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万美元收购Digg之后

来源 :第一财经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oqiangsh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对Betaworks来说是个很好很好的买卖,”Betaworks 项目负责人之一的黄宽告诉《第一财经周刊》,“Digg的品牌加用户数据才花了50万,其实占了个很大的便宜。”
  2012年7月,当Digg以50万美元的价格被Betaworks收购的消息传出时,大部分人并不知道后者是做什么的,而且这个价格让他们觉得,这家曾经代表着Web2.0的传奇新闻网站在不断衰落后终于要完蛋了。
  然而在接下来的一年里,Digg并没有消失,它的表现和口碑要比被收购前的两年里的任何时候都好,到今年2月它的独立访客数已经恢复到了3亿。而且如期赶在7月前开发出了Digg Reader—一款号称将要替代Google Reader的RSS阅读器产品。


  这一切很大程度上都归功于Betaworks—作为一家创立于2007年的孵化器公司,它完全地改变了Digg的产品形态。
  诞生于2004年的Digg是最早启用“用户决定内容”的新闻投票和评论网站,用户可以向网站提交任何新闻或文章链接,然后由其他用户通过“Digg”或“Bury”来表明态度,最终会通过基于投票和评论的算法来决定文章的排行。2008年Google一度愿意出价2亿美元收购它,但也是在那一年,Google大幅提高了Digg首页链接的Page Rank权重,Digg上的营销味道越来越浓。而另一个Digg没能处理得当的是,作为一个早期Web2.0网站,遭遇到Facebook、Twitter等后来兴起的社交网站冲击时不知所措,这些矛盾到了2010年那次被普遍认为导致Digg溃败的改版时集中爆发了。在那次改版中Digg几乎变成了一个以分享链接为切入点的社交网络,有了个人首页、好友关注等,但这种模仿换掉了Digg原有的特性,到2010年底Digg的用户下降超过一半。它的创始人 Kevin Rose也在2011年初离开了这家公司,接替他的Matt Williams最终决定将Digg出售。
  实际上,去年那笔交易的报道中,其他的参与者被有意或无意地忽视了,在Betaworks之外,《华盛顿邮报》为购买Digg团队支付了1200万美元—他们没有一个人愿意留下,而LinkedIn出价接近400万美元购买了Digg所持有的大约15个专利。而让人们觉得惊讶的50万美元,所购买的则是Digg的域名、代码、数据和流 量。
  收购达成之后,Betaworks的CEO John Borthwick成为新Digg的第一个CEO,他决定按照“低预算、小团队、快速反应”重新组织团队。而这是Betaworks的强项,他们早期的很多项目就是靠召集一群Hacker并在几个月时间里迅速做出来的,包括Bit.ly和Chartbeat。
  John Borthwick找来了Jake Levine担任Digg的总监,而新Digg的团队成员则来自于它们之前的另一个项目News.me,后者最初是与《纽约时报》研发实验室合资的一家公司,它根据Facebook和Twitter上好友的分享来做分析并通过是否点击、分享和评论等来为其排序,最终推荐给用户。不过,它的用户量在上线一段时间后停滞不前。John Borthwick希望能把这个技术加入到Digg中去。
  当Betaworks真正接过Digg的时候,他们发现它的技术平台已经过时,而且当时花在技术维护的资金每个月达20万美元。他们对它进行了改进,并把这个费用缩减到之前的1/10。
  但他们需要解决的最重要的问题是,如何才能让用户重新回到Digg上来。Jake Levine当时和一个小团队花了两个月去做调研,甚至他们还找到了Kevin Rose来充当外部顾问。
  在一个有3500名老用户的调查中,只有8%的人表示会向朋友推荐当时的Digg。而另一个考虑是,即使重回到旧有的模式并改进算法,Digg此时也要面对着与自己风格相近的Reddit的挑战,这家比Digg晚创立一年的公司在Digg没落的几年中迅速超越了它并依旧受到用户的欢迎。这都让Betaworks下定决心做大的整改。
  “Betaworks的思路简单来说就是,用户生成的内容也在产生越来越多的噪音,不管是社交推荐或者SEO等都没有真正解决如何寻找好内容的问题。大部分消费者都是Casual Reader,他们真正需要的是一个品牌。它能告诉你,什么内容是好内容,什么内容是一般的内容。不需要用户去思考,不需要用户去搜索。”黄宽 说。
  6周之后,人们就看到了一个新的网站。是的,除了名字和那个代表性的拇指标志,新的Digg几乎就是另外一个网站:它上一次改版留下的个人首页完全被抛弃了,首页的链接变成由大照片和文字组成;它还取消了评论,“Digg”功能还在,用户可以提交文章和投票,也可以分享到Facebook或Twitter。
  但是,新的Digg首页的60到70个条目,现在更多依赖于3个编辑的筛选—它们仍然可能来自对用户提交或者分享到社交网络上的算法分析,但编辑有最终的权限,结果就是,在新的Digg上,置顶的那些文章往往都不是“Digg”最多的。
  这和以前核心用户占据了大部分权重的算法完全不同。而在内容上,一个简单的感受就是,提交到首页的链接更多来自内容出版商而非个人,《纽约时报》、《纽约客》、BBC等等出现的次数增多。但这次颠覆式的改版似乎收到了效果,除了两个月内旧有400万的用户回归之外,到今年2月,Digg为这些内容出版商推送了约140万次的引荐访问,这个数字在去年同期是7.5万。
  听起来是不是感觉有点倒退回到了Web1.0?但为了保证质量,显然在找到有效的算法之前,Betaworks准备继续采用人工编辑和算法结合的制度。但John Borthwick在接受科技博客AllthingsD采访时也说,“这是暂时的,Digg是一个动词,而不会是一本该死的杂志”。他也说未来会开放评论。   “社交很难做,每个运营评论系统的人都想自杀或进邮局扫射一番一了百了。我希望Digg能变得非常实用,专注于Digg能够提供的情感体验,之后再回到社交。”Andrew MacLaughlin在接受《连线》杂志采访时说,他在今年初成为了Digg新的CEO。
  这也正是产生做阅读器想法的原因之一,通过阅读器这个工具Digg可以即刻发现人们所读的内容,而不仅仅是那些他们点击过的内容。Betaworks旗下的公司几乎都是以数据为导向的媒体公司,而显然,通过从阅读器获得的数据来发掘需求,会比一个由编辑主导的新闻浏览网站更有用。
  或许Digg还得感谢Google,真正让这个想法加快执行的原因,是今年3月Google Reader的突然死亡。
  “当他们宣布时,Digg Reader就上升为我们的最高优先级了”,Andrew MacLaughlin说。
  就在Google宣布后的几个小时,Digg随即发布了公告,“我们的团队都是由Google Reader的日常使用用户组成,这是一款值得拯救的项目。”他们表示,Digg Reader会保留Google Reader中最好的功能,并将接收来自社交网络的内容。
  不过,并非只有Digg一家抱有这个想法,从3月开始,越来越多的公司加入到了这场“Google Reader最佳替代品”的竞赛中,单是在美国就有不下20款。除了分别以Feedly和Flipboard为代表的两种阅读器类型的创业公司,一些熟悉的名字也出现在了候选名单上,比如Facebook、AOL、LinkedIn等等。
  上一次RSS阅读器间能够竞争得这么激烈,已经是8年前的事了。那之后,Google统治了这个市场。但如今,再一次竞争的意义已经变得不同,没有哪个玩家仅仅想充当一个替代品,况且Google Reader的退出普遍也被认为还是最终无法转化为收入。这次的参与者们需要找到新的解决方法。
  Andrew MacLaughlin和他的15人团队很快投入了阅读器的开发,虽然他们自己就是重度用户,但他们还是发放了大量的用户调查,“快速”和“与移动端同步”成为反馈中需求最高的两项。
  为了保证更新的速度,又要避免被抓取网站认为是病毒,Digg最终选择用算法去尝试理解每一个订阅源的更新频率,然后设置适当的时间间隔去抓取。“这是一个解决了的问题,有一大堆的学术论文已经提供了很多很棒的方法,这其实是一个更注重最优化的领域,而非一个创新的领域。”Jake Levine曾为此做过解释。而在有效的时间里,他们选择了先开发iOS平台的App。
  同时,Digg也清楚首要的目标还是抢夺Google Reader的那群重度用户。在界面和操作习惯比如键盘快捷键上,Digg基本都按照Google Reader来设计,甚至早期的Digg Reader只能用Google账号登录,而无法自己注册。当然,与Digg首页一样,阅读器里每篇文章也都有“Digg”和分享的按钮,这依旧会是Digg Reader未来获取数据最基本的方式。
  现在,几乎所有的阅读器都声称将帮助用户筛选和排序信息,最终能够做到推荐用户需要的信息。但这都得依赖于用户使用数据的积累。
  如何发挥Betaworks旗下公司的协同效应,是Digg达成这一目标的关键点。
  Digg Reader支持稍后阅读服务的接入,其中一个有此功能的产品Instapaper刚刚在两个月前被Betaworks收购。而另一方面,它也直接采用了Bit.ly的短网址压缩服务。
  “具体怎么整合还在尝试中,Digg和Digg Reader会用Bit.ly的技术,把Instapaper整合进去使用Chartbeat的分析工具。因为大家坐得比较近,所以想到就直接谈。”黄宽说,“John Borthwic很多投资都选择了媒体方面的公司,但他的基本原则是这些公司可以互相组成一个网络。”
  Chartbeat是Betaworks的另外一家孵化公司,它能够提供实时网站访问人数,还可以显示哪些网页被访问最多,哪些网页在Twitter里传播最多,页面的平均载入时间等等。这些公司间未来的协作将会给Digg的数据挖掘带来更多独特的优势。
  Digg Reader目前的另外一个方法是将帮助用户以多种方式分类RSS源,例如按照热门程度,以1分至4分的评分来体现。它希望慢慢积累使用习惯从而帮助用户以任何他们认为有用的方式来排列内容,例如按照内容长度或单词长度。不过,Google Reader最重要的搜索功能,无论是Digg还是其它公司的产品,都需要进一步探 索。
  “我们并非追求在今年就要比Feedly拥有更多的用户,那不是我们的目标。我们的目标是,获得一些用户壮大我们的规模,然后来增加我们的数据,以研发出更好的产品。”Andrew MacLaughlin说,“我们不仅仅只是想做一个RSS阅读器,我们不是去努力做一个更好的Google Reader,我们的目标就是一个具有理解能力和有效地处理网络上所有信息流的工具。”他表示Digg Reader会在下半年推出付费版本。
  不管怎样,现有的Digg Reader确实还只是一堆Google Reader的模仿替代品中的一个。Betaworks已经帮助Digg迈开了重生第一步,不过,在目前阅读器的市场中,它需要跑得更快。
其他文献
为什么在香港的租金已经跃居全球前列,而旺盛的奢侈品消费力已经转移到内地的情况下,奢侈品牌仍然把香港作为进入中国市场的首站?  —Susan  大多数人在解释为什么奢侈品大多把香港作为进入中国的第一站时,都会摆出在这个国际奢侈品云集的城市建立品牌知名度和背靠庞大的中国消费者市场这两个理由。但是这其实是过于简单了,奢侈品牌考虑得还有更多,这包括是否有更懂市场的本土合作者和更成熟的商场硬件环境,而香港在
期刊
历时四个月完成了一系列政府审批之后,王府井百货(600859,SH)在6月25日最终发布公告,其控股股东王府井国际通过其境外全资子公司Belmont Hong Kong Ltd(以下简称“贝尔蒙特”)同意以19.97亿港元收购春天百货(00331,HK)39.53%的股权。  在连续几年没有出现好消息的百货零售业,这被认为是除了类似转型购物中心等自身经营调整之外,百货公司的另一种突围方式。根据中国
期刊
代号为“K9”的电动大巴为比亚迪在美国又拿下了一笔订单。  6月27日,美国第二大公交公司—洛杉矶郡大都会公交公司董事会批准了一项从比亚迪采购25台电动大巴的合同。而就在两个月前,同属洛杉矶郡的长滩也与比亚迪签订协议:拟支付1210万美元购买10台电动大巴、另外200万美元用于设计及建设充电设施,订单总额超过1400万美元。  据比亚迪官方向《第一财经周刊》确认的数字,2013年电动大巴的目标销量
期刊
大学在过去几年赚得了一个坏名声。  一部分原因是越来越多的毕业生找不到工作了。  根据德意志银行提供的一份数据,截至2013年4月中旬,找到正式的工作并进行了签约的中国大学本科毕业生仅为26%。  假如你再努把力,好好念念政治、英文及专业课,考得一个硕士学位,你也仅能博得高于现在九个百分点的机会—这还得假设两年后的人才市场没有任何变化,但你知道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今年的大学生毕业签约率就比去年低了近
期刊
如果从三万英尺的高空俯瞰这片土地,我们在中东所要应付的是奥斯曼帝国终结之后一些长期悬而未决的问题。当奥斯曼帝国在一战中战败而解体时,英国和法国两个殖民大国为了自身利益向中东阿拉伯世界强加自己的秩序。二战后,英法两国撤出那里时,多半将权力移交给了当地的君主,而后者又大都让位于军政府,运用铁腕对不同族群进行统治。  但是现在,奥斯曼帝国、殖民时代已经远去,铁腕将军也不复存在。在突尼斯、也门、叙利亚、埃
期刊
6年前,邓常莉从中山大学企业管理专业研究生毕业后,加入了广发银行。当时广发行正经历引入花旗后的重组,很多新措施包括人力资源项目开始推行,而她读研时实习过的公司又恰好是广发的合作伙伴,所以她很幸运地被广发从学校推荐的三个候选人里选中。  一切看起来都很顺利:学的是企业管理,工作在人力资源部,专业对口,找工作也很顺利。而且她参与的工作,在重组后的广发行是全新的,对于一个职场新人来说,机会很难得:与一个
期刊
人世间最好的事情之一便是从那些看起来尘埃落定的事情上寻求经验,这很可能将是日后的一根救命稻草。  已经持续两个星期的“钱荒”似乎即将偃旗息鼓,央行也公开表示过“已向一些符合宏观审慎要求的金融机构提供了流动性支持”。  接下来要做的便是看看到底可以从这件事情上得到什么启示,或许会让一件坏事变得不那么糟糕透顶。  如果非要总结经验,那么至少有5件事是必须开始去做的,才能避免类似危机再次发生:  1控制
期刊
每个人都有资格对自己所居住的城市说上几句,但视角不一样,看到的东西也不一样。看这期设计栏目《两个马岩松》,我相信会有一种特别直观的感受。我在看这篇文章的配图—广西北海和安徽黄山的几个建筑效果图的时候,觉得这真算得上是浑然天成,很有中国画的意境……但谁会以这样的角度看这些建筑呢?对于使用者来说,他在这样庞大的建筑面前,恐怕看到的更多的是建筑的扭曲、张扬和不可一世,使用者更多只是感受到渺小和存在感的丧
期刊
有一天的采访是在旧金山Mission Street上的破房子里,那里正在进行一个带有嬉皮风格的试验性项目。当我走进门时,面前一个男按摩师正在给一个女生做按摩,那个女生在我面前拉下自己的胸衣,等着上精油。在屋子不远的地方,一个画家正往墙上画藤蔓生长的壁画。  如果在过去,我会将这一幕看作是极客世界之外发生的事情。  在我固化的思维中,这种无所顾忌表露自己的行为模式是嬉皮世界中的,只会发生在艺术家身上
期刊
儿女跟自己过着同样童年这件事,听起来总有些不对劲—比方一个70后对一个00后说“我跟你听着同一首儿歌长大”,总归是有些尴尬的。  2009年,贝瓦网创始人杨威就遇到这种尴尬的状况。这一年他还是腾讯无线事业部商务拓展总监,女儿才一岁,他想上网为女儿找一些儿歌和故事,却惊讶地发现现在的孩子还在唱着自己儿时的“流行歌”,譬如《两只老虎》、《小毛驴》等。“这些歌曲的动画制作也非常粗糙。”  很快,杨威辞职
期刊