABC,测量出∠A=_,∠B=_,∠C=_。然后让学生任意画一个三角形△DEF,测量出∠D=_,∠E=_,∠F=_。接着,调整∠A=30°、∠D=30°,让学生观察:△ABC和△DEF是否相似?为什么?然后,保持∠A=30°、∠D=30°、∠B=70°、∠E=70°,让学生观察:△ABC和△DEF是否相似?为什么?并测算AB∶DE=_,AC∶DF=_,BC∶EF=_。同理,教师还可以让学生画出任意△ABC,然后延长AB和AC线段到D和E点,然后连接DE,再观察△ABC和△ADE是否相似,在什么情况下一定会相似?
从以上实验中,学生可以得出“两角对应相等,两三角形相似”以及“一个三角形的两条边和另一个三角形的两条边对应成比例,并且夹角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的猜想,并通过探究进一步验证自己的猜想。
二、注重课后练习,提高学生做课后练习的兴趣
我们学校的大部分学生是留守少年,由祖辈监管,他们几乎不会过问孩子的学习情况,更别说指导他们的课后练习,只有极少数学生会认真、仔细地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其他学生都是等到教师要检查的时候才马虎敷衍一下。长此下去,他们自然无法取得好成绩。
笔者的做法是,让学生尽量在课堂内完成课后作业,遇到难解的题目时,大家可以相互讨论,但不得抄袭。那么,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呢?笔者认为,教师可以设置奖励制度,如教师先提出一个问题,一位学生答错了,可以让另外一位学生来回答,如果这位学生答对了,那么前面答错的学生就要奖励答对的学生一本本子。在这种奖励制度下,学生能认真听教师讲练习,都希望自己能获得奖励。
三、注重学生进步,及时鼓励
在学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后,他们会更加努力地学习,所以教师一定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笔者每周都要进行一次测验,并将每次的测验成绩贴在教室的墙上,让每位学生能够对照上一次的成绩,清楚地知道自己是进步了还是退步了。让学生与自己竞赛,他们就不会感到太大的压力,只要一次比一次有进步,学生就会越来越主动地投入到学习当中,教师自然也越教越轻松。
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且是学生求知过程中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是学生的求知伙伴。因此,教师应俯下身来,倾听学生的心声,重视学生的内心世界,消除师生间的紧张气氛,让学生对数学从感兴趣到乐于学习,最终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作者单位:江西省万年县青云中学)
探究式教学法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自主参与探索与交流,获得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获得了知识,又掌握了研究方法,培养了探究能力和团结协作的精神。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它更注重方法的传授、情感的体验、探究能力和学生意识的培养,更能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问题为主线的现代教学理念。
如何提高学生的成绩?有的教师会想尽办法,如多布置家庭作业、多考试、多讲练习等。虽然这些方法确实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成绩,但却使学生像一个陀螺,被动地不停旋转,以致不堪重负,身心疲惫。结合教学实践,笔者总结了为师生减负的几点经验:
一、开展自主探究,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课本的每个章节都安排了探究课,这是《数学新课程标准》最大的特色。但许多教师,特别是老教师习惯了使用传统教材,不重视开展探究课。其实,探究才是教学的重点,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课堂活动,能更容易理解教师讲授的知识。下面,以一堂探究课为例:笔者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直尺和圆规,任意画一个三角形△ABC,测量出∠A=_,∠B=_,∠C=_。然后让学生任意画一个三角形△DEF,测量出∠D=_,∠E=_,∠F=_。接着,调整∠A=30°、∠D=30°,让学生观察:△ABC和△DEF是否相似?为什么?然后,保持∠A=30°、∠D=30°、∠B=70°、∠E=70°,让学生观察:△ABC和△DEF是否相似?为什么?并测算AB∶DE=_,AC∶DF=_,BC∶EF=_。同理,教师还可以让学生画出任意△ABC,然后延长AB和AC线段到D和E点,然后连接DE,再观察△ABC和△ADE是否相似,在什么情况下一定会相似?
从以上实验中,学生可以得出“两角对应相等,两三角形相似”以及“一个三角形的两条边和另一个三角形的两条边对应成比例,并且夹角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的猜想,并通过探究进一步验证自己的猜想。
二、注重课后练习,提高学生做课后练习的兴趣
我们学校的大部分学生是留守少年,由祖辈监管,他们几乎不会过问孩子的学习情况,更别说指导他们的课后练习,只有极少数学生会认真、仔细地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其他学生都是等到教师要检查的时候才马虎敷衍一下。长此下去,他们自然无法取得好成绩。
笔者的做法是,让学生尽量在课堂内完成课后作业,遇到难解的题目时,大家可以相互讨论,但不得抄袭。那么,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呢?笔者认为,教师可以设置奖励制度,如教师先提出一个问题,一位学生答错了,可以让另外一位学生来回答,如果这位学生答对了,那么前面答错的学生就要奖励答对的学生一本本子。在这种奖励制度下,学生能认真听教师讲练习,都希望自己能获得奖励。
三、注重学生进步,及时鼓励
在学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后,他们会更加努力地学习,所以教师一定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笔者每周都要进行一次测验,并将每次的测验成绩贴在教室的墙上,让每位学生能够对照上一次的成绩,清楚地知道自己是进步了还是退步了。让学生与自己竞赛,他们就不会感到太大的压力,只要一次比一次有进步,学生就会越来越主动地投入到学习当中,教师自然也越教越轻松。
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且是学生求知过程中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是学生的求知伙伴。因此,教师应俯下身来,倾听学生的心声,重视学生的内心世界,消除师生间的紧张气氛,让学生对数学从感兴趣到乐于学习,最终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作者单位:江西省万年县青云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